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4-02-20  110



    1.本发明属于防尘滤袋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具有排放废气和粉尘的工厂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工业性粉尘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即爆炸极限)时,如遇静电放电火花或外界点火等因素时,则极易导致爆炸和火灾,因此工厂通过设置除尘器来减少粉尘的产生,但是除尘器运行中的空气粉尘含有较多水分和油性、吸湿性、易溶解性粉尘,出现清灰困难,因此,提出了三防滤袋,三防滤袋结合了防水、防油和抗静电的优点,与普通滤料相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3.目前现有的三防过滤袋不具有阻燃性能,一些特殊工厂产生的含尘空气中含有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乙炔等可燃气体或谷物、铝等粉尘到达的浓度范围,遇火源会产生剧烈的爆破,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一种阻燃型的、防静电的除尘布袋。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及其制备方法。
    5.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包括基布层和纤维网层,纤维网层分别设置在基布层的两侧,通过针刺工艺将纤维网复合在基布的两侧,由此形成三明治结构;
    7.该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由以下步骤制成:
    8.第一步、在基布的两侧铺设多层经开松处理后的纤维网,纤维网厚度为0.5-1.7mm,然后经过针刺工艺将纤维网复合在基布上,得到滤袋面料;
    9.第二步、将三防整理剂和水按照150g:1l混合均匀后置于浸轧机的料槽中,按照浴比1:20通过浸轧机使滤袋面料浸润,二浸二轧得到三防滤料,轧余率30-40%,浸轧速度为4-8m/min;
    10.第三步、将三防滤料在150-170℃下预烘8-12min,然后于180-200℃下烘干4-6h,然后进行裁剪缝制,得到常温混纺三防滤袋。
    11.进一步地,三防整理剂由以下步骤制成:
    12.步骤s11、将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杂化粒子混合,加入乳化剂,转速300-500r/min条件下搅拌20-30min,得到预乳液;
    13.步骤s12、将1/4预乳液、1/3引发剂溶液和碳酸氢钠加入反应釜中,氮气保护下,升温至75℃,搅拌反应4h,然后加入剩余的预乳液、引发剂溶液,升温至85℃,搅拌反应0.5h,然后冷却至室温,调节ph至6-7,得到三防整理剂。
    14.其中,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杂化粒子的质量比为60:10-15:10:25:5-8,乳化剂由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脂肪醇聚
    氧乙烯醚按照质量比2:3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为质量分数10%的过硫酸铵水溶液,乳化剂的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杂化粒子总质量的4%,过硫酸铵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杂化粒子总质量的0.4%。
    15.杂化粒子由以下步骤制成:
    16.步骤a1、将六氯环三磷腈、2-烯丙基-3-羟基苯甲醛、碳酸钾和四氢呋喃加入三口烧瓶中,升温至回流反应48h,反应结束后,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反应产物至原体积的1/4,然后倒入蒸馏水中,静置4-6h,抽滤,滤饼用蒸馏水洗涤3-5次,80℃下干燥至恒重,得到阻燃单体;
    17.其中,六氯环三磷腈、2-烯丙基-3-羟基苯甲醛、碳酸钾和四氢呋喃的用量比为5g:0.1mol:9.95g:200-250ml,利用六氯环三磷腈、2-烯丙基-3-羟基苯甲醛发生消去hcl反应得到阻燃单体;
    18.步骤a2、将氧化石墨烯、fecl326h2o和zncl2分散到乙二醇中并超声2h,然后加入醋酸钠和聚乙二醇-400,搅拌30-40min后转移至聚四氟乙烯高压反应釜中,200℃条件下反应10-12h,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抽滤,滤饼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分别洗涤一次,最后置于60℃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得到纳米杂化物;
