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桩基检测配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工程桩基检测的方式称为静载检测试验,桩基静载试验是运用在工程上对桩基承载力检测的一项技术,在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它是最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作为判定某种动载检验方法是否成熟,均以静载试验成果的对比误差大小为依据,目前进行压载试验时,往往通过在压载体承重平台上堆放多个配重箱,配重箱相互紧密堆叠,实现配重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3.目前在压载体承重平台上堆放多个配重箱,往往在堆叠时,有的通过定位凸块和凹槽进行配合,实现配重箱相互紧密堆叠的目的,但是该方式在拆卸时只能够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进行取下配重箱,在移除配重箱的过程中较为麻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具有使配重箱可以选择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拆除,利于移除配重箱,提高配重箱移除效果的特点。
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包括第一配重箱,所述第一配重箱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设有用于拼接的第二配重箱,所述第二配重箱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定位板和两个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配重箱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相配合的定位腔,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配重箱上的所述第一定位板贴合在位于另一个所述第二配重箱上的所述第二定位板顶部,且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均与所述第一配重箱滑动连接。
5.其中,所述第一配重箱和所述第二配重箱顶部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用于起吊的吊环。
6.其中,所述第一配重箱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板相对应的第一拆卸槽。
7.其中,所述第一配重箱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板相对应的第二拆卸槽。
8.其中,所述第一配重箱和所述第二配重箱均开设有配重腔。
9.其中,所述定位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厚度之和。
10.其中,所述第一拆卸槽数量为两个,且相对分布,所述第二拆卸槽数量为两个,且相对分布。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通过设置的第一定位板和两个第二定位板,当在安装配重箱时,通过将第一配重箱吊在承载物上,然后将第二配重箱吊在第一配重箱一侧,垂直下落,使第二定位板位于定位腔内,之后吊装第一配重箱另一侧的第二配重箱,使第一定位板位于定位腔内,此时第二配重箱两个第一定位板或者两个第二定位板能够夹持定位在第一配重箱上,重复吊装,即
可完成多个配重箱的紧密堆叠,使在移除配重箱时,根据需求可以直接垂直吊起配重箱,或者可以使第一定位板顺着第一拆卸槽水平运动,第二定位板顺着第二拆卸槽水平运动,使配重箱可以选择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拆除,利于移除配重箱,提高配重箱移除的效果。
13.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配重箱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配重箱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第一配重箱;101、第一拆卸槽;102、第二拆卸槽;103、定位腔;2、第二配重箱;21、第一定位板;22、第二定位板;3、配重腔;4、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19.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包括第一配重箱1,第一配重箱1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设有用于拼接的第二配重箱2,第二配重箱2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定位板21和两个第二定位板22,第一配重箱1开设有与第一定位板21、第二定位板22相配合的定位腔103,位于其中一个第二配重箱2上的第一定位板21贴合在位于另一个第二配重箱2上的第二定位板22顶部,且第一定位板21、第二定位板22均与第一配重箱1滑动连接。
20.本实施方案中:第一配重箱1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设有用于拼接的第二配重箱2,在使用时,第一配重箱1和第二配重箱2具有多个,放置在承载物上进行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第一配重箱1位于多个第二配重箱2中间进行连接,第二配重箱2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定位板21和两个第二定位板22,通过设置的第一定位板21和两个第二定位板22,当在安装配重箱时,通过将第一配重箱1吊在承载物上,然后将第二配重箱2吊在第一配重箱1一侧,第一配重箱1开设有与第一定位板21、第二定位板22相配合的定位腔103,垂直下落,使第二定位板22位于定位腔103内,之后吊装第一配重箱1另一侧的第二配重箱2,使第一定位板21位于定位腔103内,位于其中一个第二配重箱2上的第一定位板21贴合在位于另一个第二配重箱2上的第二定位板22顶部,此时第二配重箱2两个第一定位板21或者两个第二定位板22能够夹持定位在第一配重箱1上,重复吊装,即可完成多个配重箱的紧密堆叠,使在移除配重箱时,根据需求可以直接垂直吊起配重箱,第一定位板21、第二定位板22均与第一配重箱1滑动连接,或者可以使第一定位板21顺着第一拆卸槽101水平运动,第二定位板22顺着第二拆卸槽102水平运动,使配重箱可以选择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拆除,利于移除配重箱,提高配重箱移除的效果,在进行水平运动时,可以在第一配重箱1和第二配重箱2上开设叉车槽,通过叉车进行移除。
