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阻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3-11-06  121



    1.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流阻断装置。


    背景技术:

    2.腹腔深部组织如肝脏、脾脏或肾脏等实质器官损伤引起活动性出血时,需要通过对器官的创面进行有效压迫,并阻断器官的动脉血供来进行有效止血,为伤员的救治提供时间。
    3.肝门阻断带是临床最常用的腹腔深部组织血流阻断装置之一,在进行止血时,需要在直视或腔镜视野下,使用止血钳夹住阻断带的一段,绕肝门一周后收紧阻断带,并通过止血钳或夹子固定阻断带,从而阻断肝门血流。然而,上述的操作比较繁琐,影响了伤员的救治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血流阻断装置。
    5.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血流阻断装置,包括导管、充气件以及用于压迫血管的抓钳;
    6.所述抓钳包括至少两个可形变的夹持臂,各所述夹持臂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导管的一端连接,各所述夹持臂的另一端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围成用于夹持血管的空腔,或者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以供所述血管进入至所述空腔中;
    7.所述夹持臂内具有与所述导管的内腔连通的进气间隙;所述充气件设置在所述导管的远离所述抓钳的一端,所述充气件用于经所述导管的内腔向所述进气间隙内充气,以使各所述夹持臂在进入至所述进气间隙内的气体的作用下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对所述血管进行压迫。
    8.可选的,所述导管包括第一导管段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管段一端的第二导管段;
    9.所述充气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段的远离所述第二导管段的一端;所述抓钳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管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导管段的一端;
    10.所述第一导管段内具有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与所述充气件连通;所述第二导管段内具有至少两个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与所述夹持臂一一对应;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出气端与对应的所述夹持臂的进气间隙连通。
    11.可选的,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径向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径向截面面积。
    12.可选的,所述夹持臂包括柔性钳臂以及可沿所述柔性钳臂的延伸方向发生横向拉伸的气囊壁;
    13.所述气囊壁设置在所述柔性钳臂的外侧,所述气囊壁与所述柔性钳臂之间形成所述进气间隙。
    14.可选的,所述柔性钳臂内设置有弯片弹性件,所述弯片弹性件沿着所述柔性钳臂的延伸方向设置;
    15.和/或,所述柔性钳臂的朝向所述血管的一侧为硅胶材质。
    16.可选的,在所述气囊壁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气囊壁为波纹状;
    17.和/或,所述气囊壁为塑料材质。
    18.可选的,所述血流阻断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所述气囊壁内部压力的压力表;所述压力表与所述进气间隙连接。
    19.可选的,所述充气件靠近所述导管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导管内部气体流动方向的第一阀门。
    20.可选的,所述血流阻断装置还包括外鞘管,所述外鞘管套设在所述导管以及所述抓钳的外围,且所述导管以及所述抓钳可相对于所述外鞘管的轴向滑动。
    21.可选的,所述外鞘管为可撕脱的塑料材质。
    2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3.本公开提供的血流阻断装置,通过设置导管、充气件以及用于压迫血管的抓钳;其中,抓钳包括至少两个可形变的夹持臂,各夹持臂的一端分别与导管的一端连接,各夹持臂的另一端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围成用于夹持血管的空腔,或者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以供血管进入至空腔中;夹持臂内具有与导管的内腔连通的进气间隙;充气件设置在导管的远离抓钳的一端,充气件用于经导管的内腔向进气间隙内充气,以使各夹持臂在进入至进气间隙内的气体的作用下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对血管进行压迫。由于至少两个夹持臂可朝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同时夹持臂内的进气间隙与导管的内腔连通,因此,在进行止血操作时,当各夹持臂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时,能够使血管进入至空腔中,接着在充气件经导管的内腔向夹持臂的进气间隙中充气时,夹持臂会在其进气间隙内气体的作用下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发生形变,从而压迫空腔内的血管以实现阻断血流的作用,也就是说,仅仅通过向夹持血管的可形变夹持臂内进行充气操作即可达到阻断血流的效果,操作过程简单,从而节省了对伤员进行血流阻断的时间,进而为伤员的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附图说明
    24.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血流阻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血流阻断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血流阻断装置的图2中c-c截面的示意图;
