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辅助血液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心血管活动能在机体的神经和体液调解下,改变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协调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血流分配,以满足各器官组织对血流量的需要,目前各种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如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危害人体健康,对这些疾病的检测通常采用心血管血液检测的方式,在不同时段通过真空管抽取血液,血液样本送检前会进行保存;
3.在血液的抽样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将采集之后的血样集中放置在保存箱中,便于医护人员的携带与保存,从而辅助医护人员对血液的后续检测作用;
4.如现有公开文献,cn113525888a-一种心血管血液检测保存装置,公开了包括保存箱,保存箱的一侧顶部铰接箱盖,保存箱的侧壁间安装背带,保存箱的顶部开有多个升降槽,升降槽内滑动卡接放置架,放置架上安装夹持机构,放置架与保存箱间安装锁定机构,保存箱的侧壁开有滑槽,滑槽内滑动卡接放置盒。抽取血液后的真空管插入夹持机构内从而快速保存在保存箱内,且通过夹持机构能够快速固定不同直径的真空管,提高装置适用性,箱盖闭合,通过背带便于携带,且通过放置盒内放置保温袋保持血液保存温度,需要拿取样本检测时,通过升降机构能够将每个放置架沿升降槽单独升起,便于直接观测到真空管上的标签,从而快速查找和拿取,使用便捷。
5.上述公开文献中的保存箱虽然可以实现采样时的快速查找和拿取,使用更加的便捷,但现有公开文献中的辅助心血管检测的装置在实际的使用中依然存在以下的不足:
6.1.现有的辅助心血管检测的装置在实际使用中,工作人员在采样时,需要将整个采样管取出再放入,整体操作麻烦的同时,还以导致收集管因碰撞而导致的损坏,整体实用性差;
7.2.现有的辅助心血管检测的装置在实际使用中,工作人员在携带的过程中,会出现收集管放置不牢固而出现的晃动,从而易导致收集管中采集的血液外溢等情况;
8.3.现有的辅助心血管检测的装置整体结构紧凑,不方便医护人员对其的充分清洗,从而易导致细菌的传播,导致采集后的样品污染;
9.4.现有的辅助心血管检测的装置在对样品进行冷藏时,一般会将冰袋放置在收集管的下方,这就导致收集管中的样品出现局部的温度差距较大,从而导致采集后的样品质量;
10.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液采集便捷、操作简单、储存稳定性好、便于对内部
进行清洗且对采样冷却稳定性好的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辅助心血管检测的装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血液采集不便、操作复杂、整体储存稳定性差不便携带、内部清洗困难和对采样冷藏稳定性差的问题。
1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3.本发明为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包括箱体及通过铰链铰合在箱体一侧上端位置的箱盖,还包括固定连接在箱体内壁上将箱体内部分隔成第一收纳腔和第二收纳腔的分隔板,所述第二收纳腔中设置有采集收纳机构;
14.采集收纳机构包括支撑杆、连接杆和血液采集盒,所述支撑杆的上端滑动套接在连接杆中,同时支撑杆的下端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的内底面上;
15.所述连接杆的周向可拆卸的连接有多个血液采集盒,以连接杆同一径向的多个血液采集盒为一组,沿连接杆的轴线方向均布设置有多组血液采集盒;
16.所述血液采集盒中设置有采集腔,所述采集腔中沿竖直方向连通设置有高度大于采集腔高度的圆柱形调节腔,所述血液采集盒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圆柱形调节腔同心且连通的插管,所述圆柱形调节腔中滑动套接有橡胶柱,且橡胶柱中设置有用于插管和采集腔连通的l形通槽,所述橡胶柱的顶面上还固定连接有延伸至血液采集盒上方的调节柄;
17.所述采集腔两端的血液采集盒顶面上分别连通设置有进液连接管和出气连接管,且出气连接管设置在靠近连接杆的一侧;所述出气连接管通过第一软管与连接杆侧壁上的进气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侧壁内壁设置有与进气连接管连通且上下端封闭的流通腔,所述流通腔下端位置的连接杆上连通设置有第二软管,所述第二软管的另一端穿过分隔板与固定安装在箱体内底面上的第一气泵进气端固定连接;
