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智能电话等电子设备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搭载于智能电话等电子设备的照相机装置之中,通过在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配置振动吸收材料来减轻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进行相对移动时的冲击。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成为:使突起从固定部的电路元件和活动部的透镜载体向对置的方向突出,并在突起周围配置凝胶或其他具有缓冲效果的减振材料的结构。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39223号。
技术实现要素:
6.然而,专利文献1的技术是仅在从固定部一侧和活动部一侧突出的突起周围设置振动吸收材料的结构,因此会流出振动吸收材料,存在有时无法获得充分的振动吸收效果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构思,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获得稳定的振动吸收效果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8.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部;保持透镜体的活动部;以及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活动部之间并且以使所述活动部能够沿所述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方式对所述固定部进行支撑的板簧,所述活动部具有从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的两侧包围并支撑所述透镜体的两个壁部,在与所述光轴方向及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所述两个壁部的端面,设有向所述第2方向凹陷并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凹部,在所述固定部设有沿所述第2方向并向所述凹部延伸的突出部,在所述凹部内设有具有粘弹性的树脂,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对置,所述具有粘弹性的树脂与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这两个表面接触。
9.在该方式中,所述凹部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壁部的所述端面的所述光轴方向的中央。
10.另外,所述固定部也可以具有容纳所述活动部的壳体及基座,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壳体或所述基座的至少一个上。
11.另外,所述突出部也可以通过弯曲构成所述壳体的板状构件来形成。
12.另外,所述突出部也可以通过弯曲构成由嵌件成型形成的所述基座的金属构件来形成。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式的照相机装置,具备上述透镜驱动装置。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方式的电子设备,具备上述照相机装置。
15.依据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固定部;保持透镜体的活动部;以及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活动部之间并且以使所述活动部能够沿所述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方式对所述固定部进行支撑的板簧。所述活动部具有从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的两侧包围并支撑所述透镜体的两个壁部。在与所述光轴方向及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所述两个壁部的端面,设有向所述第2方向凹陷并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凹部。在所述固定部设有沿所述第2方向并向所述凹部延伸的突出部。在所述凹部内设有具有粘弹性的树脂。而且,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对置,所述具有粘弹性的树脂与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这两个表面接触。因而,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振动吸收材料的具有粘弹性的树脂在连接固定部与活动部的同时被保持在凹部内,不会向外部流出。因此,能够提供可获得稳定的振动吸收效果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16.图1是搭载了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3的照相机装置8的电子设备即智能电话9的正视图。
17.图2是图1的透镜驱动装置3的立体图。
18.图3是图2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照相机装置8嵌入在智能电话9的外壳的背面。
20.照相机装置8具有:作为光学构件的棱镜2及透镜体6;将从拍照对象经由棱镜2及透镜体6引导的光进行光电转换的图像传感器7;以及驱动透镜体6的透镜驱动装置3。从拍照对象入射到棱镜2的光在棱镜2中弯曲,将透镜体6透射,入射到图像传感器7。
21.以下,设定由彼此正交的x轴、y轴及z轴构成的正交坐标系,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将透镜体6的光轴方向设为z轴方向。x轴及y 轴是彼此正交且与z轴正交的轴。来自拍照对象的光从x轴方向入射到棱镜2,通过棱镜2以直角弯曲,沿z轴方向前进并穿过透镜体6。以下,在z轴方向上,从透镜体6观看有棱镜2的一侧称为+z侧、其相反侧的有图像传感器7的一侧称为-z侧。另外,将y轴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x轴方向设为第2方向。另外,在x轴方向上,从棱镜2观看将拍照对象的一侧称为+x侧、其相反侧称为-x侧。
22.在透镜驱动装置3中,壳体10、拱形板20、磁石30及基座80构成固定部,线圈60及透镜载体70构成活动部,板簧40及50连接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
23.壳体10由一个板状构件形成,呈中空的长方体形状。壳体10具有上板16、后板11、前板12及左右的侧板13。作为缺口部14,从上板16 跨到前板12的部分的中央部被大幅切去。在后板11的中央设有贯通孔 15。
24.作为凹部110,壳体10的上板16中面临缺口部14的沿z轴方向延伸的内边的中央部分分别向外侧凹陷。在各凹部110设有突出部111。突出部111从凹部110的中央向内侧突出并稍微延伸后,向-x侧成直角弯曲并延伸。即,弯曲上述板状构件的一部分而形成。
25.在壳体10的侧板13的两个内表面分别固定有磁石30。磁石30被沿 y轴方向磁化,磁化方向在+z侧和-z侧相反。
26.基座80具有底板81和从底板81的各角部向+x侧立起的4个柱部 82,通过嵌件成型形成。底板81的+y侧端边上的+z侧端和-z侧端分别向外侧突出作为凸部810。在凸部810设有端子820。另外,在+z 侧的柱部82与-z侧的柱部82之间,各突出部83从底板81向+x侧立起。突出部83通过弯曲嵌件成型的金属构件的一部分而形成,呈以y方向为板面方向的板状。拱形状的拱形板20的+y侧和-y侧的下端面固定于从基座80的-z侧端边突出的边缘板830的+y侧和-y侧的上端面,外端面固定于与边缘板830连续的柱部82的端面。
27.透镜载体70具有:包围从透镜体6出射的光所通过的贯通孔75的框部71;以及从框部71的+y侧及-y侧的边缘向+z侧延伸的两个壁部73。
