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用油桶的残油收集桌。
背景技术:
2.在食用油使用过程中,一般还剩下一些油粘附在油桶的桶壁上时不容易倒出,若直接扔掉则会造成浪费,若想充分利用不浪费,则需要进行沉淀处理,但是沉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且沉淀后也无法将全部油倒出,特别是食品加工工厂使用油使用量很大,经常会发生上述情况,造成食用油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用油桶的残油收集桌,能够避免食用油的浪费。
5.(二)技术方案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一种食用油收集桌,包括桌体和集油容器;
7.所述桌体的表面间隔设有通孔,所述集油容器设置于桌体的下方;
8.包括桌体和集油容器;
9.所述桌体的表面间隔设有通孔,所述集油容器设置于桌体的下方;
10.所述通孔呈3*3矩阵排列;
11.还包括集油漏斗,所述集油容器为集油桶,所述集油漏斗的顶面位于所有所述通孔的下方,所述漏斗的漏口插设于所述集油桶的桶口。
12.进一步地,所述桌体的底部设有第一滑轮。
13.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支架;
14.所述支撑支架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集油漏斗的侧壁顶部的边缘。
15.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二滑轮。
16.(三)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需要集油的食用油桶倒置在桌体上且将食用油桶的桶口插设于通孔内,食用油桶内剩余的油会沿着桶壁流出桶口,最后流入集油容器内,由于桌体的表面设有多个通孔,能够一次性对多个食用油桶进行集油处理,提高了食用油的收集效率,避免了食用油的浪费。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食用油收集桌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食用油收集桌的俯视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桌体;2、第一滑轮;3、通孔;4、食用油桶;5、集油漏斗;6、支撑支架;7、第二滑轮;8、集油桶。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23.实施例一
24.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食用油收集桌,包括桌体1和集油容器;
25.所述桌体1的表面间隔设有通孔3,所述集油容器设置于桌体1的下方。
26.其中,所述通孔3呈3*3矩阵排列,能够实现一次性对9个食用油桶4进行集油。
27.其中,所述桌体1的底部设有第一滑轮2,方便桌体1的移动。
28.其中,还包括集油漏斗5,所述集油容器为集油桶8,所述集油漏斗 5的顶面位于所有所述通孔3的下方,所述漏斗的漏口插设于所述集油桶 8的桶口。
29.其中,还包括支撑支架6;
30.所述支撑支架6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集油漏斗5的侧壁顶部的边缘,保证了集油漏斗5放置的稳定性。
31.其中,所述支撑支架6的底部设有第二滑轮7,方便了支撑支架6的移动。
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用油收集桌,将需要集油的食用油桶倒置在桌体上且将食用油桶的桶口插设于通孔内,食用油桶内剩余的油会沿着桶壁流出桶口,最后流入集油容器内,由于桌体的表面设有多个通孔,能够一次性对多个食用油桶进行集油处理,提高了食用油的收集效率,避免了食用油的浪费。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食用油桶的残油收集桌,其特征在于,包括桌体和集油容器;所述桌体的表面间隔设有通孔,所述集油容器设置于桌体的下方;所述通孔呈3*3矩阵排列;还包括集油漏斗,所述集油容器为集油桶,所述集油漏斗的顶面位于所有所述通孔的下方,所述漏斗的漏口插设于所述集油桶的桶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残油收集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桌体的底部设有第一滑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残油收集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支架;所述支撑支架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集油漏斗的侧壁顶部的边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残油收集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二滑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油桶的残油收集桌,包括桌体和集油容器;所述桌体的表面间隔设有通孔,所述集油容器设置于桌体的下方。将需要集油的食用油桶倒置在桌体上且将食用油桶的桶口插设于通孔内,食用油桶内剩余的油会沿着桶壁流出桶口,最后流入集油容器内,由于桌体的表面设有多个通孔,能够一次性对多个食用油桶进行集油处理,提高了食用油的收集效率,避免了食用油的浪费。避免了食用油的浪费。避免了食用油的浪费。
技术研发人员:王跃 陈坤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州聚春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7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