18.所述血液采集盒的下方设置有收集管,所述收集管的开口端中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外侧固定套接有橡胶套,所述固定柱的顶面上一体成型设置有连接盘,且位于收集管外侧的连接盘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多个异径端弧形槽,所述异径端弧形槽与血液采集盒底面上的凸形柱间隙配合;
19.所述连接盘和固定柱的连接体中心处沿轴线方向设置有与插管间隙配合的贯穿插孔。
20.本发明通过上述改进,通过第一气泵进行抽空气的作用下,收集管中的空气顺着出液孔、插管、l形通槽、采集腔、出气连接管、第一软管、流通腔和第二软管排出,当收集管中被抽成真空之后,通过转动调节柄来实现l形通槽处于封闭状态;在采集血样时,工作人员将采集针的一端套合在进液连接管上,然后再一次转动调节柄,使l形通槽的一端位于进液连接管一侧的采集腔中,在负压的吸力作用下,血液通过进液连接管、采集腔和插管进入收集管中,该设置可以实现不拿动收集管的情况下,对血液进行采集,操作简答的同时,也避免了拿取收集管时的碰撞。
21.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左右外侧面上端位置处均设置有连接架,且两个连接架之间位置通过背带连接;
22.所述箱盖的外侧面中部位置转动连接有第一提拿把手。
23.进一步地,支撑杆的侧面上端位置处对称设置有伸缩凸柱,同时连接杆的侧面下端位置处设置有下端开口且用于与伸缩凸柱间隙配合的卡槽。
2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密封盘,所述密封盘的顶面上转动连
接有第二提拿把手,所述密封盘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导向杆,且支撑杆上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用于与导向杆间隙配合的导向槽。
2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软管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电磁阀和压力检测传感器。
26.进一步地,所述出气连接管靠近连接杆一侧的血液采集盒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通孔,所述定位通孔用于连接板上的定位柱的滑动插合,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血液采集盒下方的连接杆外侧壁上;
27.每一组血液采集盒上方的连接杆上还滑动套合有定位盘,且定位盘的底面外边缘贴合在血液采集盒上;
28.所述定位盘的顶面上还设置有多边转动套,且多边转动套内壁上的内螺纹与连接杆侧壁上的外螺纹螺旋配合。
29.进一步地,所述插管的自由端呈封闭设置,且插管的自由端侧壁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出液孔;所述插管的下方设置有挡盘,所述挡盘的一侧面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柱上的凸形槽中与限位盘固定连接,且限位盘一侧的导向柱上滑动套接有第一复位弹簧;
30.所述连接盘的顶面上位于贯穿插孔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槽,同时血液采集盒的底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密封环槽间隙配合的第一密封环条。
31.作为本发明中血液采集盒的一种进一步改进,所述血液采集盒主要由两个呈上下对齐的上盒体和下盒体组成,所述采集腔外侧的上盒体上设置有第二密封环槽,同时下盒体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二密封环槽间隙配合的第二密封环条;
32.所述第二密封环槽外侧的上盒体上均布设置有多个弹性扣杆,同时下盒体上设置有多个与弹性扣杆进行扣合的扣槽。
33.血液采集盒通过上述改进,可以将血液采集盒拆开呈上盒体和下盒体,便于医护人员对内部的采集腔和圆柱形调节腔进行充分的清洗,避免血液的残存而导致采样的污染。
34.作为本发明中血液采集盒的另一种进一步改进,所述下盒体的侧面上对称设置有两转动架,所述转动架的转动柱上滑动套接有夹持架,所述夹持架两侧的转动柱上均滑动套合有第二复位弹簧,且第二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夹持架和转动架上;
35.所述夹持架的一侧面上还固定连接有与收集管侧壁贴合的防滑条。
36.本发明中血液采集盒通过上述改进,在使用中,两个夹持架可以从收集管的两侧对收集管进行夹持,可以有效的避免收集管的晃动,从而提高收集管的稳定性,便于医护人员的携带。
3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泵上方的第一收纳腔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放置板,所述第一放置板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气泵,所述第二气泵串联在进气管上,且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分隔板上;