    30.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血流阻断装置夹持臂张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血流阻断装置夹持臂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血流阻断装置夹持臂抓取血管的结构示意图。
    33.其中,1、导管;101、第一导管段;102、第二导管段;2、第一进气通道;3、外鞘管;4、第二进气通道;41、第二进气通道的径向截面面积;5、夹持臂;51、气囊壁;52、柔性钳臂;6、三通阀;7、第一阀门;8、充气件;9、第二阀门;10、压力表;11、弯片弹性件;12、血管;13、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6.参照图1至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血流阻断装置,该血流阻断装置具体包括导管1、充气件8以及用于压迫血管12的抓钳。
    37.抓钳包括至少两个可形变的夹持臂5,各夹持臂5的一端分别与导管的一端连接,各夹持臂5的另一端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围成用于夹持血管12的空腔13,或者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以供血管12进入至空腔13中。
    38.具体实现时,夹持臂5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至少设置两个夹持臂5有利于将血管12夹持在空腔13中。参照图7所示,该血流阻断装置中夹持臂5的个数为4个。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和该血流阻断装置的尺寸调整夹持臂5的数量,只要能够将血管12夹持在空腔13中便于后续进行血流阻断操作即可。
    39.夹持臂5内具有与导管1的内腔连通的进气间隙;充气件8设置在导管1的远离抓钳的一端,充气件8用于经导管1的内腔向进气间隙内充气,以使各夹持臂5在进入至进气间隙内的气体的作用下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对血管12进行压迫。
    40.示例性的,在进行血流阻断操作时,首先使夹持臂5呈水平状态以将夹持臂5伸入至伤员的伤道中,然后使夹持臂5靠近血管12,并通过夹持臂5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以使血管12进入至空腔13中,最后在确认血管12位于空腔13内时,通过充气件8对该血流阻断装置进行充气,使得气体经导管1内腔进入至夹持臂5的进气间隙中,并在进气间隙内的气体作用下使夹持臂5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从而对血管12进行压迫以实现血管12的血流阻断效果。
    41.其中,充气件8具体可以为充气球,并在充气件8远离导管1的一端设置第二阀门9,以使外界的空气单向进入充气件8中实现对导管1内腔进行充气。
    4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血流阻断装置,通过设置导管1、充气件8以及用于压迫血管12的抓钳;其中,抓钳包括至少两个可形变的夹持臂5,各夹持臂5的一端分别与导管1的一端连接,各夹持臂5的另一端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围成用于夹持血管12的空腔13,或者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以供血管12进入至空腔13中;夹持臂5内具有与导管1的内腔连通的进气间隙;充气件8设置在导管1的远离抓钳的一端,充气件8用于经导管1的内腔向进气间隙内充气,以使各夹持臂5在进入至进气间隙内的气体的作用下朝
    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对血管12进行压迫。由于至少两个夹持臂5可朝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同时夹持臂5内的进气间隙与导管1的内腔连通,因此,在进行止血操作时,当各夹持臂5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时,能够使血管12进入至空腔13中,接着在充气件8经导管1的内腔向夹持臂5的进气间隙中充气时,夹持臂5会在其进气间隙内气体的作用下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发生形变,从而压迫空腔13内的血管12以实现阻断血流的作用,也就是说,仅仅通过向夹持血管12的可形变夹持臂5内进行充气操作即可达到阻断血流的效果,操作过程简单,从而节省了对伤员进行血流阻断的时间,进而为伤员的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43.具体实施时,导管1包括第一导管段101和连接在第一导管段101一端的第二导管段102;充气件8设置在第一导管段101的远离第二导管段102的一端;抓钳设置在第二导管段102的远离第一导管段101的一端;第一导管段101内具有第一进气通道2,第一进气通道2与充气件8连通;第二导管段102内具有至少两个第二进气通道4,第二进气通道4与夹持臂5一一对应;第二进气通道4的进气端与第一进气通道2连通,第二进气通道4的出气端与对应的夹持臂5的进气间隙连通。
    44.通过设置与夹持臂5一一对应的第二进气通道4,以对第一进气通道2的出气端的气体进行分流,从而使得气体能够稳定且均匀地由第二进气通道4的出气端进入至进气间隙内,进而提高了夹持臂5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时对血管12的夹持效果,对血管12进行了有效的止血。
    45.参照图3至图4所示,第二进气通道的径向截面面积41小于第一进气通道2的径向截面面积,从而在保证气体均匀进入进气间隙的基础上,保护了第二进气通道4所在的第二导管段102的结构,避免在气体经第二进气通道4进入进气间隙时,第二进气通道4出现折弯的现象,有效保护了气体流通时第二导管段102的结构,从而提高了第二导管段102的韧性和抗形变能力,进而提高了整个血流阻断装置的稳定性,以对伤员进行有效地止血。
