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上进风燃烧器的混气环及上进风燃烧器。
背景技术:
2.上进风燃烧器一般由底座、混气环和火盖等组成。底座上设有内环喷嘴和外环喷嘴,混气环上设有内环引射管和外环引射管。内环喷嘴通过内环引射管向内环火焰供气,外环喷嘴通过外环引射管向外环火焰供气。通过内环引射管和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口进去的空气为一次空气,经由混气环底部补充到火盖的火焰根部的空气为二次空气。现有技术中,向火焰根部补充的空气和被引射入引射管的空气都从面板的上方进入,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在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口处存在抢风现象,同时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口处的一次空气与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口处的一次空气也存在抢风现象,导致出现引射效果减弱或者外环火盖处因缺少二次空气导致燃烧不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在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口处存在抢风现象,以及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口处的一次空气与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口处的一次空气也存在抢风现象,导致出现引射效果减弱或者外环火盖处因缺少二次空气导致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上进风燃烧器的混气环。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进风燃烧器的混气环,其包括内环体、外环体和导流结构,所述外环体和所述内环体之间形成二次空气通道,所述内环体上设有内混气腔和连通所述内混气腔的内环引射孔,所述内环引射孔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外环体上设有外混气腔和连通所述外混气腔的外环引射管,所述外环引射管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导流结构隔离,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进气端通过所述导流结构隔离。
6.较佳地,所述第一进气口位于在所述内环体的中部,两个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两侧。
7.较佳地,所述导流结构在所述第二进气口处围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上与所述内环体的边缘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两个所述第二腔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的第一腔体。
8.较佳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一端连接所述外环引射管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自所述第二进气口的侧面开始沿所述内环体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隔离了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进气端。
9.较佳地,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另一端设有坡面,和/或,所述第一导流板为弯曲方向朝向所述第二进气口的弧形板,和/或,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端高于所述第二进气口的最低
位置。
10.较佳地,所述导流结构还包括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之间,所述第二导流板自所述第二进气口的侧面开始延伸至相邻的外环引射管的侧面,所述第二导流板用于隔离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
11.较佳地,所述第二导流板为弧形,且弯曲方向背离所述第一进气口。
12.较佳地,所述导流结构还包括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自所述第二进气口的侧面开始沿所述内环体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三导流板和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延伸方向相反。
13.较佳地,所述第二导流板和所述第三导流板之间形成第二缺口,所述第三导流板的下边缘设有用于一次空气流入的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为拱形。
14.较佳地,所述外环引射管靠近所述第一进气口的表面设有凹面;和/或,
15.所述外环引射管自所述外环体朝向所述内环体延伸,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内环体的正下方;和/或,
16.所述第二进气口设有圆台面,所述圆台面的口径由第二进气口外侧向内侧逐渐减小;和/或,
17.所述内环体上还设有热电偶安装孔和点火针安装孔,所述热电偶安装孔位于一个第二进气口处,所述点火针安装孔位于另一个所述第二进气口处。
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混气环。
19.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20.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结构将第二进气口和二次空气通道的进气端进行隔离,避免了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在外环引射管的第二进气口处出现抢风现象;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结构将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进行隔离,避免了内环引射孔的第一进气口处的一次空气与外环引射管的第二进气口处的一次空气出现抢风现象,保证了外环火盖处的二次空气的充分补给以及内环引射孔和外环引射管的引射效果,有利于燃气的充分燃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仰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内环体1
26.内混气腔11
27.内环引射孔12
28.第一进气口121
29.热电偶安装孔13
30.点火针安装孔14
31.外环体2
32.外混气腔21
33.外环引射管22
34.第二进气口221
35.圆台面2211
