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09-10  106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感器。


    背景技术:

    2.传感器是一种监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在机械、船舶、轨道交通等领域使用的传感器为了更好的采集各个故障易发生区域的信号,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故障易发生区域。
    3.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通常包括传感器壳体、电路板、连接电缆,电路板收容于在传感器壳体中,连接电缆与电路板连接,从而通过连接电缆将信号传输,并且在部分传感器中,连接电缆也能用于电源的传输。
    4.然而,现有技术的传感器中电路板与连接电缆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不佳,在恶劣运行环境中,存在连接电缆疲劳断线的风险,影响传感器的可靠性。
    5.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安装于有轨列车上的传感器是采用螺纹式安装,有轨列车上需要预先加工与传感器相匹配的螺纹安装接口,安装过程缓慢。
    6.同时,现有技术中传感器内部的电器元器件较多,电子元器件故障率累积,容易影响传感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存在连接电缆断线的风险,影响传感器的可靠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有效提高电路板与连接电缆之间连接固定效果,从而提高可靠性的传感器。
    8.一种传感器,其包括:传感器壳体、电路板、连接电缆、压圈、胶塞;所述电路板、压圈和胶塞均安装于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腔,所述压圈与所述传感器壳体过盈配合以压紧所述电路板;所述胶塞设有供所述连接电缆穿过的过线孔;所述连接电缆穿过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压圈设有通孔,所述连接电缆从所述通孔穿过。
    9.优选的,所述胶塞位于所述压圈的通孔内;所述压圈压紧所述胶塞。
    10.优选的,所述胶塞的出线端面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压圈的一端接触;所述胶塞的过线孔小于等于所述连接电缆的直径。
    11.优选的,所述电路板包括u型槽和所述u型槽两侧的突出部;所述胶塞位于所述u型槽内。
    12.优选的,所述u型槽将所述胶塞卡紧。
    13.优选的,所述压圈包括对称设置的圆弧部,对称设置的连接部,所述圆弧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压圈通过所述对称设置的圆弧部将所述胶塞压紧。
    14.优选的,所述压圈的圆弧部的出线端面或所述压圈的连接部的出线端面对称设置有电路板限位槽。
    15.优选的,所述电路板的u型槽两侧的突出部位于所述压圈的电路板限位槽内。
    16.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壳体包括前盖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传感器的进线端相对设置,所述前盖板内壁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电路板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电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圈抵接,所述压圈与所述前盖板相互配合压紧所述电路板。
    17.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壳体包括后盖板,所述后盖板位于所述传感器的进线端并设有出线孔供所述连接电缆穿过;所述传感器壳体设有第二安装槽用以安装所述后盖板。
    18.优选的,所述连接电缆的外层套设有护线套,所述护线套一端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夹设于所述压圈与所述后盖板之间。
    19.优选的,所述护线套的外层还套设有尼龙软管。
    20.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壳体内壁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为弧面结构与所述压圈的圆弧部配合。
    21.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壳体包括
    22.底壁,用以通过胶粘剂胶粘于有轨列车的所需监测区域;
    23.顶壁,与所述底壁相对间隔设置;
    24.侧壁,连接所述底壁与所述顶壁,且所述侧壁的外表面开设有容胶槽,所述容胶槽位于靠近所述底壁的一侧。
    25.优选的,所述底壁安装有压紧螺套。
    26.优选的,所述传感器为无源传感器。
    27.优选的,所述前盖板与所述传感器壳体一体加工成型。
    28.优选的,所述压圈与所述传感器壳体一体加工成型。
