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2.在汽车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磁兼容性能已经成为评价汽车零部件和整车性能的重要指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作为汽车最为重要的高等级安全零部件之一,其电磁兼容性能正在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其辐射抗干扰能力更是决定整车电磁兼容安全的关键因素。
3.辐射抗干扰测试的目的是检验设备能否抵抗外界的电磁场干扰,通常可以分为电场抗干扰和磁场抗干扰两大类。目前在eps的辐射抗干扰测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测试项目主要包括大电流注入法、电波暗室法、磁场抗干扰、便携式发射机等。
4.目前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辐射抗干扰测试中,普遍采用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静态加载模式:通过简单的夹具加载,使转向电机堵转,从而模拟车辆在向某一侧打方向时轮胎侧面被挡住的工况;2、 空载模式:不对转向系统进行加载,模拟车辆在驻车或直行的工况;3、 睡眠模式:对转向系统进行上电、但不点火,使eps处在睡眠状态下,从而模拟车辆熄火的工况。
5.在上述几种测试工况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均处在静止状态,电机不发生转动,因此实现方式较为简单,只需要使用较为简单的夹具就可以实现。比如静态加载模式,只需要将转向机的输出轴固定住,并在输入轴一侧通过简单的扭转装置施加输入扭矩,即可实现静态模式的加载。
6.然而实际整车环境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电机处在静态加载模式、空载或睡眠模式下的情况其实并不多。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作为控制汽车转向的器件,大多数情况下,电机都随着驾驶员的操作处在左右高速转动的状态。因此。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电机转动的状态下的抗干扰性能十分关键,而目前普遍使用的静态测试方法,对这一核心工况和性能都没有涉及。
7.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以实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动态转动工况下的辐射抗干扰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以实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动态转动工况下的辐射抗干扰测试。
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包括电波暗室、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动态测试台架、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动态测试台架、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的发射天线设置在电波暗室内,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的信号传输端与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的信号传输端连接,动态测试台架的can
信号端与设置在电波暗室内的can-光信号转换器的can信号端连接, can-光信号转换器的光信号端与设置在电波暗室外的光-can信号转换器的光信号端之间采用光纤连接,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的数字信号输出端与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连接。
10.所述的动态测试台架包括伺服电机、皮带轮、输入端轴承、输入端联轴器、输入轴驱动头,弹簧负载、连杆机构、输出端轴承、输出端联轴器、输出轴驱动头、固定夹具,伺服电机的驱动端与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伺服电机的轴与输入端轴承之间采用皮带轮连接,输入端轴承与输入轴驱动头之间采用输入端联轴器连接,弹簧负载与输出端轴承之间采用连杆机构连接,输出端轴承与输出轴驱动头之间采用输出端联轴器连接,输入轴驱动头与输出轴驱动头之间设置有固定夹具,转向系统固定在固定夹具上,转向系统的管柱输入轴与输入轴驱动头连接,转向系统的管柱输出端与输出轴驱动头连接,转向系统的安装高度与发射天线的安装高度相同,伺服电机的安装高度大于转向系统2倍的安装高度。
11.所述的伺服电机采用高支架安装在基座上,所述的输入端轴承采用输入端支架安装在基座上,所述的弹簧负载、连杆机构、输出端轴承采用输出端支架安装在基座上。
12.所述的连杆机构包括连杆机构本体、杆端关节轴承,连杆机构本体的上部两端分别与一个弹簧负载连接,连杆机构本体与弹簧负载之间采用杆端关节轴承连接,连杆机构本体的下部与输出端轴承连接。
13.所述的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安装在机柜内,机柜放置在发射天线斜后方且位于远离电波暗室屏蔽门的一侧。
14.所述的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包括测试电脑一、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发射天线、can信号输出模块、数字信号输出模块、模拟信号采集模块,测试电脑一的发射信号控制端与信号发生器的驱动端连接,信号发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发射天线的信号输入端之间串联有功率放大器,发射天线设置在电波暗室内,测试电脑一的三个信号控制端分别与can信号输出模块的驱动端、数字信号输出模块的驱动端、模拟信号采集模块的驱动端连接。
15.所述的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包括测试电脑二、光-can信号转换器、can信号采集模块、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模拟信号输出模块,测试电脑二的三个信号控制端分别与can信号采集模块的驱动端、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的驱动端、模拟信号输出模块的驱动端连接,can信号采集模块的can信号端一与光-can信号转换器的can信号端连接。
