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10-02  82



    1.本实用新型属于针织面料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针织面料,按织造方法分,有纬编针织面料和经编针织面料两类。纬编针织面料常以低弹涤纶丝或异型涤纶丝、锦纶丝、棉纱、毛纱等为原料,采用平针组织,变化平针组织,罗纹平针组织,双罗纹平针组织、提花组织,毛圈组织等,在各种纬编机上编织而成。
    3.面料在进行印染处理时,面料表面积累有颗粒灰尘或者多余的纱线碎屑,就会对后期的印染出现影响,从而就会导致印染后期出现差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正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所述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插接至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的一面内,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一面的中部设置有废料吸收装置,所述废料吸收装置位于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之间的上方,所述废料吸收装置的下方设置有振动装置,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一面靠近第二送卷装置一侧设置有辅助收料装置。
    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送卷装置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传动辊、第二传动辊和传动皮带,所述第一底板固定设置在第一侧板的正面,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设置在第一底板的顶部,所述第一传动辊位于第一侧板右侧的后端,所述第二传动辊位于第一侧板的前端,所述第一传动辊和第二传动辊的右端与第二侧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辊与第一伺服电机相互连接,且传动皮带套接在第一传动辊和第二传动辊的表面。
    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送卷装置包括第二底板、第二伺服电机和收料辊,所述第二底板设置在第一侧板的左侧前端,所述第二伺服电机设置在第二底板的顶部,所述收料辊的一端连接在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上,且另一端贯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互转动连接,所述收料辊位于第二传动辊的下方。
    8.作为优选,所述废料吸收装置包括吸料罩、蜗壳负压箱和收集桶,所述吸料罩插接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的一面,且吸料罩下方的四角处均设置有对其进行支撑的固定板,两侧的固定板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互固定连接,所述蜗壳负压箱设置在吸料罩的侧面相互导通,且蜗壳负压箱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座,所述蜗壳负压箱通过固定座与吸料罩相互连接,所述收集桶设置在吸料罩的顶部与其相互导通。
    9.作为优选,所述振动装置包括第三底板、振动电机、第一振动辊、第二振动辊和两
    个压料辊,所述第三底板设置在第二侧板上,所述振动电机设置在第三底板的顶部,所述第一振动辊和第二振动辊均设置在振动电机的输出端上,且第一振动辊和第二振动辊均贯穿至第二侧板并与第一侧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振动辊位于第二振动辊的斜下方,两个所述压料辊分别第一振动辊的后侧和第二振动辊的前侧,两个所述压料辊相互平齐。
    10.作为优选,所述辅助收料装置包括吸收辊,所述吸收辊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一面的前端,所述吸收辊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吸收孔,所述吸收辊的一端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向上与收集桶相互连接。
    11.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该装置内设置有废料吸收装置,配合中部设置的振动装置,当振动装置对运输中的针织面料进行振动后,从而能够把其表面的灰尘、小颗粒以及废纱进行震落,从而能够通过在其顶部设置的废料吸收装置进行吸收,能够对针织面料表面的废料进行处理,避免废料积累导致后期印染出现偏差,接着通过在前端设置有第二送卷装置,使得顶部第一送卷装置振动后的面料转动送入第二送卷装置一端,实现针织面料的翻面处理,且配合前端设置的辅助收料装置,其通过滚动能够与针织面料翻过来的接触,且一端连接的进气管,配合吸收孔能够对针织面料表面的废料进行吸收,加快整个装置的废料收集。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正面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背面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拆分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21、第一底板;22、第一伺服电机;23、第一传动辊;24、传动皮带;25、第二传动辊;26、第二底板;27、第二伺服电机;28、收料辊;31、吸料罩;32、蜗壳负压箱;33、收集桶;34、固定座;35、固定板;41、吸收辊;42、吸收孔;43、连接轴套;44、进气管;51、第三底板;52、振动电机;53、第一振动辊;54、第二振动辊;55、压料辊。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17.实施例: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如图1-图3所示,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第一侧板11的正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插接至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的一面内,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一面的中部设置有废料吸收装置,废料吸收装置位于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之间的上方,废料吸收装置的下方设置有振动装置,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一面靠近第二送卷装置一侧设置有辅助收料装置。
    18.第一送卷装置包括第一底板21、第一伺服电机22、第一传动辊23、第二传动辊25和传动皮带24,第一底板21固定设置在第一侧板11的正面,第一伺服电机22设置在第一底板21的顶部,第一传动辊23位于第一侧板11右侧的后端,第二传动辊25位于第一侧板11的前端,第一传动辊23和第二传动辊25的右端与第二侧板12相互连接,第一传动辊23与第一伺服电机22相互连接,且传动皮带24套接在第一传动辊23和第二传动辊25的表面,第二送卷装置包括第二底板26、第二伺服电机27和收料辊28,第二底板26设置在第一侧板11的左侧
    前端,第二伺服电机27设置在第二底板26的顶部,收料辊28的一端连接在第二伺服电机27的输出端上,且另一端贯穿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相互转动连接,收料辊28位于第二传动辊25的下方。