38.所述箱体和分隔板的连接体中设置有与进气管连通的冷藏腔,且第二收纳腔位置的箱体和分隔板上均布设置有与冷藏腔连通的出气孔;
39.所述第二气泵一侧的第一放置板上设置有竖直截面呈倒凸形的矩形贯穿槽,所述矩形贯穿槽位置配合放置有第二放置板,所述第二放置板上均布设置有多个出水槽;所述箱体下端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出风槽和排水管,且出风槽和排水管均与第一收纳腔连
通,所述排水管的自由端上螺旋套接有密封套;
40.所述第二气泵上方的第一收纳腔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矩形放置框,所述矩形放置框上放置有第三放置板,所述第三放置板的顶面上设置有提拿槽;
41.所述第三放置板上方一侧的外箱内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控制器、蓄电池和电连接头,所述控制器通过传导线分别与蓄电池、第一气泵、第二气泵、电磁阀和压力检测传感器电性连接,且蓄电池与电连接头之间通过传导线电性连接。
42.本发明通过上述改进,在使用时,医护人员将冰袋放置在第二放置板上,通过第二气泵的工作,可以将冰袋产生的冷空气带入冷藏腔中,通过出气孔的设置,鼓入冷藏腔中的冷空气,最终通过出气孔排出,来对第二收纳腔中的采样进行充分而均匀的冷藏,提高冷藏的均匀度。
43.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4.1、本发明在使用时,不需要将收集管取出,即可以实现快速而便捷的采样,整体操作实用性强,从而能有效的避免收集管的磕碰,对收集管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的同时,可以降低医护人员采集样品的繁琐度。
45.2、本发明在使用时,血液采集盒可以被拆分成上盒体和下盒体,便于工作人员对内部的采集腔和圆柱形调节腔进行充分而彻底的清洗,避免血液的残存而导致采样的污染。
46.3、本发明在使用时,通过夹持架的设置,可以在收集管的两侧进行有效的夹持,提高在携带时的收集管稳定性,避免收集管的晃动而不方便医护人员的携带。
47.4、本发明在使用时,位于第二放置板上的冰袋产生的冷气,可以被第二气泵吸入冷藏腔中,再通过出气孔排出来实现对第二收纳腔中的样品进行均匀而稳定的冷藏,提高血液冷藏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9.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0.图2为本发明图1结构的仰视图;
51.图3为本发明图1结构的俯视图;
52.图4为本发明图1结构的竖直剖视图;
53.图5为本发明中箱体和箱盖的连接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4.图6为本发明中采集收纳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5.图7为本发明中连接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6.图8为本发明中定位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7.图9为本发明中血液采集盒和收集管的配合示意图;
58.图10为本发明图9结构的仰视图;
59.图11为本发明图9结构的竖直剖视图;
60.图12为本发明图9结构的爆炸图;
61.图13为本发明中下盒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62.图14为本发明图13结构的仰视图;
63.图15为本发明中上盒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64.图16为本发明中橡胶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65.图17为本发明中连接盘、橡胶套和挡盘的连接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66.图18为本发明图17结构的仰视图。
67.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68.1、箱体;2、箱盖;3、支撑杆;4、连接杆;5、血液采集盒;6、收集管;7、定位盘;8、第一软管;101、分隔板;102、背带;103、排水管;104、电连接头;105、第一收纳腔;106、第二收纳腔;107、第三放置板;108、第一放置板;109、第一气泵;201、第一提拿把手;301、导向槽;302、伸缩凸柱;401、导向杆;402、流通腔;403、进气连接管;404、卡槽;405、密封盘;406、外螺纹;407、连接板;501、上盒体;502、橡胶柱;503、下盒体;504、定位通孔;505、采集腔;601、连接盘;602、橡胶套;603、挡盘;701、多边转动套;702、内螺纹;1021、连接架;1031、密封套;1051、出风槽;1052、蓄电池;1053、控