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10-01  75



    1.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支撑医用容器的口管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输液治疗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其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向患者体内输入大剂量的注射液。在进行输液治疗时,通常需要将塑针插入预先封装有注射液的玻璃或塑料制成的输液瓶或输液袋的盖子或口管中,使得输液瓶或输液袋内的液体可以经由塑针而流入与塑针相连的注塑软管,并进而经介入患者静脉的注射针流入患者静脉。
    3.由于玻璃输液瓶的重量较重且易碎,不易存储和运输,因此目前市场上更多采用的是塑料制成的容器(例如输液袋)。这类塑料的输液袋产品通常连接有塑料制成的口管,塑针可以插入口管而刺穿与口管相连的袋体并保留在口管内,从而建立输液袋内液体与外界的流体连通通路。为了防止注射液在输液过程中从塑针与口管之间泄露,通常将口管和塑针设计成彼此过盈配合。
    4.然而,输液端口管一般为硬度较小的非pvc材料。当塑针插入输液端口管时会产生如下问题:一是由于口管的硬度较低,口管和与之相连的输液袋袋体部分会弯曲变形,不利于塑针插入;二是由于塑针要与口管形成过盈配合,塑针的外径接近甚至略大于口管的内径,塑针的插入阻力很大。
    5.因此,为了避免塑针插入时口管发生弯折变形而阻碍塑针插入,有必要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用于在插入塑针期间支撑医用容器的口管。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用于在塑针插入时支撑医用容器的口管,以便于插入塑针。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医用容器的口管。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手指接纳面,所述手指接纳面用于接收操作者的手指;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从所述手指接纳面向下凹陷,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支撑部分的第一端,用于支撑所述口管的开放端;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接,其中一台阶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邻,并且其形状构造为用于接收所述口管的被操作者手指按压变形的部分;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靠近所述支撑部分的第二端设置,其中所述第四表面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表面的下方;以及限位部分,所述限位部分位于所述支撑部分的第二端。
    8.以上为本技术的概述,可能有简化、概括和省略细节的情况,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该部分仅是示例说明性的,而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定本技术范围。本概述部分既非旨在确定所要求保护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非旨在用作为确定所要求保护
    主题的范围的辅助手段。
    附图说明
    9.通过下面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并与附图结合,将会更加充分地清楚理解本技术内容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可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本技术内容的若干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本技术内容范围的限定。通过采用附图,本技术内容将会得到更加明确和详细地说明。
    10.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种输液袋的结构;
    11.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透视图;
    12.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图2所示的支撑装置中各表面横截面的形状;
    13.图4示例性地示出了图2所示的支撑装置的剖视图;
    14.图5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剖视图;
    15.图6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手指接收件;
    16.图7示例性地示出了图6所示的支撑装置的后视图。
    17.附图标记:
    18.输液袋 100
    19.袋体 110
    20.口管 120
    21.开放端 121
    22.中间部分 122
    23.封闭端 123
    24.支撑装置 200
    25.主体 210
    26.主体的第一端 211
    27.主体的第二端 212
    28.手指接纳面 220
    29.支撑部分 230
    30.第一表面 231
    31.第二表面 232
    32.第二表面的第一端 232a
    33.第二表面的第二端 232b
    34.第三表面 233
    35.第三表面的第一端 233a
    36.第三表面的第二端 233b
    37.第四表面 234
    38.支撑部分的第一端 235
    39.支撑部分的第二端 236
    40.台阶 237
    41.限位部分 240
    42.手指接收件 250
    具体实施方式
    43.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参考了构成其一部分的附图。在附图中,类似的符号通常表示类似的组成部分,除非上下文另有说明。详细描述、附图和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说明性实施方式并非旨在限定。在不偏离本技术的主题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其他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做出其他变化。可以理解,可以对本技术中一般性描述的、在附图中图解说明的本技术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不同构成的配置、替换、组合,设计,而所有这些都明确地构成本技术内容的一部分。
    44.以下将以输液袋口管为例说明本技术的支撑装置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的支撑装置的应用领域不限于输液袋口管,还可以支撑其他医用容器(例如输液瓶)的口管,以便于将塑针插入口管。本技术无意对支撑装置所保护的医用容器的类型进行限定。
