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盖以及马桶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4-05-15  81



    1.本实用新型涉及马桶组件布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桶盖以及马桶。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家庭会选择智能家居以满足日常生活,智能马桶作为智能家居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承载的功能随着智能马桶的发展也愈发丰富与完善。大多数智能马桶采用的水箱的尺寸较大,水箱的高度较高,而机芯安装在水箱的上方,智能马桶的核心部件大多集成在机芯上,智能马桶的多功能性使得集成在机芯的功能组件越来越多,包括横向尺寸与纵向尺寸,如果尺寸过大,增大马桶的占地体积的同时减小卫生间的使用空间体积,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以及观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桶盖以及马桶,可以提高马桶的空间使用率。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桶盖,包括壳体、盖体以及机芯,壳体具有容纳腔,盖体转动连接于壳体,机芯位于容纳腔内;机芯包括底座、进水阀组件、分水阀、管道束以及冲组件;底座连接于壳体并封闭容纳腔,底座包括承载部;进水阀组件用于与水源连通,设置于承载部;分水阀包括进水口与出水口,进水口与进水阀组件连通,分水阀设置于承载部并与进水阀组件之间形成间隔;喷水装置设置于底座,管道束的一端连通喷水装置,另一端伸入间隔并朝向分水阀弯折后,连通出水口,喷水装置通过管道束接收来自于分水阀的水流,并用于冲洗用户体表。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水阀组件包括进水阀支架以及进水阀,进水阀支架设置于承载部,进水阀支架具有相背的两个表面;机芯还包括用于产生电解除菌水的除菌模块,除菌模块连通进水阀与进水口,除菌模块以及进水阀分别安装于进水阀的两个表面。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载部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凹陷形成凹腔,承载部包括位于凹腔内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三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三侧面相对设置,第一侧面连接于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之间,凹腔具有开口,开口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位置;进水阀组件、分水阀、管道束均设置于凹腔内,并与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间隔设置;底座还包括突出部,突出部连接于承载部的开口处,并突出于承载部,喷水装置设置于突出部。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表面朝向第一表面凸起形成用于容纳水箱的凸起部,凸起部位于凹腔内并邻近第一侧面;机芯还包括用于控制水箱出水的冲水电机,冲水电机设置于凹腔内,并与分水阀间隔设置,凸起部位于分水阀与冲水电机之间。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芯还包括用于加热流入分水阀的水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连通除菌模块与进水口,加热装置设置于凹腔内,并邻近于第二侧面。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芯还包括电控组件,电控组件与进水阀组件、分水阀、喷水装置以及加热装置电连接,电控组件设置于凹腔内,并邻近于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电控组
    件控制进水阀组件、分水阀、喷水装置以及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芯还包括用于对马桶除臭的净化装置,净化装置具有吸风口,吸风口设置于突出部。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净化装置还包括风道,吸风口设置于风道内并连通风道,风道由突出部延伸至承载部,且向第三侧面弯折并抵接于第三侧面。
    12.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桶,包括马桶主体以及上述马桶盖,马桶盖安装于马桶主体。
