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架检修滑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07-08  168



    1.本技术涉及电力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桥架检修滑车。


    背景技术:

    2.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道路建设需求量大。当前道路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路桥建设量巨大,在路桥上进行线缆敷设经常采用桥架敷设,通常桥架敷设采用吊车配合。路桥边缘都有护栏,当前多采用水泥护栏。
    3.桥架需要定期进行检修维护,通常是使用一种简易的框架车,将框架车搭设在路桥护栏上,操作人员站在位于框架车内部的检修平台上进行检修维护作业,再需要安排一名操作人员站在路面上匀速推动框架车,检修维护的工作得以持续进行下去。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由于框架车仅仅是搭设在路桥护栏上,并且需要一名操作人员站在路面上推动框架车移动,框架车的移动缺乏稳定性,存在安全隐患,并且检修维护工作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桥架检修滑车的移动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桥架检修维护工作的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桥架检修滑车。
    6.一种桥架检修滑车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桥架检修滑车,包括可自动行驶的平板车体,所述平板车体的车斗铰接有检修装置;检修装置包括主梁及检修架体,主梁的一端与检修架体固接,主梁的剩余一端与平板车体车斗的顶面互相铰接;检修架体内滑移设置有供操作人员站立的检修平台;平板车体车斗的侧面铰接有斜撑,主梁开设有限位槽,斜撑远离平板车体的一端能够插入限位槽内与主梁插接配合;平板车体车斗的顶面设有带动主梁摆动的驱动机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机构通过带动主梁摆动进而带动检修架体摆动,使检修架体悬架于路桥外侧,平板车体车斗的斜撑通过支撑主梁进而对检修架体进行稳定支撑,平板车体带动检修架体匀速沿着路桥移动,工作人员始终站在检修平台即可连续对桥架进行检修维护,可以省去至少一名操作人员,减少人力成本,并且提高桥架检修滑车的移动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能够使检修维护工作顺利推进,提高检修维护工作的效率;并且本技术的桥架检修滑车还可以在对桥架进行安装或运输工具时应用,使用过程安全、稳定且便利。
    8.可选的,所述平板车体的车斗顶面固设有固定耳,固定耳套设有转轴且与转轴转动连接,转轴与主梁远离检修架体的端部固接,主梁与平板车体的行驶方向具有夹角;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第一锥齿轮及第二锥齿轮;驱动件与平板车体车斗的顶面固接,第一锥齿轮与驱动件的输出轴同轴固接,第二锥齿轮与转轴同轴固接,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啮合。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展检修维护工作时,启动驱动件,驱动件带动第一锥齿
    轮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通过转轴带动主梁摆动,进而将检修架体自动悬架于路桥外侧,实现了自动化。检修工作结束后,使驱动件反向转动,主梁带动检修架体稳定地落在平板车体车斗的顶面,平板车体可将检修架体运输至任意位置。
    10.可选的,所述主梁转动连接有主行走轮,主行走轮的周向曲面能够转动贴合于路桥护栏。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板车体带动检修架体移动检修时,路桥护栏通过主行走轮对主梁进行辅助支撑,减小斜撑的载荷,进一步提高检修架体的移动稳定性和平顺性。
    12.可选的,所述主行走轮固设有轮缘,轮缘能够与路桥护栏的侧面滑动配合。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轮缘能够使主行走轮与路桥护栏形成卡合配合,提高主行走轮沿路桥护栏行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主行走轮脱离路桥护栏。
    14.可选的,所述检修架体包括多段立柱和顶部连接梁;所有的立柱互相平行设置,每段顶部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立柱相固接,所有的立柱和顶部连接梁共同形成框架体;其中一根立柱设为能够转动的丝杠,丝杠贯穿检修平台且与检修平台螺纹配合。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站在检修平台上对桥架进行检修维护,并且转动丝杠时,丝杠带动检修平台沿立柱滑动,可以调节检修平台的高度以适应桥架不同的高低位置,增加桥架检修滑车的使用范围。
    16.可选的,所述顶部连接梁固接有驱动丝杠转动的旋转驱动构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驱动构件能够自动带动丝杠转动,实现检修平台的自动精确升降,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桥架的检修维护效率。