制器;1061、出气孔;1062、冷藏腔;1071、提拿槽;1072、矩形放置框;1081、第二气泵;1082、进气管;1083、第二放置板;1084、矩形贯穿槽;1085、出水槽;1091、电磁阀;1092、第二软管;1093、压力检测传感器;4051、第二提拿把手;4071、定位柱;5011、进液连接管;5012、出气连接管;5013、第二密封环槽;5014、弹性扣杆;5021、调节柄;5022、l形通槽;5031、夹持架;5032、防滑条;5033、转动架;5034、凸形柱;5035、扣槽;5036、第二密封环条;5037、第二复位弹簧;5038、第一密封环条;5039、插管;50310、出液孔;5051、圆柱形调节腔;6011、异径端弧形槽;6012、固定柱;6013、凸形槽;6014、第一密封环槽;6015、贯穿插孔;6031、导向柱;6032、限位盘;6033、第一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6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70.请参阅图1-3所示,本发明为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包括箱体1及通过铰链铰合在箱体1一侧上端位置的箱盖2,箱盖2便于对从箱体1的上方对箱体1进行盖合,还包括固定连接在箱体1内壁上将箱体1内部分隔成第一收纳腔105和第二收纳腔106的分隔板101,第二收纳腔106中设置有采集收纳机构;
71.箱体1的左右外侧面上端位置处均设置有连接架1021,且两个连接架1021之间位置通过背带102连接,背带102的设置便于医护人员对装置进行背运携带;
72.箱盖2的外侧面中部位置转动连接有第一提拿把手201,第一提拿把手201的设置便于医护人员对装置的提拿携带。
73.请参阅图1、4、6和7所示,采集收纳机构包括支撑杆3、连接杆4和血液采集盒5,支撑杆3的上端滑动套接在连接杆4中,同时支撑杆3的下端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1的内底面上,该设置便于支撑杆3的转动;
74.连接杆4的周向可拆卸的连接有多个血液采集盒5,以连接杆4同一径向的多个血液采集盒5为一组,沿连接杆4的轴线方向均布设置有多组血液采集盒5;
75.支撑杆3的侧面上端位置处对称设置有伸缩凸柱302,同时连接杆4的侧面下端位置处设置有下端开口且用于与伸缩凸柱302间隙配合的卡槽404,该配合便于连接杆4向上移动一段位置之后的定位固定,伸缩凸柱302在按压情况下可以实现伸缩,因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76.连接杆4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密封盘405,密封盘405的顶面上转动连接有第二提拿把手4051,第二提拿把手4051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向上提拉连接杆4,密封盘405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导向杆401,且支撑杆3上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用于与导向杆401间隙配合的导向槽301,导向杆401和导向槽301之间的配合,便于对连接杆4的移动起到限位导向的作用;
77.上述设置在使用时,当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血液采集时,只需要通过第二提拿把手4051向上拉动连接杆4,使卡槽404位于伸缩凸柱302的上方,卡槽404对伸缩凸柱302起到限位的定位固定,然后工作人员再转动支撑杆3可以实现多个血液采集盒5之间的切换。
78.请参阅图4和9-18所示,血液采集盒5中设置有采集腔505,采集腔505中沿竖直方向连通设置有高度大于采集腔505高度的圆柱形调节腔5051,血液采集盒5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圆柱形调节腔5051同心且连通的插管5039,圆柱形调节腔5051中滑动套接有橡胶柱502,且橡胶柱502中设置有用于插管5039和采集腔505连通的l形通槽5022,l形通槽5022的设置可以实现插管5039和橡胶柱502连接的采集腔505的连通,橡胶柱502的顶面上还固定连接有延伸至血液采集盒5上方的调节柄5021,调节柄5021可以带动橡胶柱502进行转动;
79.采集腔505两端的血液采集盒5顶面上分别连通设置有进液连接管5011和出气连接管5012,且出气连接管5012设置在靠近连接杆4的一侧,进液连接管5011用于与采血针进行连接;出气连接管5012通过第一软管8与连接杆4侧壁上的进气连接管403连接,连接杆4的侧壁内壁设置有与进气连接管403连通且上下端封闭的流通腔402,流通腔402下端位置的连接杆4上连通设置有第二软管1092,第二软管1092的另一端穿过分隔板101与固定安装在箱体1内底面上的第一气泵109进气端固定连接,第一气泵109优选具有很好的防水功能,第二软管1092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电磁阀1091和压力检测传感器1093,电磁阀1091可以控制第二软管1092的通断,压力检测传感器1093用于检测流通腔402内部的气压;
