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4-01-07  95



    1.本实用新型涉及聚氨酯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聚氨酯(pu),全名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1937年由奥托
    ·
    拜耳等制出此物。聚氨酯有聚酯型和聚醚型二大类。他们可制成聚氨酯塑料(以泡沫塑料为主)、聚氨酯纤维(中国称为氨纶)、聚氨酯橡胶及弹性体。
    3.软质聚氨酯主要是具有热塑性的线性结构,它比pvc发泡材料有更好的稳定性、耐化学性、回弹性和力学性能,具有更小的压缩变型性。隔热、隔音、抗震、防毒性能良好。因此用作包装、隔音、过滤材料。硬质聚氨酯塑料质轻、隔音、绝热性能优越、耐化学药品,电性能好,易加工,吸水率低。它主要用于建筑、汽车、航空工业、保温隔热的结构材料。聚氨酯弹性体性能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耐油,耐磨,耐低温,耐老化,硬度高,有弹性。主要用于制鞋工业和医疗业。聚氨酯还可以制作粘合剂、涂料、合成革等。
    4.聚氨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八十年的技术发展,该种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居领域、建筑领域、日用品领域、交通领域、家电领域等。
    5.水性聚氨酯使聚氨酯的一种,水性聚氨酯化学灌浆材料包水量大,渗透半径大,适合动水地层的堵漏涌水,土质浅层和表面层的结固和防护。又因为水性聚氨酯化学灌浆材料固结体弹性好,所以,最适合混凝土动缝的防渗堵漏。有关聚氨酯涂料的应用比例仅在4%左右,但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工程应用近年来正保持着近10%的增长速率。一般情况下,水性聚氨酯涂料无需额外添加分散剂或乳化剂,分子大小以及分子结构可以视情况作出适当的调节。
    6.水性聚氨酯的制法有以下几种:
    7.1、溶液法(亦称丙酮法):把端异氰酸基预聚体溶于低沸点能与水互溶的溶剂中(丙酮最常用,因此此方法亦称丙酮法),与亲水性官能基的化合物反应,生成聚氨酯离聚物,加水搅拌实现相转移,蒸馏法回收丙酮,得水性聚氨酯乳液。此法是目前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步骤复便且重现性好。几乎所有的线型聚氨酯都可以用此法植入离子体,再分散于水相中成为水分散液。其分散液粒径为0.03—0.5μm,粒度可变范围较广,可为不透明或半透明或乳白色热塑性聚氨酯乳液。
    8.2、预聚体分散法:此过程不需要大量溶剂,避免了回收溶剂的麻烦,同时也符合低voc和无voc未来环保要求的趋势。此工艺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先合成端-nco基预聚体,再植入离子基,使成为离子性齐聚物,加水并强烈搅拌,此间,聚氨酯预聚体形成水分散液和端-nco基与水进行的扩链反应同时发生。加入二元胺作扩链剂可以减少-nco与水反应的几率,最终生成聚氨酯-脲水分散液。此法较丙酮法简单,无须溶剂回收工序,节能,但产品性能稍差于丙酮法。通常是把预聚体在强烈搅拌下加入水中分散,如果-nco活性较低或者使用高剪切力混合分散装置也可以反加料分散,即把水加入预聚体中。此法制得乳液粒径为0.1—
    0.5μm,且可制得具有不同交联度的聚氨酯乳液。
    9.3、熔融分散法:将聚酯或聚醚二醇、叔胺和异氰酸酯在熔融状态下制备预聚体,用过量尿素终止使生成亲水性的双缩二脲离聚物,再将其在甲醛水溶液中分散,使发生羟甲基化反应,生成羟甲基双缩二脲聚氨酯齐聚物,用水稀释即可得聚氨酯双脲乳液。实际上是在低ph值情况下,分散相之间的缩聚反应从而达到扩链和交联的目的。此法反应较易控制,不需溶剂,同时也不要求高效混合装置,可制成粒径为0.03—10μm之间的分散胶粒,分散液稳定,适宜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能制备长中交联的聚氨酯乳液。
    10.在聚氨酯的生产过程中,上述生产聚氨酯的方法均被应用于生产中,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用于聚氨酯生产原液的温度需求也不同,一些生产原液在混合生产之前需要进行温度调控,以达到最适生产温度,满足生产需要,一些生产原料需要进行加温处理,用于聚氨酯生产的上料装置不仅要控制原料温度,还要把控好上料速率,现有的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多为一个罐体,上端设有电机,电机连接搅拌装置延伸至罐体内,可以对聚氨酯上产原料进行搅拌作用,使其更加均匀,但不能对其进行加温与保温、灵活调整上料速率,影响聚氨酯生产的工作效率。
