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门把手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械式隐藏把手及汽车。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汽车车门的push结构隐藏把手在激活push执行器弹起后,手柄一般被限位装置支持无法自动复位,需要用户再次操作手柄才能恢复把手初始隐藏位置。当用户车辆停放在停车场或其他户外地方时,被他人按压手柄使把手弹起后,通常需要车主自己再次操作才能实现把手的隐藏复位,这给车辆使用带来了很多麻烦。
3.部分采用机械旋转结构的汽车隐藏把手,用户需按住把手后端使把手前端翘起并保持按压状态,待用户用手扣住把手前端后才能开门,开门操作也不方便,且这类把手多采用电慈感应信号的方式进行解锁开门,把手容易受极端天气影响出现信号不灵敏的情况,需要用户反复操作才能解锁开门,整套车门系统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当把手被人按压弹起时,能先保持一定的开合度后在短时间内缓缓复位的低成本机械式隐藏把手。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械隐藏把手,包括:底座、把手主体、摆臂和推臂,所述把手主体通过其第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摆臂及所述推臂均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把手主体的内侧,所述摆臂具有抵接部及第一限位部,所述推臂具有第二限位部及推动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把手主体的第二端配合相抵,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互抵接限位,所述推动部与所述把手主体的中部配合相抵,所述把手主体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摆臂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摆臂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复位件,且所述摆臂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用于缓冲所述摆臂复位的阻尼件。
6.当所述把手主体的第二端被向内按压后,推动所述摆臂转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接合断开,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复位推动所述推臂转动,进而使得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把手主体向外转动。
7.优选的,所述阻尼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阻尼齿轮,所述阻尼齿轮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摆臂上具有与所述阻尼齿轮啮合的齿部。
8.优选的,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三转轴间隔设于所述底座内侧,所述把手主体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推臂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摆臂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底座连接,所述第三弹性复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上。
9.优选的,所述摆臂包括依次连接的抵杆、第二套装部及限制杆,所述第二套装部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外,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二套装部内,所述抵杆的端部限定
形成所述抵接部,所述限制杆的端部限定形成所述第一限位部。
10.优选的,所述底座为中空状,所述把手主体、所述摆臂、所述推臂和所述阻尼件均设于所述底座内。
11.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外侧设有封板,所述封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底座内部相连通的通槽,所述把手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手柄、连接部和第一套装部,所述手柄设于所述通槽内,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转轴均设于所述封板内侧,所述第一套装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外,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套装部内。
12.优选的,所述摆臂、所述推臂和所述阻尼件均为塑料件。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门及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械隐藏把手,所述机械隐藏把手安装于所述车门内,且所述把手主体与所述车门的外表面平齐设置。
14.优选的,还包括用于锁止所述车门与车身的门锁,当所述把手主体被向外拉转时,所述门锁从锁止状态向解锁状态切换。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机械隐藏把手及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械隐藏把手,通过三轴传动机构使隐藏把手被人按压弹起后,在短时间内即可自动隐藏,无需用户再次操作将把手复位,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车辆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械隐藏把手的轴测图1;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械隐藏把手的轴测图2;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摆臂的轴测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推臂的轴测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把手主体的轴测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阻尼件的轴测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械隐藏把手的轴测图3;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机械隐藏把手的轴测图4。
