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稳定杆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
背景技术:
2.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通常把悬架刚度设计得比较低,其结果是影响了汽车行驶稳定性。为此,在悬架系统中采用了横向稳定杆结构,用来提高悬架侧倾角刚度,减少车身倾角。横向稳定杆的功用是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尽量使车身保持平衡。目的是减少汽车横向侧倾程度和改善平顺性。横向稳定杆实际上是一个横置的扭杆弹簧,在功能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弹性元件。当车身只作垂直运动时,两侧悬架变形相同,横向稳定杆不起作用。当汽车转弯时,车身侧倾,两侧悬架跳动不一致,外侧悬架会压向稳定杆,稳定杆就会发生扭曲,杆身的弹力会阻止车轮抬起,从而使车身尽量保持平衡,起到横向稳定的作用。
3.在稳定杆生产加工过程中,一般由一根圆钢经过两端加热后,移入成型模具进行墩粗、压扁后成型为稳定杆胚件。目前,通常采用两套独立的模具,即采用墩粗模具和压扁模具分别对圆钢进行墩粗和压扁,为此,需要对圆钢的两端进行至少两次的加热,即在进行墩粗前进行一次加热,在进行压扁前再进行一次加热,这样需要消耗巨大的电能,无疑增加了加工成本。此外,在将圆钢由墩粗模具由转送至压扁模具的过程中,易发生工位错移,从而造成产品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采用一套模具即可实现对圆钢依次进行墩粗和压扁,以降低加工成本,并有利于模具的加工和模具的调整,避免因发生工位错移而造成的产品缺陷。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包括有下模板和上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的上表面分别设有墩粗下模腔和压扁下模腔,所述上模板的下表面分别设有墩粗上模腔和压扁上模腔;所述下模板与上模板合模后,所述的墩粗下模腔与墩粗上模腔相吻合,且所述压扁下模腔与压扁上模腔相吻合,可对圆钢依次进行墩粗和压扁。
7.进一步的,所述的墩粗下模腔和墩粗上模腔均包括有开设于所述所在模板上的第一条形槽和u形槽,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和u形槽相连通,且沿所在模板的长度方向贯穿所在表面的两端。
8.进一步的,所述下模板与上模板合模后,所述圆钢的一端穿过上、下侧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并延伸至上、下侧的所述u形槽中,有墩粗冲头自上、下侧的所述u形槽的槽口外侧横向伸入上、下侧的所述u形槽中,对所述圆钢的延伸端进行墩粗。
9.进一步的,所述的墩粗冲头包括有方形块,所述方形块的前端设有向后凹陷的弧
形冲压部,方形块的后端连接有驱动方形块进出上、下侧的所述u形槽的液压缸。
10.进一步的,所述的压扁下模腔和压扁上模腔均包括有开设于所述所在模板上的第二条形槽和圆形槽,所述的第二条形槽和圆形槽相连通,且自所在模板的一侧延伸至所在模板的中部。
11.进一步的,上侧的所述圆形槽的槽底面上具有一体连接的凸柱。
12.进一步的,所述的压扁下模腔和压扁上模腔分别对应与所述墩粗下模腔和墩粗上模腔相平行。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在下模板的上表面分别设置墩粗下模腔和压扁下模腔,并在上模板的下表面分别设置墩粗上模腔和压扁上模腔,这样在下模板与上模板合模后,墩粗下模腔与墩粗上模腔相吻合,压扁下模腔与压扁上模腔相吻合,可对圆钢依次进行墩粗和压扁,即采用一套模具即可实现对圆钢依次进行墩粗和压扁,无需进行再次加热,降低了加工成本,有利于模具的加工和模具的调整,避免了因发生工位错移而造成的产品缺陷。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模板与上模板对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模板和上模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经本实用新型的模具成型后的稳定杆胚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参见图1-5,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包括有下模板1和上模板2,下模板1的上表面分别设有墩粗下模腔3和压扁下模腔4,上模板2的下表面分别设有墩粗上模腔5和压扁上模腔6;下模板1与上模板2合模后,墩粗下模腔3与墩粗上模腔5相吻合,且压扁下模腔4与压扁上模腔6相吻合,可对圆钢依次进行墩粗和压扁。
22.本实用新型中,墩粗下模腔3和墩粗上模腔5均包括有开设于所在模板上的第一条形槽7和u形槽8,第一条形槽7和u形槽8相连通,且沿所在模板的长度方向贯穿所在表面的两端。
23.由此,下模板1与上模板2合模后,圆钢的一端穿过上、下侧第一条形槽7并延伸至上、下侧的u形槽8中,有墩粗冲头9自上、下侧的u形槽8的槽口外侧横向伸入上、下侧的u形槽8中,对圆钢的延伸端进行墩粗。
24.本实用新型中,墩粗冲头9包括有方形块91,方形块91的前端设有向后凹陷的弧形冲压部92,方形块91的后端连接有驱动方形块92进出上、下侧的u形槽的液压缸10。