    29.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壳体内采用灌封胶填充,所述灌封胶的填充位置高于所述胶塞的出线端面,且低于述压圈的出线端面。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壳体、电路板、连接电缆、压圈、胶塞;所述电路板、压圈和胶塞均安装于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腔,所述压圈与所述传感器壳体过盈配合以压紧所述电路板;所述胶塞设有供所述连接电缆穿过的过线孔;所述连接电缆穿过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压圈设有通孔,所述连接电缆从所述通孔穿过。从而通过所述压圈与所述胶塞可以良好的紧固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连接电缆,保障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连接电缆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良好的保护了所述连接电缆,降低了连接电缆疲劳断线的风险,进而提高了所述传感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图1所述传感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图2所示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35.图4为图1所示传感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图2所示压圈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图2所示传感器壳体、电路板、连接电缆、压圈及胶塞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40.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4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感器,其包括传感器壳体、电路板、连接电缆、压圈、胶塞;所述电路板、压圈和胶塞均安装于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腔,所述压圈与所述传感器壳体过盈配合以压紧所述电路板;所述胶塞设有供所述连接电缆穿过的过线孔;所述连接电缆穿过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压圈设有通孔,所述连接电缆从所述通孔穿过。所述传感器可以降低连接电缆的断线风险,保障可靠性。
    42.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感器100,其用以安装于有轨列车上对所述有轨列车进行实时监测。所述传感器100包括传感器壳体10、电路板20、连接电缆30、胶塞40及压圈50,所述电路板20、压圈50和胶塞40均安装于所述传感器壳体10的内腔11,从而通过所述传感器壳体10能良好的对所述电路板20、所述压圈50和所述胶塞40进行保护。所述压圈50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过盈配合以压紧所述电路板20,从而通过所述压圈50能良好的对所述电路板20位置进行限制,避免所述电路板20的位置发生意外移动,保障所述传感器100的可靠性,降低所述连接电缆30的断线风险。所述胶塞40设有供所述连接电缆30穿过的过线孔41,所述连接电缆30穿过所述过线孔41与所述电路板20连接,所述压圈50设置有通孔51,所述连接电缆30从所述通孔51穿过,从而通过所述胶塞40能良好的保护所述连接电缆30,进一步的降低所述连接电缆30的断线风险,进一步的保障了所述传感器100的可靠性。
    43.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所需,所述连接电缆30既能用于信号传输,同时也能用于电源的传输。即根据所述传感器100的类型不同,如所述传感器100具体为无源传感器或有源传感器时,所述连接电缆30可对应仅用于信号的传输或者同时用于信号和电源的传输。
    44.优选的,所述胶塞40位于所述压圈50的所述通孔51内,所述压圈50压紧所述胶塞40。从而通过所述压圈50能够良好的对所述胶塞40进行紧固,更好的将所述胶塞40的位置限制,让所述胶塞40能更好的保护所述连接电缆30。
    45.优选的,所述胶塞40的出线端面42与所述电路板20靠近所述压圈50的一端接触,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电缆30在本技术中接入的方向定义为:由所述传感器100外部向内部为进线,由内部向外部为出线。所述胶塞40从内到外方向、所述压圈50从内到外方向的端面均定义为出线端面。即所述胶塞40与所述电路板20接触,让所述连接电缆30伸出后直接伸入所述胶塞40中,有效了固定了所述连接电缆30,减少了所述连接电缆30应力的作用。所述胶塞40的过线孔41小于等于所述连接电缆30的直径,即所述过线孔41的孔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连接电缆30的直径。从而所述胶塞40能更紧密的包裹保护所述连接电缆30,避免所述连接电缆30受力后连接处发生松动。通过所述压圈50将所述胶塞40进行压紧,并通过所述胶塞40紧密套装于所述连接电缆30上,可以提升所述连接电缆30的固定效果,防止所述连接电缆30因应力过大而导致断线。
    46.优选的,所述电路板20包括u型槽21和所述u型槽21两侧的突出部22,所述胶塞40位于所述u型槽21内,从而方便了所述连接电缆30与所述胶塞40的安装。
    47.优选的,所述u型槽21将所述胶塞40卡紧。从而通过所述电路板20可以更好的对所述胶塞40进行抵接限位,避免所述胶塞40发生意外移动,进一步的降低所述连接电缆30的断线风险,提高了所述传感器100的可靠性。
    48.优选的,所述压圈50包括对称设置的圆弧部52,对称设置的连接部53,所述圆弧部52与所述连接部53连接,所述压圈50通过所述对称设置的圆弧部52将所述胶塞40压紧。从而让所述压圈50能更好的与所述胶塞40连接,更好的保障了所述胶塞40与所述压圈5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进一步的保障了所述压圈50对所述胶塞40的压紧。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53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过盈配合,所述压圈50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焊接固定,从而可以保障所述压圈50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同时也能保障所述压圈50的竖直安装位置。