80.血液采集盒5的下方设置有收集管6,收集管6的开口端中设置有固定柱6012,固定柱6012的外侧固定套接有橡胶套602,橡胶套602一方面可以起到固定柱6012和收集管6之间的密封,同时也便于固定柱6012的取出将样品倒出,固定柱6012的顶面上一体成型设置有连接盘601,且位于收集管6外侧的连接盘601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多个异径端弧形槽6011,异径端弧形槽6011与血液采集盒5底面上的凸形柱5034间隙配合,异径端弧形槽6011指两端的直径大小不同,从而在实际的使用中可以首先凸形柱5034从异径端弧形槽6011一端插入,通过转动来实现对凸形柱5034的限位,便于对收集管6进行取下和固定连接;
81.连接盘601和固定柱6012的连接体中心处沿轴线方向设置有与插管5039间隙配合的贯穿插孔6015,该设置可以实现血液从采集腔505向收集管6中的流动;
82.上述设置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气泵109的工作,可以进行对收集管6的抽空气,收集管6中的空气依次通过出液孔50310、插管5039、l形通槽5022、采集腔505、出气连接管5012、第一软管8、流通腔402和第二软管1092排出,当压力检测传感器1093检测到达到预定值之后,电磁阀1091关闭,然后工作人员通过调节柄5021转动橡胶柱502,使橡胶柱502侧壁上的l形通槽5022与采集腔505闭合,当工作人员需要采集血样时,将采血针套接在进液连接管
5011上,采血针另一端插在采集者身上,然后转动调节柄5021,使橡胶柱502上的l形通槽5022转动到位于进液连接管5011一侧的采集腔505位置,在收集管6中负压的作用下,患者的血液会通过采血针、进液连接管5011、采集腔505、l形通槽5022、插管5039和出液孔50310进入收集管6中实现对血液的采集,采集完成之后,再一次转动调节柄5021,使l形通槽5022与采集腔505之间闭合。
83.请参阅图6-9所示,出气连接管5012靠近连接杆4一侧的血液采集盒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通孔504,定位通孔504用于连接板407上的定位柱4071的滑动插合,连接板407固定连接在血液采集盒5下方的连接杆4外侧壁上,该设置便于血液采集盒5和连接板407之间的可拆卸;
84.每一组血液采集盒5上方的连接杆4上还滑动套合有定位盘7,且定位盘7的底面外边缘贴合在血液采集盒5上;
85.定位盘7的顶面上还设置有多边转动套701,且多边转动套701内壁上的内螺纹702与连接杆4侧壁上的外螺纹406螺旋配合;
86.上述设置在使用时,通过转动多边转动套701可以实现定位盘7在连接杆4的轴向进行移动,在此移动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对血液采集盒5的压合固定或将血液采集盒5从连接板407上取下。
87.请参阅图11、14和18所示,插管5039的自由端呈封闭设置,且插管5039的自由端侧壁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出液孔50310;插管5039的下方设置有挡盘603,挡盘603的一侧面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导向柱6031,导向柱6031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柱6012上的凸形槽6013中与限位盘6032固定连接,限位盘6032的设置可以从导向柱6031的一端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导向柱6031与凸形槽6013脱离,且限位盘6032一侧的导向柱6031上滑动套接有第一复位弹簧6033,第一复位弹簧6033的设置可以实现挡盘603的复位;
88.连接盘601的顶面上位于贯穿插孔6015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槽6014,同时血液采集盒5的底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密封环槽6014间隙配合的第一密封环条5038,该设置可以实现血液采集盒5和收集管6之间的密封,在实际的使用中,还可以在第一密封环槽6014和第一密封环条5038之间添加密封圈来提高密封性;
89.上述设置在使用时,在插管5039下移的作用下,可以将挡盘603向上顶出,在此作用下,采集的血液或收集管6中的空气可以在出液孔50310位置进行流通,当将收集管6上取下时,在第一复位弹簧6033的作用下,可以首先挡盘603的复位,从而堵住贯穿插孔6015。
