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丝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如今,国内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烈,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很多水面还是会出现垃圾聚集的情况,水面垃圾作为常态在各种城市水面出现,极大的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传统的清理方式只能依靠人工打捞,浪费人力物力。
3.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布置自动收集装置对水面进行清理,收集装置的内外桶可以将垃圾与水流分离,但是传统的收集装置由于内桶的不断起伏会带动收集的垃圾也在水流内起伏,一旦垃圾收集到一定量就会因为上下浮动而无法继续收集,在内筒还没有满的情况下就要更换,影响装置使用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通过将收集装置的内桶设计为分体式的结构,使其在起伏过程不影响垃圾的收集,提高收集装置的使用效率。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包括外桶体、内桶体、过滤网、沉浮桶、密封法兰和固定法兰;所述的外桶体承载整个收集装置,位于待处理的水域内;所述的内桶体位于所述的外桶体的内部,放置在所述的外桶体的内壁上;所述的过滤网位于所述的内桶体的外圆上,固定连接在所述的内桶体上;所述的沉浮桶位于所述的内桶体和外桶体之间,位于所的密封法兰的上方;所述的固定法兰位于所述的外桶体的上端,与所述的外桶体的上端固定连接;
7.所述的外桶体向外连接有水泵,将所述的外桶体内的水抽出,所述的沉浮桶底部水面减少,使得所述的沉浮桶下降,所述的沉浮桶上端下降至水面下方,使得水面水流向所述的内桶体内流入,同时将水面垃圾带入所述的内桶体,所述的内桶体内的水流流向所述的内桶体的底部,经过所述的过滤网将垃圾留在所述的内桶体内,而水流对所述的沉浮桶产生浮力使其上升,阻断水面水流的进入,进而完成收集垃圾的工作循环。
8.进一步的,所述的密封法兰包括底法兰、伸缩橡胶和沉浮法兰;所述的底法兰位于所述的外桶体的内部,与所述的外桶体固定连接;所述的沉浮法兰位于所述的沉浮桶的外圆,与所述的沉浮桶固定连接;所述的伸缩橡胶位于所述的底法兰和沉浮法兰之间,密封所述的底法兰和沉浮法兰之间与所述的外桶体的间隙。
9.进一步的,所述的沉浮桶的外圆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沿所述的沉浮桶的外圆向外延伸,与所述的密封法兰固定连接,跟随所述的密封法兰做沉浮动作。
10.进一步的,所述的沉浮桶顶端设置有收集坡口,所述的收集坡口分别向所述的沉浮桶的内外倾斜。
11.进一步的,所述的内桶体的外圆上设置有连接环,所述的连接环位于所述的内桶体和过滤网之间,连接所述的内桶体和过滤网,同时提供水流过滤的空间。
12.进一步的,所述的内桶体的底部设置有固定环,所述的固定环固定在所述的内桶体的底部,为所述的内桶体固定在所述的外桶体的内部提供空间,与所述的外桶体形成可拆式的固定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的内桶体的上设置有安装把手,所述的安装把手两端与所述的内桶体固定连接,便于所述的内桶体的安装和拆卸。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利用沉浮桶和内桶体的分体式结构,在使用时水泵在外桶体底部抽水,将内桶体内部的水位降低,使得密封法兰的沉浮法兰因水面减少而浮力降低,进而下降,使得沉浮桶开始下降,下降至水面下,水面形成水流注入内桶体,带动水面垃圾进入,而水流注入会提高沉浮法兰底部的浮力,从而通过限位块带动沉浮桶上升,沉浮桶的上升不但阻止了水面水流的流入,还将漂浮在桶口的垃圾限制在内桶体内,此时继续抽水,就会将内桶体内的垃圾带入到内桶体的内部深处,水流则通过过滤网流出,如此循环实现水面垃圾收集,因为沉浮桶与内桶体分体式的结构,不会带动内桶体跟随沉浮桶运动,就降低了垃圾跟随上浮的可能,不仅提高收集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内桶体内部垃圾收集空间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5.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主剖视图。
16.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其中:1.外桶体、2.内桶体、3.过滤网、4.沉浮桶、5.密封法兰 6.固定法兰、7.底法兰、8.伸缩橡胶、9.沉浮法兰、10.限位块、11. 连接环、12.固定环、13.安装把手、14.收集坡口。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19.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包括外桶体1、内桶体2、过滤网3、沉浮桶4、密封法兰5和固定法兰6;所述的外桶体1承载整个收集装置,位于待处理的水域内;所述的内桶体2位于所述的外桶体的内部,放置在所述的外桶体1的内壁上;所述的过滤网3位于所述的内桶体2的外圆上,固定连接在所述的内桶体2上;所述的沉浮桶4位于所述的内桶体2和外桶体1 之间,位于所的密封法兰5的上方;所述的固定法兰6位于所述的外桶体1的上端,与所述的外桶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