    45.如图1所示,输液袋100包括袋体110和与袋体110相连的口管120。口管120包括开放端121,中间部122,以及与袋体110相连的封闭端123。塑针可从开放端121插入口管120,并刺穿与封闭端123相连的袋体110部分,从而建立袋体110内外的流体连通通路。
    46.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支撑装置200用于接收和支撑口管120。支撑装置200包括主体210,主体210具有手指接纳面220,支撑部分230和限位部分240。手指接纳面220用于接收操作者的手指(未示出)。支撑部分230从手指接纳面220向下(即沿图3中的y轴方向)凹陷,用于接纳和支撑口管120。在使用时,操作者的手指可以抵住手指接纳面220,从而将口管120限制在支撑部分230内。
    47.如图6所示,主体210的第一端211具有第一外径,主体210的第二端212具有第二外径,第一外径与第二外径不相等。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径的尺寸小于第二外径的尺寸。但也可以将第一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二外径。由于主体210的两端外径不同,因而操作者可以在使用时根据主体210的外径尺寸而快速地将支撑装置放置到正确的方向,更便于操作。
    48.继续参考图2、图3和图4,支撑部分230依次包括第一表面231、第二表面232、第三表面233和第四表面234。第一表面231位于支撑部分230的第一端235,用于支撑口管120的开放端121。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231为圆心角为180度的圆柱面。相应地,手指接纳面220包括位于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平面部分。
    49.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预见,第一表面231的圆心角不限于180度,其可以是圆心角为150度~190度的圆柱面,也即支撑部分230整体上为圆心角为150度~190度的柱面。相应地,手指接纳面220包括的两个平面部分彼此具有一夹角,该夹角等于支撑部分230的圆心角。
    50.支撑部分230的圆心角不宜过大或过小。当圆心角大于190度时,口管120被支撑部分230包裹的范围太大,这样在将塑针插入口管120之后,难以将口管120和塑针从支撑部分230中取出。而当圆心角小于150度时,支撑部分230对口管120的包裹范围较小,操作者的手指无法很好地贴合在手指接纳面220上,从而导致支撑部分230无法很好地对口管120起到支撑作用。
    51.参考图5和图6,第二表面232与第一表面231相邻接。第二表面232为圆心角与第一表面231相同的圆柱面。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表面232也为圆心角为180度的圆柱面。第二表面232的直径大于第一表面231的直径,从而在第一表面231和第二表面232之间形成有台阶237,即该台阶237连接第一表面231与第二表面232。在支撑口管120的过程中,台阶237可以抵住口管开放端121的凸起,从而可限制口管120沿支撑部分230的z轴方向朝主体210的第一端211移动。
    52.参考图2、图3和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表面232也可以是构造为圆锥面,第二表面232的直径朝向远离第一表面231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第二表面232在靠近第一表面231的第一端232a处的直径最小,在远离第一表面231的第二端232b处的直径最大。相应地,在第一表面231和第二表面232之间也形成有台阶237,该台阶237连接第一表面231和第二表面232,以便限制口管120沿支撑部分230的z轴方向朝主体210的第一端211移动。
    53.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三表面233与第二表面232相邻接。第三表面233为圆滑表面,其中第三表面233在与第二表面232相邻接的第一端233a处具有圆形的第一横截面,而第三表面233在远离第二表面232的第二端233b处具有椭圆形或跑道形的第二横截面。第三表面233的第一横截面的直径与第二表面232的在与第三表面233相邻接处的直径相同。
    54.如图3所示,沿着从第三表面233的第一端233a朝向第三表面233的第二端233b的方向,第三表面233逐渐朝靠近手指接纳面220的方向延伸,即在y轴方向上相对于手指接纳面220的凹陷深度逐渐减小,与此同时,在垂直于y轴方向的x轴方向上的延伸宽度逐渐增大。第三表面233从第一端233a处的圆形横截面平滑过渡到第二端233b处的椭圆形或跑道形横截面。
    55.当插入塑针时,操作者的手指会直接抵靠在手指接纳面220的对应于第三表面233的部分,并且按压此处的口管120,导致这部分口管120受力而发生形变。第三表面233的形状与口管120的变形相对应,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与口管120表面贴合并为之提供支撑。
    56.如图3所示,第四表面234靠近支撑部分230的第二端236设置,其中第四表面234的一部分延伸至第三表面233的下方。第四表面234构造成圆柱面。第四表面234靠近支撑部分230第二端236的部分为圆心角180度的圆柱面,而第四表面234的其余部分则延伸到第三表面233下方。沿垂直于手指接纳面220的方向(即图3中的y轴方向)观察,第三表面233和第四表面234的相贯线大致呈抛物线形状。
    57.如图2所示,限位部分240位于第四表面234的远端,也就是支撑部分230的第二端236。限位部分240用于将限制口管120在支撑部分230的轴线方向上朝支撑部分230的第二端236移动,避免在插入塑针的过程中,口管120从支撑部分230脱离。
    58.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支撑装置200还包括手指接收件250,手指接收件250设置在主体210的与手指接纳面220相对的一侧。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手指接收件250构造为圆环形,并且手指接收件250与主体210整体成形,手指接收件250与主体210的轴线方向(即图7中的z轴方向)的夹角α为0度~45度。将手指接收件250与主体210一体成型,能够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制造支撑装置200,便于大规模生产。
    5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手指接收件250还可以构造成圆弧形,该圆弧形朝向远离主体210的方向开口,便于操作者的手指伸入手指接收件250。进一步地,圆弧形的手指接收件250可以用弹性材料制造,从而可以根据操作者手指的粗细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以适应
    不同操作者的手指。
    6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手指接收件250通过可旋转节点(例如万向节)连接到主体210上。利用该可旋转节点,手指接收件250可以相对于主体210旋转,从而调整手指接收件250与主体210的轴线方向(即图7中的z轴方向)之间的夹角α,从而能够适应不同操作者的习惯,将手指接收件250调整到操作者最舒适的方向。
    61.继续参考图1、图2和图3,在插入塑针之前,将口管120放置在支撑部分230中,使口管120的开放端121完全或部分地接纳在第一表面231内,口管120上的凸起抵在第一表面231和第二表面232相接处的台阶237上,从而限制口管120朝向支撑部分230的第一端235移动。口管120的中间部分122接纳于第二表面232、第三表面233内。口管120的封闭端123接纳在第四表面234内并其末端抵靠限位部分240,从而限制口管120朝向支撑部分230的第二端236移动。
