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3-09-03  112



    1.本发明涉及压铸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压铸模具中,由于压铸产品的结构特异性,模具结构往往会有局部凸出很高的造型。热量易集中的此位置,进而造成压铸生产时此区域的温度越来越高,力学性能越来越差,容易冲蚀和断裂,造成压铸产品局部拉模或模具异常增高,需要多次下模维修,降低生产的连续性和稼动率。点冷却系统是近几年应用比较广泛的模具冷却方法,点冷却就是模具上局部冷却,在模具上某些热量集中的位置,通过内部伸入点冷管,进行吹气或者通水,来使该位置降温,一般在复杂结构的产品中常用到,例如深腔体压铸件。
    3.对于这种具有采用点冷却的压铸模具,模具内部具有点冷管孔道,点冷管插入到点冷管孔道之中,在某些地方,模具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的壁厚较薄,这些地方可称为冷薄壁,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用时间较长的模具在冷薄壁处易出现开裂破损,大大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压铸产品的质量。目前对冷薄壁开裂破损的常规修理方法是在开裂处局部进行打磨,然后补焊,再加工成型,采用该方法时常遇到以下几点问题:1、模具型腔面结构复杂,起伏落差大,打磨和加工成型时容易出现刀具干涉;2、补焊只能补焊开裂处外面,内部依旧存在裂缝,修理处强度不够,后续依旧容易开裂,修理后使用寿命较短,容易重复开裂,同时容易导致冷却水从型腔面泄露出来;3、冷薄壁的点冷管孔道距离型腔面较近,容易对点冷管孔道以及其中的点冷管造成损伤,维修困难;4、局部补焊会使该处材料不同,后续难以进行钻孔。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模具保养更换的频率,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方便补焊和加工成型,修复质量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所述压铸模具中具有点冷管孔道,点冷管孔道中插有点冷管,所述修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判断冷薄壁的破损区域是否满足修复要求,修复要求包括破损区域的位置是否便于补焊、破损区域处的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壁厚是否大于规定值x、以及破损区域是否与周边结构干涉;若破损区域方便补焊操作、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壁厚大于规定值x,以及与周边结构无干涉时,即满足修复要求,进入步骤s2;
    7.s2、确定切除体,所述切除体包括损坏区域,且切除体与其周边模具型腔面之间具有加工间距;将切除体内的点冷管拆除;将切除体、以及切除体内的点冷管孔道一并从压铸模具上切除下来,切除体被切除后在模具型腔面上形成待补区域面,点冷管孔道被切除后在待补区域面处形成点冷管孔道补接口;
    8.s3、制作孔道补管,将孔道补管安放至步骤s2中被切除的点冷管孔道的位置,将孔
    道补管下端焊接在点冷管孔道补接口上;
    9.s4、根据切除体的形状和大小,围绕孔道补管在待补区域面上进行补焊,焊材堆积得到补焊修复体,补焊修复体相比与切除体具有加工余量;
    10.s5、对补焊修复体的表面进行加工,使补焊修复体的表面达到压铸模具在此处的型腔面加工要求。
    1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规定值x为3mm。
    12.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切除体被切除后,由切除体底部形成待补区域面为水平面。
    1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将待补区域面进行打磨。
    1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在待补区域面上加工出内凹面。
    1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孔道补管长度和内径与步骤s2中被切除的点冷管孔道的长度和半径都相同。
    1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切除体还可包括损坏区域附近的部分结构。
    17.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修理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通过采用通过将冷薄壁的破损区域整体切除,再通过补焊方式得到补焊修复体来替代了切除体,加工补焊修复体5的表面至达到压铸模具在此处的型腔面加工要求,也即补焊修复体替代了被切除体,使得该处的型腔面恢复到原来要求的状态,补焊修复体整体强度高,内部不具有裂纹,可以克服现有修理方式中破损区域内部裂纹难以被修复的难题,修理后使用寿命较长,不易再发生开裂。预留了适当空间,方便打磨和补焊操作,补焊后对补焊修复体表面的加工方便,加工刀具不易与模具周边型腔面发生干涉。利用孔道补管替代被切除的点冷管孔道,确保修复后的冷却效果,同时孔道补管能进一步提升补焊修复体强度。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中的压铸模具上切除体被切除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中的孔道补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中的孔道补管的焊接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中的补焊修复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元件标号说明
