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的脱溶釜。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树脂脱溶是在反应釜中搅拌进行,并且在反应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入惰性气体(或者氮气),考虑到气体要尽可能均匀地与反应物接触,所以要购置专用反应釜,该反应釜下部的侧壁上开有一个通气孔,同时在釜中设置搅拌器,虽然是从反应釜下部通入气体,但是从一侧面通入气体,其均匀度也不够理想(可以在反应釜侧壁上多开一些通气孔,但是问题在于对反应釜本身的力学特性有一定影响,以及成本较高),在搅拌过程中,传统的搅拌桨遇到高粘度的树脂,需要配合大功率电机,而且树脂与气体的接触也做不到均匀充分,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脱溶釜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的脱溶釜。
4.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高效的脱溶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外壁底端可拆卸的设有多个用于支撑的支撑腿,所述釜体上部设有用于进料的进料管,所述釜体下部设有用于排料的排料管;
6.壳体,所述壳体设于釜体上端面中部,所述壳体右侧插接有用于进气的进气管;
7.电机,所述电机可拆卸的设于壳体上端面,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进壳体内,且设有中空的圆杆,所述圆杆的外壁通过一对轴承一与壳体的内壁活动连接,且一对轴承一设于壳体上下内壁,所述圆杆外壁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圆杆的底端延伸进釜体内,且圆杆的外壁通过轴承二与釜体的内顶壁活动连接,所述圆杆上设有多个中空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下端设有叶片;
8.排气机构,所述排气机构设于圆杆下部和连接杆前后侧壁上。
9.优选的,所述排气机构包括插座、排气孔、进气孔、弹簧、弹簧座和橡胶塞,所述插座插接于圆杆下端面和连接杆前后侧壁上,所述插座左右壁面分别开设有用于排出气体的排气孔和用于进气的进气孔,所述插座内壁上设有弹簧的一端,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有弹簧座,所述弹簧座右侧壁面设有橡胶塞,且橡胶塞延伸进进气孔内。
10.优选的,所述轴承一的外环通过轴承座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轴承一的内环与圆杆的外壁过盈配合连接。
11.优选的,多个所述连接杆从上至下间隙排列在圆杆的外壁。
12.优选的,所述连接杆按顺时针每隔度分布在圆杆上。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惰性气体通过进气管输送进圆杆和连接杆内,当圆杆和连接杆内充入的气体不断的增加,压强增大,气体推动橡胶塞向外侧移动,气体通过排气孔排出至釜体内腔的物料
内,通过连接杆和叶片在搅拌的过程中,在物料的内部充入惰性气体,该装置结构简单,操控使用方便,可有效的对脱溶釜内的物料进行快速的搅拌混合,搅拌更彻底,混合效果更理想,有效的实现在物料的内部进行搅拌混合时充入惰性气体,使气体与物料充分的接触,混合更均匀,提高了脱溶釜使用的实用性,更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圆杆俯视剖视图;
19.图4为图3中插座剖视图。
2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1.1、釜体,2、支撑腿,3、进料管,4、排料管,5、壳体,6、进气管,7、电机,8、圆杆,9、轴承一,10、通孔,11、轴承二,12、连接杆,13、叶片,14、插座,15、排气孔,16、进气孔,17、弹簧,18、弹簧座,19、橡胶塞。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参阅图1-4所示,一种高效的脱溶釜,包括釜体1,釜体1外壁底端可拆卸的设有多个用于支撑的支撑腿2,釜体1上部设有用于进料的进料管3,釜体1下部设有用于排料的排料管4;壳体5,壳体5设于釜体1上端面中部,壳体5右侧插接有用于进气的进气管6;电机7,电机7可拆卸的设于壳体5上端面,电机7的输出端延伸进壳体5内,且设有中空的圆杆8,圆杆8的外壁通过一对轴承一9与壳体5的内壁活动连接,且一对轴承一9设于壳体5上下内壁,圆杆8外壁开设有多个通孔10,圆杆8的底端延伸进釜体1内,且圆杆8的外壁通过轴承二11与釜体1的内顶壁活动连接,圆杆8上设有多个中空的连接杆12,连接杆12上下端设有叶片13;排气机构,排气机构设于圆杆8下部和连接杆12前后侧壁上。
24.优选的,排气机构包括插座14、排气孔15、进气孔16、弹簧17、弹簧座18和橡胶塞19,插座14插接于圆杆8下端面和连接杆12前后侧壁上,插座14左右壁面分别开设有用于排出气体的排气孔15和用于进气的进气孔16,插座14内壁上设有弹簧17的一端,弹簧17的另一端设有弹簧座18,弹簧座18右侧壁面设有橡胶塞19,且橡胶塞19延伸进进气孔16内。
25.优选的,轴承一9的外环通过轴承座与壳体5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一9的内环与圆杆8的外壁过盈配合连接。
26.优选的,多个连接杆12从上至下间隙排列在圆杆8的外壁。
27.优选的,连接杆12按顺时针每隔60度分布在圆杆8上。