25.图中,1、底座;11、第一转轴;12、第二转轴;13、第三转轴; 14、封板;14a、通槽;2、把手主体;21、第一端;22、第二端;23、第一弹性复位件;24、手柄;25、连接部;26、第一套装部;3、摆臂; 31、抵杆;31a、抵接部;32、限制杆;32a、第一限位部;33、第二弹性复位件;34、第二套装部;4、推臂;41、第二限位部;42、推动部;43、第三弹性复位件;5、阻尼件;51、阻尼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
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机械隐藏把手,包括:底座1、把手主体2、摆臂3和推臂4,所述把手主体2通过其第一端21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摆臂3及所述推臂4均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把手主体2的内侧,所述摆臂3具有抵接部31a 及第一限位部32a,所述推臂4具有第二限位部41及推动部42,所述抵接部31a与所述把手主体2的第二端22配合相抵,所述第一限位部32a与所述第二限位部41配合抵接限位,所述推动部42与所述把手主体2的中部配合相抵,所述把手主体2与所述底座1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复位件 23,所述摆臂3与所述底座1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复位件33,所述摆臂3 与所述底座1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复位件43,且所述摆臂3与所述底座1 之间连接有用于缓冲所述摆臂3复位的阻尼件5;
30.对于上述三轴传动机构,当所述把手主体2的第二端22被向内按压后,把手主体2将推动所述摆臂3转动,所述第一限位部32a与所述第二限位部41之间的接合断开,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33复位推动所述推臂4 转动,进而使得所述推动部42推动所述把手主体2向外转动。把手能自动向外弹出,同时阻尼件5通过控制摆臂3缓慢复位从而控制把手主体2 缓慢自动隐藏复位,无需用户进一步操作。
31.进一步的,所述阻尼件5包括阻尼齿轮51,所述阻尼齿轮51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摆臂3上具有与所述阻尼齿轮51啮合的齿部。该阻尼件5也可以是其他阻尼装置,如在摆臂3与底座1的连接处设置铰接结构使其缓慢复位。阻尼件5可以使把手主体2拥有一定回位时间,给用户留出按压把手到握住弹开的手柄24的动作时间,让用户能单手操作开门,提高车辆使用便利性。
32.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阻尼件5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阻尼齿轮51。多个阻尼齿轮51可以降低把手主体2回位速度,同时还可以采取不同阻尼力的阻尼齿轮51来调整把手主体2的回位时间。
33.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底座1还包括第一转轴11、第二转轴 12和第三转轴13,所述第二转轴12和所述第三转轴13间隔设于所述底座1内侧,所述把手主体2通过所述第一转轴11与所述底座1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23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1上,所述推臂4通过所述第二转轴12与所述底座1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33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 12上,所述摆臂3通过所述第三转轴13与底座1连接,所述第三弹性复位件43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13上。其中第一弹性复位件23、第二弹性复位件33及第三弹性复位件43均可以是扭簧或其他弹性元件。第一弹性复位件23和第二弹性复位件33在初始位置为自然状态;第三弹性复位件43在初始位置为被压缩或被拉伸的状态,具有抵抗变形的弹性力。
34.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摆臂3包括依次连接的抵杆31、第二套装部34及限制杆32,所述第二套装部34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12 外,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33设于所述第二套装部34内,所述抵杆31的端部限定形成所述抵接部31a,所述限制杆32的端部限定形
成所述第一限位部32a。通过抵杆31的转动,可以带动限制杆32转动从而使第一限位部32a与第二限位部41之间的接合断开。
35.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为中空状,所述把手主体2、所述摆臂3、所述推臂4和所述阻尼件5均设于所述底座1内。
36.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8所示,所述底座1的外侧设有封板14,所述封板14上开设有与所述底座1内部相连通的通槽14a,所述把手主体2包括依次连接的手柄24、连接部25和第一套装部26,所述手柄24设于所述通槽14a内,所述连接部25和所述第一转轴11均设于所述封板14内侧,所述第一套装部26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1外,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23 设于所述第一套装部26内。通槽14a可以容纳手柄24向底座1内或向底座1外转动,同时限制手柄24朝其他方向的位移。
37.进一步的,所述摆臂3、所述推臂4和所述阻尼件5均为塑料件,便于加工生产。
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包括车门及上述的机械隐藏把手,所述机械隐藏把手安装于所述车门内,且所述把手主体2 与所述车门的外表面平齐设置。
39.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锁止所述车门与车身的门锁,当所述把手主体2被向外拉转时,所述门锁从锁止状态向解锁状态切换。
4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41.1、当把手主体2的第二端22即手柄24被向内按压后,把手主体2向内转动并推动摆臂3从其初始位置向触发位置转动,同时摆臂3与底座1 之间连接的第二弹性复位件33被压缩或拉伸;
42.2、摆臂3转动使得其第一限位部32a与推臂4的第二限位部41之间的结合断开,原初始状态下推臂4与底座1之间连接的第三弹性复位件 43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具有抵抗形变的弹性力,当第二限位部41脱离第一限位部32a后,推臂4在第三弹性复位件43的作用下朝自然状态下的位置做复位转动,由于第三弹性复位件43的扭簧力值大于第一弹性复位件23的扭簧力值,推臂4转动的同时推动部42推动把手主体2向外转动,手柄24弹出,同时把手主体2与底座1之间的第一弹性复位件 23被压缩或拉伸;
43.3、手柄24弹出后拉起手柄24操作开门;