    46.具体实施时,夹持臂5包括柔性钳臂52以及可沿柔性钳臂52的延伸方向发生横向拉伸的气囊壁51;其中,柔性钳臂52能够减少伸入伤者伤道内的夹持臂5对伤者其他部位的伤害,以使夹持臂5可以被安全地放入伤道内。此外,气囊壁51能够沿柔性钳臂52的延伸方向进行横向拉伸,从而便于夹持臂5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发生形变,以使血管12进入至空腔13中,或者,夹持臂5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发生形变,以对位于空腔13中的血管12进行压迫,从而实现对血管12的压迫作用,操作过程简便。气囊壁51设置在柔性钳臂52的外侧,其中,位于气囊壁51内侧的柔性钳臂52,能够便于各夹持臂5对血管12进行夹持,气囊壁51与柔性钳臂52之间形成进气间隙。
    47.其中,柔性钳臂52内设置有弯片弹性件11,弯片弹性件11沿着柔性钳臂52的延伸方向设置;和/或,柔性钳臂52的朝向血管12的一侧为硅胶材质,当然,柔性钳臂52的朝向血管12的一侧也可以为橡胶材质。
    48.设置在柔性钳臂52内的弯片弹性件11使得各夹持臂5在自然状态下(即进气间隙中未进行充气时)即可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发生形变,因此,无需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对各夹持臂5的进气间隙进行抽气操作,以使各夹持臂5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发生形变;同时在向进气间隙内充气时,弯片弹性件11的使用便于各夹持臂5在进气间隙内气体的作用下,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压迫血管12。也就是说,弯片弹性件11的使用便于各夹持臂5
    发生形变,同时也提高了各夹持臂5发生形变时的稳定性。
    49.可以理解的是,弯片弹性件11既可以为弯片弹簧,也可以是弯片弹性条或弯片弹性绳等弹性体,只要能够设置在柔性钳臂52内,并能使各夹持臂5发生形变即可,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50.此外,硅胶材质的使用,增加了柔性钳臂52的朝向血管12的一侧与血管12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也减轻了该血流阻断装置对血管12的压力,避免血管12受压过大时影响对血管12的正常止血。
    51.而柔性钳臂52内弯片弹性件11的设置配合柔性钳臂52朝向血管12一侧的硅胶材质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血流阻断装置对血管12的止血效果,从而更进一步地为伤员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
    52.参照图2所示,在气囊壁51的延伸方向上,气囊壁51为波纹状;和/或,气囊壁51为塑料材质,气囊壁51具体可以为聚氯乙烯塑料或聚乙烯塑料。其中,波纹状的气囊壁51能够在对进气间隙进行充气的过程中,使得气囊壁51更容易地实现横向拉伸的同时,也不会破坏气囊壁51的结构。而由于塑料具有一定的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得在进气间隙中不断进气时气囊壁51可以始终保持完整,而不会发生破裂;此外,塑料材质的弹性较小,不容易发生膨胀,以使进气间隙在进气过程中气囊壁51主要发生横向拉伸,从而便于各夹持臂5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发生形变。
    53.而波纹状的气囊壁51配合塑料材质的使用,能够进一步保证气囊壁51的横向拉伸效果以及整个夹持臂5的变形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该血流阻断装置的止血效果,且止血过程简便,能够为伤员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
    54.具体地,血流阻断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气囊壁51内部压力的压力表10;压力表10与进气间隙连接,便于对进气间隙内的压力进行实时测量,方便操作人员根据压力表10的示数调节进气间隙内气体量的多少,防止进气间隙内气压过大影响血流阻断操作的正常进行,保证了该血流阻断装置的正常使用。
    55.参照图1所示,可以在导管1的远离抓钳的一端连接三通阀6,并使三通阀6的另外两端分别与压力表10和充气件8连接,当然,也可以将压力表10单独与进气间隙连接,只要能够实现对进气间隙内的气压进行测量即可,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56.进一步地,充气件8靠近导管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导管1内部气体流动方向的第一阀门7,通过旋拧第一阀门7的气阀帽即可选择导管1内部的气体流动方向,避免了导管1内气体倒流情况的出现而影响整个血流阻断装置的正常使用和止血效果。示例性的,拧紧第一阀门7的气阀帽时,可以向导管1内进行单向充气,而拧松第一阀门7的气阀帽时,可放出导管1内的气体。
    57.当然,压力表10和第一阀门7也可以同时设置,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压力表10测量得到的进气间隙内部的压力值,再配合第一阀门7的使用,以便于对进气间隙中的气体量进行可靠地调节,进而调整夹持臂5对血管12的夹持力,从而在保护该血流阻断装置结构的同时,也能够对血管12起到不同程度的血流阻断作用。
    58.具体实施时,由于导管1和抓钳的质地较软,为了对导管1和抓钳提供有效地支撑,参照图1所示,该血流阻断装置还包括外鞘管3,外鞘管3套设在导管1以及抓钳的外围,且导管1以及抓钳可相对于外鞘管3的轴向进行滑动,其中,外鞘管3的质地较硬,表面光滑,从而
    便于人员通过固定外鞘管3而顺利将抓钳伸入伤员的伤道中,方便了该血流阻断装置地使用。
    59.当抓钳需较长时间在伤员体内进行血流阻断时,可通过撕开并退出外鞘管3,而仅保留抓钳和相对柔软的部分导管1在体内,进而使用导管固定器将位于伤员体外的另一部分导管1固定在伤员的腹壁,以便于对伤员进行转运或后送。因此,具体实施时,外鞘管3为可撕脱的塑料材质。
