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农用采摘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番茄采收车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种植番茄时,在保障番茄生长所需间隔的情况下,会尽量的提高番茄的种植密度,以达到更多的番茄产量,所以种植棚中相邻两列番茄之间的间距较小,导致番茄成熟后操作人员采摘番茄时的操作空间小,不便于操作人员进行采摘。常见的番茄采摘方式为操作人员将番茄摘下后放入采摘筐内,每当一个采摘筐装满番茄后,操作人员都须将采摘筐转移至种植棚外,然后取新的采摘筐进行采摘。
3.每当采摘筐装满番茄后,操作人员将采摘筐搬运至种植棚外,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采摘,频繁转移采摘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番茄的采摘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番茄的采摘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番茄采收车及其使用方法。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番茄采收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番茄采收车,包括上层板与下层板,所述上层板位于所述下层板的上方,所述上层板上表面的一侧开设有贯穿所述上层板的下料孔,所述上层板的上表面上还固定连接有一个储筐斗,所述储筐斗中码放有多个采摘筐,多个所述采摘筐的开口朝下放置,所述储筐斗靠近所述下料孔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料孔,所述上层板上安装有转移传送带,所述转移传送带位于所述下料孔的一侧;所述下层板上放置有采摘筐,下层板放置所述采摘筐的位置为采摘位,所述采摘位位于所述下料孔的一侧,所述上层板的下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倾斜状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远离所述上层板的一端朝靠近所述采摘位的方向设置,所述导向板上转动连接有支板,初始状态时,所述支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上层板的上表面平齐;所述上层板的下方设置有两个下料板,两个所述下料板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且两个所述下料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采摘筐的长度,两个所述下料板相互靠近的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弹簧,每个所述下料板靠近所述上层板的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复位弹簧,每个所述复位弹簧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层板的下表面上。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操作人员需要采摘番茄时,首先将多个采摘筐码放至储筐斗中,并使采摘筐的开口朝下放置,接着启动转移传送带,转移传送带将储筐斗中的采摘筐向靠近下料孔的方向传送,当采摘筐移动至下料孔上方时,且采摘筐部分搭接在支板上的情况下,关闭转移传送带,然后将一个采摘筐的开口朝上放置在采摘位上,推动采收车至种植棚中进行采收;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装满后,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支板进行转动,支板转动一周时,关闭驱动电机。随着支板转动,采摘筐失去支撑,从而使采摘筐靠近支板的一端先向下掉落,当采摘筐掉落至与导向板接触时,采摘筐沿导向板滑动并进行翻转,采摘筐在
惯性的作用下向靠近下料板的方向移动;当采摘筐位于下料板上时,采摘筐因重力推动下料板向下移动,下料板向下移动对复位弹簧进行拉伸,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与下料板接触时,随着下料板继续向下移动,采摘位上的采摘筐推动两个下料板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两个下料板移动对连接弹簧进行拉伸;当两个下料板之间的间距大于采摘筐的长度时,下料板上的采摘筐掉落至采摘位的采摘筐上,操作人员继续进行采摘;当下料板上的采摘筐码放至采摘位的采摘筐上后,复位弹簧以及连接弹簧恢复形变使两个下料板恢复至初始位置;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码放至一定高度后,操作人员推动采摘筐向远离采摘位的方向移动,然后再次启动第二传动带以及驱动电机,使上层板上的采摘筐掉落至采摘位上;当下层板上堆满采摘筐时,操作人员推动采收车至种植棚外。
7.可选的,所述上层板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上层挡板,所述上层挡板靠近所述储筐斗的侧壁与所述下料斗远离所述储筐斗的侧壁平齐。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转移传送带后,转移传送带不断将储筐斗中的采摘筐向靠近下料孔的方向传送,直至靠近上层挡板的采摘筐与上层挡板抵接,使采摘筐尽量位于下料孔正上方,且上层挡板对采摘筐进行阻挡,减小采摘筐掉落至采收车外的可能性。