16.can信号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与can信号采集模块的can信号端二连接,数字信号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与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连接,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出端与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模拟信号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与模拟信号采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17.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伺服电机驱动安装在动态测试台架上的转向系统转动,并在转向系统输出端设置相应负载,以模拟整车的转动工况,实现在动态模式下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辐射抗干扰能力进行测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考察电动助力转向产品的辐射抗干扰性能。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调整伺服电机、机柜的位置,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动态测试台架带来的电磁干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态测试台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杆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22.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包括电波暗室、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动态测试台架、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动态测试台架1、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的发射天线24设置在电波暗室3内,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的信号传输端与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4的信号传输端连接,动态测试台架1的can信号端与设置在电波暗室3内的can-光信号转换器6的can信号端连接, can-光信号转换器6的光信号端与设置在电波暗室3外的光-can信号转换器43的光信号端之间采用光纤连接,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4的数字信号输出端与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的输入端连接。
23.由于can信号为差分电压信号,如果直接穿过电波暗室3会产生额外的电磁干扰,影响电波暗室3内的电磁环境,因此,将can-光信号转换器6、光-can信号转换器43分别设置在电波暗室3的室内和室外,通过光纤传输的方式将can信号传输到电波暗室3外部。
24.电波暗室3为测试场地,可以有效屏蔽外部环境电磁干扰,有效吸收环境噪声,为测试提供一个纯净的电磁环境。电波暗室3中需要按照iso11452-2标准要求放置标准测试桌31。除此之外,测试桌31上还应当按照iso11452-2标准的要求,放置如人工网络、蓄电池等辅助设备,考虑到测试桌搭建为标准搭建要求,因此不再详细阐述。
25.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包括测试电脑一21、信号发生器22、功率放大器23、发射天线24、can信号输出模块25、数字信号输出模块26、模拟信号采集模块27,测试电脑一21的发射信号控制端与信号发生器22的驱动端连接,信号发生器22的信号输出端与发射天线24的信号输入端之间串联有功率放大器23,发射天线24设置在电波暗室3内,测试电脑一21的三个信号控制端分别与can信号输出模块25的驱动端、数字信号输出模块26的驱动端、模拟信号采集模块27的驱动端连接,can信号输出模块25的输出端与can信号采集模块44的can信号端二连接,数字信号输出模块26的输出端与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的数字信号输入端连接,模拟信号输出模块46的输出端与模拟信号采集模块27的输入端连接。
26.测试电脑一21内安装有辐射抗干扰测试软件,辐射抗干扰测试软件起到如下作用:1,通过软件控制测试系统及设备进行工作,测试软件按照iso11452-2标准规定的步进、驻留时间等参数控制信号发生器22和功率放大器23,最终经由发射天线24产生设定频率、场强和调制模式的电场干扰,并施加于被测样件。测试的执行过程为顺序扫频方式,按照预设的步进、频点由低频向高频顺序执行,到达各频点预设场强后保持预先设置的驻留时间。2、驱动并控制外部硬件接口设备,提供测试系统自动同步测试所需的交互信号。
27.在本实例中,信号发生器22的型号为rohde-schwarz smb100a。
28.功率放大器23的型号为rohde-schwarz bba100-b1000c800。
29.can信号输出模块25采用了德国peak-system technik gmbh提供的can收发设备,型号为pcan-usb fd,安装了辐射抗干扰测试软件的测试电脑一21可驱动该模块,将测试过
程中的电场强度、测试频率等信号以can信号的格式发出。
30.数字信号输出模块26采用了美国national instrument公司的数据采集卡,型号为ni-usb 6212或同类板卡,安装了辐射抗干扰测试软件的测试电脑一21通过驱动该模块,可将测试设备运行状态如“试验开始/结束”、“场强开启/关闭”等以高低电平的形式发出,并在测试频率发生变化时发出固定脉宽的数字脉冲电压信号。
31.模拟信号采集模块27型号为agilent 34410a,主要用于采集试验结果状态量,试验结果状态量以电压信号表征,辐射抗干扰测试软件可通过采集到的试验结果状态量,判断试验是否出现失效,并可在试验失效时暂停测试或终止测试。