21.第一配重箱1和第二配重箱2顶部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用于起吊的吊环4;便于在吊环4的作用下进行吊装工作。
22.第一配重箱1开设有与第一定位板21相对应的第一拆卸槽101,第一配重箱1开设有与第二定位板22相对应的第二拆卸槽102,第一拆卸槽101数量为两个,且相对分布,第二拆卸槽102数量为两个,且相对分布;第一定位板21能够在第一拆卸槽101滑动,第二定位板
22能够在第二拆卸槽102内滑动,使第一定位板21顺着第一拆卸槽101水平运动,第二定位板22顺着第二拆卸槽102水平运动,可以使配重箱沿着水平的方向移除。
23.第一配重箱1和第二配重箱2均开设有配重腔3;在配重腔3内可以放置配重块进行配重压载试验。
24.定位腔103的深度大于第一定位板21和第二定位板22厚度之和;当第一定位板21叠加在第二定位板22上,并位于定位腔103内,使第一定位板21和第二定位板22均能够定位着配重箱的位置,并且能够使第一定位板21和第一拆卸槽101对应,第二定位板22和第二拆卸槽102对应。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第一配重箱1和第二配重箱2具有多个,放置在承载物上进行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第一配重箱1位于多个第二配重箱2中间进行连接,当在安装配重箱时,通过将第一配重箱1吊在承载物上,然后将第二配重箱2吊在第一配重箱1一侧,垂直下落,使第二定位板22位于定位腔103内,之后吊装第一配重箱1另一侧的第二配重箱2,使第一定位板21位于定位腔103内,此时第二配重箱2两个第一定位板21或者两个第二定位板22能够夹持定位在第一配重箱1上,重复吊装,即可完成多个配重箱的紧密堆叠,使在移除配重箱时,根据需求可以直接垂直吊起配重箱,第一定位板21、第二定位板22均与第一配重箱1滑动连接,或者可以使第一定位板21顺着第一拆卸槽101水平运动,第二定位板22顺着第二拆卸槽102水平运动,使配重箱可以选择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拆除,利于移除配重箱,提高配重箱移除的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配重箱,所述第一配重箱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设有用于拼接的第二配重箱,所述第二配重箱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定位板和两个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配重箱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相配合的定位腔,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配重箱上的所述第一定位板贴合在位于另一个所述第二配重箱上的所述第二定位板顶部,且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均与所述第一配重箱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重箱和所述第二配重箱顶部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用于起吊的吊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重箱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板相对应的第一拆卸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重箱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板相对应的第二拆卸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重箱和所述第二配重箱均开设有配重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厚度之和。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拆卸槽数量为两个,且相对分布,所述第二拆卸槽数量为两个,且相对分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桩基检测配重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试验用的配重装置,包括第一配重箱,所述第一配重箱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设有用于拼接的第二配重箱,所述第二配重箱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定位板和两个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配重箱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相配合的定位腔;两个第一定位板或者两个第二定位板能够夹持定位在第一配重箱上,重复吊装,即可完成多个配重箱的紧密堆叠,使在移除配重箱时,根据需求可以直接垂直吊起配重箱,或者可以使第一定位板顺着第一拆卸槽水平运动,第二定位板顺着第二拆卸槽水平运动,使配重箱可以选择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拆除,利于移除配重箱,提高配重箱移除的效果。配重箱移除的效果。配重箱移除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阔 李俊强 豁辉 刘静 梁朝书 陈博涛 徐静 张高峰 李要震 贺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中核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