    19.其中,氧化石墨烯、fecl326h2o、zncl2、乙二醇、醋酸钠和聚乙二醇-400的用量比为30mg:2mmol:1mmol:150-180ml:16.2-16.5g:4.5g,以表面具有丰富的羧基等官能团的氧化石墨烯作为生长位点通过静电作用吸附锌、铁金属离子,在水热合成过程中,铁、锌金属离子在醋酸钠的作用下形成介孔铁酸锌并均匀地修饰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得到纳米杂化物;
    20.步骤a3、将阻燃单体和四氢呋喃加入烧瓶中,加热至40℃,搅拌20-30min,然后加入kh-550和冰乙酸,升温至70℃搅拌反应1h,再加入纳米杂化物的乙醇溶液,降温至50℃,搅拌反应30-50min,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转速9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移出上层液体,取出离心产物用质量分数35%的乙醇溶液洗涤3-5次,最后置于60℃下干燥48h,得到杂化粒子;
    21.其中,阻燃单体、四氢呋喃、kh-550、冰乙酸和纳米杂化物的乙醇溶液的用量比为0.05mol:180-220ml:0.05mol:1.84ml:60ml,纳米杂化物的乙醇溶液由纳米杂化物和质量分数50%的乙醇溶液按照18.5-20.3g:60ml超声混合得到;首先利用阻燃单体的醛基与hk-550的氨基发生缩合反应,然后再利用hk-550的硅氧基与纳米杂化物表面的羟基发生接枝反应,得到杂化粒子。
    22.利用六氯环三磷腈、2-烯丙基-3-羟基苯甲醛发生消去hcl反应得到阻燃单体,以氧化石墨烯、fecl326h2o和zncl2为原料制备纳米杂化物,然后以kh-550为“桥梁”,使纳米杂化物表面接枝阻燃单体,得到杂化粒子,杂化粒子不仅具有较好的分散特性,还含有不饱和双键结构,能够参与聚合反应,因此,将杂化粒子加入三防整理剂中,不仅能够发挥耐温阻燃性能,还具有阻隔增强性能,一方面,利用氧化石墨烯独特的二维层状结构使氧化石墨烯在燃烧分解过程中形成致密连续均一的炭层,从而起到更有效的炭层阻隔效应来延缓燃烧过程中热量的传递以及可燃气体和氧气的转移,同时利用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作为介孔铁酸锌生长位点能够提高铁酸锌在基体中的分散性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氧化石墨烯本身在预乳液中的团聚现象,另一方面,介孔铁酸锌自身还能起到催化炭层形成、抑烟、吸
    附易燃气体并防止熔滴的滴落。
    23.进一步地,基布为涤纶针刺毡,纤维网由pps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按照质量比1:3:1:1按照经纬纱工艺制备得到,pps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的纤度均在0.4旦尼尔以下。
    2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5.本发明通过将基布层和纤维网层复合,得到一种三明治结构的三防滤袋;该三防滤袋不仅具有较高的拒水、拒油和防静电性能,还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主要归因于,本发明的三防整理剂为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杂化粒子发生聚合反应得到,具有防水、防油、防静电性能,其中杂化粒子的加入赋予三防整理剂优异的阻燃性能和阻隔性能,并且n-乙烯基吡咯烷酮在三防整理剂中聚合形成聚吡咯结构,聚吡咯结构和杂化粒子协同发挥抗静电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
    2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防整理剂,由以下步骤制成:
    29.步骤s11、将60g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10gn-乙烯基吡咯烷酮、10g聚乙二醇丙烯酸酯、25g丙烯酸丁酯、5g杂化粒子混合,加入乳化剂,转速300r/min条件下搅拌20min,得到预乳液;
    30.步骤s12、将1/4预乳液、1/3引发剂溶液和碳酸氢钠加入反应釜中,氮气保护下,升温至75℃,搅拌反应4h,然后加入剩余的预乳液、引发剂溶液,升温至85℃,搅拌反应0.5h,然后冷却至室温,调节ph至6,得到三防整理剂,乳化剂由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按照质量比2:3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为质量分数10%的过硫酸铵水溶液,乳化剂的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杂化粒子总质量的4%,过硫酸铵用量为引发剂质量的1/10。
    31.杂化粒子由以下步骤制成:
    32.步骤a1、将5g六氯环三磷腈、0.1mol 2-烯丙基-3-羟基苯甲醛、9.95g碳酸钾和200ml四氢呋喃加入三口烧瓶中,升温至回流反应48h,反应结束后,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反应产物至原体积的1/4,然后倒入蒸馏水中,静置4h,抽滤,滤饼用蒸馏水洗涤3次,80℃下干燥至恒重,得到阻燃单体;