    49.优选的,所述压圈50的所述圆弧部52的出线端面或所述压圈50的所述连接部53的出线端面对称设置有电路板限位槽54,从而通过所述电路板限位槽54能更好的对所述电路板20进行限位。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限位槽54设置于所述圆弧部52的出线端面。
    50.优选的,所述电路板20的u型槽21两侧的突出部22位于所述压圈50的电路板限位槽54内,从而更好的保障了所述压圈50与所述电路板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让所述压圈50能更好的将所述电路板20压紧。
    51.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壳体10包括前盖板12,所述前盖板12与所述传感器100的进线端相对设置,所述前盖板12内壁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21。所述电路板2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21内,所述电路板20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圈50抵接,所述压圈50与所述前盖板12相互配合压紧所述电路板20。从而通过所述压圈50与所述前盖板12能更好的限制所述电路板20的位置,更好的将所述电路板20的两端位置限制。通过第一安装槽121与所述电路板限位槽54能保障所述电路板20沿竖向设置,让所述传感器100能更好的检测振动信息。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为相对方向,具体为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的底壁相垂直的方向。在安装时,所述电路板20可以先预固定于所述压圈50上,随所述压圈50一起压入所述传感器壳体10,所述压圈50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过盈配合,到设定位置后对所述压圈50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进行激光焊接,同时通过所述前盖板12上的所述第一安装槽121可以辅助所述电路板20
    的定位,使得所述电路板20安装后保持竖向。
    52.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壳体10包括后盖板13,所述后盖板13位于所述传感器100的进线端并设有出线孔131供所述连接电缆30穿过。所述传感器壳体10设有第二安装槽14,所述第二安装槽14用以安装所述后盖板13。
    53.优选的,所述连接电缆20的外层套设有护线套60,所述护线套60一端设有凸起部61,所述凸起部61夹设于所述压圈50与所述后盖板13之间。从而通过所述后盖板13可以良好的限制所述护线套60,同时通过所述凸起部61与所述后盖板13也能进一步的对所述压圈50的位置进行限制,更好的固定所述压圈50。
    54.优选的,所述护线套60的外层还套设有尼龙软管70。具体的,所述尼龙软管70安装于所述护线套60的远离所述传感器壳体10的一端并套设于所述连接电缆30,且所述护线套60尾端套入所述尼龙软管70内。其中,所述护线套60采用硬度较低的材质,具体可采用橡胶材质,避免安装时的尾线需要弯折时带给所述传感器壳体10较大横向力,导致所述传感器壳体10粘接不牢,影响所述传感器100粘接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护线套60为橡胶材质,防护能力有限,仅为解决安装时降低横向力问题,后段由所述尼龙软管70为所述连接电缆30提供足够的保护。同时,所以护线套60尾端套入所述尼龙软管70内,所述护线套60与所述尼龙软管70的连接部分发生弯折时,所述护线套60不会从所述尼龙软管70中脱落,保障了连接稳定性。
    55.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壳体10内壁设有第三安装槽15,所述第三安装槽15为弧面结构与所述压圈50的所述圆弧部52配合。从而在所述压圈50安装时,通过所述第三安装槽15能为所述压圈50进行导向,降低所述压圈50的安装难度,同时确保所述压圈50的安装方向。
    56.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壳体10包括底壁16、顶壁17及侧壁18,所述底壁16用以通过胶粘剂胶粘于有轨列车的所需监测区域,所述顶壁17与所述底壁16相对间隔设置,所述侧壁18连接所述底壁16与所述顶壁17,且所述侧壁18的外表面开设有容胶槽181,所述容胶槽181位于靠近所述底壁16的一侧。其中,所述有轨列车的所需监测区域指的是:所述有轨列车上所需监测振动、冲击及温度变化情况的位置区域,例如轴箱、电机、齿轮箱等位置。具体的,所述胶粘剂采用环氧胶。
    57.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是采用螺纹式结构安装于有轨列车上,即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上会开设有外螺纹,而有轨列车的所需检测区域处需要开设相应的螺纹安装接口,从而将传感器旋入螺纹安装接口中对有轨列车进行实时检测。因此现有技术中,在新车设计时,需要预留传感器的安装接口,未安装车厢时,需要先进行传感器安装。而在既有车(已经在线运营的车辆)上加装传感器时,由于未预先开设安装接口,使得需要利用列车架修期间,转向架与车厢分离时,对未预留安装接口的位置进行加工(焊接转接座或钻孔攻丝),为螺纹式安装的传感器提供安装接口。导致将传感器安装于有轨列车上十分不便,特别是对既有车安装传感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才能将传感器装入有轨列车上。
    58.而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壳体10能通过胶粘剂胶粘于有轨列车的所需监测区域。即所述传感器100能通过胶粘剂胶粘的方式固定于有轨列车上,从而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螺纹式安装结构,使得有轨列车上不需要额外的开设安装接口,让所述传感器100的安装更为便捷、简单。特别是在对既有车安装所述传感器100时,可以快速的将所述传感器100安