32.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4包括测试电脑二41、光-can信号转换器43、can信号采集模块44、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模拟信号输出模块46,测试电脑二41的三个信号控制端分别与can信号采集模块44的驱动端、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的驱动端、模拟信号输出模块46的驱动端连接,can信号采集模块44的can信号端一与光-can信号转换器43的can信号端连接,can信号采集模块44的can信号端二与can信号输出模块25的输出端连接,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的数字信号输入端与数字信号输出模块26的输出端连接,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的数字信号输出端与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的输入端连接,模拟信号输出模块46的输出端与模拟信号采集模块27的输入端连接。
33.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4起到控制测试系统运行、监控、采集和存储产品测试数据等作用。
34.测试电脑二41内安装有信号采集及处理软件,信号采集及处理软件由上位机软件和下位机软件两个部分组成:上位机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系统配置界面及硬件接口、将各类控制指令发送至下位机并显示下位机反馈的试验结果,上位机软件基于java开发环境进行编程。下位机软件的主要功能是接收上位机的指令、采集、存储试验数据并计算试验结果,并返回试验结果至上位机。
35.在本实例中。can信号采集模块44采用了德国vector公司提供的can通讯模块,型号为vector cancase vn1640a。通过调用can信号采集模块44,安装了信号采集及处理软件的测试电脑二41可以采集到被测件的内部信号、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提供的测试场强、频率值。
36.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型号为ni-usb 6212或同类板卡。通过调用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安装了信号采集及处理软件的测试电脑二41可以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发出的测试设备运行状态量,如“试验开始/结束”、“场强开启/关闭”。在确认测试设备正常运行时,当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4收到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发出的固定脉宽的数字脉冲电压信号、即感知到频率发生改变时,会通过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同步发出一个脉冲触发信号,并经由电波暗室3传输至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并驱动动态测试台架1启动一个动态测试循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动态测试台架运行与辐射抗干扰测试扫频节奏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37.模拟信号输出模块46型号为ni-usb 6212或同类板卡。通过调用模拟信号输出模块46,安装了信号采集及处理软件的测试电脑二41可以将信号采集及处理软件4计算后得到的试验结果,以模拟电压值的形式进行表征并输出到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
38.参见图2,动态测试台架1包括伺服电机101、皮带轮111、输入端轴承、输入端联轴
器104、输入轴驱动头103,弹簧负载113、连杆机构112、输出端轴承、输出端联轴器108、输出轴驱动头110、固定夹具106,伺服电机101的驱动端与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伺服电机101的轴与输入端轴承之间采用皮带轮111连接,输入端轴承与输入轴驱动头103之间采用输入端联轴器104连接,弹簧负载113与输出端轴承之间采用连杆机构112连接,输出端轴承与输出轴驱动头110之间采用输出端联轴器108连接,输入轴驱动头103与输出轴驱动头110之间设置有固定夹具106,转向系统固定在固定夹具106上,转向系统的管柱输入轴与输入轴驱动头103连接,转向系统的管柱输出端与输出轴驱动头110连接,转向系统的安装高度与发射天线24的安装高度相同,伺服电机101的安装高度大于转向系统2倍的安装高度,按照iso11452-2测试要求,发射天线高度为1m
±
0.1m,为避免受到发射干扰影响,伺服电机的高度设置为离地2m
±
0.1m。
39.发射天线24的高度距离地面在1m左右,与被测转向系统的高度相当,如果伺服电机101与被测转向系统直连并处在同一高度,伺服电机101在工作时会对被测转向系统造成额外的干扰,而且伺服电机101本身在测试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辐射电场的影响而无法正常工作。针对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将伺服电机101的安装高度增加,并通过单独的皮带轮与轴承连接以形成带传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伺服电机101远离被测转向系统以及辐射电场集中作用的高度。
40.通过连杆机构112将被测转向系统输出扭矩转换为线性方向的输出力,以模拟转向系统中转向管柱的输出扭矩通过齿轮齿条等传动机构形成的横向齿条力,采用双侧弹簧负载113以模拟车辆行驶过程中施加转向机齿条两端的阻尼负载。
41.伺服电机101采用高支架102安装在基座114上,所述的输入端轴承采用输入端支架105安装在基座114上,所述的弹簧负载113、连杆机构112、输出端轴承采用输出端支架109安装在基座114上。
42.参见图3,连杆机构112包括连杆机构本体、杆端关节轴承,连杆机构本体的上部两端分别与一个弹簧负载113连接,连杆机构本体与弹簧负载113之间采用杆端关节轴承连接,连杆机构本体的下部与输出端轴承连接。
43.杆端关节轴承的设置是为了减少弹簧负载113输入端的机械抖动,使得输出轴传动更加平顺。杆端关节轴承属于关节轴承的一种,关节轴承具有较大的载荷能力及抗冲击能力,适用于速度较低的摆动运动及旋转运动。
44.基座114、固定夹具106、输入轴驱动头103和输出端驱动头110应根据不同产品尺寸进行单独设计,以确保输入端联轴器104、输入端轴承、被测转向系统的输入轴及输出轴、输出端联轴器108、输出端轴承等在同一直线上,以确保动态测试台架具有良好的同轴度。
45.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的主要作用是为动态测试台架1的伺服电机101供电、驱动并控制伺服电机101按照预设的动态循环运行。在本实例中,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采用德国西门子系列控制器,使用plc语言进行控制软件编程,型号为simatic s7 300 cpu 317 2dp。在动态测试前先在控制系统软件中设置好所需要的单个动态测试循环参数,如起始角度、极限角度、驱动电机转速等。
