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热件以及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2.电子烟又名虚拟香烟、电子香烟,它有着与香烟一样的外观,与香烟近似的味道,甚至比一般香烟的口味要多很多,也像香烟一样能吸出烟、吸出味道跟感觉来。主要是用于戒烟和替代香烟。电子烟又是一种非燃烧的烟类替代型产品,他与普通香烟的某些特点相似,能够提神、满足吸烟者的快感和多年养成的使用习惯。但又与普通香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电子烟不燃烧、不含焦油、不含普通烟燃烧时产生的会导致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460余种化学物质,从而去除了普通烟中的致癌物质,也不会对他人产生“二手烟”的危害及污染环境。传统的电子烟的关键部件为电子雾化器,而传统的电子雾化器是借助于其中的发热件产生热量,以便于对待雾化介质进行加热。
3.传统的发热件的形成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1、导油棉直接采用导电金属丝缠绕;2、对于烟支类的发热件,模具成型出微孔陶瓷,然后将导电浆料涂覆在陶瓷的预定表面,通过焊接或采用类似顶针式结构与固化后的导热浆料层电连接;3、采用模具内注塑成型的方式,将陶瓷发热体与导电金属丝在模具内一次性注塑形成。
4.然而,上述传统的发热件中,还是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导电金属丝缠绕的发热件,导电金属丝容易发生局部过热,而且,导油棉的导热性能较差,使得发热件的整体雾化效果不佳;2、由于导油棉为棉花质地,其自身形变量较大,即导油棉定性效果较差,使得尺寸精度不好控制,只能通过人工方式将导电金属丝缠绕在导油棉上,增大了安装难度,从而增加了人工成本;3、对于采用微孔陶瓷的发热件,虽然导电发热浆料外部会包覆有保护胶,但是,使用一段时间后,微孔陶瓷与烟支或者导电金属丝摩擦,容易发生磨损问题,导致浆料与烟支的直接接触,从而导致微孔陶瓷出现掉粉问题,进而导致发热件的导热性能不佳,严重地容易导致发热件上的电流通路发生断路的情况;4、对于模内注塑成型的发热件,对于不同的导电金属丝以及待雾化介质,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具,而且,模内注塑工艺相对于另外两种方式较为复杂,更何况,发热件的尺寸较小,使得模具的精度要求提高,从而使得模具的成本上升,进而使得模内注塑成型的发热件的生产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发热件以及电子雾化器。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发热件,包括:发热体、粘结体及陶瓷体,所述粘结体分别与所述发热体及所述陶瓷体相粘结。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外接部及发热部,所述发热部至少部分浸包于所述粘结体内,所述外接部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还包括限流部,所述限流部分别与所述外接部以及所述发热部连接。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与所述陶瓷体的端面抵持。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具有平面螺旋结构,所述平面螺旋结构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陶瓷体的端面相互平行设置。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粘结面及雾化介质接触面,所述粘结体分别与所述发热体及所述粘结面相粘结,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用于与待雾化介质抵接。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体具有平面薄片结构,所述陶瓷体的各位置的厚度相等。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体的厚度为0.1mm至0.5mm。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体的厚度为1mm至3mm。
16.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热件。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8.1、通过粘结体将发热体固定在陶瓷体上,省去了发热体的缠绕,即无需将发热体缠绕在陶瓷体上,在确保陶瓷体的发热均匀时,准确且快速地将发热体安装在陶瓷体上,降低了发热件的安装难度;
19.2、由于发热体与陶瓷体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粘结体实现的,使得粘结体有效地将发热体与陶瓷体的接触面积降低,减少了发热体与陶瓷体之间的摩擦接触面积,有效地降低了陶瓷体上的掉粉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发热件的整体发热效率;
20.3、在形成发热件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粘结体将发热体粘结在陶瓷体的表面上,在粘结体的导热下,发热体上的热量导向陶瓷体,实现对陶瓷体的加热,使得发热件在制作工艺上简单,降低了发热件的制作工艺难度,而且,无需采用特定的模具制作出该发热体,省去了模具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发热件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一实施例中发热件的示意图;
23.图2为图1所示的发热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
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热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体、粘结体及陶瓷体,所述粘结体分别与所述发热体及所述陶瓷体相粘结。1、通过粘结体将发热体固定在陶瓷体上,省去了发热体的缠绕,即无需将发热体缠绕在陶瓷体上,在确保陶瓷体的发热均匀时,准确且快速地将发热体安装在陶瓷体上,降低了发热件的安装难度;2、由于发热体与陶瓷体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粘结体实现的,使得粘结体有效地将发热体与陶瓷体的接触面积降低,减少了发热体与陶瓷体之间的摩擦接触面积,有效地降低了陶瓷体上的掉粉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发热件的整体发热效率;3、在形成发热件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粘结体将发热体粘结在陶瓷体的表面上,在粘结体的导热下,发热体上的热量导向陶瓷体,实现对陶瓷体的加热,使得发热件在制作工艺上简单,降低了发热件的制作工艺难度,而且,无需采用特定的模具制作出该发热体,省去了模具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发热件的制作成本。