    6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1.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血流阻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1)、充气件(8)以及用于压迫血管(12)的抓钳;所述抓钳包括至少两个可形变的夹持臂(5),各所述夹持臂(5)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导管(1)的一端连接,各所述夹持臂(5)的另一端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围成用于夹持血管(12)的空腔(13),或者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以供所述血管(12)进入至所述空腔(13)中;所述夹持臂(5)内具有与所述导管(1)的内腔连通的进气间隙;所述充气件(8)设置在所述导管(1)的远离所述抓钳的一端,所述充气件(8)用于经所述导管(1)的内腔向所述进气间隙内充气,以使各所述夹持臂(5)在进入至所述进气间隙内的气体的作用下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对所述血管(12)进行压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流阻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1)包括第一导管段(101)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管段(101)一端的第二导管段(102);所述充气件(8)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管段(101)的远离所述第二导管段(102)的一端;所述抓钳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管段(102)的远离所述第一导管段(101)的一端;所述第一导管段(101)内具有第一进气通道(2),所述第一进气通道(2)与所述充气件(8)连通;所述第二导管段(102)内具有至少两个第二进气通道(4),所述第二进气通道(4)与所述夹持臂(5)一一对应;所述第二进气通道(4)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2)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通道(4)的出气端与对应的所述夹持臂(5)的进气间隙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流阻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径向截面面积(41)小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2)的径向截面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血流阻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臂(5)包括柔性钳臂(52)以及可沿所述柔性钳臂(52)的延伸方向发生横向拉伸的气囊壁(51);所述气囊壁(51)设置在所述柔性钳臂(52)的外侧,所述气囊壁(51)与所述柔性钳臂(52)之间形成所述进气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流阻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钳臂(52)内设置有弯片弹性件(11),所述弯片弹性件(11)沿着所述柔性钳臂(52)的延伸方向设置;和/或,所述柔性钳臂(52)的朝向所述血管(12)的一侧为硅胶材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流阻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壁(51)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气囊壁(51)为波纹状;和/或,所述气囊壁(51)为塑料材质。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流阻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流阻断装置还包括用于测量所述气囊壁(51)内部压力的压力表(10);所述压力表(10)与所述进气间隙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血流阻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件(8)靠近所述导管(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导管(1)内部气体流动方向的第一阀门(7)。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流阻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流阻断装置还包括外鞘管(3),所述外鞘管(3)套设在所述导管(1)以及所述抓钳的外围,且所述导管(1)以及所述抓钳可相对于所述外鞘管(3)的轴向滑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血流阻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鞘管(3)为可撕脱的塑料材质。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一种血流阻断装置,包括导管、充气件以及用于压迫血管的抓钳;抓钳包括至少两个可形变的夹持臂,各夹持臂的一端分别与导管的一端连接,各夹持臂的另一端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围成用于夹持血管的空腔,或者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形变以供血管进入至空腔中;夹持臂内具有与导管的内腔连通的进气间隙;充气件设置在导管的远离抓钳的一端,充气件用于经导管的内腔向进气间隙内充气,以使各夹持臂在进入至进气间隙内的气体的作用下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形变,以共同对血管进行压迫,从而实现了血流阻断的效果,止血过程简单,进而为伤员的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进而为伤员的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进而为伤员的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高建新 孙荣距 朱峰 李坤 黎檀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2.02.10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95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