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4-03-10  96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属于电器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提梁壶乃壶式之一,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提梁壶是指以提梁为把的紫砂壶,它是一种比端把壶年代更早的壶式,因为古人饮茶,是将茶壶放在茶炉上烹煮,用提梁壶较为方便,提梁与壶身的重心在一条垂线上,提执时比较省力,也不易损坏,只是斟注时较为费力。
    3.现有的提梁壶大多采用金属制成,金属提梁壶壶体不隔热,加热过程中,壶体温度高,容易烫伤使用者,同时提梁壶的壶盖在使用时较为容易脱落,造成壶盖损坏或者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提梁壶隔热性能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包括:壶体和壶盖,壶体与壶盖相配合连接,所述的壶体为双层结构,壶体包括外壶体、内胆以及分隔板,所述的内胆设置在外壶体内部,且开口边缘处与外壶体相连接,所述的分隔板与内胆底面边缘相连接,内胆底面中间设置有加热机构,分隔板与加热机构密封连接,外壶体与内胆和分隔板之间形成真空的夹层。
    6.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壶盖包括壶盖主体,壶盖主体上设置有提手,壶盖主体下方与壶体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7.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壶体开口处内部设置有环形卷边,环形卷边边缘为圆弧状,密封圈表面开设有与环形卷边形状相对应的圆弧状凹槽,所述的环形卷边相配合地嵌插在所述的凹槽中。
    8.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壶体上方设置有金属把手。
    9.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壶体下方连接加热底座。
    10.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外壶体外侧表面设置有壶嘴,内胆上与壶嘴位置对应处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延伸至外壶体外侧表面且与壶嘴连通。
    11.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中将壶体设置为双层结构并且内部设置为真空,提高壶体保温性能的同时,降低壶体的热传导效率,有效避免使用者触碰到壶体导致烫伤的问题并提高了提梁壶的加热性能,同时壶盖与壶体之间通过密封圈与环形卷边实现防脱落功能,有效防止壶盖在使用过程中脱落,提高了提梁壶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13.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的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14.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的壶盖结构示意图。
    15.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的图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6.其中,1、金属把手;2、壶盖;3、壶嘴;4、壶体;5、加热机构;6、加热底座;7、内胆;8、分隔板;9、外壶体;10、出水口;11、夹层;12、壶盖主体;13、提手;14、密封圈;15、环形卷边;16、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18.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19.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包括:壶体4和壶盖2,壶体4与壶盖2相配合连接,所述的壶体4为双层结构,壶体4包括外壶体9、内胆7以及分隔板8,所述的内胆7设置在外壶体9内部,且开口边缘处与外壶体9相连接,所述的分隔板8与内胆7底面边缘相连接,内胆7底面中间设置有加热机构5,分隔板8与加热机构5密封连接,外壶体9与内胆7和分隔板8之间形成真空的夹层11。
    20.请参阅图2,所述的壶盖2包括壶盖主体12,壶盖主体12上设置有提手13,壶盖主体12下方与壶体4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14。
    21.请参阅图3,所述的壶体4开口处内部设置有环形卷边15,环形卷边15边缘为圆弧状,密封圈14表面开设有与环形卷边15形状相对应的圆弧状凹槽16,所述的环形卷边15相配合地嵌插在所述的凹槽16中。
    22.请参阅图1,所述的壶体4上方设置有金属把手1。
    23.请参阅图1,所述的壶体4下方连接加热底座6。
    24.请参阅图1,所述的外壶体9外侧表面设置有壶嘴3,内胆7上与壶嘴3位置对应处设置有出水口10,出水口10延伸至外壶体9外侧表面且与壶嘴3连通。
    25.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的工作原理是:壶盖2与壶体4相连接时,壶盖2上密封圈14侧面的凹槽与壶体4内部的环形卷边15想配合连接,对壶盖2进行固定,壶体4由内胆7与外壶体9组成,中间形成夹层11,夹层11内部抽至真空,真空保温性能好,提高壶体4保温性能的同时避免热量传导到外壶体9,防止使用者触碰外壶体9烫伤,并且加热机构5设置在分
    隔板8与内胆7之间,分隔板8与内胆7形成加热空间,由于夹层11的保温性能,有效提高加热效率。
    2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将壶体设置为双层结构并且内部设置为真空,提高壶体保温性能的同时,降低壶体的热传导效率,有效避免使用者触碰到壶体导致烫伤的问题并提高了提梁壶的加热性能,同时壶盖与壶体之间通过密封圈与环形卷边实现防脱落功能,有效防止壶盖在使用过程中脱落,提高了提梁壶的安全性能。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27.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包括:壶体(4)和壶盖(2),壶体(4)与壶盖(2)相配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壶体(4)为双层结构,壶体(4)包括外壶体(9)、内胆(7)以及分隔板(8),所述的内胆(7)设置在外壶体(9)内部,且开口边缘处与外壶体(9)相连接,所述的分隔板(8)与内胆(7)底面边缘相连接,内胆(7)底面中间设置有加热机构(5),分隔板(8)与加热机构(5)密封连接,外壶体(9)与内胆(7)和分隔板(8)之间形成真空的夹层(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壶盖(2)包括壶盖主体(12),壶盖主体(12)上设置有提手(13),壶盖主体(12)下方与壶体(4)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壶体(4)开口处内部设置有环形卷边(15),环形卷边(15)边缘为圆弧状,密封圈(14)表面开设有与环形卷边(15)形状相对应的圆弧状凹槽(16),所述的环形卷边(15)相配合地嵌插在所述的凹槽(16)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壶体(4)上方设置有金属把手(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壶体(4)下方连接加热底座(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壶体(9)外侧表面设置有壶嘴(3),内胆(7)上与壶嘴(3)位置对应处设置有出水口(10),出水口(10)延伸至外壶体(9)外侧表面且与壶嘴(3)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真空隔热提梁壶,属于电器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壶体和壶盖,壶体与壶盖相配合连接,壶体为双层结构,壶体包括外壶体、内胆以及分隔板,内胆设置在外壶体内部,且开口边缘处与外壶体相连接,分隔板与内胆底面边缘相连接,内胆底面中间设置有加热机构,分隔板与加热机构密封连接,外壶体与内胆和分隔板之间形成真空的夹层,本实用新型有效避免了使用者触碰到壶体导致烫伤的问题,提高了提梁壶的加热性能和安全性能。提高了提梁壶的加热性能和安全性能。提高了提梁壶的加热性能和安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唐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12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