    18.可选的,朝向主梁的所述立柱转动连接有能够与路桥侧壁转动贴合的侧向行走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路桥的侧壁通过侧向行走轮对立柱进行侧向支撑,增加检修架体的水平受力,减少检修架体的晃动程度,进一步提高检修架体的移动稳定性。
    20.可选的,所述检修平台固设有用以保护操作人员的护栏。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栏能够对位于检修平台上的操作人员进行约束和保护,保证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2.可选的,相邻的所述立柱之间还共同固接有底部连接梁,底部连接梁与顶部连接梁互相远离,底部连接梁铰接有可伸缩攀梯。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部连接梁将立柱互相连接为一体,进一步提高检修架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操作人员通过攀登可伸缩攀梯,能够便利且随时从地面攀爬至检修平台,或者从检修平台爬下至地面,使操作人员攀上或爬下检修架体更加便利。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方案中的桥架检修滑车,可以省去至少一名操作人员,减少人力成本,并且提高桥架检修滑车的移动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够使检修维护工作顺利推进,提高检修维护工作的效率;并且本技术的桥架检修滑车还可以在对桥架进行安装或运输工具时应用,使用过程安全、稳定且便利;2.工作人员站在检修平台上对桥架进行检修维护,并且转动丝杠时,丝杠带动检修平台沿立柱滑动,可以调节检修平台的高度以适应桥架不同的高低位置,增加桥架检修滑车的使用范围;
    3.检修工作结束后,使驱动件带动主梁向平板车体车斗内摆动,主梁带动检修架体稳定地落在平板车体车斗的顶面,平板车体可将检修装置运输至任意位置,机动灵活;4.操作人员通过攀登可伸缩攀梯,能够便利且随时从地面攀爬至检修平台,或者从检修平台爬下至地面,使操作人员攀上或爬下检修架体更加便利。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桥架检修滑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驱动机构正在驱动主梁摆动的动态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平板车体;11、耳板;12、斜撑;13、固定耳;14、转轴;2、检修装置;3、主梁;31、限位槽;32、主行走轮;321、轮缘;4、检修架体;41、立柱;411、丝杠;412、底部连接梁;413、侧向行走轮;42、顶部连接梁;421、l形支撑板;5、检修平台;51、护栏;6、驱动机构;61、驱动件;62、第一锥齿轮;63、第二锥齿轮;7、旋转驱动构件;8、可伸缩攀梯。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桥架检修滑车,参照图1和图2,桥架检修滑车包括可自动行驶的平板车体1,平板车体1的车斗铰接有用以对桥架进行检修维护的检修装置2,检修装置2包括主梁3及检修架体4。主梁3的一端与检修架体4的一端固定连接,主梁3的剩余一端与平板车体1车斗的顶面互相铰接,平板车体1车斗的顶面设有带动主梁3摆动的驱动机构6。平板车体1车斗的侧面铰接有斜撑12,主梁3朝向斜撑12的侧面开设有限位槽31,斜撑12远离平板车体1的一端能够插入限位槽31内与主梁3插接配合;检修架体4内滑移连接有供操作人员站立的检修平台5。
    29.驱动机构6通过带动主梁3摆动进而带动检修架体4摆动,使检修架体4悬架于路桥外侧,平板车体1车斗的斜撑12通过支撑主梁3进而对检修架体4进行稳定支撑,平板车体1带动检修架体4匀速沿着路桥移动,工作人员始终站在检修平台5即可连续对桥架进行检修维护,可以省去至少一名操作人员,减少人力成本,并且提高桥架检修滑车的移动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够使检修维护工作顺利推进,提高检修维护工作的效率;并且本技术的桥架检修滑车还可以在对桥架进行安装或运输工具时应用,使用过程安全、稳定且便利。检修工作结束后,使驱动机构6带动主梁3向平板车体1车斗内摆动,主梁3带动检修架体4稳定地落在平板车体1车斗的顶面,平板车体1可将检修装置2运输至任意位置,机动灵活。
    30.参照图1,检修架体4包括三段立柱41和四段顶部连接梁42。所有的立柱41互相平行设置,所有的立柱41端部共面,三段立柱41均贯穿检修平台5且与检修平台5滑动配合,检修平台5的顶面四周均固定连接有用以保护操作人员的护栏51;每段顶部连接梁4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立柱41固定连接,四段顶部连接梁42共同形成矩形,所有的立柱41和顶部连接梁42共同形成框架体,主梁3朝向检修架体4的一端与相应的顶部连接梁42垂直且固定连接。
    31.参照图1,检修架体4还包括一根能够转动的丝杠411,丝杠411及三段立柱41共同形成环形的矩形,丝杠411的一端贯穿顶部连接梁42且与顶部连接梁42转动连接,丝杠411贯穿检修平台5且与检修平台5螺纹配合;顶部连接梁42固定连接有l形支撑板421,l形支撑
    板421的剩余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驱动构件7,本实施例中,旋转驱动构件7为伺服电机,旋转驱动构件7的输出轴与丝杠411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
