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4-03-24  85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运动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


    背景技术:

    2.近年来,跳伞运动越来越大众化,许多运动爱好者都想体验依次跳伞的乐趣。跳伞运动属于极限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技巧性要求很高,其中一项是落地技巧,不但要在降落过程中控制落地时的速度,而且要采取正确的保护姿势着地,避免着地时对身体造成损伤。上述安全隐患的原因在于初级跳伞新手对下降时的降落速度做不到完美控制,所以经常会出现速度过快的问题,在此情况下降落速度产生的势能比较大,极易将跳伞者摔伤,为了保护人体,正常的经验都是将腿弯曲收起,以臀部着地,将势能分散在全身以此消除危险。人体臀部脂肪厚且肌肉组织发达,具有很好的缓冲效果,一般情况下是人体最抗摔的部位,但是跳伞运动的降落不同于其他运动,降落时臀部着地的情况下,势能会对人体造成反向冲击,并且很大一部分是沿人体脊椎分散,所以用臀部着地的方式存在损伤脊椎的风险。
    3.为了降低上述以臀部着地对跳伞者的伤害,现有技术人员针对初级跳伞者的防护服进行了改进,对臀部位置增加缓冲垫,从而减少臀部着地时的冲撞。但是防护服臀部的护垫无法增加太厚,会影响跳伞者的着装和行动,然而现有的改造和增加并不能应对上述情况发生时所受的风险。另一种防护的方法是在跳伞时,让初级跳伞者在跳伞前在臀部穿戴固定一个充气的防护气囊垫,此种臀部护垫多用于滑雪练习着及滑轮练习者使用,可以有效防止臀部尾椎摔伤。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虽然上述防护垫可以防止跳伞者在落速过快臀部着地时对臀部的摔伤,但是护垫气囊在臀部着地时只是隔绝了降落势能对臀部的伤害,对人体的方向冲击势能并没有多少缓解,身体脊椎仍然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感,脊椎损伤的风险仍然存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跳伞着地时速度过快,运动员利用臀部着地的情况下,由于冲击力过大易造成人体腰部及脊椎受损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提供臀部缓冲防护和消减冲击势能的臀部护垫。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由束臀带、防护气囊、束腰带和束腿带组成;所述束臀带为双层袋状结构,呈臀部展开面形状设置,上沿配合臀部腰腹一侧,下沿配合臀部大腿一侧,两个侧沿为开合侧边;所述防护气囊固定安装在束臀带上,形状按照束臀带的形状匹配设置,其上设置有充气阀和排气阀;所述束腰带沿束臀带的上沿固定设置;所述束腿带沿束臀带的下沿固定布设。
    6.所述束臀带为袋状结构,防护气囊固定安装在束臀带的袋装结构内。
    7.所述防护气囊上的充气阀和排气阀沿束臀带的侧沿漏出。
    8.所述防护气囊上的排气阀沿防护气囊一周侧沿均匀布设。
    9.所述束腰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束臀带上沿的左右两侧。
    10.所述束腿带设置有两根;第一根束腿带的一端固定在束臀带的下沿左侧,另一端固定在束臀带的下沿中部位置;第二根束腿带的一端固定在束臀带的下沿右侧,另一端固定在束臀带的下沿中部位置。
    11.所述束腰带上设置有用于在腰部拆卸和安装固定的束腰卡扣。
    12.所述束腿带上设置有用于在腿部拆卸和安装固定的束腿卡扣。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跳伞防护服外部穿戴固定即可使用,简单方便,不会增加现有跳伞防护服的使用负担;通过增加气囊以及单向排气阀设置排气阀压力,利用着地冲击时的压力放气消除冲击势能,从而避免方向冲击对人体的伤害,结构简单,生产方便,效果显著且生产成本低;在气囊上设置充气口,使用后通过充气恢复气囊的使用功能,从而可以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14.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15.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展开结构示意图;
    16.附图中:束臀带1、上沿11、下沿12、侧沿13、防护气囊2、充气阀21、排气阀22、束腰带3、束腰卡扣31、束腿带4、束腿卡扣41。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18.实施例1
    19.结合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的一种具体结构形式,束臀带1按照不同人体的臀围大小设置为多种规格,使束臀带1如附图1束缚固定在运动员臀部上时确保能够将着地部位覆盖完全。束臀带1采用双层的袋状结构,内部用于放置安装防护气囊2,防护气囊2按照臀部接触面积大小所需规格设置,配合束臀带1形状大小固定安装在袋状结构内,确保着地时运动员臀部能够完全坐压在防护气囊2部位。沿防护气囊2四周边沿均匀设置有6个排气阀22,排气阀22在防护气囊2设定压力下向往排气,防护气囊2上配置有一个充气阀21用于向防护气囊2内充气。束臀带1包裹在臀部后通过束腰带3固定在腰部位置,束腰带3上设置有束腰卡扣31用于拆卸和连接固定,带有束腰卡扣31公插头和母插头的两半束腰带3,一半固定在束臀带1上沿11的左侧,另一半固定在束臀带1上沿11的右侧。束臀带1包裹在臀部后通过束腿带4固定在腿部位置,束腿带4设置有左腿带和右腿带,分别用于固定左腿和右腿。束腿带4设置有束腿卡扣41。左腿带上带有束腿卡扣41公插头和母插头的两半束腿带4,一半固定在束臀带1下沿12的左侧,另一半固定在束臀带1下沿12的中部位置(刚好为臀部裆下位置)。右腿带上带有束腿卡扣41公插头和母插头的两半束腿带4,一半固定在束臀带1下沿12的右侧,另一半固定在束臀带1下沿12的中部位置(刚好为臀部裆下位置)。