9.可选的,所述下料板靠近所述上层板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一个承接板,每个所述下料板均位于两个所述承接板之间,且所述承接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下料板靠近所述上层板的表面平齐。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采摘筐可以更好的滑动至两个下料板上,减小采摘筐与下料板发生卡滞的可能性。
11.可选的,所述承接板与所述下料板对应的侧壁上共同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中滑动连接有一个滑块,所述上层板的下表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滑块对应设置的导轨,每个所述滑块均滑动插接在对应的导轨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料板移动的过程中,滑块、滑槽以及导轨配合对下料板的移动进行限位,减小复位弹簧以及连接弹簧恢复形变后下料板偏移初始位置的可能性。
13.可选的,远离所述导向板的承接板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限位板。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采摘筐向靠近下料板的方向滑动时,限位板对采摘筐进行限位,减小采摘筐掉落至下料板外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下层板上安装有下料传送带,所述下料传送带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下层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下层板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下层挡板,所述下层挡板位于所述下料传送带远离所述导向板的一侧。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码放至一定高度后,启动下料传送带,下料传送带将采摘位上的采摘筐向靠近下层挡板的方向传送,直至采摘筐与下层挡板接触,从而使操作人员可以更方便的移动采摘筐。
17.可选的,所述储筐斗中固定连接有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沿所述转移传送带的长度方向排列,相邻两个所述隔板之间的间距为所述采摘筐的长度。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移传送带不断将储筐斗下层的采摘筐向储筐斗外传送的过程中,上层的采摘筐向下掉落,隔板对下落的采摘筐进行限位,减小采摘筐发生倾倒
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采摘筐的下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采摘筐的横截面积。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采摘筐可以更好的掉落至下料板上。
2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番茄采收车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操作人员将多个采摘筐的开口朝下码放至储筐斗中,并启动转移传送带,转移传送带将储筐斗上的采摘筐向靠近所述下料孔的方向传送,接着将一个采摘筐放置在采摘位上,然后将采收车推至种植棚中;s2、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装满后,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支板转动,支板转动一周时关闭驱动电机,支板转动时下料孔上的采摘筐落至导向板上,并沿导向板落至下料板上,采摘筐带动下料板移动,从而使采摘筐落至采摘位的采摘筐上,采摘筐与下料板分离后,下料板移动至初始位置;s3、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码放至一定高度后,启动下料传送带,下料传送带将采摘位上采摘筐向远离导向板的方向输送;s4、当下层板上码放满采摘筐后,操作人员将采收车推至种植棚外。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s1、s2、s3以及s4,操作人员可以节约频繁转移采摘筐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番茄的采摘效率。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上层板、下层板、储筐斗、转移传送带、导向板、支板以及下料板,使储筐斗中的采摘筐可以掉落至采摘位上,减少了操作人员频繁转移采摘筐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番茄的采摘效率;2.通过设置滑槽、滑块以及导轨,对下料板的移动进行限位,减小下料板偏移初始位置的可能性;3.通过设置下料传送带以及下层挡板,使操作人员可以更方便的移动采摘筐。