28.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和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型号与本方案适配可正常运作均可,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不在对电气控制做说明。
29.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
30.使用时,通过电机7促使圆杆8带动连接杆12、叶片13和插座14旋转,通过连接杆12和叶片13对釜体1内的物料起到搅拌混合作用,当需要对釜体1内充入惰性气体时,惰性气体通过进气管6输送进壳体5内,通过通孔10进入圆杆8和连接杆12内,当圆杆8和连接杆12内充入的气体不断的增加,压强增大,气体推动橡胶塞19并带动弹簧座18向外侧移动挤压弹簧17,当橡胶塞19从进气孔16内移出后,气体通过排气孔15排出至釜体1内腔的物料内,通过连接杆12和叶片13在搅拌的过程中,在物料的内部充入惰性气体,使物料与惰性气体搅拌混合更均匀彻底,当停止充入惰性气体后,通过弹簧17恢复形变的弹力,推动橡胶塞19插入进进气孔16内,对进气孔16进行封堵,避免物料进入连接杆12内,完成对物料的脱溶操作。
31.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变、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的脱溶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1),所述釜体(1)外壁底端可拆卸的设有多个用于支撑的支撑腿(2),所述釜体(1)上部设有用于进料的进料管(3),所述釜体(1)下部设有用于排料的排料管(4);壳体(5),所述壳体(5)设于釜体(1)上端面中部,所述壳体(5)右侧插接有用于进气的进气管(6);电机(7),所述电机(7)可拆卸的设于壳体(5)上端面,所述电机(7)的输出端延伸进壳体(5)内,且设有中空的圆杆(8),所述圆杆(8)的外壁通过一对轴承一(9)与壳体(5)的内壁活动连接,且一对轴承一(9)设于壳体(5)上下内壁,所述圆杆(8)外壁开设有多个通孔(10),所述圆杆(8)的底端延伸进釜体(1)内,且圆杆(8)的外壁通过轴承二(11)与釜体(1)的内顶壁活动连接,所述圆杆(8)上设有多个中空的连接杆(12),所述连接杆(12)上下端设有叶片(13);排气机构,所述排气机构设于圆杆(8)下部和连接杆(12)前后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脱溶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机构包括插座(14)、排气孔(15)、进气孔(16)、弹簧(17)、弹簧座(18)和橡胶塞(19),所述插座(14)插接于圆杆(8)下端面和连接杆(12)前后侧壁上,所述插座(14)左右壁面分别开设有用于排出气体的排气孔(15)和用于进气的进气孔(16),所述插座(14)内壁上设有弹簧(17)的一端,所述弹簧(17)的另一端设有弹簧座(18),所述弹簧座(18)右侧壁面设有橡胶塞(19),且橡胶塞(19)延伸进进气孔(16)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脱溶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一(9)的外环通过轴承座与壳体(5)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轴承一(9)的内环与圆杆(8)的外壁过盈配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脱溶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杆(12)从上至下间隙排列在圆杆(8)的外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脱溶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2)按顺时针每隔60度分布在圆杆(8)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的脱溶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外壁底端可拆卸的设有多个用于支撑的支撑腿,所述釜体上部设有用于进料的进料管,所述釜体下部设有用于排料的排料管;壳体,所述壳体设于釜体上端面中部,所述壳体右侧插接有用于进气的进气管;电机,所述电机可拆卸的设于壳体上端面,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进壳体内,且设有中空的圆杆,所述圆杆的外壁通过一对轴承一与壳体的内壁活动连接,且一对轴承一设于壳体上下内壁。该装置可有效的对脱溶釜内的物料进行快速的搅拌混合,有效的实现在物料的内部进行搅拌混合时充入惰性气体,使气体与物料充分的接触,混合更均匀,更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更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更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戴进猛 马季 王新起 覃静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氟托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