    62.在插入塑针时,操作者的一个手指(通常为食指)伸入手指接收件250中,另一个手指(通常为拇指)摁住接纳在第三表面233内的口管120的部分并抵靠手指接纳面220,此时接纳在第三表面233内的口管120因受到手指的按压而发生形变。即,部分口管120会因受到手指压力而被压扁平,从而贴合第三表面233,而口管120的两端微微翘起。但由于限位部分240的上边缘与手指接纳面220齐平,即使口管120的两端微微翘起,该限位部分240仍然能够抵住口管120的封闭端123,从而限定口管120向支撑部分230的第二端236移动。
    63.进一步地,由于支撑部分230需要接纳口管120,而操作者的手部直接接触手指接纳面220和手指接收件250。为了防止在插入塑针期间,口管120的表面被支撑部分230的表面划伤,并且提供操作者的舒适度,支撑装置200的所有边缘均被倒圆角处理,以避免锋利边缘划伤口管120或操作者的手指。
    64.本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研究说明书、公开的内容及附图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理解和实施对披露的实施方式的其他改变。在权利要求中,措词“包括”不排除其他的元素和步骤,并且措辞“一”、“一个”不排除复数。在本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一个零件可能执行权利要求中所引用的多个技术特征的功能。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不应理解为对范围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医用容器的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手指接纳面,用于接收操作者的手指;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从所述手指接纳面向下凹陷,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支撑部分的第一端,用于支撑所述口管的开放端;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接,其中一台阶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邻,并且其形状构造为用于接收所述口管的被操作者手指按压变形的部分;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靠近所述支撑部分的第二端设置,其中所述第四表面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表面的下方;以及限位部分,所述限位部分位于所述支撑部分的第二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构造成圆心角为150度~190度的圆柱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构造成圆心角为150度~190度的圆柱面,并且所述第二表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构造成圆心角为150度~190度的圆锥面,其中所述第二表面的直径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逐渐增大,并且所述第二表面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为圆滑曲面,所述第三表面的在与所述第二表面相邻接的一端处的第一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三表面的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的第二横截面为椭圆形或跑道形,其中,所述第一横截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表面的在与第三表面相邻接处的直径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表面构造成圆心角为150度~190度的圆柱面,并且所述第四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三表面的下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圆心角均为180度。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手指接收件,所述手指接收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与所述手指接纳面相对的一侧。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指接收件构造为圆环形或圆弧形。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指接收件与所述主体整体成形,并且所述手指接收件与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为0度~45度。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指接收件通过可旋转节点连接到所述主体上,使得所述手指接收件可旋转而调整所述手指接收件与所述主体的轴线方向的夹角。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在第一端具有第一外径、在第二端具有第二外径,其中所述第一外径与所述第二外径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的所有边缘均被倒圆角处理。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医用容器的口管。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手指接纳面,用于接收操作者的手指;支撑部分,所述支撑部分从所述手指接纳面向下凹陷,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支撑部分的第一端,用于支撑所述口管的开放端;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接,其中一台阶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邻,并且其形状构造为用于接收所述口管的被操作者手指按压变形的部分;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靠近所述支撑部分的第二端设置,其中所述第四表面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表面的下方;和限位部分,所述限位部分位于所述支撑部分的第二端。撑部分的第二端。撑部分的第二端。


    技术研发人员:程稳 朱玮 张琪 郭伟伟 陈震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百特国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88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