46.为了确保测试过程中动态模式循环与测试电脑一21的辐射抗干扰测试软件步进频率的一致性,每个动态循环都由脉冲信号触发,该脉冲触发信号由电波暗室3外部的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4发出,经过电波暗室3传输至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为避免数字信号线穿过
电波暗室3金属墙体带来的电磁干扰,可以在信号线穿过电波暗室3的过孔上加装屏蔽转接头,或者使用光电转换器将数字电压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再传输至暗室内部。
47.在试验过程中,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安装在机柜内,机柜放置在发射天线24斜后方且位于远离电波暗室3屏蔽门的一侧,这样可以尽可能的避免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受到干扰电场的影响。如果测试电场较高,还应当在机柜两侧放置部分吸波材料,以屏蔽干扰电场。
48.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动态测试台架1、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4、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之间,通过一系列数字信号、模拟电压信号、can信号等进行交互通讯,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同步联动控制,解决了动态模式下产品动态工况循环与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之间的同步性问题。
49.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步骤:
50.步骤1,启动测试电脑一的辐射抗干扰测试软件及测试电脑二的信号采集及处理软件。
51.步骤2,测试电脑一通过数字信号输出模块发出测试设备运行状态信号,测试电脑二通过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采集测试设备运行状态信号,如测试设备运行状态信号为正常运行,则继续进行步骤3,否则,返回步骤2继续等待。
52.步骤3,测试电脑一开始自动扫频测试,通过can信号输出模块发出实时频率信号给到测试电脑二,频率发生变化时,测试电脑二通过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输出脉冲触发信号,继续进行步骤4,频率未发生变化,则返回步骤3继续等待。
53.步骤4,伺服电机控制系统接收到脉冲触发信号,伺服电机控制系统控制动态测试台架执行一次动态循环工况。
54.步骤5,动态测试台架将试验数据以发送给can-光信号转换器,can-光信号转换器将can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通过光纤发送给光-can信号转换器,光-can信号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can信号,测试电脑二通过can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到试验数据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生成试验结果。
55.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的具体步骤如下:
56.步骤5a,测试电脑二通过can信号采集被测样件在每个频点下的转角、输入扭矩、输出扭矩信号,并将数据存储。
57.步骤5b,信号采集及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按照转角大小对输入扭矩、输出扭矩信号进行分区,计算被测件在不同转角下的扭矩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绘制扭矩信号随转角信号的测试扭矩-转角包络线。
58.步骤5c,将每个频点下的测试扭矩-转角包络线与预存的基准扭矩-转角包络线进行比对,并计算施加电磁干扰后不同转角下输入和输出扭矩值相对于基准值的波动量。测试曲线最大值与基准曲线最大值进行差值运算,测试曲线最小值与基准曲线最小值进行差值运算。
59.步骤5d,计算每个频点下扭矩值的最大波动量,并与预先设定的扭矩公差值进行比对运算,如果测试中扭矩波动量小于等于公差值,则软件判断试验通过,如果测试中扭矩波动量大于公差值,则判断试验失效。
60.试验通过的情况下,波动量越小,则说明扭矩越稳定,输出的电压值也应该越小,试验通过时电压范围为0-5v;试验失效的情况下,波动量越大,则说明扭矩越不稳定,输出
的电压值也越大,试验失效的电压值范围为大于5v且小于等于10v。
61.步骤6,测试电脑二通过模拟信号输出模块将试验结果转化为模拟电压的形式发送给测试电脑一。
62.步骤7,测试电脑一对试验结果进行判定:测试电脑一通过模拟信号采集模块采集测试电脑二输出的表征试验结果的模拟电压,如模拟电压值大于5v,说明被测件在该频点测试中,扭矩信号波动范围超出公差值,则判定为试验失效,自动停止测试,当模拟电压值小于等于5v时,说明被测件在该频点测试中,扭矩信号波动范围小于等于公差值,则判定为试验通过,返回步骤3继续进行下一频点的测试。
63.通过上述流程,本实用新型能够确保整个测试过程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同步性,确保每个频点的测试能够覆盖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在整个测试流程中,试验工程师只需要在整个测试的开始阶段,分别手动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软件与辐射抗干扰测试软件,随后的测试执行、结果判定的全过程均由软件自动完成,而且当出现试验失效时,测试系统也能自动暂停测试,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测试的设计目标。