    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马桶盖,将进水阀组件与分水阀间隔形成间隙,将连通分水阀与喷水装置的管道束设置在间隙内,充分利用组件之间的间隙,并且在一个安装支架的两面分别安装除菌模块以及与除菌模块连通的进水阀,减少管道长度的使用,节省空间。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马桶,在不改变水箱高度的情况下,在机芯底座上设置有凹腔,在凹腔内设置有与水箱顶部形状相匹配的突出部,同时在凹腔中设置智能马桶的其他核心组件,凹腔将其他核心组件的安装高度下沉,限制马桶的高度,使之符合大多数人体的高度,提高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马桶盖的爆炸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安装有进水阀组件、分水阀以及喷水装置的底座的俯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图2中底座的立体剖面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设置凹腔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在凹腔内设置有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未体现净化装置的风道的的俯视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体现净化装置的风道的示意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马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析说明如后。
    24.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桶盖10,包括壳体100、盖体200以及机芯300,壳体100具有容纳腔1000,机芯300位于容纳腔1000内,机芯300包括底座3000,底座3000连接于壳体100并封闭容纳腔1000,例如底座3000可卡接于壳体100,方便分离,壳体100可以保护机芯300免于被水浸泡;盖体200转动连接于壳体100,示例性的,盖体200可以通过阻尼连接在壳体100上,以增大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的转动摩擦,不会使盖体200相对于壳体100轻易转动,盖体200可以包括盖板以及座圈,盖板与座圈均可以相对于壳体100转动,同时盖板也可相对座圈转动。
    25.具体的,请参考图2,底座3000可以包括承载部3010,承载部3010设置有进水阀组件3100、分水阀3200以及喷水装置3400,进水阀组件3100通过管道连通水源,用于向喷水装
    置3400供水,分水阀3200用于将不同功能性的水路分开并通向喷水装置3400,喷水装置3400接收来自分水阀3200的水流并作用于用户体表。其中,分水阀3200包括进水口3210与出水口3220,进水口3210与进水阀组件3100连通,出水口3220与喷水装置3400连通,分水阀3200与进水阀组件3100间隔设置,以便在分水阀3200与进水阀组件3100之间形成间隔的同时避免应力集中,示例性的,分水阀3200具有多个功能性水路出口,喷水装置3400具有多个功能性水路进口,功能性水路出口与功能性水路进口通过管道连通,将上述不同的管道通过捆绑的方式聚集一起形成管道束3300,管道束3300一端连通喷水装置3400,另一端伸入分水阀3200与进水阀组件3100之间形成的间隔,并朝向分水阀3200弯折后连通分水阀3200的出水口3220;管道束3300可以防止在一定空间内管道因数量较多而打结缠绕,同时可以减少各管道之间的空隙,将管道束3300设置在间隔中,能很大程度上利用分水阀3200与进水阀组件3100之间的间隔空间,减少空间的浪费。
    26.请继续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芯300可以包括产生电解除菌水的除菌模块3500,除菌模块3500连通进水阀组件3100与分水阀3200的进水口3210,电解除菌水从除菌模块3500流入分水阀3200后,通过特定的水路流入至喷水装置3400,最终从喷水装置3400喷出,用以对喷水装置3400以及马桶便池进行消毒。
    27.另外,进水阀组件3100可以包括进水阀支架3110以及进水阀3120,进水阀3120与除菌模块3500连通,进水阀支架3110可以通过螺栓设置于承载部3010,进水阀支架3110可以具有两个相背的两个表面,除菌模块3500以及进水阀3120分别安装于进水阀支架3110的两个表面。示例性的,进水阀支架3110可以包括连接部与安装部,连接部通过螺栓连接于承载部3010,安装部固定于连接部上,其中安装部可以是板状结构,除菌模块3500与进水阀3120分别安装在安装部两个相背的表面,且进水阀3120与除菌模块3500连通方式可以是通过设置在进水阀3120上的第一出水口连通设置在除菌模块3500上的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可以相对于进水阀支架3110设置在同一方向上,以便于减少第一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之间管道的使用长度,从而节省空间。
    28.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进水阀3120可以通过进水阀支架3110设置于承载部3010,除菌模块3500可以通过除菌模块3500支架设置于承载部3010,其中除菌模块3500支架邻近于进水阀支架3110,当需要更换进水阀3120或电解水组件时只需拆解其中一个支架即可更换。