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采收车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送筐组件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下料组件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27.图4是体现图3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上层板;11、下料孔;12、上层挡板;2、下层板;21、下层挡板;3、支架;4、下料传送带;5、储筐斗;51、出料孔;6、送筐组件;61、转移传送带;62、隔板;7、下料组件;71、导向板;72、支板;73、驱动电机;74、下料板;741、滑槽;742、滑块;75、承接板;76、复位弹簧;77、连接弹簧;78、限位板;8、导轨;9、采摘筐;91、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番茄采收车。参照图1,采收车包括下层板2以及上层板1,上层板1位于下层板2上方,上层板1与下层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架3;本实施例中支架
3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支架3均匀分布在下层板2的四个端角处。
31.下层板2上安装有下料传送带4,下料传送带4的一端放置有采摘筐9,下料传送带4放置采摘筐9的位置为采摘位,采摘位的长度等于采摘筐9的长度,采摘位的宽度等于采摘框的宽度。采摘筐9的开口朝上放置,下料传送带4处于常关状态。下层板2的上表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一个下层挡板21,下层挡板21位于下层板2远离采摘位的一侧。
32.参照图1与图2,上层板1上开设有贯穿上层板1的下料孔11,下料孔11位于采摘位的一侧,且下料孔11与采摘位沿采收车的宽度方向分布,上层板1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储筐斗5,储筐斗5位于上层板1远离下料孔11的一侧,储筐斗5中放置有多个采摘筐9,采摘筐9的开口朝下放置。上层板1上设有将储筐斗5中的采摘筐9传送至下料孔11处的送筐组件6,上层板1与下层板2之间设有使下料孔11处的采摘筐9下落至采摘位处的下料组件7。
33.操作人员对番茄进行采摘前,将多个采摘筐9码放至储筐斗5中,使采摘筐9的开口朝下放置,并将一个采摘筐9的开口朝上放置在采摘位处,接着启动送筐组件6,送筐组件6对储筐斗5中的采摘筐9进行传送,使储筐斗5中的采摘筐9持续的传递至下料孔11上方;然后操作人员推动采收车进入两列番茄植株之间,操作人员站在采收车设置采摘位处的一侧,将采摘的番茄放入采摘位处的采摘筐9中。
34.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装满后,下料组件7工作,使下料孔11上方的一个采摘筐9下落至下层板2下方,并使下落的采摘筐9进行翻转;翻转后采摘筐9的开口朝上,接着下料组件7将采摘筐9传送至采摘位处的原采摘筐9上,新的采摘筐9码放在原采摘筐9上。
35.当采摘位上码放的采摘筐9达到一定数量后,启动下料传送带4,下料传送带4将采摘位上码放的采摘筐9传送至下层板2远离采摘位的一端,直至采摘筐9与下层挡板21抵接,减少采摘筐9落至采收车外的情况。当下料传送带4上码放满采摘筐9后,操作人员推动采收车至种植棚外,减少了操作人员频繁转移采摘筐9的情况,提高了番茄的采摘效率。
36.送筐组件6包括安装在上层板1上的转移传送带61,转移传送带61位于下料孔11的一侧,且转移传送带61的长度方向沿上层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转移传送带61的上表面与上层板1的上表面平齐。储筐斗5位于转移传送带61上方,储筐斗5的宽度等于采摘筐9的长度,储筐斗5靠近下料孔11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孔51,出料孔51的高度与采摘筐9的高度相等。
37.储筐斗5中固定连接有多个隔板62,隔板62竖直设置,多个隔板62沿转移传送带61的长度方向排列,且相邻两个隔板62之间的间距为采摘筐9的宽度;隔板62的下表面与转移传送带61之间的距离大于采摘筐9的高度。上层板1的上表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一个上层挡板12,上层挡板12位于下料孔11远离储筐斗5的一侧,且上层挡板12靠近储筐斗5的侧壁与下料孔11远离储筐斗5的侧壁平齐。
38.参照图1与图3,下料组件7包括固定连接在上层板1下表面上的导向板71,导向板71呈倾斜状设置,且导向板71远离上层板1的一端朝靠近采摘位的方向设置。导向板71上转动连接有一个支板72,支板72的长度方向沿导向板71的长度方向设置,导向板71上开设有供支板72转动的通孔。
39.初始状态时,支板72垂直于上层板1,且支板72的上表面与上层板1的上表面平齐,导向板71其中一侧的侧壁上还固定连接有驱动支板72转动的驱动电机73,采收车的把手上设有控制驱动电机73启停的开关按钮。
40.上层板1的下表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四个导轨8,四个导轨8均匀分布在采摘位的
两侧,且四个导轨8均位于导向板71的同一侧,每个导轨8的下表面均与下料传送带4的上表面存在间隙。位于采摘位同一侧的两个导轨8之间共同滑动连接有一个下料板74,下料板74为弧形板,且两个下料板74均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
41.参照图3与图4,两个下料板74靠近上层板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一个承接板75,每个下料板74均位于两个承接板75之间,且承接板75的上表面与下料板74靠近上层板1的表面平齐。承接板75与下料板74靠近导轨8的侧壁上共同开设有滑槽741,滑槽741中滑动连接有一个滑块742,每个滑块742均滑动插接在对应的导轨8中。
