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4-05-24  97



    1.本技术涉及玩具领域,尤其涉及拼搭的古建筑模型,具体涉及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拼搭类建筑模型中各零件通过直插式进行连接,即柱子底部具有直榫、地板或地面零件上开有凹槽,将柱子底部的直榫插入地板或地面零件的凹槽中,实现固定。但采用直插式的方式比较依赖于零件之间的装配公差,需要做到零件间的紧配合连接,零件间才比较牢固,长时间反复拼插后,会松动。另外,这种采用直插方式,在上下垂直方向上不是锁定的,受力后,易散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可拼搭的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所述组件包括柱子、柱础模块,具体的:所述柱子底端具有倒t形卡扣,所述柱础模块上端具有凸起的柱础,所述柱础中间具有凹槽,该凹槽底部具有卡扣孔,该卡扣孔与底部的锁定腔相通。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定腔中具有棱,用于限位所述柱子底端倒t形卡扣的转动。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柱础模块下端具有向下凸起的台面结构,该台面结构内具有所述锁定腔,相邻的两个台面结构间形成燕尾槽。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柱础模块的所述台面结构下端具有楔形榫。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件还包括标准模块,具体的:所述标准模块上端具有楔形榫,下端具有向下凸起的台面结构,该台面结构下端具有楔形榫,相邻的两个台面结构间形成燕尾槽。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柱子底部倒t形卡扣的水平方向的结构为圆柱。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柱子底部倒t形卡扣的水平方向的结构为长方柱。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柱子底部倒t形卡扣的竖直方向的结构为轴颈,所述轴颈为圆柱形结构。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柱子底端的倒t形卡扣上方具有柱础盖。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柱子的所述轴颈与所述柱础盖之间具有内撑。
    14.本技术创造性的在柱子底端设置倒t形卡扣,在柱础模块上设置凸起的柱础,在柱础中间开凿凹槽,在凹槽底部开凿卡扣孔,保证卡扣孔与底部的锁定腔相通。拼搭时,柱子底端的倒t形卡扣穿过柱础中间凹槽底部的卡扣孔插入锁定腔,通过旋转柱子来旋转其底部的倒t形卡扣在锁定腔中转动。拼搭后,柱子与柱础模块在上下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是锁定的,比较牢固。因采用上述结构及拼搭方式,对柱子与柱础模块的精度要求不高。相较于
    现有技术中紧配合连接,本技术拼搭时,不需要费力的插拔零件,覆盖的用户群更广。而且支持反复拼搭,不影响拼搭后造型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1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中柱子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a是本技术一实施中柱础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1;
    18.图2b是本技术一实施中柱础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2;
    19.图2c是本技术一实施中柱础模块的局部放大图;
    20.图3a是本技术一实施拼搭中的柱础模块与柱子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b是本技术一实施拼搭后的柱础模块与柱子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a是本技术一实施中标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1;
    23.图4b是本技术一实施中标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2;
    24.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拼搭中的台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7.台基是中国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台基不仅用于承托建筑物,还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以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例如,皇家建筑多采用弥座台基。在本技术中柱础模块、标准模块都属于台基的一部分,用于拼搭成一个完整的台基。