90.请参阅图13和15所示,血液采集盒5主要由两个呈上下对齐的上盒体501和下盒体503组成,采集腔505外侧的上盒体501上设置有第二密封环槽5013,同时下盒体503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二密封环槽5013间隙配合的第二密封环条5036,该设置可以首先上盒体501和下盒体503之间的连接密封,在实际的使用中,还可以在第二密封环槽5013和第二密封环条5036放置密封圈来提高配合的密封性;
91.第二密封环槽5013外侧的上盒体501上均布设置有多个弹性扣杆5014,同时下盒体503上设置有多个与弹性扣杆5014进行扣合的扣槽5035,该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上盒体501和下盒体503之间的拆卸及安装。
92.请参阅图9、10、13和14所示,下盒体503的侧面上对称设置有两转动架5033,转动架5033的转动柱上滑动套接有夹持架5031,夹持架5031两侧的转动柱上均滑动套合有第二
复位弹簧5037,且第二复位弹簧503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夹持架5031和转动架5033上,第二复位弹簧5037的设置可以实现夹持架5031相对于转动柱转动之后的复位;
93.夹持架5031的一侧面上还固定连接有与收集管6侧壁贴合的防滑条5032,防滑条5032的设置可以提高与收集管6配合的防滑作用;
94.上述设置在使用时,收集管6的取下和安装,工作人员都可以转动夹持架5031来实现夹持架5031相对于转动柱的转动来实现丧失对收集管6的夹持,而当松开夹持架5031时,在第二复位弹簧5037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夹持架5031的复位。
95.请参阅图1和3-6所示,第一气泵109上方的第一收纳腔105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放置板108,第一放置板108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气泵1081,第二气泵1081串联在进气管1082上,且进气管108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分隔板101上;
96.箱体1和分隔板101的连接体中设置有与进气管1082连通的冷藏腔1062,且第二收纳腔106位置的箱体1和分隔板101上均布设置有与冷藏腔1062连通的出气孔1061;
97.第二气泵1081一侧的第一放置板108上设置有竖直截面呈倒凸形的矩形贯穿槽1084,矩形贯穿槽1084位置配合放置有第二放置板1083,第二放置板1083的设置便于冰袋的放置,第二放置板1083上均布设置有多个出水槽1085,出水槽1085的设置便于冰袋上液化的水滴的排出;箱体1下端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出风槽1051和排水管103,且出风槽1051和排水管103均与第一收纳腔105连通,排水管103的自由端上螺旋套接有密封套1031,出风槽1051的设置便于第一气泵109工作下的空气排出,而排水管103的设置便于第一收纳腔105中积水的排出;
98.上述设置在使用时,通过第二气泵1081的工作可以将冰袋上产生的冷空气鼓入冷藏腔1062中,并最终通过出气孔1061排入第二收纳腔106中,实现对样品的冷藏;
99.第二气泵1081上方的第一收纳腔105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矩形放置框1072,矩形放置框1072上放置有第三放置板107,第三放置板107的顶面上设置有提拿槽1071,提拿槽1071的设置便于第三放置板107的取拿,而第三放置板107的设置便于采血针等辅助器具的放置;
100.第三放置板107上方一侧的箱体1内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控制器1053、蓄电池1052和电连接头104,控制器1053通过传导线分别与蓄电池1052、第一气泵109、第二气泵1081、电磁阀1091和压力检测传感器1093电性连接,且蓄电池1052与电连接头104之间通过传导线电性连接,电连接头104用于外接市电来对蓄电池1052进行充电,而蓄电池1052可以对本装置中各电器元件进行供电。
101.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包括箱体(1)及通过铰链铰合在箱体(1)一侧上端位置的箱盖(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连接在箱体(1)内壁上将箱体(1)内部分隔成第一收纳腔(105)和第二收纳腔(106)的分隔板(101),所述第二收纳腔(106)中设置有采集收纳机构;采集收纳机构包括支撑杆(3)、连接杆(4)和血液采集盒(5),所述支撑杆(3)的上端滑动套接在连接杆(4)中,同时支撑杆(3)的下端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1)的内底面上;所述连接杆(4)的周向可拆卸的连接有多个血液采集盒(5),以连接杆(4)同一径向的多个血液采集盒(5)为一组,沿连接杆(4)的轴线方向均布设置有多组血液采集盒(5);所述血液采集盒(5)中设置有采集腔(505),