    11.所以,在此提出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2.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均匀上料,具有加热、保温效果,且可以控制上料速率的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
    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电磁加热板,所述电磁加热板上设有罐体,所述罐体顶端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设有转轴,所述转轴延伸至所述罐体底端,所述转轴上均匀设有搅拌杆,所述罐体侧壁、顶部、底部均设有夹层,所述罐体侧壁与顶部的夹层内均设有保温板,所述罐体顶端位于所述电机的一侧设有进液口,所述罐体顶端位于所述电机另一侧设有抽液泵,所述抽液泵底端连接设有抽液管,所述抽液管延伸至所述罐体内底端,所述抽液泵的出液口上连接设有出液管。
    14.进一步的,所述罐体卡接于所述凹槽内。
    15.进一步的,所述罐体底部夹层内设有导热板。
    16.进一步的,所述抽液管内设有温度计,所述抽液泵外侧连接设有温度显示器。
    17.进一步的,所述抽液泵的出液口处设有流速检测器,所述流速检测器上方设有流速显示器。
    18.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外套设有电机保护罩,所述电机保护罩固接于所述罐体顶端。
    19.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保护罩顶端设有散热板。
    2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中用于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中,设置了暂存原液的罐体,罐体设置加温与保温装置,为用于聚氨酯生产原液加温,可根据生产工艺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加温与保温操作,设置搅拌装置,便于原液均匀受热且使原液混合均匀,设置温度监测装置,便于温度的观察与调控,设置流速检测装置,便于读取上料速率,可通过装置中设置的抽液泵进行上料,通过调节抽液泵的抽液速率,来调控上料速率,装置中电机带动转轴以及搅拌杆进行转动,电机外设有保护罩,用于
    保护电机,电机顶端设有散热板,有助于电机散热,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很好地实用性。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如图所示:1、底座;2、电磁加热板;3、罐体;4、夹层;5、导热板;6、转轴;7、搅拌杆;8、进液口;9、电机保护罩;10、散热板;11、电机;12、抽液管;13、出液管;14、抽液泵;15、流速检测器;16、流速显示器;17、温度计;18、温度显示器;19、凹槽;20、保温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有凹槽19,所述凹槽19内设有电磁加热板2,所述电磁加热板2上设有罐体3,所述罐体3顶端设有电机11,所述电机1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设有转轴6,所述转轴6延伸至所述罐体3底端,所述转轴6上均匀设有搅拌杆7,所述罐体3侧壁、顶部、底部均设有夹层4,所述罐体3侧壁与顶部的夹层4内均设有保温板20,所述罐体3顶端位于所述电机11的一侧设有进液口8,所述罐体3顶端位于所述电机11另一侧设有抽液泵14,所述抽液泵14底端连接设有抽液管12,所述抽液管12延伸至所述罐体3内底端,所述抽液泵14的出液口上连接设有出液管13。
    26.所述罐体3卡接于所述凹槽19内,所述罐体3底部夹层4内设有导热板5,所述凹槽19内的电磁加热板2可以对所述罐体3进行加热,所述罐体3底端的所述导热板5均匀将热量传递给所述罐体3内的原液,同时伴随所述电机11带动所述转轴6与所述搅拌杆7转动,对所述罐体3内原液进行搅拌,使用于聚氨酯生产的原液混合均匀并充分受热,所述抽液管12内设有温度计17,所述抽液泵14外侧连接设有温度显示器18,温度计17用于对罐体3内原液温度的测定,从温度显示器18可以读取罐体3内原液的温度,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来确定聚氨酯生产用原液需要加热的温度,在生产过程中,亦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调整温度,上料时,通过抽液泵14带动原液沿抽液管12抽离罐体3,通过出液管13进行上料,所述抽液泵14的出液口处设有流速检测器15,用于检测上料速率,所述流速检测器15上方设有流速显示器16,通过观察流速显示器16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情况及时调整抽液泵14的上料速率,所述电机11外套设有电机保护罩9,所述电机保护罩9固接于所述罐体3顶端,所述电机保护罩9顶端设有散热板10,用于持续工作的电机11的散热。
