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佩戴的心律失常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心律失常、交界区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根据发生时心室率快慢的不同,可以分为快速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临床上可以表现为胸闷心悸,头晕乏力,低血压,出汗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
3.现有技术中的心律检测器,有通过将检测器本体固定于支撑衣物上,从而实现对患者的心律进行监测,但检测器上连接有许多电缆线,在穿脱支撑衣物的过程中,电缆线容易产生缠绕,不便于患者进行佩戴,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便于佩戴的心律失常用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佩戴的心律失常用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的心律检测器,在穿脱支撑衣物的过程中,电缆线容易产生缠绕,不便于患者进行佩戴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佩戴的心律失常用检测装置,包括支撑衣前板、支撑衣后板和检测器本体,所述支撑衣前板和所述支撑衣后板的两侧部均通过多个松紧带相连接,所述支撑衣前板的侧部均匀安装有四个圆柱块,所述圆柱块的一端安装有卡块,所述检测器本体的侧部连接有多个线缆,所述检测器本体的侧部开设有四个通孔,四个所述卡块贯穿四个所述通孔,所述检测器本体上安装有用于限位所述卡块的限位机构,所述支撑衣前板的顶部安装有两个肩带,所述支撑衣后板上安装有用于调节两个所述肩带长度的调节机构。
6.借由上述结构,佩戴时,先将支撑衣物穿在患者身上,此时支撑衣前板位于患者胸前,接着拿起检测器本体,将通孔位置与卡块对齐,按下检测器本体使卡块进入通孔内,通过限位机构对卡块进行限位,使检测器本体固定在支撑衣前板的侧部,通过可分离设置的检测器本体,避免了患者在穿脱支撑衣物的过程中造成线材缠绕,更加便于佩戴,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7.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梯形限位块,所述梯形限位块与所述卡块相匹配,所述通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梯形限位块滑动安装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梯形限位块的侧部通过复位元件与所述限位槽相连接,所述限位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拨动孔,所述拨动孔内滑动安装有操作块,所述操作块的一端与所述梯形限位块的侧部相连接。
8.进一步地,卡块进入通孔内后,卡块会挤压梯形限位块的斜面,使梯形限位块向后
移动进行避让,当卡块与梯形限位块错开后,在复位元件的弹力作用下,梯形限位块复位,将卡块卡住。
9.优选的,所述复位元件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梯形限位块的侧部相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槽的槽内壁相连接。
10.进一步地,通过复位弹簧的设置,为梯形限位块提供了一个来自限位槽的槽内壁方向的压力,使卡块与梯形限位块错开后,可以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复位,将卡块卡住,进而使检测器本体固定在支撑衣前板的侧部。
11.优选的,每两个垂直相邻的操作块之间均通过连接杆相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侧部安装有拉杆,所述拉杆的侧部安装有拨片。
12.进一步地,通过连接杆的设置,使两个操作块可以同步移动,无需单独对每个操作块进行拨动,通过拨片的设置,可以更加方便的通过拉杆拨动连接杆,更加方便易用,拨片增大了拨动时的接触面积,更加便于拨动,并且通过拉杆带动连接杆移动,进而带动两个操作块同步移动。
13.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接板,所述支撑衣后板的顶部开设有两个肩带安装孔,两个所述肩带的一端延伸至两个所述肩带安装孔外并均安装有挡块,所述支撑衣后板的侧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两个所述肩带安装孔均相连通,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肩带的侧部上对称安装有两个压紧齿,所述压紧齿与所述肩带相匹配,所述连接板的侧部通过弹性元件与所述安装槽相连接。
14.进一步地,默认状态下,提拉块收纳在收纳槽内,需要使用时,扣动提拉块的侧部接着转动提拉块,使提拉块转动至与连接板相垂直的位置,接着向外拉动提拉块,会带动连接板向外移动,连接板向外移动会使得压紧齿与肩带不再接触,此时通过拉动挡块可以调整肩带的长度,调节完毕后,松开提拉块后连接板和压紧齿均复位,使压紧齿恢复对肩带的限位,通过对肩带长度的调节可以适应不同身材的患者使用,增强了装置的适应性,通过挡块的设置,起到了阻挡的作用,避免肩带从肩带安装孔内滑落。
