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教学平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
背景技术:
2.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图像摄取装置将被摄取的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宽度、颜色等佶息,转换成数字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机器视觉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使计算机具有通过二维图像认知三维坏境信息的能力,能够感知与处理三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位置、姿态、运动等几何信息,且在进行实验时,需要使用教学平台进行辅助使用,现有的教学平台试验装置,图像摄取装置往往只能摄取一个位置的物体位置,对全面的全方位判断物体的信息,需要不断的调整位置,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全面对物体进行信息摄取,位置方便调整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
4.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基座、转台、夹持装置、物体、立架、旋转装置、主升降装置、连接座、摄像头一和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所述转台转动设于基座上,所述夹持装置设于转台的内部,所述物体设于夹持装置上,所述立架设于基座上,所述旋转装置设于基座的内部且能够对转台驱动,所述主升降装置设于立架的上部,所述连接座与主升降装置相连,所述摄像头一设于连接座的下端,所述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设于连接座的两侧;所述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包括滚筒、吊杆、滑轮、滑杆、摄像头二和绳索,所述滚筒转动设于连接座的内部,所述吊杆设于连接座的两侧,所述滑轮转动设于吊杆上,所述滑杆滑动设于吊杆上,所述摄像头二设于滑杆上,所述绳索缠绕设于滚筒上且绕过滑轮与滑杆相连,通过滚筒带收卷绳索,带动滑杆的升降,进而可以通过摄像头二对物体的侧面进行检测。
5.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电机一、蜗杆和齿圈,所述电机一设于基座的内部,所述蜗杆设于电机一的动力输出端,所述齿圈设于转台的周圈,所述齿圈与蜗杆啮合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隔板、弹簧、拉杆和夹板,所述隔板设于转台内,所述弹簧的一端设于隔板,所述拉杆滑动设于转台上且与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夹板设于拉杆上且滑动设于转台上。
7.进一步地,所述主升降装置包括电机二、齿轮和齿排杆,所述电机二设于立架上,所述齿轮设于电机二的动力输出端,所述齿排杆滑动设于立架上且与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齿排杆的下端与连接座相连。
8.优选地,所述电机一和电机二均为伺服电机。
9.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结构取得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人工智
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设置夹持装置实现对不同大小的物体进行夹持固定,旋转装置驱动物体做旋转,主升降装置可以对物体进行顶面检测,侧面同步升降装置可以对物体的侧面进行检测,从而全面地对物体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12.其中,1、基座,2、转台,3、立架,4、夹持装置,5、物体,6、旋转装置,7、主升降装置,8、连接座,9、摄像头一,10、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11、滚筒,12、吊杆,13、滑轮,14、滑杆,15、摄像头二,16、绳索, 17、电机一,18、蜗杆,19、齿圈,20、隔板,21、弹簧,22、拉杆,23、夹板,24、电机二,25、齿轮,26、齿排杆。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15.如图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基座1、转台2、夹持装置4、物体5、立架3、旋转装置6、主升降装置7、连接座8、摄像头一9和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10,转台2转动设于基座1上,夹持装置4设于转台2的内部,物体5设于夹持装置4上,立架3 设于基座1上,旋转装置6设于基座1的内部且能够对转台2驱动,主升降装置7设于立架3的上部,连接座8与主升降装置7相连,摄像头一9设于连接座8的下端,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10设于连接座8的两侧;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10包括滚筒11、吊杆12、滑轮13、滑杆14、摄像头二15和绳索 16,滚筒11转动设于连接座8的内部,吊杆12设于连接座8的两侧,滑轮13 转动设于吊杆12上,滑杆14滑动设于吊杆12上,摄像头二15设于滑杆14 上,绳索16缠绕设于滚筒11上且绕过滑轮13与滑杆14相连。
16.旋转装置6包括电机一17、蜗杆18和齿圈19,电机一17设于基座1的内部,蜗杆18设于电机一17的动力输出端,齿圈19设于转台2的周圈,齿圈19与蜗杆18啮合连接。
17.夹持装置4包括隔板20、弹簧21、拉杆22和夹板23,隔板20设于转台 2内,弹簧21的一端设于隔板20,拉杆22滑动设于转台2上且与弹簧21的另一端连接,夹板23设于拉杆22上且滑动设于转台2上。
18.主升降装置7包括电机二24、齿轮25和齿排杆26,电机二24设于立架 3上,齿轮25设于电机二24的动力输出端,齿排杆26滑动设于立架3上且与齿轮25啮合连接,齿排杆26的
下端与连接座8相连。
19.电机一17和电机二24均为伺服电机。
20.具体使用时,物体5放置于转台2上,拉动夹板23,使得夹板23在弹簧 21的作用下对物体5进行夹持固定,启动电机一17,蜗杆18旋转,啮合齿圈19旋转,从而转台2带动物体5匀速转动,启动电机二24,齿轮25旋转。通过齿排杆26带动连接座8升降,摄像头一9可以对物体5的上表面进行检测,使滚筒11旋转,绳索16牵引滑杆14升降,通过摄像头二15对物体5的侧面进行全面的检测,进而可以完成全面地对物体5进行检测。
2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转台、夹持装置、物体、立架、旋转装置、主升降装置、连接座、摄像头一和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所述转台转动设于基座上,所述夹持装置设于转台的内部,所述物体设于夹持装置上,所述立架设于基座上,所述旋转装置设于基座的内部且能够对转台驱动,所述主升降装置设于立架的上部,所述连接座与主升降装置相连,所述摄像头一设于连接座的下端,所述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设于连接座的两侧;所述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包括滚筒、吊杆、滑轮、滑杆、摄像头二和绳索,所述滚筒转动设于连接座的内部,所述吊杆设于连接座的两侧,所述滑轮转动设于吊杆上,所述滑杆滑动设于吊杆上,所述摄像头二设于滑杆上,所述绳索缠绕设于滚筒上且绕过滑轮与滑杆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电机一、蜗杆和齿圈,所述电机一设于基座的内部,所述蜗杆设于电机一的动力输出端,所述齿圈设于转台的周圈,所述齿圈与蜗杆啮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隔板、弹簧、拉杆和夹板,所述隔板设于转台内,所述弹簧的一端设于隔板,所述拉杆滑动设于转台上且与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夹板设于拉杆上且滑动设于转台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升降装置包括电机二、齿轮和齿排杆,所述电机二设于立架上,所述齿轮设于电机二的动力输出端,所述齿排杆滑动设于立架上且与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齿排杆的下端与连接座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一和电机二均为伺服电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基座、转台、夹持装置、物体、立架、旋转装置、主升降装置、连接座、摄像头一和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所述转台转动设于基座上,所述夹持装置设于转台的内部,所述物体设于夹持装置上,所述立架设于基座上,所述旋转装置设于基座的内部且能够对转台驱动,所述主升降装置设于立架的上部,所述连接座与主升降装置相连,所述摄像头一设于连接座的下端,所述侧面同步升降检测装置设于连接座的两侧。本实用新型属于教学平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可全面对物体进行信息摄取,位置方便调整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平台。
技术研发人员:卢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协和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11.0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0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