    [0024]1ꢀꢀꢀꢀꢀꢀꢀꢀꢀꢀꢀꢀꢀꢀꢀꢀꢀꢀ
    压铸模具
    [0025]2ꢀꢀꢀꢀꢀꢀꢀꢀꢀꢀꢀꢀꢀꢀꢀꢀꢀꢀ
    待补区域面
    [0026]3ꢀꢀꢀꢀꢀꢀꢀꢀꢀꢀꢀꢀꢀꢀꢀꢀꢀꢀ
    点冷管孔道补接口
    [0027]4ꢀꢀꢀꢀꢀꢀꢀꢀꢀꢀꢀꢀꢀꢀꢀꢀꢀꢀ
    孔道补管
    [0028]5ꢀꢀꢀꢀꢀꢀꢀꢀꢀꢀꢀꢀꢀꢀꢀꢀꢀꢀ
    补焊修复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0]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
    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31]
    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压铸模具1中具有点冷管孔道,点冷管孔道中插有点冷管,在本技术中,压铸模具1的冷薄壁是指模具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壁厚较小的部位,在实际生产中,一般是指壁厚小于的5mm的部位。
    [0032]
    本发明的修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3]
    s1、判断冷薄壁的破损区域是否满足修复要求,修复要求包括破损区域的位置是否便于补焊、破损区域处的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壁厚是否大于规定值x、以及破损区域是否与周边结构干涉;当冷薄壁的破损区域方便补焊操作,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壁厚大于规定值x,并且与周边结构无干涉时,即满足修复要求,则进入步骤s2,否则为不满足,不便使用本发明的修理方法进行。
    [0034]
    其中,判断冷薄壁破损区域处的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壁厚是否大于规定值x时,x的取值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优选为3mm,以此避免因破损区域壁厚太小而导致后续补焊和加工出现问题。
    [0035]
    s2、确定切除体,切除体包括损坏区域,且切除体与其周边模具型腔面之间具有加工间距,加工间距能够容相应纳加工刀具伸入;将切除体内的点冷管拆除;将切除体、以及切除体内的点冷管孔道一并从压铸模具1上切除下来,切除体被切除后在模具型腔面上形成待补区域面2,点冷管孔道被切除后在待补区域面2处形成点冷管孔道补接口3,参见图1。
    [0036]
    具体地,切除体的确定,需要结合破损区域、以及其周边模具结构来确定,切除体可大于破损区域,可适当的包括损坏区域附近的部分结构,以此确保切除体与其周边模具型腔面之间具有适当的加工间距。其中加工间距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需要根据后续加工刀具尺寸、以及焊接操作等因素确定,以确保后续加工刀具能够伸入,同时方便后续补焊操作。切除体内的点冷管拆除时,可以将整个点冷管系统拆下,或者是将切除体处局部的点冷管拆除,使得切除体中不具有点冷管,避免对点冷管造成破坏。
    [0037]
    优选地,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切除体被切除后,由切除体底部形成待补区域面2为水平面,以此可方便后续在该水平的待补区域面2上进行焊接。进一步地,还将待补区域面2进行打磨,并在待补区域面2加工出内凹面,打磨光滑以及内凹面有利于后续焊接。
    [0038]
    s3、参见图2和图3,制作孔道补管4,将孔道补管4安放至步骤s2中被切除的点冷管孔道的位置,将孔道补管4下端焊接在点冷管孔道补接口3上。孔道补管4的作用在于替代切除体中的点冷管孔道,用于点冷管的插入。
    [0039]
    具体地,孔道补管4的形状和尺寸应合理设置,避免与模具在该处原型腔面之间过近,以此保证具有合适壁厚。其中孔道补管4的管壁厚度不可过薄,以免后面补焊时出现烧穿管壁的现象。优选地,孔道补管4长度和内径与步骤s2中被切除的点冷管孔道的长度和内
    径都相同,确保能够恢复到原有效果。
    [0040]
    s4、根据切除体的形状和大小,围绕孔道补管4在待补区域面2进行补焊,焊材在待补区域堆积,得到补焊修复体5,补焊修复体5相比与切除体具有适当的加工余量,参见图4,也即补焊修复体5略大于切除体。
    [0041]
    由于确定切除体时已经考虑到了与周边型腔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切除体被切除后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能够方便进行补焊操作。其中,焊材应根据压铸模具1选择,补焊修复体5的材料性能接近压铸模具1原材料性能,或者是满足压铸模具1铸造加工的需求亦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待补区域面2被打磨并加工有内凹面,可以更好地提高补焊修复体5与压铸模具1原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补焊修复体5是围绕孔道补管4进行补焊得到,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