42.每个承接板75的上表面与上层板1的下表面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复位弹簧76,多个复位弹簧76沿承接板75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每个承接板75上连接的复位弹簧76数量为两个。两个下料板74相互靠近的表面上共同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弹簧77,两个连接弹簧77之间的间距大于采摘位的宽度。远离导向板71的承接板75上还垂直固定连接有一个限位板78。
43.在操作人员进行采摘前,操作人员首先将多个采摘筐9放置在储筐斗5中,接着启动转移传送带61,转移传送带61转动带动靠近下料孔11的采摘筐9移动,采摘筐9向靠近上层挡板12的方向移动,随着转移传送带61的不断转动,储筐斗5下层的采摘筐9不断向靠近上层挡板12的方向移动,同时上层的采摘筐9下落至转移传送带61上,隔板62对下落的采摘筐9进行限位,减小采摘筐9发生倾斜的可能性。
44.当靠近上层挡板12的采摘筐9与上层挡板12抵接时,上层挡板12对采摘筐9进行定位,此时靠近上层挡板12的采摘筐9位于下料孔11上方,且采摘筐9其中一个侧壁的底面搭接在支板72的上表面上;上层挡板12对采摘筐9进行限位,减小采摘筐9掉落至采收车外的可能性。
45.操作人员将采收车推至种植棚中进行采收,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装满后,操作人员按动开关按钮,此时驱动电机73工作并带动支板72转动;支板72转动的同时,搭接在支板72上的采摘筐9失去支撑,采摘筐9靠近支板72的一端向下掉落,当支板72转动一周后,按动开关按钮关闭驱动电机73;当采摘筐9与导向板71接触时,采摘筐9因重力沿导向板71的倾斜方向进行翻转。
46.当采摘筐9与靠近导向板71的承接板75接触时,采摘筐9由于惯性继续向靠近限位板78的方向滑动,同时采摘筐9由于重力按动两个承接板75以及下料板74向下移动;当采摘筐9与限位板78抵接时,采摘筐9的开口朝上,限位板78对采摘筐9的移动进行限位,减小采摘筐9滑动至承接板75外的可能性;承接板75对采摘筐9进行承接,减小采摘筐9掉落至下料板74外的可能性。
47.采摘筐9按动两个下料板74向下移动的同时,下料板74对复位弹簧76进行拉伸;当两个下料板74移动至与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接触时,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推动两个下料板7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下料板74移动的同时对连接弹簧77进行拉伸,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完全位于两个下料板74之间时,两个下料板74上的采摘筐9掉落至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上,从而实现自动下料的目的。
48.为了进一步减小采摘筐9掉落至承接板75外的可能性,采摘筐9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安装板91,安装板91的面积大于采摘筐9的底面面积。为了减小采摘筐9掉落至承接板75上发生形变的可能性,承接板75上固定连接有海绵层,对掉落至承接板75上的采摘筐9
进行保护。
49.当采摘筐9码放至采摘位的采摘筐9上后,复位弹簧76恢复形变并拉动两个下料板74向上移动,下料板74移动的同时连接弹簧77恢复形变,使两个下料板74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在下料板74移动的过程中,滑块742沿滑槽741以及导轨8移动,对下料板74的移动进行限位,使下料板74可以恢复至初始位置。
50.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码放至一定高度后,启动下料传送带4,下料传送带4将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向靠近下层挡板21的方向传送,直至采摘筐9与下层挡板21接触,此时关闭下料传送带4,然后重复上述操作,使采摘筐9掉落至采摘位上。当下层板2上堆满采摘筐9后,操作人员推动采收车至种植棚外。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番茄采收车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采摘番茄时,操作人员将采摘筐9码放至储筐斗5中,并使采摘筐9的开口朝下,接着启动转移传送带61;转移传送带61将储筐斗5中的采摘筐9向靠近上层挡板12的方向传送,并在下料传送带4的采摘位上放置一个采摘筐9,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开口朝上放置。
52.操作人员将采收车推动至种植棚中进行采摘,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装满后,按动开关按钮,驱动电机73带动支板72进行转动,下料孔11上方的采摘筐9沿导向板71掉落至两个下料板74上,此时采摘筐9的开口朝上,按动开关按钮;采摘筐9按动下料板74向下移动,在此过程中复位弹簧76进行拉伸,当下料板74与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接触后,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推动两个下料板7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连接弹簧77进行拉伸。