    33.步骤a2、将30mg氧化石墨烯、2mmol fecl326h2o和1mmol zncl2分散到150ml乙二醇中并超声2h,然后加入16.2g醋酸钠和4.5g聚乙二醇-400,搅拌30min后转移至聚四氟乙烯高压反应釜中,200℃条件下反应10h,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抽滤,滤饼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分别洗涤一次,最后置于60℃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得到纳米杂化物;
    34.步骤a3、将0.05mol阻燃单体和180ml四氢呋喃加入烧瓶,加热至40℃,搅拌20min,然后加入0.05mol kh-550和1.84ml冰乙酸,升温至70℃搅拌反应1h,再加入60ml纳米杂化
    物的乙醇溶液,降温至50℃,搅拌反应30min,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转速9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移出上层液体,取出离心产物用质量分数35%的乙醇溶液洗涤3次,最后置于60℃下干燥48h,得到杂化粒子,纳米杂化物的乙醇溶液由纳米杂化物和质量分数50%的乙醇溶液按照18.5g:60ml超声混合得到。
    35.实施例2
    3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防整理剂,由以下步骤制成:
    37.步骤s11、将60g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12gn-乙烯基吡咯烷酮、10g聚乙二醇丙烯酸酯、25g丙烯酸丁酯、7g杂化粒子混合,加入乳化剂,转速400r/min条件下搅拌25min,得到预乳液;
    38.步骤s12、将1/4预乳液、1/3引发剂溶液和碳酸氢钠加入反应釜中,氮气保护下,升温至75℃,搅拌反应4h,然后加入剩余的预乳液、引发剂溶液,升温至85℃,搅拌反应0.5h,然后冷却至室温,调节ph至6,得到三防整理剂,乳化剂由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按照质量比2:3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为质量分数10%的过硫酸铵水溶液,乳化剂的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杂化粒子总质量的4%,过硫酸铵用量为引发剂质量的1/10。
    39.杂化粒子由以下步骤制成:
    40.步骤a1、将5g六氯环三磷腈、0.1mol 2-烯丙基-3-羟基苯甲醛、9.95g碳酸钾和220ml四氢呋喃加入三口烧瓶中,升温至回流反应48h,反应结束后,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反应产物至原体积的1/4,然后倒入蒸馏水中,静置5h,抽滤,滤饼用蒸馏水洗涤4次,80℃下干燥至恒重,得到阻燃单体;
    41.步骤a2、将30mg氧化石墨烯、2mmol fecl326h2o和1mmol zncl2分散到170ml乙二醇中并超声2h,然后加入16.4g醋酸钠和4.5g聚乙二醇-400,搅拌35min后转移至聚四氟乙烯高压反应釜中,200℃条件下反应11h,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抽滤,滤饼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分别洗涤一次,最后置于60℃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得到纳米杂化物;
    42.步骤a3、将0.05mol阻燃单体和190ml四氢呋喃加入烧瓶,加热至40℃,搅拌25min,然后加入0.05mol kh-550和1.84ml冰乙酸,升温至70℃搅拌反应1h,再加入60ml纳米杂化物的乙醇溶液,降温至50℃,搅拌反应40min,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转速9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移出上层液体,取出离心产物用质量分数35%的乙醇溶液洗涤4次,最后置于60℃下干燥48h,得到杂化粒子,纳米杂化物的乙醇溶液由纳米杂化物和质量分数50%的乙醇溶液按照19.5g:60ml超声混合得到。
    43.实施例3
    4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防整理剂,由以下步骤制成:
    45.步骤s11、将60g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15gn-乙烯基吡咯烷酮、10g聚乙二醇丙烯酸酯、25g丙烯酸丁酯、8g杂化粒子混合,加入乳化剂,转速500r/min条件下搅拌30min,得到预乳液;