36.凹面222
37.导流结构3
38.第一导流板31
39.坡面311
40.第二导流板32
41.第三导流板33
42.二次空气通道4
43.第二腔体5
44.第一缺口6
45.第一腔体7
46.第二缺口8
47.第三缺口9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4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上进风燃烧器的二次空气从橱柜的上方进入,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混气环、内环火盖、外环火盖和设有内环喷嘴和外环喷嘴的底座,内环火盖连接在混气环的中心并形成内环混气室,内环混气室中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从内环火盖的火孔中喷射出形成火焰。外环火盖连接在混气环的外环并形成外环混气室,外环混气室中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从外环火盖的火孔中喷射出形成火焰。底座通过阀组连接供气系统,内环喷嘴用于将供气系统中的燃气喷射向内环混气室,同时引射入一次空气。外环喷嘴用于将供气系统中的燃气喷射向外环混气室,同时引射入一次空气。内环火盖、外环火盖和设有内环喷嘴和外环喷嘴的底座均采用现有技术实现,此处不再赘述,以下对混气环进行详细说明。
50.一种混气环,用在上述的上进风燃烧器中。如图1-3所示,混气环包括内环体1、外环体2和导流结构3,内环体1用于连接内环火盖,从而形成内环混气室,外环体2用于连接外环火盖,从而形成外环混气室。内环体1和外环体2同轴设置,外环体2环绕内环体1设置,外环体2和内环体1之间形成二次空气通道4。内环体1上设有内混气腔11和连通内混气腔11的内环引射孔12,内混气腔11为内环混气室的一部分。内环引射孔12设有第一进气口121,内环引射孔12用于输送内环喷嘴输入的燃气和一次空气。外环体2上设有环形的外混气腔21和连通外混气腔21的外环引射管22,外混气腔21为环形,环绕内混气腔11设置。外环引射管22设有第二进气口221,外环引射管22用于输送外环喷嘴输入的燃气和一次空气,第一进气口121和第二进气口221通过导流结构3隔离,第二进气口221和二次空气通道4的进气端通过导流结构3隔离。
51.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通过导流结构3将第二进气口221和二次空气通道4的进气端进行隔离,避免了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在外环引射管22的第二进气口221处出现抢风现象;同时,本实施例通过导流结构3将第一进气口121和第二进气口221进行隔离,避免了内
环引射孔12的第一进气口121处的一次空气与外环引射管22的第二进气口221处的一次空气出现抢风现象,保证了外环火盖处的二次空气的充分补给以及内环引射孔12和外环引射管22的引射效果,有利于燃气的充分燃烧。
52.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口121位于在内环体1的中部区域,优选位于内环体1的中心区域,相应地,向内环火盖供气的内环喷嘴设置在底座的中心位置并向上喷射燃气,两个第二进气口221位于第一进气口121的两侧,两个第二进气口221的朝向相反,从而从相反的方向吸气,避免了两个外环引射管22抢风,也有利于燃气的充分燃烧。
53.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3在第二进气口221处围成第二腔体5,第二腔体5上与内环体1的边缘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6,两个第二腔体5之间形成与第一进气口121连通的第一腔体7。第二腔体5为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保证第二进气口221的一次空气的充分引射,第一腔体7为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保证第一进气口121的一次空气的充分引射。
54.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3包括一端连接外环引射管22的第一导流板31,第一导流板31自第二进气口221的侧面开始沿内环体1的边缘设置,第一导流板31隔离了第二腔体5和二次空气通道4的进气端。第一导流板31和第一缺口6将空气进行导流,一部分空气流入第一腔体7和第二腔体5行成一次空气,一部分空气进入二次空气通道4行成二次空气,且一次空气与二次空气由于第一导流板31的存在,避免了强风现象的发生。
55.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31的另一端设有坡面311,第一导流板31为弯曲方向朝向第二进气口221的弧形板,第一导流板31的下端高于第二进气口221的最低位置。坡面311的设置可以使得一次空气更加方便地流经第一缺口6从而进入第二腔体5;第一导流板31设置为弧形板,有利于增加第二腔体5的容积,保证一次空气的充分补给;第一导流板31的下端高于第二进气口221的最低位置,有利于保证空气的隔离效果。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31设有坡面311、第一导流板31设置为弯曲方向朝向对应的第二进气口221的弧形板,及第一导流板31的下端高于第二进气口221的最低位置这三个技术特征可以择一或者择二设置。
56.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3还包括第二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32设置于第一进气口121和第二进气口221之间,第二导流板32自第二进气口221的侧面开始延伸至相邻的外环引射管22的侧面,第二导流板32用于隔离第一进气口121和第二进气口221。第二导流板32将第一进气口121和第二进气口221进行隔离,避免了第一进气口121和第二进气口221处出现抢风现象,有利于燃气的充分燃烧。
57.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32为弧形,且弯曲方向背离第一进气口121,这样的形状设置有利于增加第一腔体7的容积,保证一次空气的充分补给,进而保证内环引射孔12的燃气的充分燃烧。
58.本实施例中,导流结构3还包括第三导流板33,第三导流板33自第二进气口221的侧面开始沿内环体1的边缘设置,第三导流板33和第一导流板31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三导流板33的设置有利于第一腔体7的相对独立,增加第一腔体7的容积。
5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32和所述第三导流板33之间形成第二缺口8,第三导流板33的下边缘设有用于一次空气流入的第三缺口9,第三缺口9为拱形。第二缺口8和第三缺口9的设置为一次空气流入第一腔体7提供了通道,保证了第一腔体7的一次空气的补给,有利于内环引射孔12的燃气的充分燃烧。