    32.工作人员站在检修平台5上对桥架进行检修维护,旋转驱动构件7能够自动带动丝杠411转动,丝杠411带动检修平台5沿立柱41滑动,可以调节检修平台5的高度以适应桥架不同的高低位置,增加桥架检修滑车的使用范围,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桥架的检修维护效率。
    33.参照图1,朝向主梁3的两段立柱41在同一相对位置均转动连接有侧向行走轮413,立柱41的侧面一体成型有两块具有间距的板,侧向行走轮413位于两板之间,侧向行走轮413的转轴14两端分别插入两板内且与两板转动连接,侧向行走轮413的周向曲面能够与路桥侧壁转动贴合。路桥的侧壁通过侧向行走轮413对立柱41进行侧向支撑,增加检修架体4的水平受力,减少检修架体4的晃动程度,进一步提高检修架体4的移动稳定性。
    34.参照图1和图2,平板车体1的车斗顶面一体成型有两块具有间距的固定耳13,两块固定耳13位于平板车体1的外手侧,两块固定耳13互相正对,两块固定耳13共同套设有转轴14且与转轴14转动连接,转轴14的一端超过位于平板车体1后方的固定耳13,转轴14贯穿主梁3远离检修架体4的端部且与主梁3固定连接,主梁3与平板车体1的行驶方向具有90
    °
    夹角。
    35.参照图1和图2,驱动机构6包括驱动件61、第一锥齿轮62及第二锥齿轮63。驱动件61与平板车体1车斗的顶面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驱动件61为伺服电机,第一锥齿轮62与驱动件61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第二锥齿轮63与位于固定耳13外部的转轴14端部同轴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62与第二锥齿轮63相啮合。
    36.开展检修维护工作时,启动驱动件61,驱动件61带动第一锥齿轮62转动,第一锥齿轮62带动第二锥齿轮63转动,第二锥齿轮63通过转轴14带动主梁3摆动,进而将检修架体4自动悬架于路桥外侧,实现了自动化。检修工作结束后,使驱动件61反向转动,第一锥齿轮62、第二锥齿轮63及转轴14均反向转动,转轴14带动主梁3反向转动,主梁3带动检修架体4稳定地落在平板车体1车斗的顶面,平板车体1可将检修架体4运输至任意位置,机动灵活,便利可靠高效。
    37.参照图1和图2,主梁3能够朝向路桥护栏51的侧面转动连接有主行走轮32,主梁3能够朝向路桥护栏51的侧面一体成型有两块具有间距的板,主行走轮32位于两板之间,主行走轮32的轴分别贯穿两板且与两板转动连接,主行走轮32的轴垂直于平板车体1的行驶方向,主行走轮32的周向曲面能够转动贴合于路桥护栏51。主行走轮32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轮缘321,轮缘321能够与路桥护栏51的侧面滑动配合。
    38.平板车体1带动检修架体4移动检修时,路桥护栏51通过主行走轮32对主梁3进行辅助支撑,减小斜撑12的载荷,进一步提高检修架体4的移动稳定性和平顺性。主行走轮32的轮缘321能够使主行走轮32与路桥护栏51形成卡合配合,提高主行走轮32沿路桥护栏51行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主行走轮32脱离路桥护栏51。
    39.参照图1,相邻的立柱41之间还共同固定连接有四段底部连接梁412,四段底部连接梁412共同构成矩形,底部连接梁412与顶部连接梁42互相远离,丝杠411朝向底部连接梁412的一端插入底部连接梁412内且与底部连接梁412转动连接。
    40.参照图1,远离平板车体1的这段底部连接梁412铰接有可伸缩攀梯8,可伸缩攀梯8
    的两段支柱的顶端开设有通孔,远离平板车体1的底部连接梁412在对应可伸缩攀梯8支柱的位置开设有凹槽并形成两段圆柱体,可伸缩攀梯8的两段支柱的顶端分别位于该段底部连接梁412的凹槽内,可伸缩攀梯8的两段支柱的顶端均转动套设该段底部连接梁412的两段圆柱体。
    41.底部连接梁412将立柱41互相连接为一体,进一步提高检修架体4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操作人员通过攀登可伸缩攀梯8,能够便利且随时从地面攀爬至检修平台5,或者从检修平台5爬下至地面,使操作人员攀上或爬下检修架体4更加便利。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桥架检修滑车的实施原理为:平板车体1将检修装置2运输至指定位置,启动驱动件61,驱动件61带动第一锥齿轮62转动,第一锥齿轮62带动第二锥齿轮63转动,第二锥齿轮63通过转轴14带动主梁3摆动,进而将检修架体4自动悬架于路桥外侧,将斜撑12插入主梁3的限位槽31内,使斜撑12能够稳当地支撑主梁3。
    43.操作人员通过攀登可伸缩攀梯8,从地面攀爬至检修平台5上,根据桥架的高度,调节检修平台5的高度,启动旋转驱动构件7,旋转驱动构件7带动丝杠411匀速转动,丝杠411带动检修平台5沿三段立柱41滑动,待检修平台5移动至所需位置时,关闭旋转驱动构件7,丝杠411与检修平台5形成自锁,保持检修平台5的相对稳定静止。
    44.平板车体1带动检修架体4匀速沿着路桥移动,路桥护栏51通过主行走轮32对主梁3进行辅助支撑,减小斜撑12的载荷,进一步提高检修架体4的移动稳定性和平顺性;路桥的侧壁通过侧向行走轮413对立柱41进行侧向支撑,增加检修架体4的水平受力,减少检修架体4的晃动程度;工作人员始终站在检修平台5连续对桥架进行检修维护,实现高效率地检修桥架。
    45.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0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