    46.步骤s12、将1/4预乳液、1/3引发剂溶液和碳酸氢钠加入反应釜中,氮气保护下,升温至75℃,搅拌反应4h,然后加入剩余的预乳液、引发剂溶液,升温至85℃,搅拌反应0.5h,然后冷却至室温,调节ph至7,得到三防整理剂,乳化剂由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按照质量比2:3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为质量分数10%的过硫酸铵水溶液,乳化
    剂的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杂化粒子总质量的4%,过硫酸铵用量为引发剂质量的1/10。
    47.杂化粒子由以下步骤制成:
    48.步骤a1、将5g六氯环三磷腈、0.1mol 2-烯丙基-3-羟基苯甲醛、9.95g碳酸钾和250ml四氢呋喃加入三口烧瓶中,升温至回流反应48h,反应结束后,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反应产物至原体积的1/4,然后倒入蒸馏水中,静置6h,抽滤,滤饼用蒸馏水洗涤5次,80℃下干燥至恒重,得到阻燃单体;
    49.步骤a2、将30mg氧化石墨烯、2mmol fecl326h2o和1mmol zncl2分散到180ml乙二醇中并超声2h,然后加入16.5g醋酸钠和4.5g聚乙二醇-400,搅拌40min后转移至聚四氟乙烯高压反应釜中,200℃条件下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抽滤,滤饼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分别洗涤一次,最后置于60℃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得到纳米杂化物;
    50.步骤a3、将0.05mol阻燃单体和220ml四氢呋喃加入烧瓶,加热至40℃,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5mol kh-550和1.84ml冰乙酸,升温至70℃搅拌反应1h,再加入60ml纳米杂化物的乙醇溶液,降温至50℃,搅拌反应50min,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转速9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移出上层液体,取出离心产物用质量分数35%的乙醇溶液洗涤5次,最后置于60℃下干燥48h,得到杂化粒子,纳米杂化物的乙醇溶液由纳米杂化物和质量分数50%的乙醇溶液按照20.3g:60ml超声混合得到。
    51.对比例1
    52.将实施例1中的杂化粒子去除,其余原料及制备过程不变。
    53.对比例2
    54.将实施例2中的纳米杂化物替换成氧化石墨烯,其余原料及制备过程不变。
    55.实施例4
    56.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包括基布层和纤维网层,纤维网层分别设置在基布层的两侧,通过针刺工艺将纤维网复合在基布的两侧,由此形成三明治结构;
    57.该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由以下步骤制成:
    58.第一步、在基布的两侧铺设多层经开松处理后的纤维网,纤维网厚度为0.5mm,然后经过针刺工艺将纤维网复合在基布上,得到滤袋面料;
    59.第二步、将实施例1的三防整理剂和水按照150g:1l混合均匀后置于浸轧机的料槽中,按照浴比1:20通过浸轧机使滤袋面料浸润,二浸二轧得到三防滤料,轧余率30%,浸轧速度为4m/min;
    60.第三步、将三防滤料在170℃下预烘12min,然后于180℃下烘干6h,然后进行裁剪缝制,得到常温混纺三防滤袋。
    61.其中,基布为涤纶针刺毡,纤维网由pps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按照质量比1:3:1:1按照经纬纱工艺制备得到,pps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的纤度均在0.4旦尼尔以下。
    62.实施例5
    63.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包括基布层和纤维网层,纤维网层分别设置在基布层的两侧,通过针刺工艺将纤维网复合在基布的两侧,由此形成三明治结构;
    64.该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由以下步骤制成:
    65.第一步、在基布的两侧铺设多层经开松处理后的纤维网,纤维网厚度为1.1mm,然后经过针刺工艺将纤维网复合在基布上,得到滤袋面料;
    66.第二步、将实施例2的三防整理剂和水按照150g:1l混合均匀后置于浸轧机的料槽中,按照浴比1:20通过浸轧机使滤袋面料浸润,二浸二轧得到三防滤料,轧余率35%,浸轧速度为6m/min;
    67.第三步、将三防滤料在160℃下预烘10min,然后于190℃下烘干5h,然后进行裁剪缝制,得到常温混纺三防滤袋。
