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气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换气扇止回阀。
背景技术:
2.换气扇由电动机带动风叶旋转驱动气流,使室内外空气交换的一类空气调节电器。又称通风扇。换气的目的就是要除去室内的污浊空气,调节温度、湿度和感觉效果。换气扇广泛应用于家庭及公共场所。目前,现有技术中换气扇的挡风片在打开开口位置排气时,所打开的开口位置较小,以致于排风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排风效果更佳的换气扇止回阀。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气扇止回阀,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一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通道另一端设置有排风口,所述通道内靠近排风口位置设置有与排风口相适配并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者盖合在排风口位置的复位组件,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相对于对称轴线位置一侧的端部分别通过枢轴与壳体相连接,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风时,风从进风口位置进入,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通过风力吹动,两者未与壳体连接的一侧朝排风口方向转动并打开,使得风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打开的开口位置沿排风口方向排出,当完成排气时,所述复位组件对第一挡板、第二挡板进行复位,使得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可盖合在排风口位置,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塑料材质轻,使得第一挡板、第二挡板转动打开时,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通过风力吹动所打开的开口位置更大,排气更多,排风效果更佳,所述塑料材质本实用新型优选为abs材质。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均呈半圆形设置,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相对于进风口另一侧均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压紧部、支撑部,所述压紧部呈半圆环状设置,所述支撑部设置在压紧部的圆心位置并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对称轴线相垂直。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压紧部不仅对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外边缘进行固定,并且使异物不容易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与通道内侧壁的缝隙位置进入换气扇本体内,所述支撑部的设置,起到骨架作用,风力吹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时,使得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结构更加稳定,不易损坏,提高使用寿命,所述支撑部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优选为一个,设置在压紧部的圆心位置并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对称轴线相垂直,结构稳定的同时,不过增加过多的重量,使得排气更顺畅。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对应进风口一侧设置有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基座以及若干个导流板,所述基座设置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对称
轴线的中心位置,各个导流板沿基座外侧壁周向设置,所述导流板相对于基座另一侧与通道内侧壁相连接,所述导流板高度方向一端向另一端朝排风口方向倾斜并呈弧形设置,所述导流板对应进风口一侧并靠近基座位置设置有开口朝向进风口方向的凹部,所述凹部呈弧形设置,所述基座的高度小于导流板的高度,所述凹部对应基座位置的开口方向一端的高度与基座的高度相平齐,所述凹部相对于基座位置的开口方向另一端的高度与导流板的高度相平齐。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风沿进风口位置置入时,所述高度方向一端向另一端朝排风口方向倾斜并呈弧形的设置,使得所述导流板的倾斜弧面起到风力导向作用,并且所述基座设置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对称轴线的中心位置,以及导流板沿基座外侧壁周向设置,当风力通过倾斜弧面并沿倾斜弧面方向流动时,使得风力能聚集作用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位置,不易分散风力,使得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打开更加顺畅,排气更加有效率。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复位组件包括扭力弹簧,所述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的圆心位置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设置有安装柱,所述扭力弹簧套设在安装柱上,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上均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扭力弹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向脚,各个导向脚分别卡设在导向槽内。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开口槽的设置,用于定位安装扭力弹簧,所述开口槽设置在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的圆心位置,使得复位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时,第一挡板、第二挡板能更加稳定的复位并盖合至通道位置,所述导向块上的导向槽与扭力弹簧的导向脚配合,起到导向复位的同时,也避免扭力弹簧经常脱落,致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不能盖合在排风扇上。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与导流组件之间设置有防尘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相对于对称轴线位置一侧形成有间隙,所述防尘板与间隙位置相对应,所述防尘板的宽度大于间隙的宽度。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防尘板的设置,用于阻挡灰尘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之间的间隙位置进入,所述防尘板的宽度大于间隙的宽度,增强了间隙位置的密闭性,结构更加稳定。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防尘板与对应间隙位置的导流板相固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防尘板设置在与间隙位置相对应的导流板一侧并固定设置在导流板上,减少了安装步骤的同时,还起到定位安装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作用。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一;
17.图2为图1的a部结构放大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二;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三;
20.图中标号含义:1-壳体,2-通道,3-进风口,4-排风口,5-第一挡板,6-第二挡板,7-复位组件,701-扭力弹簧,8-固定件,801-压紧部,802-支撑部,9-导流组件,901-基座,902-导流板,10-凹部,11-开口槽,12-安装柱,13-导向块,14-导向槽,15-导向脚,16-防尘板,17-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22.参见附图1-4,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换气扇止回阀,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通道2,所述通道2一端设置有进风口3,所述通道2另一端设置有排风口4,所述通道2内靠近排风口4位置设置有与排风口4相适配并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者盖合在排风口4位置的复位组件7,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相对于对称轴线位置一侧的端部分别通过枢轴与壳体1相连接,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排风时,风从进风口3位置进入,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通过风力吹动,两者未与壳体1连接的一侧朝排风口4方向转动并打开,使得风从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打开的开口位置沿排风口4方向排出,当完成排气时,所述复位组件7对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进行复位,使得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可盖合在排风口4位置,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塑料材质轻,使得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转动打开时,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通过风力吹动所打开的开口位置更大,排气更多,排风效果更佳,所述塑料材质本实施例优选为abs材质。
