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压表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
背景技术:
2.骨架,又名变压器骨架,英文统称bobbin,是变压器的主体结构,变压器在当今社会被广泛的使用,对应的主体也必不可少,所以骨架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骨架为变压器中的铜线提供缠绕的空间,固定变压器中的磁芯,骨架中的线槽为变压器生产绕线时提供过线的路径,骨架中的金属针脚为变压器之铜线缠绕的支柱;经过焊锡后与pcb板相连接,在变压器工作时起到导电的作用。骨架中的凸点、凹点或倒角,可决定变压器使用时放置方向或针脚顺序。
3.正是由于骨架有这么多的特征,其形状可谓千变万化。就同一款骨架来讲,例如ee-19立式直插电木的骨架,具体到这么细的一个分类以后,其骨架至少也有十几种。有的是挡墙高度不一样,有的是绕线槽尺寸不同,即使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尺寸pin距和排距,也都不一样。但是其主要结构初级端、次级端、绕线槽以及针脚这些确实必不可少的。
4.插片工序,在电表变压器制造生产工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近年来,为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公司投产使用了全自动电动插片机,变压器组装工艺,是ei片交替叠插,插片机两侧出片时,每个e片上面带着一个i片,假如对初级端首先进行ei出片,那么次级端的ei片即在它下面出片,这样次级端的i片正好和初级端的e片平行,但是这样初级端的i片最终就会挤留在骨架本体的钉台一侧位置,这个被挤留的i条会造成产品排距异常,或者最后一片无法组装进去,无法实现自动组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有效的解决了变压器组装过程中,ei片交替叠插易造成产品排距异常,无法使用全自动电动插片机对变压器骨架实现自动组装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包括有骨架本体,骨架本体两端分别设有初级端和次级端,初级端和次级端上端均设有钉台,钉台上设有若干矩形排列的针脚,初级端和钉台结合处设有一个i片卡槽,i片卡槽两侧分别一个挡板,挡板一端设有和骨架本体转动连接的紧固钮。
7.进一步地,所述骨架本体上设有分隔板,分隔板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卡线槽和第二卡线槽。
8.进一步地,所述钉台上设有若干和针脚相间分布的过线槽。
9.进一步地,所述i片卡槽内可设有一个i片,i片下端设有一个e片,全自动插片机两侧出片时ei片交替叠插。
10.进一步地,所述钉台和分隔板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绕线槽。
11.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2.1.通过在骨架本体的宽槽侧,钉台与初级端结合处,设有一个i片卡槽,即去掉一个i片的尺寸,变压器组装工艺,是ei片交替叠插,全自动插片机两侧出片时,每个e片上面带着一个i片,而初级端的ei片假如是首先出片,那么次级端的ei片即在它下面出片,这样次级端的i片正好和初级端的e片平行,但是这样初级端的i片最终就会挤留在骨架本体的钉台一侧位置,这个挤留的i条会造成产品排距异常,或者最后一片无法组装进去,无法实现自动组装。
13.2.钉台底部设有两个挡板,当插片工序完成后,转动挡板对i片卡槽内的i片进行阻挡,利用紧固钮对挡板进行固定,因矽钢片每批来料尺寸薄厚不均,利用挡板有效的防止i片脱落。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的主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的轴侧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的骨架本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的ei片的轴侧图。
18.图中标号:1-初级端、2-次级端、3-分隔板、4-针脚、5-钉台、6-第一卡线槽、7-过线槽、8-第二卡线槽、9-骨架本体、10-挡板、11-i片卡槽、12-绕线槽、13-紧固钮、14-i片、15-e片。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0.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如图1-4所示,包括有骨架本体9,骨架本体9两端分别设有初级端1和次级端2,初级端1和次级端2上端均设有钉台5,钉台5上设有若干矩形排列的针脚4,初级端1和钉台5结合处设有一个i片卡槽11,i片卡槽11两侧分别一个挡板10,挡板10一端设有和骨架本体9转动连接的紧固钮13。