53.最后承接板75上的采摘筐9掉落至采摘位的采摘筐9上,复位弹簧76以及连接弹簧77恢复形变,使两个下料板74向初始位置移动,当复位弹簧76以及连接弹簧77恢复形变后,下料板74位于初始位置。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到达一定高度后,启动下料传送带4,下料传送带4将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向靠近下层挡板21的方向传送。
54.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番茄采收车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操作人员将多个采摘筐9放置在储筐斗5中,使采摘筐9的开口朝下放置,并在采摘位上放置一个采摘筐9,采摘位上采摘筐9的开口朝上放置;s2、启动转移传送带61,转移传送带61将储筐斗5中的采摘筐9不断向靠近上层挡板12的方向传送,直至靠近上层挡板12的采摘筐9与上层挡板12抵接,然后操作人员将采收车推至种植棚中;s3、操作人员进行采摘,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装满后,按动开关按钮,驱动电机73带动支板72进行转动,支板72转动一周后,按动开关按钮,支板72转动使下料孔11处的采摘筐9掉落至导向板71上,并沿导向板71掉落至两个承接板75上,导向板71因重力按动两个下料板74向下移动,下料板74移动的同时对复位弹簧76进行拉伸;当两个下料板74与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接触后,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推动两个下料板7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并对连接弹簧77进行拉伸;当采摘筐9完全位于两个下料板74之间时,承接板75上的采摘筐9落至采摘位的采摘筐9上,复位弹簧76与连接弹簧77恢复形变并拉动下料板74移动,从而使下料板74恢复至初始位置;s4、当采摘位上码放的采摘筐9到达一定高度后,启动下料传送带4,下料传送带4将采摘筐9向靠近下层挡板21的方向传送,直至采摘筐9与下层挡板21接触,关闭下料传送
带4;s5、当下料传送带4上堆满采摘筐9后,操作人员将采收车推至种植棚外。
5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番茄采收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板(1)与下层板(2),所述上层板(1)位于所述下层板(2)的上方,所述上层板(1)上表面的一侧开设有贯穿所述上层板(1)的下料孔(11),所述上层板(1)的上表面上还固定连接有一个储筐斗(5),所述储筐斗(5)中码放有多个采摘筐(9),多个所述采摘筐(9)的开口朝下放置,所述储筐斗(5)靠近所述下料孔(11)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料孔(51),所述上层板(1)上安装有转移传送带(61),所述转移传送带(61)位于所述下料孔(11)的一侧;所述下层板(2)上放置有采摘筐(9),下层板(2)放置所述采摘筐(9)的位置为采摘位,所述采摘位位于所述下料孔(11)的一侧,所述上层板(1)的下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倾斜状的导向板(71),所述导向板(71)远离所述上层板(1)的一端朝靠近所述采摘位的方向设置,所述导向板(71)上转动连接有支板(72),初始状态时,所述支板(72)的上表面与所述上层板(1)的上表面平齐;所述上层板(1)的下方设置有两个下料板(74),两个所述下料板(74)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且两个所述下料板(7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采摘筐(9)的长度,两个所述下料板(74)相互靠近的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弹簧(77),每个所述下料板(74)靠近所述上层板(1)的表面上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复位弹簧(76),每个所述复位弹簧(76)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层板(1)的下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番茄采收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板(1)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上层挡板(12),所述上层挡板(12)靠近所述储筐斗(5)的侧壁与所述下料斗远离所述储筐斗(5)的侧壁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番茄采收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板(74)靠近所述上层板(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一个承接板(75),每个所述下料板(74