15.优选的,所述弹性元件包括拉力弹簧,所述拉力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的侧部相连接,所述拉力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相连接。
16.进一步地,通过拉力弹簧的设置,为连接板提供了来自安装槽的内侧壁方向的拉力,使松开提拉块后,连接板和压紧齿均自动复位,将肩带卡住,防止肩带产生滑动。
17.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侧部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提拉块。
18.进一步地,通过转轴和收纳槽的设置,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转动提拉块使其进入收纳槽内,便于进行收纳。
19.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麻醉科头枕式悬空麻醉装置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s1:佩戴时,先将支撑衣物穿在患者身上,此时支撑衣前板位于患者胸前,接着拿起检测器本体,将通孔位置与卡块对齐,按下检测器本体使卡块进入通孔内,使检测器本体固定在支撑衣前板的侧部;s2:向外拉动提拉块,会带动连接板向外移动,此时通过拉动挡块可以调整肩带的长度,以适应不同身材的患者使用;s3:使用完毕后,可拨动操作块,解除对卡块的限位,接着可将检测器本体取下,避
免患者在穿脱支撑衣物的过程中造成线材缠绕。
20.综上,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发明中,佩戴时,先将支撑衣物穿在患者身上,此时支撑衣前板位于患者胸前,接着拿起检测器本体,将通孔位置与卡块对齐,按下检测器本体使卡块进入通孔内,通过限位机构对卡块进行限位,使检测器本体固定在支撑衣前板的侧部,通过可分离设置的检测器本体,避免了患者在穿脱支撑衣物的过程中造成线材缠绕,更加便于佩戴,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21.2、本发明中,向外拉动提拉块,会带动连接板向外移动,使压紧齿与肩带不再接触,此时通过拉动挡块可以调整肩带的长度,调节完毕后,松开提拉块后,连接板和压紧齿均复位,使压紧齿恢复对肩带的限位,通过对肩带长度的调节可以适应不同身材的患者使用,增强了装置的适应性。
22.3、本发明中,通过连接杆的设置,使两个操作块可以同步移动,无需单独对每个操作块进行拨动,通过拨片的设置,可以更加方便的通过拉杆拨动连接杆,更加方便易用,通过转轴和收纳槽的设置,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转动提拉块使其进入收纳槽内,便于进行收纳。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木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于佩戴的心律失常用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便于佩戴的心律失常用检测装置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杆区域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梯形限位块区域的部分剖切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板区域的部分剖切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支撑衣前板;2、支撑衣后板;3、松紧带;4、检测器本体;5、肩带;6、连接板;7、挡块;8、转轴;9、提拉块;10、圆柱块;11、卡块;12、梯形限位块;13、操作块;14、复位弹簧;15、拉杆;16、连接杆;17、拨片;18、压紧齿;19、拉力弹簧;20、拨动孔;21、安装槽;22、收纳槽;23、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参考图1-6所示的一种便于佩戴的心律失常用检测装置,包括支撑衣前板
1、支撑衣后板2和检测器本体4,支撑衣前板1和支撑衣后板2的两侧部均通过多个松紧带3相连接,支撑衣前板1的侧部均匀安装有四个圆柱块10,圆柱块10的一端安装有卡块11,检测器本体4的侧部连接有多个线缆23,检测器本体4的侧部开设有四个通孔,四个卡块11贯穿四个通孔,检测器本体4上安装有用于限位卡块11的限位机构,支撑衣前板1的顶部安装有两个肩带5,支撑衣后板2上安装有用于调节两个肩带5长度的调节机构。