25.本实用新型中,压扁下模腔4和压扁上模腔6均包括有开设于所在模板上的第二条
形槽11和圆形槽12,第二条形槽11和圆形槽12相连通,且自所在模板的一侧延伸至所在模板的中部。
26.本实用新型中,上侧的圆形槽的槽底面上具有一体连接的凸柱13。由此,在进行压扁时,能够在工件的端部预压出一个凹槽,便于在进行压扁的过程中对工件进行定位,也便于后续以此凹槽为基础进行镗孔。
27.本实用新型中,压扁下模腔4和压扁上模腔6分别对应与墩粗下模腔3和墩粗上模腔5相平行。由此,能够进一步保证加工精度。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9.通常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模具通常两套为一组同时使用,每套模具分别安装在模架14上。此外,需要在两套模具(两侧模具)之间设置定位模具,对圆钢的非加工部位(中部)进行定位,该定位模具同样需要安装在模架上。
30.初始状态下,下模板1与上模板2处于分离状态,先将经过加热而两端被烧红的工件(圆钢,下同)送入模具,即将工件的两端分别放入两侧的下模板1上的第一条形槽7和u形槽8中。
31.以下以对圆钢的一端进行墩粗和压扁为例进行说明:
32.上模板2下移,下模板1与上模板2合模,此时墩粗下模腔3与墩粗上模腔5相吻合,且压扁下模腔4与压扁上模腔6相吻合,墩粗冲头9在液压缸10的驱动下,自上、下侧的u形槽8的槽口外侧横向伸入上、下侧的u形槽8中,对工件的延伸端进行墩粗。
33.墩粗完成后,上模板2抬升,下模板1与上模板2分离,墩粗冲头9退出,将墩粗好的工件转移至一侧的下模板1上的第二条形槽11和圆形槽12中,此时,墩粗好的工件的端部仍然处于被烧红的状态,可将待墩粗的另一工件的一端放入下模板1上的第一条形槽7和u形槽8中。
34.上模板2下移,下模板1再次与上模板2合模,此时墩粗下模腔3与墩粗上模腔5再次相吻合,且压扁下模腔4与压扁上模腔6再次相吻合,对该工件的被墩粗的端部进行压扁,并成型为稳定杆胚件15。
35.与此同时,墩粗冲头9在液压缸的驱动下,自上、下侧的u形槽8的槽口外侧再次横向伸入上、下侧的u形槽8中,对另一工件的延伸端进行墩粗。
36.如此循环,可同时对两根工件分别进行墩粗和压扁,由此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37.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38.故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各种等同变换,均为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包括有下模板和上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的上表面分别设有墩粗下模腔和压扁下模腔,所述上模板的下表面分别设有墩粗上模腔和压扁上模腔;所述下模板与上模板合模后,所述的墩粗下模腔与墩粗上模腔相吻合,且所述压扁下模腔与压扁上模腔相吻合,可对圆钢依次进行墩粗和压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墩粗下模腔和墩粗上模腔均包括有开设于所述所在模板上的第一条形槽和u形槽,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和u形槽相连通,且沿所在模板的长度方向贯穿所在表面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与上模板合模后,所述圆钢的一端穿过上、下侧所述的第一条形槽并延伸至上、下侧的所述u形槽中,有墩粗冲头自上、下侧的所述u形槽的槽口外侧横向伸入上、下侧的所述u形槽中,对所述圆钢的延伸端进行墩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墩粗冲头包括有方形块,所述方形块的前端设有向后凹陷的弧形冲压部,方形块的后端连接有驱动方形块进出上、下侧的所述u形槽的液压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扁下模腔和压扁上模腔均包括有开设于所述所在模板上的第二条形槽和圆形槽,所述的第二条形槽和圆形槽相连通,且自所在模板的一侧延伸至所在模板的中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其特征在于:上侧的所述圆形槽的槽底面上具有一体连接的凸柱。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扁下模腔和压扁上模腔分别对应与所述墩粗下模腔和墩粗上模腔相平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稳定杆墩粗和压扁用模具,包括有下模板和上模板,下模板的上表面分别设有墩粗下模腔和压扁下模腔,上模板的下表面分别设有墩粗上模腔和压扁上模腔;下模板与上模板合模后,墩粗下模腔与墩粗上模腔相吻合,且压扁下模腔与压扁上模腔相吻合,可对圆钢依次进行墩粗和压扁。本实用新型采用一套模具即可实现对圆钢依次进行墩粗和压扁,无需进行再次加热,降低了加工成本,有利于模具的加工和模具的调整,避免了因发生工位错移而造成的产品缺陷。成的产品缺陷。成的产品缺陷。
技术研发人员:徐天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庆汇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