2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对电压表变压器骨架进行插片工序时,将变压器骨架放置在全自动插片机内,将骨架本体9上的初级端1对准全自动插片机的优先出片端,钉台5上的针脚4作为铜线缠绕的支柱,在电表变压器工作时,起到导电的作用,通过设置i片卡槽11,全自动插片机自动插片时,当初级端1优先插片,由于ei片交替叠插,那么次级端2的ei片即在它下面出片,这样次级端2的i片14正好和初级端1的e片15平行,但是这样初级端1的i片14最终就会挤留在骨架本体9的钉台5一侧位置,这个挤留的i条会造成产品排距异常,或者最后一片组装不进去,无法实现变压器骨架的自动组装,当插片工序完成后,转动挡板10对i片卡槽11内的i片14进行阻挡,利用紧固钮13对挡板10进行固定,因矽钢片每批来料尺寸薄厚不均,利用挡板10有效的防止i片14脱落。
22.如图2所示,骨架本体9上设有分隔板3,分隔板3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卡线槽6和第二
卡线槽8。
23.优选的,对骨架本体9进行绕线时,铜线一端固定在第一卡线槽6上,绕线完成后铜线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卡线槽8上,避免铜线线头脱落。
24.如图1和2所示,钉台5上设有若干和针脚4相间分布的过线槽7。
25.优选的,过线槽7为变压器生产绕线时提供过线的路径。
26.如图1和3和4所示,i片卡槽11内可设有一个i片14,i片14下端设有一个e片15,全自动插片机两侧出片时ei片交替叠插。
27.优选的,通过设置i片卡槽11,全自动插片机自动插片时,当初级端1优先出片,由于ei片交替叠插,那么次级端2的ei片即在它下面出片,这样次级端2的i片14正好和初级端1的e片15平行,但是这样初级端1的i片14最终就会挤留在骨架本体9的钉台5一侧位置,这个挤留的i条会造成产品排距异常,或者最后一片组装不进去,无法实现变压器骨架的自动组装。
28.如图2所示,钉台5和分隔板3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绕线槽12。
29.优选的,设置至少两个绕线槽12为变压器中的铜线提供足够多的缠绕的空间,避免绕线时骨架本体9被撑破。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对电压表变压器骨架进行插片工序时,将变压器骨架放置在全自动插片机内,将骨架本体9上的初级端1对准全自动插片机的优先出片端,钉台5上的针脚4作为铜线缠绕的支柱,在电表变压器工作时,起到导电的作用,通过设置i片卡槽11,全自动插片机自动插片时,当初级端1优先插片,由于ei片交替叠插,那么次级端2的ei片即在它下面出片,这样次级端2的i片14正好和初级端1的e片15平行,但是这样初级端1的i片14最终就会挤留在骨架本体9的钉台5一侧位置,这个挤留的i条会造成产品排距异常,或者最后一片组装不进去,无法实现变压器骨架的自动组装,当插片工序完成后,转动挡板10对i片卡槽11内的i片14进行阻挡,利用紧固钮13对挡板10进行固定,因矽钢片每批来料尺寸薄厚不均,利用挡板10有效的防止i片14脱落。
31.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代替,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骨架本体(9),骨架本体(9)两端分别设有初级端(1)和次级端(2),所述初级端(1)和次级端(2)上端均设有钉台(5),钉台(5)上设有若干矩形排列的针脚(4),所述初级端(1)和钉台(5)结合处设有一个i片卡槽(11),i片卡槽(11)两侧分别一个挡板(10),挡板(10)一端设有和骨架本体(9)转动连接的紧固钮(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本体(9)上设有分隔板(3),分隔板(3)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卡线槽(6)和第二卡线槽(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钉台(5)上设有若干和针脚(4)相间分布的过线槽(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i片卡槽(11)内可设有一个i片(14),i片(14)下端设有一个e片(15),全自动插片机两侧出片时ei片交替叠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钉台(5)和分隔板(3)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绕线槽(12)。
技术总结
一种可适用全自动插片机操作的电表变压器骨架,包括有骨架本体,骨架本体两端分别设有初级端和次级端,初级端和次级端上端均设有钉台,钉台上设有若干矩形排列的针脚,初级端和钉台结合处设有一个I片卡槽,I片卡槽两侧分别一个挡板,挡板一端设有和骨架本体转动连接的紧固钮,有效的解决了变压器组装过程中,EI片交替叠插易造成产品排距异常,无法使用全自动电动插片机对变压器骨架实现自动组装的问题。题。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培信 赵玉晶 王玉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德州信平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7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