28.借由上述结构,佩戴时,先将支撑衣物穿在患者身上,此时支撑衣前板1位于患者胸前,接着拿起检测器本体4,将通孔位置与卡块11对齐,按下检测器本体4使卡块11进入通孔内,通过限位机构对卡块11进行限位,使检测器本体4固定在支撑衣前板1的侧部,通过可分离设置的检测器本体4,避免了患者在穿脱支撑衣物的过程中造成线材缠绕,更加便于佩戴,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29.限位机构包括梯形限位块12,梯形限位块12与卡块11相匹配,通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梯形限位块12滑动安装在限位槽内,梯形限位块12的侧部通过复位元件与限位槽相连接,限位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拨动孔20,拨动孔20内滑动安装有操作块13,操作块13的一端与梯形限位块12的侧部相连接。卡块11进入通孔内后,卡块11会挤压梯形限位块12的斜面,使梯形限位块12向后移动进行避让,当卡块11与梯形限位块12错开后,在复位元件的弹力作用下,梯形限位块12复位,将卡块11卡住。
30.复位元件包括复位弹簧14,复位弹簧14的一端与梯形限位块12的侧部相连接,复位弹簧14的另一端与限位槽的槽内壁相连接。通过复位弹簧14的设置,为梯形限位块12提供了一个来自限位槽的槽内壁方向的压力,使卡块11与梯形限位块12错开后,可以在复位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复位,将卡块11卡住,进而使检测器本体4固定在支撑衣前板1的侧部。
31.每两个垂直相邻的操作块13之间均通过连接杆16相连接,连接杆16的侧部安装有拉杆15,拉杆15的侧部安装有拨片17。通过连接杆16的设置,使两个操作块13可以同步移动,无需单独对每个操作块13进行拨动,通过拨片17的设置,可以更加方便的通过拉杆15拨动连接杆16,更加方便易用,拨片17增大了拨动时的接触面积,更加便于拨动,并且通过拉杆15带动连接杆16移动,进而带动两个操作块13同步移动。
32.调节机构包括连接板6,支撑衣后板2的顶部开设有两个肩带安装孔,两个肩带5的一端延伸至两个肩带安装孔外并均安装有挡块7,支撑衣后板2的侧部开设有安装槽21,安装槽21与两个肩带安装孔均相连通,连接板6靠近肩带5的侧部上对称安装有两个压紧齿18,压紧齿18与肩带5相匹配,连接板6的侧部通过弹性元件与安装槽21相连接。默认状态下,提拉块9收纳在收纳槽22内,需要使用时,扣动提拉块9的侧部接着转动提拉块9,使提拉块9转动至与连接板6相垂直的位置,接着向外拉动提拉块9,会带动连接板6向外移动,连接板6向外移动会使得压紧齿18与肩带5不再接触,此时通过拉动挡块7可以调整肩带5的长度,调节完毕后,松开提拉块9后连接板6和压紧齿18均复位,使压紧齿18恢复对肩带5的限位,通过对肩带5长度的调节可以适应不同身材的患者使用,增强了装置的适应性,通过挡块7的设置,起到了阻挡的作用,避免肩带5从肩带安装孔内滑落。
33.弹性元件包括拉力弹簧19,拉力弹簧19的一端与连接板6的侧部相连接,拉力弹簧19的另一端与安装槽21的内侧壁相连接。通过拉力弹簧19的设置,为连接板6提供了来自安装槽21的内侧壁方向的拉力,使松开提拉块9后,连接板6和压紧齿18均自动复位,将肩带5
卡住,防止肩带5产生滑动。
34.连接板6的侧部开设有收纳槽22,收纳槽22内通过转轴8转动安装有提拉块9。通过转轴8和收纳槽22的设置,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转动提拉块9使其进入收纳槽22内,便于进行收纳。
3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麻醉科头枕式悬空麻醉装置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s1:佩戴时,先将支撑衣物穿在患者身上,此时支撑衣前板1位于患者胸前,接着拿起检测器本体4,将通孔位置与卡块11对齐,按下检测器本体4使卡块11进入通孔内,使检测器本体4固定在支撑衣前板1的侧部;s2:向外拉动提拉块9,会带动连接板6向外移动,此时通过拉动挡块7可以调整肩带5的长度,以适应不同身材的患者使用;s3:使用完毕后,可拨动操作块13,解除对卡块11的限位,接着可将检测器本体4取下,避免患者在穿脱支撑衣物的过程中造成线材缠绕。
36.本实用工作原理:佩戴时,先将支撑衣物穿在患者身上,此时支撑衣前板1位于患者胸前,接着拿起检测器本体4,将通孔位置与卡块11对齐,按下检测器本体4使卡块11进入通孔内,卡块11会挤压梯形限位块12的斜面,使梯形限位块12向后移动进行避让,当卡块11与梯形限位块12错开后,在复位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梯形限位块12复位,将卡块11卡住,使检测器本体4固定在支撑衣前板1的侧部,使用完毕后,可拨动操作块13,带动梯形限位块12向后移动,解除对卡块11的限位,接着可将检测器本体4取下,通过可分离设置的检测器本体4,避免了患者在穿脱支撑衣物的过程中造成线材缠绕,更加便于佩戴,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37.向外拉动提拉块9,会带动连接板6向外移动,使压紧齿18与肩带5不再接触,此时通过拉动挡块7可以调整肩带5的长度,调节完毕后,松开提拉块9后,连接板6和压紧齿18均复位,使压紧齿18恢复对肩带5的限位,通过对肩带5长度的调节可以适应不同身材的患者使用,增强了装置的适应性。
38.通过连接杆16的设置,使两个操作块13可以同步移动,无需单独对每个操作块13进行拨动,通过拨片17的设置,可以更加方便的通过拉杆15拨动连接杆16,更加方便易用,通过转轴8和收纳槽22的设置,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转动提拉块9使其进入收纳槽22内,便于进行收纳。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