    29.请参阅图3与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载部3010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3011与第二表面3012,其中第一表面3011用于设置进水阀组件3100等部件,第二表面3012用于直接接触马桶,第一表面3011朝向第二表面3012凹陷形成凹腔3013,凹腔3013用于限制如进水阀组件3100等的安装区域与位置,承载部3010包括用以形成凹腔3013的第一侧面3014、第二侧面3015与第三侧面3016,第二侧面3015与第三侧面3016相对设置,第一侧面3014连接于第二侧面3015与第三侧面3016之间,且第一侧面3014可以与第二侧面3015以及第三侧面3016垂直,进水阀组件3100、分水阀3200以及管道束3300均设置于凹腔3013内并与第一侧面3014、第二侧面3015以及第三侧面3016间隔设置。在凹腔3013内还具有凸起部3018,凸起部3018的形状与用于冲洗便池的水箱顶部的形状相匹配并用于容纳水箱顶部,凸起部3018由第二表面3012朝向第一表面3011凸起而形成,凸起部3018邻近第一侧面3014,同时,用于与水箱连接并控制水箱出水的冲水电机3600也设置于凹腔3013内,并与分水阀3200间隔设
    置,凸起部3018设置于冲水电机3600与分水阀3200之间,冲水电机3600可以邻近于凸起部3018或抵接于凸起部3018,减少冲水电机3600与凸起部3018之间的间隔空间,以便于减少因水箱直接或间接占据的空间体积。
    30.另外,凹腔3013具有位于第一侧面3014相对位置的开口3017,底座3000包括突出部3020,突出部3020连接在承载部3010的开口3017处并突出于承载部3010,喷水装置3400设置于突出部3020。当马桶盖10设置于马桶主体21时(如图8所示),突出部3020位于马桶便池的上方,且靠近马桶便池的边缘,用于设置需要作用于人体或者直接部便池连通的组件。
    31.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承载部3010可以是平板结构,不具有上述凹腔3013以及凸腔,即第一表面3011是平面,而突出部3020可以是承载部3010的边缘的一部分沿某一方向固定方向延伸而形成,上述某一固定方式可以是位于第一表面3011所在平面,突出部3020还可以以某一角度倾斜于承载部3010。
    32.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芯300还包括加热装置3700与电控组件3800,加热装置3700连通除菌模块3500与分水阀3200的进水口3210,加热装置3700用于对流入分水阀3200的普通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热水通过喷水装置3400喷出并作用于用户体表;电控组件3800与进水阀组件3100、分水阀3200、喷水装置3400以及加热装置3700等其他组件电连接,用以控制与之电连接的组件的工作状态。具体的,加热装置3700设置于凹腔3013内,并邻近于第二侧面3015。在智能马桶中,加热装置3700普遍较大,因此若加热装置3700与凹腔3013的第一侧面3014、第二侧面3015或第三侧面3016间隔设置时,会造成没有空间设置其他较大的组件;电控组件3800也设置于凹腔3013内,且邻近于第一侧面3014与第二侧面3015。上述方案将电控组件3800与加热装置3700位于相互远离的位置,是因为电控组件3800包括电路板组件,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电路板相对于其他组件的尺寸较大,而加热装置3700相较与其他组件的组件也较大,当电控组件3800与加热装置3700邻近设置时,可能会增大承接部在横向上的尺寸,另外,当加热装置3700因老化或出现裂痕而渗水时,渗出水不会轻易地接触到电控组件3800。
    33.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3700可以包括热水箱支架以及热水箱,热水箱支架设置在凹槽内,热水箱支架具有一定的高度,热水箱安装在热书箱支架上,从而将热水箱抬起,在热水箱支架与承载部3010之间的空间还可以设置其他尺寸较小的组件,或者当热水箱支架与承载部3010之间的空间体积大小不足以安装组件时,可以在热水箱支架下对应的凹槽部分再凹陷形成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的形状与安装的组件的底部形状相匹配,再将对应的组件安装在热水箱支架与承载部3010之间的空间内。
    34.同理,电控组件3800也可以包括电控支撑架与控制板组件,电控支撑架设置在凹槽内,控制板组件设置在电控支撑架上,也可以在电控支撑架与承载板之间的空间设置其他的组件,从而控制承载部3010的横向尺寸。
    35.请参阅图6与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芯300包括用于对马桶除臭的净化装置3900,净化装置3900包括吸风口3901,吸风口3901设置于所述突出部3020。上述吸风口3901设置的方式具体是,在突出部3020上开设通孔作为吸风口3901,即吸风口3901朝向马桶便池内,当马桶便池散发的待进化的空气时,因为马桶便池相对于吸风口3901处于低处,当净化装置3900工作时,带进化的空气在扩散作用下直接上升,因此可以直接从突出部3020之下经过吸风口3901被吸入,进而被进化,上述吸风口3901的设置方式在吸入相同体积的空