    27.本实用新型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在使用时,可将需要加工生产聚氨酯的原液由罐体3顶端的进液口8加入罐体3内,在罐体3内暂存,启动电磁加热板2对罐体3进行加热,启动电机11,电机11的动力输出端将带动转轴6以及搅拌杆7转动,对罐体3内的聚氨酯生产用原液进行搅拌,使原液混合均匀,启动底座1上凹槽19内的电磁加热板2,对罐体3进行加热,罐体3底端设置的导热板5可以将热量均匀传递给罐体3内的用于聚氨酯生产的原液,通过转轴6与搅拌杆7的转动搅拌,使罐体3内的原液均匀受热,通过温度计17以及温
    度显示器18可以检测并读取罐体3内原液的温度,当加热到适合于生产的温度时,关闭电磁加热板2,罐体3侧壁以及顶端的保温板20可以对原液进行保温,启动罐体3顶端的抽液泵14,抽液泵14将罐体3内用于聚氨酯生产的原液经抽液管12抽至出液管13,出液管13连接于混合生产容器内,在抽液上料期间,通过出液管13上的流速检测器15与流速显示器18可以读取上料速率,可以通过调节罐体3上的抽液泵14的抽液速率,来调节上料速率。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有凹槽(19),所述凹槽(19)内设有电磁加热板(2),所述电磁加热板(2)上设有罐体(3),所述罐体(3)顶端设有电机(11),所述电机(1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设有转轴(6),所述转轴(6)延伸至所述罐体(3)底端,所述转轴(6)上均匀设有搅拌杆(7),所述罐体(3)侧壁、顶部、底部均设有夹层(4),所述罐体(3)侧壁与顶部的夹层(4)内均设有保温板(20),所述罐体(3)顶端位于所述电机(11)的一侧设有进液口(8),所述罐体(3)顶端位于所述电机(11)另一侧设有抽液泵(14),所述抽液泵(14)底端连接设有抽液管(12),所述抽液管(12)延伸至所述罐体(3)内底端,所述抽液泵(14)的出液口上连接设有出液管(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3)卡接于所述凹槽(19)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3)底部夹层(4)内设有导热板(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液管(12)内设有温度计(17),所述抽液泵(14)外侧连接设有温度显示器(1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液泵(14)的出液口处设有流速检测器(15),所述流速检测器(15)上方设有流速显示器(1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1)外套设有电机保护罩(9),所述电机保护罩(9)固接于所述罐体(3)顶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保护罩(9)顶端设有散热板(1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原液上料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电磁加热板,所述电磁加热板上设有罐体,所述罐体顶端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设有转轴,所述转轴延伸至所述罐体底端,所述转轴上均匀设有搅拌杆,所述罐体侧壁、顶部、底部均设有夹层,所述罐体侧壁与顶部的夹层内均设有保温板,所述罐体顶端位于所述电机的一侧设有进液口,所述罐体顶端位于所述电机另一侧设有抽液泵,所述抽液泵底端连接设有抽液管,所述抽液管延伸至所述罐体内底端,所述抽液泵的出液口上连接设有出液管。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均匀上料,具有加热、保温效果,且可以控制上料速率。且可以控制上料速率。且可以控制上料速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淄博亚华信橡塑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06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