20.所述的外桶体1向外连接有水泵,将所述的外桶体1内的水抽出,所述的沉浮桶4底部水面减少,使得所述的沉浮桶4下降,所述的沉浮桶4上端下降至水面下方,使得水面水流向所述的内桶体2内流入,同时将水面垃圾带入所述的内桶体2,所述的内桶体2内的水流流向所述的内桶体2的底部,经过所述的过滤网3将垃圾留在所述的内桶体2内,而水流对所述的沉浮桶4产生浮力使其上升,阻断水面水流的进入,进而完成收集垃圾的工作循环。
21.进一步的,所述的密封法兰5包括底法兰7、伸缩橡胶8和沉浮法兰9;所述的底法兰
7位于所述的外桶体1的内部,与所述的外桶体1固定连接;所述的沉浮法兰9位于所述的沉浮桶4的外圆,与所述的沉浮桶4固定连接;所述的伸缩橡胶8位于所述的底法兰7和沉浮法兰9之间,密封所述的底法兰7和沉浮法兰9之间与所述的外桶体1的间隙。
22.进一步的,所述的沉浮桶4的外圆上设置有限位块10,所述的限位块10沿所述的沉浮桶4的外圆向外延伸,与所述的密封法兰5固定连接,跟随所述的密封法兰5做沉浮动作。
23.进一步的,所述的沉浮桶4顶端设置有收集坡口14,所述的收集坡口14分别向所述的沉浮桶4的内外倾斜。
24.进一步的,所述的内桶体2的外圆上设置有连接环11,所述的连接环11位于所述的内桶体2和过滤网3之间,连接所述的内桶体2 和过滤网3,同时提供水流过滤的空间。
25.进一步的,所述的内桶体2的底部设置有固定环12,所述的固定环12固定在所述的内桶体2的底部,为所述的内桶体2固定在所述的外桶体1的内部提供空间,与所述的外桶体1形成可拆式的固定连接。
26.进一步的,所述的内桶体2的上设置有安装把手13,所述的安装把手13两端与所述的内桶体2固定连接,便于所述的内桶体2的安装和拆卸。
技术特征:
1.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桶体、内桶体、过滤网、沉浮桶、密封法兰和固定法兰;所述的外桶体承载整个收集装置,位于待处理的水域内;所述的内桶体位于所述的外桶体的内部,放置在所述的外桶体的内壁上;所述的过滤网位于所述的内桶体的外圆上,固定连接在所述的内桶体上;所述的沉浮桶位于所述的内桶体和外桶体之间,位于所的密封法兰的上方;所述的固定法兰位于所述的外桶体的上端,与所述的外桶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的外桶体向外连接有水泵,将所述的外桶体内的水抽出,所述的沉浮桶底部水面减少,使得所述的沉浮桶下降,所述的沉浮桶上端下降至水面下方,使得水面水流向所述的内桶体内流入,同时将水面垃圾带入所述的内桶体,所述的内桶体内的水流流向所述的内桶体的底部,经过所述的过滤网将垃圾留在所述的内桶体内,而水流对所述的沉浮桶产生浮力使其上升,阻断水面水流的进入,进而完成收集垃圾的工作循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法兰包括底法兰、伸缩橡胶和沉浮法兰;所述的底法兰位于所述的外桶体的内部,与所述的外桶体固定连接;所述的沉浮法兰位于所述的沉浮桶的外圆,与所述的沉浮桶固定连接;所述的伸缩橡胶位于所述的底法兰和沉浮法兰之间,密封所述的底法兰和沉浮法兰之间与所述的外桶体的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浮桶的外圆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沿所述的沉浮桶的外圆向外延伸,与所述的密封法兰固定连接,跟随所述的密封法兰做沉浮动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浮桶顶端设置有收集坡口,所述的收集坡口分别向所述的沉浮桶的内外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桶体和过滤网之间,连接所述的内桶体和过滤网,同时提供水流过滤的空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桶体的底部设置有固定环,所述的固定环固定在所述的内桶体的底部,为所述的内桶体固定在所述的外桶体的内部提供空间,与所述的外桶体形成可拆式的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桶体的上设置有安装把手,所述的安装把手两端与所述的内桶体固定连接,便于所述的内桶体的安装和拆卸。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包括外桶体、内桶体、过滤网、沉浮桶、密封法兰和固定法兰;所述的外桶体承载整个收集装置,所述的内桶体位于所述的外筒体的内部,所述的过滤网位于所述的内桶体的外圆上,所述的沉浮桶位于所述的内桶体和外桶体之间,所述的固定法兰位于所述的外桶体的上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因为沉浮桶与内桶体分体式的结构,不会带动内桶体跟随沉浮桶运动,就降低了垃圾跟随上浮的可能,不仅提高收集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内桶体内部垃圾收集空间的利用率。提高内桶体内部垃圾收集空间的利用率。提高内桶体内部垃圾收集空间的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叶根喜 栗艳兵 王迎蒙 刘永启 严春华 蒋斌 蒋雄伟 陈正宗 徐知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必蓝智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0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