23.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均呈半圆形设置,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相对于进风口3另一侧均设置有固定件8,所述固定件8包括压紧部801、支撑部802,所述压紧部801呈半圆环状设置,所述支撑部802设置在压紧部801的圆心位置并与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的对称轴线相垂直。所述压紧部801不仅对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的外边缘进行固定,并且使异物不容易沿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与通道2内侧壁的缝隙位置进入换气扇本体内,所述支撑部802的设置,起到骨架作用,风力吹动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时,使得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的结构更加稳定,不易损坏,提高使用寿命,所述支撑部802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优选为一个,设置在压紧部801的圆心位置并与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的对称轴线相垂直,结构稳定的同时,不过增加过多的重量,使得排气更顺畅。
24.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对应进风口3一侧设置有导流组件9,所述导流组件9包括基座901以及若干个导流板902,所述基座901设置在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的对称轴线的中心位置,各个导流板902沿基座901外侧壁周向设置,所述导流板902相对于基座901另一侧与通道2内侧壁相连接,所述导流板902高度方向一端向另一端朝排风口4方向倾斜并呈弧形设置,所述导流板902对应进风口3一侧并靠近基座901位置设置有开口朝向进风口3方向的凹部10,所述凹部10呈弧形设置,所述基座901的高度小于导流板902的高度,所述凹部10对应基座901位置的开口方向一端的高度与基座901的高度相平齐,所述凹部10相对于基座901位置的开口方向另一端的高度与导流板902的高度相平齐。当风沿进风口3位置置入时,所述高度方向一端向另一端朝排风口4方向倾斜并呈弧形的设置,使得所述导流板902的倾斜弧面起到风力导向作用,并且所述基座901设置在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的对称轴线的中心位置,以及导流板902沿基座901外侧壁周向设置,当风力通过倾斜弧面并沿倾斜弧面方向流动时,使得风力能聚集作用在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位置,不易分散风力,使得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的打开更加顺畅,排气更加有效率。
25.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复位组件7包括扭力弹簧701,所述第一挡板5或第二挡
板6的圆心位置设置有开口槽11,所述开口槽11内设置有安装柱12,所述扭力弹簧701套设在安装柱12上,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上均设置有导向块13,所述导向块13上设置有导向槽14,所述扭力弹簧7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向脚15,各个导向脚15分别卡设在导向槽14内。所述开口槽11的设置,用于定位安装扭力弹簧701,所述开口槽11设置在第一挡板5或第二挡板6的圆心位置,使得复位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时,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能更加稳定的复位并盖合至通道2位置,所述导向块13上的导向槽14与扭力弹簧701的导向脚15配合,起到导向复位的同时,也避免扭力弹簧701经常脱落,致使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不能盖合在排风扇上。
26.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与导流组件9之间设置有防尘板16,所述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相对于对称轴线位置一侧形成有间隙17,所述防尘板16与间隙17位置相对应,所述防尘板16的宽度大于间隙17的宽度。所述防尘板16的设置,用于阻挡灰尘沿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之间的间隙17位置进入,所述防尘板16的宽度大于间隙17的宽度,增强了间隙17位置的密闭性,结构更加稳定。
27.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防尘板16与对应间隙17位置的导流板902相固定。所述防尘板16设置在与间隙17位置相对应的导流板902一侧并固定设置在导流板902上,减少了安装步骤的同时,还起到定位安装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的作用。
2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施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换气扇止回阀,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一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通道另一端设置有排风口,所述通道内靠近排风口位置设置有与排风口相适配并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者盖合在排风口位置的复位组件,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相对于对称轴线位置一侧的端部分别通过枢轴与壳体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气扇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均呈半圆形设置,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相对于进风口另一侧均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压紧部、支撑部,所述压紧部呈半圆环状设置,所述支撑部设置在压紧部的圆心位置并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对称轴线相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气扇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对应进风口一侧设置有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基座以及若干个导流板,所述基座设置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对称轴线的中心位置,各个导流板沿基座外侧壁周向设置,所述导流板相对于基座另一侧与通道内侧壁相连接,所述导流板高度方向一端向另一端朝排风口方向倾斜并呈弧形设置,所述导流板对应进风口一侧并靠近基座位置设置有开口朝向进风口方向的凹部,所述凹部呈弧形设置,所述基座的高度小于导流板的高度,所述凹部对应基座位置的开口方向一端的高度与基座的高度相平齐,所述凹部相对于基座位置的开口方向另一端的高度与导流板的高度相平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气扇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包括扭力弹簧,所述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的圆心位置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设置有安装柱,所述扭力弹簧套设在安装柱上,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上均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扭力弹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导向脚,各个导向脚分别卡设在导向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换气扇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与导流组件之间设置有防尘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相对于对称轴线位置一侧形成有间隙,所述防尘板与间隙位置相对应,所述防尘板的宽度大于间隙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气扇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板与对应间隙位置的导流板相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气扇止回阀,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一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通道另一端设置有排风口,所述通道内靠近排风口位置设置有与排风口相适配并呈对称设置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者盖合在排风口位置的复位组件,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相对于对称轴线位置一侧的端部分别通过枢轴与壳体相连接,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简单、排风效果更佳的技术效果。排风效果更佳的技术效果。排风效果更佳的技术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何仁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宇东电器洁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1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