)均位于两个所述承接板(75)之间,且所述承接板(75)的上表面与所述下料板(74)靠近所述上层板(1)的表面平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番茄采收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75)与所述下料板(74)对应的侧壁上共同开设有滑槽(741),所述滑槽(741)中滑动连接有一个滑块(742),所述上层板(1)的下表面上垂直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滑块(742)对应设置的导轨(8),每个所述滑块(742)均滑动插接在对应的导轨(8)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番茄采收车,其特征在于:远离所述导向板(71)的承接板(75)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限位板(78)。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番茄采收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板(2)上安装有下料传送带(4),所述下料传送带(4)的长度方向沿所述下层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下层板(2)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下层挡板(21),所述下层挡板(21)位于所述下料传送带(4)远离所述导向板(71)的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番茄采收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筐斗(5)中固定连接有多个隔板(62),多个所述隔板(62)沿所述转移传送带(61)的长度方向排列,相邻两个所述隔板(62)之间的间距为所述采摘筐(9)的长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番茄采收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摘筐(9)的下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安装板(91),所述安装板(9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采摘筐(9)的横截面积。9.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番茄采收车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操作人员将多个采摘筐(9)的开口朝下码放至储筐斗(5)中,并启动转移传送带(61),转移传送带(61)将储筐斗(5)上的采摘筐(9)向靠近所述下料孔(11)的方向传送,接着将一个采摘筐(9)放置在采摘位上,然后将采收车推至种植棚中;s2、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装满后,启动驱动电机(73),驱动电机(73)带动支板(72)转动,支板(72)转动一周时关闭驱动电机(73),支板(72)转动时下料孔(11)上的采摘筐(9)落至导向板(71)上,并沿导向板(71)落至下料板(74)上,采摘筐(9)带动下料板(74)移动,从而使采摘筐(9)落至采摘位的采摘筐(9)上,采摘筐(9)与下料板(74)分离后,下料板(74)移动至初始位置;s3、当采摘位上的采摘筐(9)码放至一定高度后,启动下料传送带(4),下料传送带(4)将采摘位上采摘筐(9)向远离导向板(71)的方向输送;s4、当下层板(2)上码放满采摘筐(9)后,操作人员将采收车推至种植棚外。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番茄采收车及其使用方法,包括上层板与下层板,上层板上开设有下料孔,上层板上还固定连接有一个储筐斗,储筐斗中码放有多个采摘筐,储筐斗上开设有出料孔,上层板上安装有转移传送带,下层板上放置有采摘筐,下层板放置所述采摘筐的位置为采摘位,上层板的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导向板,导向板上转动连接有支板,初始状态时,支板的上表面与上层板的上表面平齐;上层板的下方设置有两个下料板,两个下料板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且两个下料板之间的距离小于采摘筐的长度,两个下料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弹簧,下料板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复位弹簧,每个复位弹簧均固定连接在上层板的下表面上。本申请具有提高番茄采摘效率的效果。效率的效果。效率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卢文龙 徐丹 程小军 张超 徐军港 潘洪岩 陈宇冲 刘康妮 仲航 王泽宇 裴帅 王福坤 张扬 曹冬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极星农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0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9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