    气时,待进化的空气的占比较大,增大了对待进化的空气的吸风的效率。
    36.另外,净化装置3900还包括风道3902,风道3902与吸风口3901连通,吸风口3901可以包括多个分吸风口,并可以分散设置于风道3902内,因为风道3902中要设置吸风机,且为了提高除臭的效率,吸风机的功率以及扇叶要适当地增大,从而增大吸风机的尺寸,因此风道3902可以由突出部3020延伸至承载部3010,将吸风机设置在承载部3010上,并且为了使被进化后的空气迅速扩散至空气中,可以将出气口设置于壳体100(如图1所示)的一侧,示例性的,将上述出气口设置在壳体100上对应的靠近凹腔3013的第三侧面3016的一侧,同时适应性的将吸风机抵接于第三侧面3016,风道3902则由突出部3020延伸至承载部3010,且向第三侧面3016弯折并抵接于第三侧面3016。
    37.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风道3902的一端的侧板抵接于突出部3020相对远离承接部的边缘,并在侧板上设置通孔作为吸风口3901,同时可以在上述出风口处设置能散发香气的装置,比如香袋,除臭装置工作时,出风口处,从马桶盖10(如图8所示)内向马桶盖10外的单方向的空气流动会增强,因此香袋散发的香气会经过出风口扩散至空气中,提高正在使用马桶的用户的体验。
    38.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芯300还包括烘干组件4000,用于向用户体表吹热风,且在喷水装置3400工作之后进行工作,具体是,当喷水装置3400喷出的热水作用于用户体表后,烘干组件4000向用户体表的相同部位吹出热风,用于加快蒸发停留在用户体表的水;烘干组件4000设置于突出部3020,喷水装置3400位于烘干组件4000与净化装置3900之间。
    39.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喷水装置3400设置于突出部3020的中间位置,烘干组件4000与净化装置3900设置于喷水装置3400的同侧,且烘干组件4000设置于喷水装置3400与净化装置3900之间,而喷水装置3400的另一侧可以设置其他功能性组件,进而提高智能马桶的功能多样性。
    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马桶盖10,对设置于机芯300进行整体布局。
    41.具体是,在纵向高度上,考虑到马桶20以及水箱的高度,将机芯300的底座3000的安装高度设置于水箱的顶端之下,即将机芯300的安装高度适当降低,第一次降低组件的安装高度;同时,将已降低安装高度的底座3000上再向下凹陷形成用于设置组件的凹槽,组件设置于凹槽内,第二次降低组件的安装高度;通过上述方案两次降低组件安装的高度,以限制设置在底座3000上的组件的顶端高度,从而限制马桶20的整体高度。上述组件比如进水阀组件3100、分水阀3200等。
    42.在横向方向上,充分考虑设置在底座3000上的组件之间的空间的利用方式,例如,分水阀3200与进水阀组件3100之间存在间隔,将连接在分水阀3200的出水口3220的管道绑在一起形成管道束3300并放置在间隔中,既能减少各管道之间的间隙并防止因管道过多而打结缠绕,同时也充分利用分水阀3200与进水阀3120之间的间隔。另外,将因匹配容纳水箱而在底座3000上设置的凸出部设置在冲水电机3600与分水阀3200之间,同时将冲水电机3600邻近或紧靠凸出部,充分利用因凸出部而造成的空间的浪费;最后将占用空间较多的加热装置3700与电控组件3800设置在凹槽的边缘,均能减少加热装置3700与凹槽边缘以及电控组件3800与凹槽边缘的空隙,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马桶20,包括马桶主体21以及上述马桶盖10,马桶
    盖10安装在马桶主体21上,马桶主体21内陷形成便池与安装腔,水箱即安装于安装腔内,马桶盖10的机芯300设置于安装腔之上并连接于马桶主体21,马桶盖10的盖体200位于便池之上。上述方案中因采用上述整体布局的马桶盖10,限制了马桶20的纵向高度与横向宽度,使得马桶20整体尺寸不会因过大而造成对卫生间空间的过多占用,并且从外观以及使用上提升用户的体验。
    4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马桶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盖体,所述盖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以及机芯,所述机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机芯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壳体并封闭所述容纳腔,所述底座包括承载部;用于与水源连通的进水阀组件,所述进水阀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部;分水阀,所述分水阀包括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阀组件连通,所述分水阀设置于所述承载部并与所述进水阀组件之间形成间隔;管道束;以及喷水装置,所述喷水装置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管道束的一端连通所述喷水装置,另一端伸入所述间隔,并朝向所述分水阀