    68.其中,基布为涤纶针刺毡,纤维网由pps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按照质量比1:3:1:1按照经纬纱工艺制备得到,pps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的纤度均在0.4旦尼尔以下。
    69.实施例6
    70.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包括基布层和纤维网层,纤维网层分别设置在基布层的两侧,通过针刺工艺将纤维网复合在基布的两侧,由此形成三明治结构;
    71.该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由以下步骤制成:
    72.第一步、在基布的两侧铺设多层经开松处理后的纤维网,纤维网厚度为1.7mm,然后经过针刺工艺将纤维网复合在基布上,得到滤袋面料;
    73.第二步、将实施例3的三防整理剂和水按照150g:1l混合均匀后置于浸轧机的料槽中,按照浴比1:20通过浸轧机使滤袋面料浸润,二浸二轧得到三防滤料,轧余率40%,浸轧速度为8m/min;
    74.第三步、将三防滤料在150℃下预烘8min,然后于200℃下烘干4h,然后进行裁剪缝制,得到常温混纺三防滤袋。
    75.其中,基布为涤纶针刺毡,纤维网由pps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按照质量比1:3:1:1按照经纬纱工艺制备得到,pps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的纤度均在0.4旦尼尔以下。
    76.对比例3
    77.将实施例4中的三防整理剂替换成对比例1中的三防整理剂,其余原料及制备过程不变。
    78.对比例4
    79.将实施例5中的三防整理剂替换成对比例2中的三防整理剂,其余原料及制备过程不变。
    80.对比例5
    81.将实施例6中的三防整理剂替换成上海鸿助实业有限公司出售的三防整理剂,其余原料及制备过程不变。
    82.将实施例4-6和对比例3-5制备的三防滤袋进行检测,测试过程如下:
    83.拒水性能:按照aat cc22—2005《纺织品拒水性测试喷淋法》标准进行拒水性能测试。取一块待测样品,用夹持器夹持至平整紧绷状态,织物的经向顺着布面水珠流下的方向,然后将待测织物放置在45
    °
    斜面上,待测样品的中心在喷嘴表面中心下方的150mm处,用喷头在25-30s内洒于样品表面。在淋完之后,将试验后的样品与标准对比评级,共分5个等级,1级最差,5级最好。
    84.拒油性能:按照aatcc 118—2007《排油:耐烃试验》标准进行拒油性能测试。测试前在标准条件下至少放置4h。在距布边和布端一定距离取两块20cm320cm的试样,试样应平整无折痕。在试样上彼此相距4cm的5处位置,滴直径为5mm或者体积为5ml的液滴,以约45
    °
    的角度观察油滴形状30s。按照aatcc118评级方法进行评级,1级最差,8级最好。
    85.透气性能:采用fx3300ⅲ型织物透气性测试仪,按照din en iso 9237—1995《纺织品纤维织物透气性测定》标准进行测试,试验面积为20cm2,压差200pa,测试一定时间内垂直通过试样给定面积的气流流量,同一面料的不同部位取样进行10次测试,取平均值。
    86.燃烧性能:按照gb 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进行水平阻燃性能测试,试验前试样应在温度(23
    ±
    2)℃和相对湿度45%~55%的标准状态下调节至少24h,但不超过168h,测试时经纬向各取5块布样,取平均值。如果试样暴露在火焰中15s,熄灭火源试样仍未燃烧,或试样能燃烧,但火焰达到第一测量标线之前熄灭,无燃烧距离可计,则均记为a-0mm/min。如果实验计时开始,火焰在60s内自行熄灭,且燃烧距离不大于50mm,认为扔满足燃烧速度要求,结果记为b。
    87.断裂强力:在万能拉伸仪上,按照gb/t 3923.1—2013《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标准对织物整理前后的断裂强力进行测试,每种样品需在经向和纬向分别取5块样品进行测试,取平均值。
    88.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89.表1
    [0090][0091][0092]
    由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4-6制备的滤袋具有较高的拒水、拒油能力,并且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
    [0093]
    防静电性能:测试方法参考《gb/t 24249—2009防静电洁净织物》的具体测试方法,计算其表面电阻率和摩擦起电电压,测试试样不少于5个,取测试平均值。
    [0094]
    耐酸性:将实施例4-6和对比例3-5制备的三防滤袋置于质量分数5%的盐酸溶液中,60℃下浸润48h,观察是否有气泡、脱落等现象;
    [0095]