28.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发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29.一实施例的发热件10包括发热体100、粘结体200及陶瓷体300,所述粘结体200分别与所述发热体100及所述陶瓷体300相粘结。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粘结体200将发热体100固定在陶瓷体300上,省去了发热体100的缠绕,即无需将发热体100缠绕在陶瓷体300上,在确保陶瓷体300的发热均匀时,准确且快速地将发热体100安装在陶瓷体300上,降低了发热件的安装难度;2、由于发热体100与陶瓷体300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粘结体200实现的,使得粘结体200有效地将发热体100与陶瓷体300的接触面积降低,减少了发热体100与陶瓷体300之间的摩擦接触面积,有效地降低了陶瓷体300上的掉粉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发热件的整体发热效率;3、在形成发热件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粘结体200将发热体100粘结在陶瓷体300的表面上,在粘结体200的导热下,发热体100上的热量导向陶瓷体300,实现对陶瓷体300的加热,使得发热件在制作工艺上简单,降低了发热件的制作工艺难度,而且,无需采用特定的模具制作出该发热体100,省去了模具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发热件的制作成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结体由耐热粘结剂在常温下固化后,将发热体粘结在陶瓷体上,例如,将发热体放置于陶瓷体上后,再将耐热粘结剂放置于陶瓷体与发热体接触的位置,最后在常温下静置固化。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发热体100包括相互连接的外接部110及发热部120,所述发热部120至少部分浸包于所述粘结体200内,所述外接部110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120通过所述粘结体200与所述陶瓷体300连接,即在所述发热部120与所述陶瓷体300之间增设所述粘结体200,便于将所述发热部120粘结在所述陶瓷体300上。而且,所述发热部120至少部分浸包于所述粘结体200内,所述粘结体200本身
为胶状陶瓷材质,即所述粘结体200包括陶瓷胶,在具有粘结性能时,还兼顾有导热性能,便于将所述发热部120粘结在所述陶瓷体300上后,所述发热体100上的热量通过所述粘结体200导向所述陶瓷体300,实现对所述陶瓷体300的发热。其中,所述外接部110作为所述发热部120的延伸,所述外接部110与外部电源连接,例如,所述外接部110与所述发热部120均为导电金属,在外部电源开始供电后,电流通过所述外接部110导向所述发热部120,从而便于所述陶瓷体300的发热。
32.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发热体100还包括限流部130,所述限流部130分别与所述外接部110以及所述发热部12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流部130位于所述外接部110以及所述发热部120之间,所述外接部110与外部电源连接,例如,所述外接部110与电池杆内的电池电连接,所述发热部120通过所述粘结体200与所述陶瓷体300连接,用于在所述外接部110通电后加热所述陶瓷体300。其中,所述限流部130位于所述外接部110以及所述发热部120的衔接处,所述限流部130对从所述外接部110流入所述发热部120的电流进行限制,以减小所述发热体100上流通的电流,避免了所述发热体100上电流过大而导致局部温度上升过快的情况,从而避免了所述陶瓷体300过热而粉化的情况。
33.进一步地,所述发热部120与所述陶瓷体300的端面抵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120通过所述粘结体200与所述陶瓷体300粘结,所述粘结体200作为所述发热部120与所述陶瓷体300之间的连接体。所述陶瓷体300的端面具有表面积较大的特点,将所述发热部120与所述陶瓷体300的端面接触,使得所述发热部120与所述陶瓷体30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得所述发热件与所述陶瓷体300之间的导热效率提升,便于将所述发热部120上的热量快速传导至所述陶瓷体300上,从而便于所述陶瓷体300快速发热。
34.更进一步地,所述发热部120具有平面螺旋结构,所述平面螺旋结构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陶瓷体300的端面相互平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120作为所述发热件的主要发热部120分,外部电源输出的电流在所述发热部120上流通。在所述发热部120具有平面螺旋结构的情况下,所述发热部120自身兼具平面结构以及螺旋结构,例如,所述发热部120为在一个平面内螺旋的导电金属丝,类似于盘式蚊香结构。所述发热部120在通电后,所述发热部120的平面螺旋结构平压在所述陶瓷体300的端面上,使得所述平面螺旋结构与所述陶瓷体300的端面保持平行且接触,从而使得所述发热部120与所述陶瓷体30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进而使得所述发热部120与所述陶瓷体300之间的导热速率进一步提升。在另一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发热部120的平面螺旋结构类似于盘式蚊香结构,使得所述发热部120在所述陶瓷体300上的热传导速率保持一致,即所述陶瓷体300保持均速导热,提高了所述陶瓷体300的导热均匀性。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陶瓷体300具有相对设置的粘结面302及雾化介质接触面(图未示),所述粘结体200分别与所述发热体100及所述粘结面302相粘结,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用于与待雾化介质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结面302与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相对设置,即所述粘结面302与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以所述陶瓷体300的中心点为中心轴对称设置,也即所述陶瓷体300的一个端面为所述粘结面302,所述陶瓷体300的另一个端面为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所述粘结面302与所述粘结体200以及所述发热件对应,所述粘结面302作为所述粘结体200的接触面,便于所述粘结体200将所述发热体100粘结在所述陶瓷体300上。而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位于所述陶瓷体300的背面,即相对于所述粘结面302