    [0042]
    s5、对补焊修复体5的表面进行加工,加工内容具有可包括切削、打磨、油光等,使补焊修复体5的表面达到压铸模具1在此处型腔面的加工要求,也即补焊修复体5替代了被切除体,使得该处的型腔面恢复到原来要求的状态,破损区域被修复完成。
    [0043]
    具体地,由于在补焊修复体5的形状大小略大于切除体,而切除体在上面步骤s2中已经考虑到了其与周边型腔面之间具有合适的加工间距,因此,此时补焊修复体5与其周边型腔面之间具有加工间距,可采用相应加工刀具对补焊修复体5的表面进行加工,由于加工间距存在而不会与周边型腔面发生碰撞干涉。
    [0044]
    由上可知,本发明的修理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0045]
    1、通过将冷薄壁的破损区域整体切除,再通过补焊方式得到补焊修复体5来替代了切除体,补焊修复体5整体强度高,内部不具有裂纹,可以克服现有修理方式中破损区域内部裂纹难以被修复的难题,修理后使用寿命较长,不易再发生开裂。
    [0046]
    2、预留了适当空间,方便打磨和补焊操作,补焊后对补焊修复体5表面的加工方便,加工刀具不易与模具周边型腔面发生干涉。
    [0047]
    3、利用孔道补管4替代被切除的点冷管孔道,确保修复后的冷却效果,同时孔道补管4能进一步提升补焊修复体5强度。
    [0048]
    4、修复完成后,补焊修复体5的材质相同,有利于进行打孔。
    [0049]
    综上所述,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有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50]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所述压铸模具(1)中具有点冷管孔道,点冷管孔道中插有点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修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判断冷薄壁的破损区域是否满足修复要求,修复要求包括破损区域的位置是否便于补焊、破损区域处的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壁厚是否大于规定值x、以及破损区域是否与周边结构干涉;若破损区域方便补焊操作、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壁厚大于规定值x,以及与周边结构无干涉时,即满足修复要求,进入步骤s2;s2、确定切除体,所述切除体包括损坏区域,且切除体与其周边模具型腔面之间具有加工间距;将切除体内的点冷管拆除;将切除体、以及切除体内的点冷管孔道一并从压铸模具(1)上切除下来,切除体被切除后在模具型腔面上形成待补区域面(2),点冷管孔道被切除后在待补区域面(2)处形成点冷管孔道补接口(3);s3、制作孔道补管(4),将孔道补管(4)安放至步骤s2中被切除的点冷管孔道的位置,将孔道补管(4)下端焊接在点冷管孔道补接口(3)上;s4、根据切除体的形状和大小,围绕孔道补管(4)在待补区域面(2)上进行补焊,焊材堆积得到补焊修复体(5),补焊修复体(5)相比与切除体具有加工余量;s5、对补焊修复体(5)的表面进行加工,使补焊修复体(5)的表面达到压铸模具(1)在此处型腔面的加工要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规定值x为3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切除体被切除后,由切除体底部形成待补区域面(2)为水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将待补区域面(2)进行打磨。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修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在待补区域面(2)上还加工出内凹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孔道补管(4)长度和内径与切除体中的点冷管孔道的长度和半径都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切除体还可包括损坏区域附近的部分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判断冷薄壁的破损区域是否满足修复要求,满足修复要求则进入步骤S2;S2、确定切除体,所述切除体包括损坏区域,且切除体与其周边模具型腔面之间具有加工间距;将切除体、以及切除体内的点冷管孔道一并从压铸模具上切除下来;S3、制作孔道补管,将孔道补管安放被切除的点冷管孔道的位置,将孔道补管下端焊接在点冷管孔道补接口上;S4、根据切除体的形状和大小,围绕点孔道补管在待补区域面上进行补焊,焊材堆积得到补焊修复体,补焊修复体相比与切除体具有加工余量;S5、对补焊修复体的表面进行加工,使补焊修复体的表面达到压铸模具在此处的型腔面加工要求。面达到压铸模具在此处的型腔面加工要求。面达到压铸模具在此处的型腔面加工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倪培杰 吴晓景 金玉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域皮尔博格有色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3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84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