    耐碱性:将实施例4-6和对比例3-5制备的三防滤袋置于质量分数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60℃下浸润48h,观察是否有气泡、脱落等现象;
    [0096]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0097]
    表2
    [0098][0099]
    由表2可以看出,实施例4-6制备的滤袋具有较好的防静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0100]
    综上,本发明制备的三防滤袋不仅具有较高的拒水、拒油和防静电性能,还具有较高的阻燃性和力学性能。
    [0101]
    在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02]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在基布的两侧铺设经开松处理后的纤维网,用针刺工艺将纤维网复合在基布上,得到滤袋面料;第二步、将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杂化粒子混合,加入乳化剂搅拌后,得到预乳液;第三步、将1/4预乳液、1/3引发剂溶液和碳酸氢钠混合,氮气保护下,升温至75℃,搅拌反应4h,加入剩余的预乳液、引发剂溶液,升温至85℃,搅拌反应0.5h,冷却至室温,调节ph至6-7,得到三防整理剂;第四步、将三防整理剂和水混合,使滤袋面料浸润,二浸二轧,在150-170℃下预烘8-12min,然后于180-200℃下烘干4-6h,进行裁剪缝制,得到常温混纺三防滤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乳化剂由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按照质量比2:3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为质量分数10%的过硫酸铵水溶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乳化剂的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杂化粒子总质量的4%,过硫酸铵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丁酯和杂化粒子总质量的0.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杂化粒子由以下步骤制成:将阻燃单体和四氢呋喃加入烧瓶中,加热至40℃搅拌20-30min后,加入kh-550和冰乙酸,升温至70℃搅拌反应1h,再加入纳米杂化物的乙醇溶液,降温至50℃,搅拌反应30-50min,离心,洗涤,干燥,得到杂化粒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杂化物的乙醇溶液由纳米杂化物和质量分数50%的乙醇溶液按照18.5-20.3g:60ml超声混合得到。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阻燃单体由以下步骤制成:将六氯环三磷腈、2-烯丙基-3-羟基苯甲醛、碳酸钾和四氢呋喃混合,回流反应48h,浓缩至原体积的1/4,然后倒入蒸馏水中,静置4-6h,抽滤,滤饼洗涤,干燥,得到阻燃单体。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杂化物由以下步骤制成:将氧化石墨烯、fecl3·
    6h2o和zncl2分散到乙二醇中并超声2h,然后加入醋酸钠和聚乙二醇-400,搅拌后转移至反应釜中,200℃条件下反应10-12h,抽滤,滤饼洗涤,干燥,得到纳米杂化物。8.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常温混纺三防滤袋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防尘滤袋制备技术领域,制备过程如下:第一步、在基布的两侧铺设经开松处理后的纤维网,用针刺工艺将纤维网复合在基布上,得到滤袋面料;第二步、将三防整理剂和水混合,使滤袋面料浸润,二浸二轧,在150-170℃下预烘8-12min,然后于180-200℃下烘干4-6h,进行裁剪缝制,得到常温混纺三防滤袋,添加杂化粒子和聚合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高效的三防整理剂,并将该三防整理剂用于滤袋中,使三防滤袋不仅具有较高的拒水、拒油和防静电性能,还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还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徐清清 充荣强 杨文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德辉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2.08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11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