    19.废料吸收装置包括吸料罩31、蜗壳负压箱32和收集桶33,吸料罩31插接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的一面,且吸料罩31下方的四角处均设置有对其进行支撑的固定板35,两侧的固定板35分别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互固定连接,蜗壳负压箱32设置在吸料罩31的侧面相互导通,且蜗壳负压箱3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座34,蜗壳负压箱32通过固定座34与吸料罩31相互连接,收集桶33设置在吸料罩31的顶部与其相互导通。
    20.振动装置包括第三底板51、振动电机52、第一振动辊53、第二振动辊54和两个压料辊55,第三底板51设置在第二侧板12上,振动电机52设置在第三底板51的顶部,第一振动辊53和第二振动辊54均设置在振动电机52的输出端上,且第一振动辊53和第二振动辊54均贯穿至第二侧板12并与第一侧板11相互连接,第一振动辊53位于第二振动辊54的斜下方,两个压料辊55分别第一振动辊53的后侧和第二振动辊54的前侧,两个压料辊55相互平。
    21.辅助收料装置包括吸收辊41,吸收辊41设置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一面的前端,吸收辊4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吸收孔42,吸收辊41的一端连接有进气管44,进气管44的另一端向上与收集桶33相互连接。
    22.本实用新型的原理:针织面料通过第二传动辊25顶部进料后,接着针织面料通过第二振动辊54的底部延伸至第一振动辊53的顶部再次向后卷绕过第一传动辊23,再次向前通过吸收辊41的表面向后至收料辊28进行送料,完成针织面料的传输后,此时依次开启第一伺服电机22、第二伺服电机27、振动电机52和蜗壳负压箱32,第一伺服电机22和第二伺服电机27能分别带动第一传动辊23、第二传动辊25和收料辊28转动对针织面料进行传输,且同时振动电机52分被带动第一振动辊53和第二振动辊54振动,从而对针织面料进行振动把面料表面的废料和灰尘进行震落,且通过顶部的吸料罩31对产生的废料进行吸收,通过顶部的收集桶33进行收集,接着下方翻面后的面料与吸收辊41相互连接,吸收辊41能分别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互转动连接,从而可以在针织面料传输时同步滚动,从而通过一侧的进气管44吸气,通过吸收辊41表面开设的吸收孔42对背面的废料进行二次吸收。
    23.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1)的正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所述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插接至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的一面内,所述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一面的中部设置有废料吸收装置,所述废料吸收装置位于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之间的上方,所述废料吸收装置的下方设置有振动装置,所述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一面靠近第二送卷装置一侧设置有辅助收料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卷装置包括第一底板(21)、第一伺服电机(22)、第一传动辊(23)、第二传动辊(25)和传动皮带(24),所述第一底板(21)固定设置在第一侧板(11)的正面,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2)设置在第一底板(21)的顶部,所述第一传动辊(23)位于第一侧板(11)右侧的后端,所述第二传动辊(25)位于第一侧板(11)的前端,所述第一传动辊(23)和第二传动辊(25)的右端与第二侧板(12)相互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辊(23)与第一伺服电机(22)相互连接,且传动皮带(24)套接在第一传动辊(23)和第二传动辊(25)的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卷装置包括第二底板(26)、第二伺服电机(27)和收料辊(28),所述第二底板(26)设置在第一侧板(11)的左侧前端,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7)设置在第二底板(26)的顶部,所述收料辊(28)的一端连接在第二伺服电机(27)的输出端上,且另一端贯穿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2)相互转动连接,所述收料辊(28)位于第二传动辊(25)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料吸收装置包括吸料罩(31)、蜗壳负压箱(32)和收集桶(33),所述吸料罩(31)插接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的一面,且吸料罩(31)下方的四角处均设置有对其进行支撑的固定板(35),两侧的固定板(35)分别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互固定连接,所述蜗壳负压箱(32)设置在吸料罩(31)的侧面相互导通,且蜗壳负压箱(3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座(34),所述蜗壳负压箱(32)通过固定座(34)与吸料罩(31)相互连接,所述收集桶(33)设置在吸料罩(31)的顶部与其相互导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装置包括第三底板(51)、振动电机(52)、第一振动辊(53)、第二振动辊(54)和两个压料辊(55),所述第三底板(51)设置在第二侧板(12)上,所述振动电机(52)设置在第三底板(51)的顶部,所述第一振动辊(53)和第二振动辊(54)均设置在振动电机(52)的输出端上,且第一振动辊(53)和第二振动辊(54)均贯穿至第二侧板(12)并与第一侧板(11)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振动辊(53)位于第二振动辊(54)的斜下方,两个所述压料辊(55)分别位于第一振动辊(53)的后侧和第二振动辊(54)的前侧,两个所述压料辊(55)相互平齐。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收料装置包括吸收辊(41),所述吸收辊(41)设置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一面的前端,所述吸收辊(4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吸收孔(42),所述吸收辊(41)的一端连接有进气管(44),所述进气管(44)的另一端向上与收集桶(33)相互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针织面料印染前处理装置,属于针织面料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正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所述第一送卷装置和第二送卷装置插接至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的一面内,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一面的中部设置有废料吸收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该装置内设置有废料吸收装置,配合中部设置的振动装置,当振动装置对运输中的针织面料进行振动后,从而能够把其表面的灰尘、小颗粒以及废纱进行震落,从而能够通过在其顶部设置的废料吸收装置进行吸收,能够对针织面料表面的废料进行处理,避免废料积累导致后期印染出现偏差。后期印染出现偏差。后期印染出现偏差。


    技术研发人员:钱利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绍兴金祥惠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89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