28.+y侧和-y侧的两个壁部73的内表面沿着透镜体6的外周弯曲。这两个壁部73从y方向的两侧夹持透镜体6而进行支撑。壁部73的外表面的中央部,作为线圈保持部710向外侧伸出。在线圈保持部710设有两个凸部712。在两个凸部712卷绕有线圈60。
29.壁部73的+x侧的端面700的中央因设有线圈保持部710而宽度变宽,在此处设有向x轴方向凹陷且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凹部711。另外,虽然未做图示,但是在壁部73的-x侧的端面701的中央也设有向x轴方向凹陷且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凹部。
30.透镜载体70配置在基座80上,使得线圈保持部710收容于基座80 的+z侧及-z侧的柱部82之间,壳体10以覆盖透镜载体70的方式与基座80组合。如图2所示,壳体10的突出部111插入透镜载体70的凹部711中,具有粘弹性的树脂被供给到凹部711内。另外,突出部83插入设置在透镜载体70的-x侧的端面701的凹部中,具有粘弹性的树脂也被供给到该凹部内。在该状况下,凹部711的内表面与突出部111的外表面不接触而对置,具有粘弹性的树脂与凹部711的内表面和突出部 111的外表面这两个表面接触。透镜载体70的-x侧的凹部及突出部83 也同样。凹部711的底面和突出部111的前端面以及透镜载体70的-x 侧的凹部的底面和突出部83的前端面也不接触。具有粘弹性的树脂是所谓的凝胶阻尼器。
31.在被基座80和壳体10所包围的空间内,透镜载体70通过板簧40 及50与基座80及壳体10连接。板簧40及50以使活动部能够沿透镜体 6的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对固定部进行支撑。
32.+z侧的板簧40的被固定部41及板簧50的被固定部51固定于+z 侧的两个柱部82的板簧固定部821。+z侧的板簧40的被固定部42及板簧50的被固定部52固定于透镜载体70的+z侧的板簧固定部742及 752。
33.-z侧的板簧40的被固定部41及板簧50的被固定部51固定于-z 侧的两个柱部82的板簧固定部821。-z侧的板簧40的被固定部42及板簧50的被固定部52固定于透镜载体70的-z侧的板簧固定部742及 752。
34.当电流流过线圈60时,在磁石30与线圈60之间产生电磁力,透镜载体70向+z侧或-z侧移动。此时,由于凹部711内的具有粘弹性的树脂而抑制了伴随透镜载体70的移动的振动。
35.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3具备:固定部;保持透镜体6的活动部;以及连接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并且以使活动部能够沿透镜体6的光轴方向即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对固定部进行支撑的板簧40及50。作为活动部的透镜载体70具有从与光轴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即y轴方向的两侧包围并支撑透镜体6的两个壁部73。在与z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即x轴方向的两个壁部73的端面700,设有向x轴
方向凹陷并沿光轴方向延伸的凹部 711。在作为固定部的壳体10设有沿x轴方向并向凹部711延伸的突出部111。在凹部711内设有具有粘弹性的树脂。在此,凹部711的内表面与突出部111的外表面对置,具有粘弹性的树脂与凹部711的内表面和突出部111的外表面这两个表面接触。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振动吸收材料的具有粘弹性的树脂在连接固定部与活动部的同时被保持在凹部711内,不会向外部流出。因此,能够提供可获得稳定的振动吸收效果的透镜驱动装置3、照相机装置8及电子设备。
36.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部711的位置可以不设置在壁部73的 +x侧的端面700的中央,而是设置在其端面700的前侧或后侧的位置。另外,凹部711的位置既可以设置在壁部73的+x侧的端面700和-x 侧的端面701的两处,也可以仅设置在其中一处。
37.(标号说明)
38.2棱镜;3透镜驱动装置;6透镜体;7图像传感器;8照相机装置; 9智能电话;10壳体;11后板;12前板;13侧板;14缺口部;15、75 贯通孔;16上板;20拱形板;30磁石;40、50板簧;41、42、51、52 被固定部;60线圈;70透镜载体;71框部;73壁部;80基座;81底板; 82柱部;83突出部;110、711凹部;111突出部;700、701端面;710 线圈保持部;712、810凸部;742、752板簧固定部;820端子;821板簧固定部;830边缘板。
技术特征: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部;保持透镜体的活动部;以及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活动部之间并且以使所述活动部能够沿所述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方式对所述固定部进行支撑的板簧,所述活动部具有从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的两侧包围并支撑所述透镜体的两个壁部,在与所述光轴方向及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所述两个壁部的端面,设有向所述第2方向凹陷并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凹部,在所述固定部设有沿所述第2方向并向所述凹部延伸的突出部,在所述凹部内设有具有粘弹性的树脂,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对置,所述具有粘弹性的树脂与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这两个表面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壁部的所述端面的所述光轴方向的中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具有容纳所述活动部的壳体及基座,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壳体或所述基座的至少一个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通过弯曲构成所述壳体的板状构件来形成。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通过弯曲构成由嵌件成型形成的所述基座的金属构件来形成。6.一种照相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透镜驱动装置。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相机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获得稳定的振动吸收效果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透镜驱动装置(3)具备固定部、活动部及板簧(40、50)。作为活动部的透镜载体(70)具有从与光轴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即Y轴方向的两侧包围并支撑透镜体(6)的两个壁部(73)。在与Z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两个壁部(73)的端面(700),设有向X轴方向凹陷并沿光轴方向延伸的凹部(711)。在作为固定部的壳体(10)设有沿X轴方向并向凹部(711)延伸的突出部(111)。在凹部(711)内设有具有粘弹性的树脂。凹部(711)的内表面与突出部(111)的外表面对置,具有粘弹性的树脂与凹部(711)的内表面和突出部(111)的外表面这两个表面接触。和突出部(111)的外表面这两个表面接触。和突出部(111)的外表面这两个表面接触。
技术研发人员:鹫尾纪之 矢野智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3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19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