44.4、摆臂3在第二弹性复位件33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在阻尼件5的阻力作用下复位速度较为缓慢,由于第二弹性复位件33的扭簧力值大于第三弹性复位件43的扭簧力值,第一限位部32a与第二限位部41接合并使推臂4缓缓向原初始位置转动,把手主体2在第一弹性复位件23和推臂4推动部42的双重作用下缓缓向原初始位置转动直至恢复初始状态。
45.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械隐藏把手,其通过一套三轴传动机构以及合理设计的各弹性复位件的扭簧力值,结合阻尼器的布置实现把手的按压弹起及自动隐藏复位的两项功能,从用户使用车辆的情景角度出发解决了目前机械隐藏把手使用过程中的烦恼,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4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机械隐藏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把手主体、摆臂和推臂,所述把手主体通过其第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摆臂及所述推臂均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把手主体的内侧,所述摆臂具有抵接部及第一限位部,所述推臂具有第二限位部及推动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把手主体的第二端配合相抵,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互抵接限位,所述推动部与所述把手主体的中部配合相抵,所述把手主体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摆臂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摆臂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复位件,且所述摆臂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用于缓冲所述摆臂复位的阻尼件;当所述把手主体的第二端被向内按压后,推动所述摆臂转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接合断开,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复位推动所述推臂转动,进而使得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把手主体向外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隐藏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阻尼齿轮,所述阻尼齿轮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摆臂上具有与所述阻尼齿轮啮合的齿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隐藏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三转轴间隔设于所述底座内侧,所述把手主体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推臂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摆臂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底座连接,所述第三弹性复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隐藏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包括依次连接的抵杆、第二套装部及限制杆,所述第二套装部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外,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二套装部内,所述抵杆的端部限定形成所述抵接部,所述限制杆的端部限定形成所述第一限位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械隐藏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中空状,所述把手主体、所述摆臂、所述推臂和所述阻尼件均设于所述底座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械隐藏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外侧设有封板,所述封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底座内部相连通的通槽,所述把手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手柄、连接部和第一套装部,所述手柄设于所述通槽内,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转轴均设于所述封板内侧,所述第一套装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外,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套装部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隐藏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所述推臂和所述阻尼件均为塑料件。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门及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械隐藏把手,所述机械隐藏把手安装于所述车门内,且所述把手主体与所述车门的外表面平齐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把手装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机械隐藏把手及汽车,包括:底座、把手主体、摆臂和推臂,把手主体通过其第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摆臂及推臂均与底座转动连接,并位于把手主体的内侧,摆臂具有抵接部及第一限位部,推臂具有第二限位部及推动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把手主体的第二端配合相抵,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互抵接限位,所述推动部与所述把手主体的中部配合相抵,所述把手主体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摆臂与所述底座之间及所述摆臂与所述底座之间均连接有弹性复位件,且所述摆臂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用于缓冲所述摆臂复位的阻尼件。当本实用新型的把手被人按压弹起时,能先保持一定的开合度后在短时间内缓缓复位。内缓缓复位。内缓缓复位。
技术研发人员:汪建涛 张宗华 谢婷婷 刘立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