所述采集腔(505)中沿竖直方向连通设置有高度大于采集腔(505)高度的圆柱形调节腔(5051),所述血液采集盒(5)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圆柱形调节腔(5051)同心且连通的插管(5039),所述圆柱形调节腔(5051)中滑动套接有橡胶柱(502),且橡胶柱(502)中设置有用于插管(5039)和采集腔(505)连通的l形通槽(5022),所述橡胶柱(502)的顶面上还固定连接有延伸至血液采集盒(5)上方的调节柄(5021);所述采集腔(505)两端的血液采集盒(5)顶面上分别连通设置有进液连接管(5011)和出气连接管(5012),且出气连接管(5012)设置在靠近连接杆(4)的一侧;所述出气连接管(5012)通过第一软管(8)与连接杆(4)侧壁上的进气连接管(403)连接,所述连接杆(4)的侧壁内壁设置有与进气连接管(403)连通且上下端封闭的流通腔(402),所述流通腔(402)下端位置的连接杆(4)上连通设置有第二软管(1092),所述第二软管(1092)的另一端穿过分隔板(101)与固定安装在箱体(1)内底面上的第一气泵(109)进气端固定连接;所述血液采集盒(5)的下方设置有收集管(6),所述收集管(6)的开口端中设置有固定柱(6012),所述固定柱(6012)的外侧固定套接有橡胶套(602),所述固定柱(6012)的顶面上一体成型设置有连接盘(601),且位于收集管(6)外侧的连接盘(601)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多个异径端弧形槽(6011),所述异径端弧形槽(6011)与血液采集盒(5)底面上的凸形柱(5034)间隙配合;所述连接盘(601)和固定柱(6012)的连接体中心处沿轴线方向设置有与插管(5039)间隙配合的贯穿插孔(601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左右外侧面上端位置处均设置有连接架(1021),且两个连接架(1021)之间位置通过背带(102)连接;所述箱盖(2)的外侧面中部位置转动连接有第一提拿把手(20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3)的侧面上端位置处对称设置有伸缩凸柱(302),同时连接杆(4)的侧面下端位置处设置有下端开口且用于与伸缩凸柱(302)间隙配合的卡槽(404)。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4)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密封盘(405),所述密封盘(405)的顶面上转动连接有第二提拿把手(4051),所述密封盘(405)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导向杆(401),且支撑杆(3)上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用于与导向杆(401)间隙配合的导向槽(301)。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软管(1092)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电磁阀(1091)和压力检测传感器(1093)。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连接管(5012)靠近连接杆(4)一侧的血液采集盒(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通孔(504),所述定位通孔(504)用于连接板(407)上的定位柱(4071)的滑动插合,所述连接板(407)固定连接在血液采集盒(5)下方的连接杆(4)外侧壁上;每一组血液采集盒(5)上方的连接杆(4)上还滑动套合有定位盘(7),且定位盘(7)的底面外边缘贴合在血液采集盒(5)上;所述定位盘(7)的顶面上还设置有多边转动套(701),且多边转动套(701)内壁上的内螺纹(702)与连接杆(4)侧壁上的外螺纹(406)螺旋配合。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5039)的自由端呈封闭设置,且插管(5039)的自由端侧壁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出液孔(50310);所述插管(5039)的下方设置有挡盘(603),所述挡盘(603)的一侧面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导向柱(6031),所述导向柱(6031)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柱(6012)上的凸形槽(6013)中与限位盘(6032)固定连接,且限位盘(6032)一侧的导向柱(6031)上滑动套接有第一复位弹簧(6033);所述连接盘(601)的顶面上位于贯穿插孔(6015)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槽(6014),同时血液采集盒(5)的底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密封环槽(6014)间隙配合的第一密封环条(5038)。