    20.实施例2
    21.结合附图1-2所示,上述本实用新型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的使用过程及工作原理
    如下。
    22.1.跳伞运动员在跳伞之前,根据附图1所示的状态将本实用新型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穿戴在臀部。用手挤压束臀带1,检查束臀带1中的防护气囊2气压是否充足,不足时可通过充气筒通过充气阀21向内补气,并且通过大力挤压检查防护气囊2上的排气阀22是否能够正常排气;将束臀带1贴在臀部,然后将束腰带3收到腰腹前通过束腰卡扣31锁死;将两根束腿带4分别从裆部下方拉出,并分别从大腿前侧与左右两侧的束腿卡扣41结合锁死。
    23.2.跳伞运动员跳伞后,通过判断自身高度将散包打开,利用降落伞实施降落,在此过程中,如果在落地时速度平稳缓慢,可直接站立着地。如果散包打开较晚或是有风天气,落地时速度过快比如大于6米每秒,即可选择将双腿前曲收起,通过臀部着地,在臀部触底时,利用本实用新型上的防护气囊2弹性挤压变形能够有效的对臀部进行缓冲,并且当下降速度过快,相当于人体从2米高距离自由落地的速度时,臀部对防护气囊2压力使排气阀22达到排气压力,防护气囊2通过排气阀22自动实施排气泄压,通过泄压的方式抵消臀部落地的冲击势能,避免防护气囊2形变后对人体形成过大的反向冲击力,从而避免和降低了腰部及脊柱受力损伤的风险。
    24.3. 本实用新型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在使用后,如果防护气囊2通过排气阀22进行了泄气,下次使用时需要通过充气阀21进行补气,避免气压不够达不到缓冲防震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其特征在于:由束臀带(1)、防护气囊(2)、束腰带(3)和束腿带(4)组成;所述束臀带为双层袋状结构,呈臀部展开面形状设置,上沿(11)配合臀部腰腹一侧,下沿(12)配合臀部大腿一侧,两个侧沿(13)为开合侧边;所述防护气囊(2)固定安装在束臀带上,形状按照束臀带(1)的形状匹配设置,其上设置有充气阀(21)和排气阀(22);所述束腰带(3)沿束臀带(1)的上沿(11)固定设置;所述束腿带(4)沿束臀带(1)的下沿(12)固定布设。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束臀带(1)为袋状结构,防护气囊(2)固定安装在束臀带(1)的袋装结构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气囊(2)上的充气阀(21)和排气阀(22)沿束臀带(1)的侧沿漏出。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气囊(2)上的排气阀(22)沿防护气囊(2)一周侧沿均匀布设。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束腰带(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束臀带(1)上沿(11)的左右两侧。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束腿带(4)设置有两根;第一根束腿带(4)的一端固定在束臀带(1)的下沿(12)左侧,另一端固定在束臀带(1)的下沿(12)中部位置;第二根束腿带(4)的一端固定在束臀带(1)的下沿(12)右侧,另一端固定在束臀带(1)的下沿(12)中部位置。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束腰带(3)上设置有用于在腰部拆卸和安装固定的束腰卡扣(3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束腿带(4)上设置有用于在腿部拆卸和安装固定的束腿卡扣(41)。

    技术总结
    一种跳伞运动着地护臀垫,由束臀带、防护气囊、束腰带和束腿带组成;所述束臀带为双层袋状结构,呈臀部展开面形状设置,上沿配合臀部腰腹一侧,下沿配合臀部大腿一侧,两个侧沿为开合侧边;所述防护气囊固定安装在束臀带上,形状按照束臀带的形状匹配设置,其上设置有充气阀和排气阀;所述束腰带沿束臀带的上沿固定设置;所述束腿带沿束臀带的下沿固定布设。有益效果在于:使用简单方便,不会增加现有跳伞防护服的使用负担;通过增加气囊以及单向排气阀设置排气阀压力,利用着地冲击时的压力放气消除冲击势能,从而避免方向冲击对人体的伤害,结构简单,生产方便,效果显著且生产成本低,可以重复使用。可以重复使用。可以重复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高应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二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10.26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15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