    装于既有车上,不需要等待列车架修期间才能安装,也能有效的降低列车的维护时间。并且通过胶粘剂胶粘的方式也能良好的确保所述传感器100与所述有轨列车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保障所述传感器100对所述有轨列车的有效监测。
    59.并且通过所述容胶槽181能容纳胶粘剂,部分胶粘剂可流入所述容胶槽181固化,提高抗拉及抗剪能力,提高所述传感器100粘接的可靠性。即除了所述传感器壳体10的下表面外,所述传感器100粘接时还会在所述传感器壳体10的四周涂抹胶粘剂,更好的保障粘接效果。具体的,所述传感器壳体10呈方体结构,即所述侧壁18相对设置有两个,且两所述侧壁18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所述容胶槽181,从而更好的保障粘接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胶槽181呈圆弧形结构,即所述容胶槽181为圆弧形容胶槽,保证胶粘剂的流动性,使胶粘剂能够快速充满溶胶槽,粘胶剂充分填充到侧壁18外表面与安装部位的连接处,从而可以进一步的保障粘接效果。
    60.优选的,所述底壁16安装有压紧螺套。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传感器100在出厂前需要在冲击台上进行校准,如只有胶粘的固定方式,校准后拆卸不便,且容易损坏外观,影响货物品质。而本实施例中增加所述压紧螺套,便于所述传感器100校准时的固定。
    61.更优的,所述前盖板12、所述后盖板13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过盈配合,且所述前盖板12、所述后盖板13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焊接固定,从而有效的保障了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固定所述电路板20、所述护线套60等部件。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盖板12、所述后盖板13通过激光焊接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固定,从而可以起到防水防尘的保护作用。
    62.优选的,所述传感器100为无源传感器。其中,无源传感器指的是:不需要使用外接电源,且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到无限制的能源的感应传感器。优选的,无源传感器也可为无源复合传感器,其中,复合传感器是指集成了两个及以上的检测不同物理量的传感器单元的传感器。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20上设有温度敏感元件及振动冲击敏感元件,所述连接电缆30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0上并分别连接两个敏感元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求所述电路板20上也可仅设置温度敏感元件或振动冲击敏感元件。
    63.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的有轨列车中均采用有源传感器,由于元器件较多,电子元器件故障率累积,可靠性通常无法一次性满足寿命要求,需要寿命周期内进行备品备件更换。其中有源传感器指的是:将非电能量转化为电能量,只转化能量本身,并不转化能量信号的传感器。而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胶粘传感器更换的繁琐,放弃现有的有源传感器形式,采用无源传感器形式,大幅提升传感器的可靠性,解决了胶粘型传感器更换不便的问题。即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传感器100体积小,重量轻;采用胶粘的形式安装,方便快速,无需在安装位置打孔,可随时加装;采用无源传感器的形式,内部没有众多电子元器件,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可靠性,同时解决了胶粘型传感器更换不便的问题。
    64.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前盖板12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一体加工成型,从而节省了传感器壳体10与前盖板12的焊接工序,并增强传感器的可靠性。
    65.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压圈50与所述传感器壳体10一体加工成型,从而节省了传感器壳体10与压圈50的焊接工序,并增强传感器的可靠性。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壳体10内采用灌封胶填充,且所述灌封胶的填充位置高于所述胶塞40的出线端面43且低于所述压圈50的出线端面,即所述灌封胶的填充于所述传感器壳体10内的位置高度高于所述胶塞
    40的出线端面43且低于所述压圈50的出线端面。通过所述灌封胶可以增强信号传输,并且提升所述传感器100的耐压,同时还具备密封防水、防尘,保护所述电路板20的作用。
    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胶塞40与所述连接部53相互间隔设置,使得所述胶塞40与所述连接部53之间留有空隙,通过所述空隙可以方便所述灌封胶的注入。具体的,所述灌封胶为环氧树脂胶。
    6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壳体、电路板、连接电缆、压圈、胶塞;所述电路板、压圈和胶塞均安装于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腔,所述压圈与所述传感器壳体过盈配合以压紧所述电路板;所述胶塞设有供所述连接电缆穿过的过线孔;所述连接电缆穿过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压圈设有通孔,所述连接电缆从所述通孔穿过。从而通过所述压圈与所述胶塞可以良好的紧固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连接电缆,保障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连接电缆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良好的保护了所述连接电缆,降低了连接电缆疲劳断线的风险,进而提高了所述传感器的可靠性。