60.本实施例中,外环引射管22靠近第一进气口121的表面设有凹面222,有利于燃气和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从第一进气口121流入内环引射孔12;外环引射管22自外环体2朝向内环体1延伸,第二进气口221位于内环体1的正下方,第一进气口121与第二进气口221均位于内环体1的下方,方便燃气和一次空气的引入;第二进气口221设有圆台面2211,圆台面2211的口径由第二进气口221外侧向内侧逐渐减小,有利于燃气和第二腔体5的一次空气更加方便地进入第二进气口221;内环体1上还设有热电偶安装孔13和点火针安装孔14,热电偶安装孔13位于一个第二进气口221处,点火针安装孔14位于另一个第二进气口221处,有利于热电偶和点火针的安装方便,保证燃烧器的燃烧安全和点火方便。
61.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上进风燃烧器的混气环,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环体、外环体和导流结构,所述外环体和所述内环体之间形成二次空气通道,所述内环体上设有内混气腔和连通所述内混气腔的内环引射孔,所述内环引射孔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外环体上设有外混气腔和连通所述外混气腔的外环引射管,所述外环引射管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导流结构隔离,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进气端通过所述导流结构隔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气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位于在所述内环体的中部,两个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两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气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在所述第二进气口处围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上与所述内环体的边缘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两个所述第二腔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的第一腔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气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一端连接所述外环引射管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自所述第二进气口的侧面开始沿所述内环体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隔离了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进气端。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气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另一端设有坡面,和/或,所述第一导流板为弯曲方向朝向所述第二进气口的弧形板,和/或,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端高于所述第二进气口的最低位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气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还包括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之间,所述第二导流板自所述第二进气口的侧面开始延伸至相邻的外环引射管的侧面,所述第二导流板用于隔离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气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板为弧形,且弯曲方向背离所述第一进气口。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气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还包括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自所述第二进气口的侧面开始沿所述内环体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三导流板和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延伸方向相反。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气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板和所述第三导流板之间形成第二缺口;所述第三导流板的下边缘设有用于一次空气流入的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为拱形。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混气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靠近所述第一进气口的表面设有凹面;和/或,所述外环引射管自所述外环体朝向所述内环体延伸,所述第二进气口位于所述内环体的正下方;和/或,所述第二进气口设有圆台面,所述圆台面的口径由第二进气口外侧向内侧逐渐减小;和/或,所述内环体上还设有热电偶安装孔和点火针安装孔,所述热电偶安装孔位于一个第二进气口处,所述点火针安装孔位于另一个所述第二进气口处。11.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混气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上进风燃烧器的混气环及上进风燃烧器,其包括内环体、外环体和导流结构,所述外环体和所述内环体之间形成二次空气通道,所述内环体上设有内环引射孔,所述内环引射孔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外环体上外环引射管,所述外环引射管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导流结构隔离,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进气端通过所述导流结构隔离。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流结构避免了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在外环引射管的第二进气口处出现抢风现象;同时避免了内环引射孔的第一进气口处的一次空气与外环引射管的第二进气口处的一次空气出现抢风现象,保证了引射效果,有利于燃气的充分燃烧。分燃烧。分燃烧。
技术研发人员:余参参 刘晓刚 王帅东 俞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1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