64.本实用新型通过伺服电机驱动安装在动态测试台架上的转向系统转动,并在转向系统输出端设置相应负载,以模拟整车的转动工况,实现在动态模式下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辐射抗干扰能力进行测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考察电动助力转向产品的辐射抗干扰性能。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调整伺服电机、机柜的位置,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动态测试台架带来的电磁干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包括电波暗室、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动态测试台架、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动态测试台架(1)、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的发射天线(24)设置在电波暗室(3)内,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的信号传输端与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4)的信号传输端连接,动态测试台架(1)的can信号端与设置在电波暗室(3)内的can-光信号转换器(6)的can信号端连接, can-光信号转换器(6)的光信号端与设置在电波暗室(3)外的光-can信号转换器(43)的光信号端之间采用光纤连接,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4)的数字信号输出端与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的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态测试台架(1)包括伺服电机(101)、皮带轮(111)、输入端轴承、输入端联轴器(104)、输入轴驱动头(103),弹簧负载(113)、连杆机构(112)、输出端轴承、输出端联轴器(108)、输出轴驱动头(110)、固定夹具(106),伺服电机(101)的驱动端与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伺服电机(101)的轴与输入端轴承之间采用皮带轮(111)连接,输入端轴承与输入轴驱动头(103)之间采用输入端联轴器(104)连接,弹簧负载(113)与输出端轴承之间采用连杆机构(112)连接,输出端轴承与输出轴驱动头(110)之间采用输出端联轴器(108)连接,输入轴驱动头(103)与输出轴驱动头(110)之间设置有固定夹具(106),转向系统固定在固定夹具(106)上,转向系统的管柱输入轴与输入轴驱动头(103)连接,转向系统的管柱输出端与输出轴驱动头(110)连接,转向系统的安装高度与发射天线(24)的安装高度相同,伺服电机(101)的安装高度大于转向系统2倍的安装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伺服电机(101)采用高支架(102)安装在基座(114)上,所述的输入端轴承采用输入端支架(105)安装在基座(114)上,所述的弹簧负载(113)、连杆机构(112)、输出端轴承采用输出端支架(109)安装在基座(114)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机构(112)包括连杆机构本体、杆端关节轴承,连杆机构本体的上部两端分别与一个弹簧负载(113)连接,连杆机构本体与弹簧负载(113)之间采用杆端关节轴承连接,连杆机构本体的下部与输出端轴承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安装在机柜内,机柜放置在发射天线(24)斜后方且位于远离电波暗室(3)屏蔽门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2)包括测试电脑一(21)、信号发生器(22)、功率放大器(23)、发射天线(24)、can信号输出模块(25)、数字信号输出模块(26)、模拟信号采集模块(27),测试电脑一(21)的发射信号控制端与信号发生器(22)的驱动端连接,信号发生器(22)的信号输出端与发射天线(24)的信号输入端之间串联有功率放大器(23),发射天线(24)设置在电波暗室(3)内,测试电脑一(21)的三个信号控制端分别与can信号输出模块(25)的驱动端、数字信号输出模块(26)的驱动端、模拟信号采集模块(27)的驱动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4)包括测试电脑二(41)、光-can信号转换器(43)、can信
号采集模块(44)、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模拟信号输出模块(46),测试电脑二(41)的三个信号控制端分别与can信号采集模块(44)的驱动端、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的驱动端、模拟信号输出模块(46)的驱动端连接,can信号采集模块(44)的can信号端一与光-can信号转换器(43)的can信号端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can信号输出模块(25)的输出端与can信号采集模块(44)的can信号端二连接,数字信号输出模块(26)的输出端与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的数字信号输入端连接,数字信号输入及输出模块(45)的数字信号输出端与伺服电机控制系统(5)的输入端连接,模拟信号输出模块(46)的输出端与模拟信号采集模块(27)的输入端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式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包括电波暗室、辐射抗干扰测试系统、动态测试台架、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伺服电机驱动安装在动态测试台架上的转向系统转动,并在转向系统输出端设置相应负载,以模拟整车的转动工况,实现在动态模式下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辐射抗干扰能力进行测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考察电动助力转向产品的辐射抗干扰性能。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调整伺服电机、机柜的位置,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动态测试台架带来的电磁干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测试台架带来的电磁干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测试台架带来的电磁干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聂俊彦 吴静奇 董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4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