弯折后,连通所述出水口,所述喷水装置通过所述管道束接收来自于所述分水阀的水流,并用于冲洗用户体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凹腔,所述承载部包括位于所述凹腔内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三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之间,所述凹腔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位置;所述进水阀组件、所述分水阀、所述管道束均设置于所述凹腔内,并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三侧面间隔设置;所述底座还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连接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开口处,并突出于所述承载部,所述喷水装置设置于所述突出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阀组件包括进水阀支架以及进水阀,所述进水阀支架设置于凹腔内,所述进水阀支架具有相背的两个表面;所述机芯还包括用于产生电解除菌水的除菌模块,所述除菌模块连通所述进水阀与所述进水口,所述除菌模块以及所述进水阀分别安装于所述进水阀支架的两个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凸起以形成用于容纳水箱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凹腔内并邻近所述第一侧面;所述机芯还包括用于控制水箱出水的冲水电机,所述冲水电机设置于所述凹腔内,并与所述分水阀间隔设置,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分水阀与所述冲水电机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还包括用于加热流入所述分水阀的水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连通所述除菌模块与所述进水口,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凹腔内,并邻近于所述第二侧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还包括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进水阀组件、所述分水阀、所述喷水装置以及所述加热装置电连接,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凹腔内,并邻近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电控组件控制所述进水阀组件、所述分水阀、所述喷水装置以及所述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还包括用于对马桶除臭的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具有吸风口,所述吸风口设置于所述突出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风道,所述吸风口设置于所述风道内并连通所述风道,所述风道由所述突出部延伸至所述承载部,且向所述
    第三侧面弯折并抵接于所述第三侧面。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还包括烘干组件,所述烘干组件设置于所述突出部并用于吹出热风以烘干用户体表,所述喷水装置位于所述烘干组件与所述净化装置之间。10.一种马桶,其特征在于,包括:马桶主体;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马桶盖,所述马桶盖安装于所述马桶主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桶盖以及马桶,马桶盖包括壳体、盖体以及机芯,盖体转动连接于壳体,机芯位于壳体的容纳腔内;机芯包括底座、进水阀组件、分水阀、管道束以及冲组件,底座连接于壳体并封闭容纳腔,底座包括承载部,承载部上间隔设置有进水阀组件以及分水阀以形成间隔,分水阀包括进水口与出水口,进水口与进水阀组件连通;喷水装置设置于底座,管道束的一端连通喷水装置,另一端伸入间隔并朝向分水阀弯折后连通出水口,喷水装置通过管道束接收来自于分水阀的水流,并用于冲洗用户体表;马桶包括马桶主体以及上述马桶盖,马桶盖安装于马桶主体上。本申请对马桶盖进行整体布局,限制其纵向高度与横向宽度,提高其空间利用率。提高其空间利用率。提高其空间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谢伟藩 虞勇利 肖银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博电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1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22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