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换形状的课桌

    专利查询2023-11-03  11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桌椅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换形状的课桌。


    背景技术:

    2.目前大多数教室的课桌是位置固定的长桌或单独个体的小课桌,不利于小组讨论交流,限制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课堂学习氛围令人担忧。尽管一些教室的课桌是可组合课桌,但是其仅仅是将桌子摆放在一起进行简单的组合,不利于小组间讨论交流。现有的组合课桌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教学模式的要求,但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人工搬运、组合,费时费力,功能单一,只适用于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其可根据不同教学模式变换桌面形状,形状转换快速便捷,省时省力,能够满足课堂不同教学模式的使用。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包括上方圆形结构的上台面和下方的下台面,中部有缺口的上台面由多个扇形结构的第一桌面拼接而成,第一桌面下方中部安装有支架;其中两个第一桌面活动设置,其余相邻的第一桌面外沿处两两转动连接;下台面包括与第一桌面对接处相配合的第二桌面,第二桌面活动设在相邻两个第一桌面的下方中间;第二桌面通过两组对称的连杆机构对应连接在相邻两个第一桌面下方;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倾斜设置的第一连杆上下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桌面底部和支架上,所述第二连杆和第一连杆等长且平行设置,第二连杆上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桌面底部,第三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杆中部,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在第二桌面底部,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下端转动连接。
    6.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两个呈x型交叉固定的支腿,所述第一连杆下端转动连接在两个支腿的交叉处。
    7.优选地,所述支架底部安装有刹车万向轮。
    8.优选地,所述上台面的第一桌面设有6个,上台面的中部缺口呈六边形结构。
    9.优选地,所述第二桌面为等腰三角形设计。
    10.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转动连接处设有安全锁止卡扣。
    11.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2.1.本实用新型在刹车万向轮与连杆机构的配合下,通过拉动课桌能够实现圆形桌与长形桌两种形态变换,进而使课桌的变形更加快速便捷,省时省力,可根据不同教学模式变换桌面形状的课桌,实现在综合性教学模式需求下的形状转换,使其不仅能满足普通课堂使用需求,还可满足课题讨论、实验课、小组辩论等需要。
    13.2. 圆桌形态时隐藏于两相邻扇形的第一桌面下方的第二桌面,可作为置物架使
    用,便于放置书本、杂物等,能适用于以“小组协作”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便于小组间的协作学习。
    14.3. 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连接处设有安全锁止卡扣,长形桌形态时,第二桌面上升作为台面使用,通过将安全锁止卡扣锁紧,可避免上方第二桌面受到大力按压出现下滑的情况,显著提高课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课桌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台面和下台面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课桌圆形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课桌长形桌形态时的俯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下台面的连接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桌面与第二桌面拼接后的连接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课桌圆形形态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包括上方圆形结构的上台面和下方水平设置的下台面,中部有缺口10的上台面由六个扇形结构的第一桌面1拼接而成,上台面的中部缺口10呈六边形结构。其中两个第一桌面1拼接处未连接,此处为整个课桌的转动开口,其余相邻的第一桌面1在圆弧面的外沿处通过合页转动连接。第一桌面1下方中部安装有支架。本实施例中支架采用两个呈x型交叉固定的支腿4,支腿4底部安装有刹车万向轮41,移动时能减小与地面摩擦,便于对课桌进行拉动变形,课桌变形后,能对桌腿进行锁紧固定,防止滑动,显著提高桌子的稳定性。
    23.下台面包括与第一桌面1对接处相配合的第二桌面2,第二桌面2采用等腰三角形设计。水平的第二桌面2活动设在相邻两个第一桌面1的下方中间。通过左右两组对称的连杆机构将第二桌面2左右两端连接在相邻两个对应的第一桌面1下方。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第三连杆33和第四连杆34,倾斜设置的第一连杆31上端通过转动连接在第一桌面1底部,下端转动连接在两个支腿4的交叉处。第二连杆32和第一连杆31等长且平行设置。第二连杆32上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桌面1的底面。第三连杆3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杆31的中部,另一端与第四连杆34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在第二桌面2底部。第四连杆34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32的下端转动连接在一起。
    24.如图7所示,当课桌为圆形桌时,能够可满足课题讨论、实验课、小组辩论等模式时的教学需要,利用连杆机构对第二桌面2的支撑,隐藏于两相邻扇形的第一桌面1下方的第二桌面2,可作为置物架使用,便于放置书本、杂物等。课桌此种形态下,适用于以“小组协作”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便于小组间的协作学习。
    25.如图4所示,当课桌需要长形状态进行“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时,从课桌的转动开口处向外拉动,使对接在一起的第一桌面1向外展开,拉动第一桌面1展开时,第二连杆32下端向上摆动,推着第四连杆34向上动作,进而通过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带动第三连杆33和第四连杆34运动,由第三连杆33和第四连杆34共同将第二桌面2向上顶起。当第一
    桌面1拉伸至一排时,相邻两个第一桌面1之间的间隙空缺由下方升起的第二桌面2补全,此时第一桌面1与第二桌面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进而将课桌展开变换为长形桌。此时第三连杆33和第四连杆34共同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
    26.当需要由长形桌变为圆桌时,只需拉动上台面,向中部缺口10处重新折叠课桌,直至使转动开口重新闭合,此时第二桌面2重新下落至上台面下方。本申请提出的课桌可根据不同教学模式将圆桌变换成长形桌,实现在综合性教学模式需求下的形状转换,并且通过刹车万向轮41与连杆机构的配合,使拉动课桌变形时更加快速便捷,省时省力。
    27.此外在第二连杆32和第四连杆34连接处设有安全锁止卡扣,长形桌形态时,第二桌面2上升作为台面使用,通过将安全锁止卡扣锁紧,可避免上方第二桌面2受到大力按压出现下滑的情况,显著提高课桌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方圆形结构的上台面和下方的下台面,中部有缺口的上台面由多个扇形结构的第一桌面拼接而成,第一桌面下方中部安装有支架;其中两个第一桌面活动设置,其余相邻的第一桌面外沿处两两转动连接;下台面包括与第一桌面对接处相配合的第二桌面,第二桌面活动设在相邻两个第一桌面的下方中间;第二桌面通过两组对称的连杆机构对应连接在相邻两个第一桌面下方;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倾斜设置的第一连杆上下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桌面底部和支架上,所述第二连杆和第一连杆等长且平行设置,第二连杆上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桌面底部,第三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杆中部,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在第二桌面底部,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下端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两个呈x型交叉固定的支腿,所述第一连杆下端转动连接在两个支腿的交叉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底部安装有刹车万向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台面的第一桌面设有6个,上台面的中部缺口呈六边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桌面为等腰三角形设计。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转动连接处设有安全锁止卡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包括上方圆形结构的上台面和下方的下台面,上台面包括的第一桌面下方中部安装有支架;下台面包括第二桌面,第二桌面活动设在第一桌面的下方中间;第二桌面通过连杆机构连接在相邻两个第一桌面下方;第一连杆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桌面底部和支架上,第二连杆上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桌面底部,第三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杆中部,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在第二桌面底部,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下端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变换形状的课桌,其可根据不同教学模式变换桌面形状,形状转换快速便捷,省时省力,能够满足课堂不同教学模式的使用。能够满足课堂不同教学模式的使用。能够满足课堂不同教学模式的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闫守成 高迎春 聂婷 户慢宜 郭雯雯 刘露 张贝 张皓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淮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12.0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95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