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采集盒(5)主要由两个呈上下对齐的上盒体(501)和下盒体(503)组成,所述采集腔(505)外侧的上盒体(501)上设置有第二密封环槽(5013),同时下盒体(503)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二密封环槽(5013)间隙配合的第二密封环条(5036);所述第二密封环槽(5013)外侧的上盒体(501)上均布设置有多个弹性扣杆(5014),同时下盒体(503)上设置有多个与弹性扣杆(5014)进行扣合的扣槽(5035)。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盒体(503)的侧面上对称设置有两转动架(5033),所述转动架(5033)的转动柱上滑动套接有夹持架(5031),所述夹持架(5031)两侧的转动柱上均滑动套合有第二复位弹簧(5037),且第二复位弹簧(503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夹持架(5031)和转动架(5033)上;所述夹持架(5031)的一侧面上还固定连接有与收集管(6)侧壁贴合的防滑条(5032)。10.如权利要求1、2、4、6、7和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泵(109)上方的第一收纳腔(105)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放置板(108),所述第一放置板(108)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气泵(1081),所述第二气泵(1081)串联在进气管(1082)上,且进气管(108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分隔板(101)上;所述箱体(1)和分隔板(101)的连接体中设置有与进气管(1082)连通的冷藏腔(1062),且第二收纳腔(106)位置的箱体(1)和分隔板(101)上均布设置有与冷藏腔(1062)连通的出气孔(1061);所述第二气泵(1081)一侧的第一放置板(108)上设置有竖直截面呈倒凸形的矩形贯穿槽(1084),所述矩形贯穿槽(1084)位置配合放置有第二放置板(1083),所述第二放置板
(1083)上均布设置有多个出水槽(1085);所述箱体(1)下端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出风槽(1051)和排水管(103),且出风槽(1051)和排水管(103)均与第一收纳腔(105)连通,所述排水管(103)的自由端上螺旋套接有密封套(1031);所述第二气泵(1081)上方的第一收纳腔(105)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矩形放置框(1072),所述矩形放置框(1072)上放置有第三放置板(107),所述第三放置板(107)的顶面上设置有提拿槽(1071);所述第三放置板(107)上方一侧的外箱(1)内壁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控制器(1053)、蓄电池(1052)和电连接头(104),所述控制器(1053)通过传导线分别与蓄电池(1052)、第一气泵(109)、第二气泵(1081)、电磁阀(1091)和压力检测传感器(1093)电性连接,且蓄电池(1052)与电连接头(104)之间通过传导线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于携带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测装置,涉及辅助血液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箱体及通过铰链铰合在箱体一侧上端位置的箱盖,还包括固定连接在箱体内壁上将箱体内部分隔成第一收纳腔和第二收纳腔的分隔板,第二收纳腔中设置有采集收纳机构;采集收纳机构包括支撑杆、连接杆和血液采集盒,支撑杆的上端滑动套接在连接杆中,同时支撑杆的下端通过滚动轴承转动连接在箱体的内底面上;连接杆的周向可拆卸的连接有多个血液采集盒,以连接杆同一径向的多个血液采集盒为一组。本发明对血液的采集便捷性好、操作简单、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稳定性强,便于携带,采样之后的冷却均匀度好,同时本装置便于自身内部的清洗,实用性强。强。强。
技术研发人员:赵兰兰 刘国清 裴保河 陈晶晶 冯山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赵兰兰
技术研发日:2022.02.10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