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暖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集水管。
背景技术:
2.集水管在地暖系统中主要负责地暖环路中水流量的汇集,当燃气锅炉中的水经过主管道流入分集水器中,经过滤器将杂质隔离,之后将水均衡分配到环路中,经过热交换后返回到集水管回主杠,再由回水口流入的供热系统中。
3.传统的集水管通常采用铜来制造,铜的材料成本较高,且铜所制作的管路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汇集管内产生的紊流对铜管的内壁进行冲击造成管路的损伤,导致泄漏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集水管。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集水管,包括主管,所述主管的右端部第一管组,所述第一管组包括多条第一支管,多条所述第一支管为弯管且等距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支管左侧的主管上设有第二管组,所述第二管组包括多条第二支管,多条所述第二支管为支管且等距排列,所述第一支管设于主管的上端,所述第二支管设于主管的前端。
6.作为优选,所述主管的右端设有一条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右端向上翘起。
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管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第一支管之间的间隔距离一致。
8.作为优选,所述主管的左端设有封板。
9.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所述主管为不锈钢材质,有效的降低了材料的成本,同时不锈钢相对于铜硬度更高,能有效的抵抗水流的冲击,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与连接管的材质为铜,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与连接管需要与外部管路进行连接,铜的熔点低于不锈钢的熔点,方便管路与管路的连接,采用不锈钢与铜的组合,在不影响其原本的性能情况的情况下在大大降低整体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视结构示意图。
12.图中:1、主管;2、封板;3、第一支管;4、第二支管;5、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14.实施例:一种集水管,如图1-图2所示,一种集水管,包括主管1,所述主管1的右端部第一管组,所述第一管组包括多条第一支管3,多条所述第一支管3为弯管且等距排列设
置,所述第一支管3左侧的主管1上设有第二管组,所述第二管组包括多条第二支管4,多条所述第二支管4为支管且等距排列,所述第一支管3设于主管1的上端,所述第二支管4设于主管1的前端;所述主管1的右端设有一条连接管5,所述连接管5的右端向上翘起,所述连接管5与主管1之间的夹角a为145
°
;所述第二支管4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第一支管3之间的间隔距离一致,间隔距离b均为25.4mm;所述主管1的左端设有封板2。
15.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集水管,包括主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1)的右端部第一管组,所述第一管组包括多条第一支管(3),多条所述第一支管(3)为弯管且等距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支管(3)左侧的主管(1)上设有第二管组,所述第二管组包括多条第二支管(4),多条所述第二支管(4)为支管且等距排列,所述第一支管(3)设于主管(1)的上端,所述第二支管(4)设于主管(1)的前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1)的右端设有一条连接管(5),所述连接管(5)的右端向上翘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管(4)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第一支管(3)之间的间隔距离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1)的左端设有封板(2)。
技术总结
一种集水管,属于暖通设备技术领域;所述主管为不锈钢材质,有效的降低了材料的成本,同时不锈钢相对于铜硬度更高,能有效的抵抗水流的冲击,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与连接管的材质为铜,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与连接管需要与外部管路进行连接,铜的熔点低于不锈钢的熔点,方便管路与管路的连接,采用不锈钢与铜的组合,在不影响其原本的性能情况的情况下在大大降低整体材料成本。低整体材料成本。低整体材料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罗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绍兴市特高制冷暖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3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