的一面,由于所述陶瓷体300用于发热的,是对待雾化介质进行加热,为了避免所述陶瓷体300上接触的物质过多,将所述待雾化介质与所述陶瓷体300接触的表面设置在所述粘结面302的对立面,即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使得所述待雾化介质与所述发热体100以及所述粘结体200分隔设置。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待雾化介质为烟支,所述粘结面302与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位于所述陶瓷体300的两个对立面上,所述粘结面302与所述发热体100对应,便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靠近烟嘴,便于烟支的安放。
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体300具有平面薄片结构,所述陶瓷体300的各位置的厚度相等,所述陶瓷体300的厚度为0.1mm至0.3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陶瓷体300通过所述粘结体200与所述发热体100粘结,所述陶瓷体300的热源来自于所述发热体100,即所述发热体100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粘结体200传导至所述陶瓷体300上。而所述陶瓷体300在吸收热量后,所述陶瓷体300的自身温度上升,从而对待雾化介质进行加热。在所述陶瓷体300具有平面薄片结构的情况下,所述陶瓷体300的各位置的厚度相等,使得所述粘结面302与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保持相互平行,而且,所述陶瓷体300的厚度为0.1mm至0.3mm,使得所述陶瓷体300的整体厚度较小,从而使得所述粘结面302与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减小,进而使得所述陶瓷体300的热传导行程减小,有效地提高了所述陶瓷体300的导热效率,便于所述陶瓷体300对待雾化介质的快速加热。
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体200的厚度为1mm至3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结体200将所述发热体100粘结在所述陶瓷体300,所述粘结体200不仅具有粘结的功能,还具有将所述发热体100上的热量导向所述陶瓷体300上,为了避免所述粘结体200上的集聚的热量过多,即将更多的热量导向所述陶瓷体300,对所述粘结体200的厚度进行限定,确保所述粘结体200的黏度的情况下,具有快速热传导的特定,因此将所述粘结体200的厚度设计为1mm至3mm。
3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热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体、粘结体及陶瓷体,所述粘结体分别与所述发热体及所述陶瓷体相粘结。1、通过粘结体将发热体固定在陶瓷体上,省去了发热体的缠绕,即无需将发热体缠绕在陶瓷体上,在确保陶瓷体的发热均匀时,准确且快速地将发热体安装在陶瓷体上,降低了发热件的安装难度;2、由于发热体与陶瓷体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粘结体实现的,使得粘结体有效地将发热体与陶瓷体的接触面积降低,减少了发热体与陶瓷体之间的摩擦接触面积,有效地降低了陶瓷体上的掉粉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发热件的整体发热效率;3、在形成发热件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粘结体将发热体粘结在陶瓷体的表面上,在粘结体的导热下,发热体上的热量导向陶瓷体,实现对陶瓷体的加热,使得发热件在制作工艺上简单,降低了发热件的制作工艺难度,而且,无需采用特定的模具制作出该发热体,省去了模具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发热件的制作成本。
3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发热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体、粘结体及陶瓷体,所述粘结体分别与所述发热体及所述陶瓷体相粘结;所述发热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外接部及发热部,所述发热部至少部分浸包于所述粘结体内,所述外接部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发热部具有平面螺旋结构,所述平面螺旋结构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陶瓷体的端面相互平行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还包括限流部,所述限流部分别与所述外接部以及所述发热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与所述陶瓷体的端面抵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粘结面及雾化介质接触面,所述粘结体分别与所述发热体及所述粘结面相粘结,所述雾化介质接触面用于与待雾化介质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体具有平面薄片结构,所述陶瓷体的各位置的厚度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体的厚度为0.1mm至0.5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体的厚度为1mm至3mm。8.一种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件以及电子雾化器。上述的发热件包括发热体、粘结体及陶瓷体,粘结体分别与发热体及陶瓷体相粘结。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粘结体将发热体固定在陶瓷体上,省去了发热体的缠绕,降低了发热件的安装难度;2、由于发热体与陶瓷体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粘结体实现的,有效地降低了陶瓷体上的掉粉问题;3、在形成发热件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粘结体将发热体粘结在陶瓷体的表面上,使得发热件在制作工艺上简单,降低了发热件的制作工艺难度,而且,无需采用特定的模具制作出该发热体,省去了模具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发热件的制作成本。本。本。
技术研发人员:吴成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艾溹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