    6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壳体、电路板、连接电缆、压圈、胶塞;所述电路板、压圈和胶塞均安装于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腔,所述压圈与所述传感器壳体过盈配合以压紧所述电路板;所述胶塞设有供所述连接电缆穿过的过线孔;所述连接电缆穿过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压圈设有通孔,所述连接电缆从所述通孔穿过;所述胶塞位于所述压圈的通孔内;所述压圈压紧所述胶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塞的出线端面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压圈的一端接触;所述胶塞的过线孔小于等于所述连接电缆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u型槽和所述u型槽两侧的突出部;所述胶塞位于所述u型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将所述胶塞卡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圈包括对称设置的圆弧部,对称设置的连接部,所述圆弧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压圈通过所述对称设置的圆弧部将所述胶塞压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圈的圆弧部的出线端面或所述压圈的连接部的出线端面对称设置有电路板限位槽。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u型槽两侧的突出部位于所述压圈的电路板限位槽内。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壳体包括前盖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传感器的进线端相对设置,所述前盖板内壁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电路板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电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圈抵接,所述压圈与所述前盖板相互配合压紧所述电路板。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壳体包括后盖板,所述后盖板位于所述传感器的进线端并设有出线孔供所述连接电缆穿过;所述传感器壳体设有第二安装槽用以安装所述后盖板。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电缆的外层套设有护线套,所述护线套一端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夹设于所述压圈与所述后盖板之间。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线套的外层还套设有尼龙软管。12.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壳体内壁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为弧面结构与所述压圈的圆弧部配合。13.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壳体包括:底壁,用以通过胶粘剂胶粘于有轨列车的所需监测区域;顶壁,与所述底壁相对间隔设置;侧壁,连接所述底壁与所述顶壁,且所述侧壁的外表面开设有容胶槽,所述容胶槽位于靠近所述底壁的一侧。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安装有压紧螺套。15.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为无源传感器。16.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壳体内采用灌封胶填充,所述灌封胶的填充位置高于所述胶塞的出线端面,且低于述压圈的出线端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感器,其包括传感器壳体、电路板、连接电缆、压圈、胶塞;所述电路板、压圈和胶塞均安装于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腔,所述压圈与所述传感器壳体过盈配合以压紧所述电路板;所述胶塞设有供所述连接电缆穿过的过线孔;所述连接电缆穿过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压圈设有通孔,所述连接电缆从所述通孔穿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可以降低连接电缆的断线风险,有效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效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效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民营 邓柳靖 陈伟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唐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85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