    28.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的一种,柱础增加柱子和地面的受力面积,加大了承压力,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使落地柱子不潮湿腐烂,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所以在古代,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柱础,缺一不可。
    29.参考图1,该图是本技术一实施中柱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柱子1的底端具有倒t形卡扣11,倒t形卡扣11水平方向横向部分的结构为圆柱111,竖直部分的结构为轴颈112,轴颈112为圆柱形结构。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倒t形卡扣11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结构为长方柱。
    30.继续参考图1,柱子1倒t形卡扣11上端具有柱础盖13,在轴颈112与柱础盖13之间具有内撑12。内撑12包含若干个凸起结构。
    31.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简化柱子的结构,柱子底部只保留倒t形卡扣,去掉柱础盖、内撑。
    32.继续参考图2a、2b、2c,图2a、2b分别是本技术一实施中柱础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1、结构示意图2,图2c是柱础模块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a所示,柱础模块2上端具有若干个
    凸起的柱础,其中,柱础21是其中一个柱础。柱础21中间具有凹槽22,凹槽22底部具有卡扣孔23。卡扣孔23与锁定腔相通。各个柱础的结构相同,上述锁定腔的结构具体参考锁定腔24。
    33.继续参考图2b,图2c,锁定腔中具有棱241,棱241将锁定腔隔断,用于限位柱子底端倒t形卡扣的转动方向及停止位置。本实施例中,锁定腔是对称结构,在相对应的位置还具有另外一个棱。
    34.在本实施例中,柱础模块底部具有若干个台面结构,如图2b所示,相邻的台面结构之间形成燕尾槽,例如,台面结构25与台面结构26之间形成燕尾槽,台面结构25与台面结构27之间形成燕尾槽。另外,台面结构下方具有楔形榫,以台面结构27为例,台面结构27下方具有楔形榫271、272、273、274,其中,楔形榫271、273呈对称结构,楔形榫272、274呈对称结构。楔形榫271与楔形榫281之间形成燕尾槽,楔形榫272与楔形榫291之间形成燕尾槽。
    35.继续参考图3a、3b,图3a、3b分别是拼搭中、拼搭后的柱础模块与柱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拼搭时,将柱子1悬于柱础模块2的上方,将柱子1底部的倒t形卡扣11与柱础模块2柱础21底部的卡扣孔23的方向对齐,然后,将柱子1底部的倒t形卡扣11穿过柱础中间的凹槽22,再穿入卡扣孔23,深入卡扣孔23底部的锁定腔中,最后,通过旋转柱身,来旋转柱子1底部的倒t形卡扣11,此时,倒t形卡扣11被卡住,拼搭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b所示。拼搭后,柱子1与柱础模块2在上下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都是锁定的,比较稳固。此外,因采用上述结构及拼搭方式,对柱子1与柱础模块2的精度要求不高。相较于背景技术中紧配合连接,本技术拼搭时,不需要费力的插拔零件,覆盖的用户群更广。
    36.在本实施例中,锁定腔中设置了两个棱,当柱子1底部的倒t形卡扣11深入锁定腔旋转90度后,会被上述两个棱挡住,不能继续旋转,起到限位作用。防止旋转过度或在移动拼搭后的造型时,倒t形卡扣11又旋转到与卡扣孔23水平的方向,这样倒t形卡扣11可能会受力从卡扣孔23中退出。
    37.继续参考图3b,拼搭后,柱子1底部的柱础盖13盖在柱础21上方。除从外观上还原中国古建筑的柱础外,柱础盖13分担了柱子1及其上构件的一部分压力。
    38.在本实施例中,在柱础盖下方有一段内撑,柱子与柱础模块拼搭后,内撑位于柱础中间的凹槽中,因内撑是向四周凸出,占满凹槽空间的,所以可以防止柱子在受力的时候,左右前后等方向晃动。另外,因内撑是向四周凸出的,增大了其与凹槽底部的接触面积,分担了柱子及其上构件的一部分压力。
    39.继续参考图4a、4b,图4a、4b分别是标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1和结构示意图2。如图4a所示,标准模块4上端具有若干楔形榫,四个楔形榫为一组,对应一个底部的台面结构。相邻的两组楔形榫之间形成燕尾槽。例如,图4a中,楔形榫401、402、403、404为一组楔形榫,楔形榫401与楔形榫411之间形成燕尾槽,楔形榫404与楔形榫421之间形成燕尾槽。
    40.参考图4b,标准模块4底端具有若干台面结构,如图所示,例如,图中标号43、44、45分别指代一个台面结构。每个台面结构上具有一个楔形榫,其中,该楔形榫与台面结构相连接的那个侧面为斜坡形。在本实施例中,楔形榫为l形或t形。例如,台面结构43上具有l形楔形榫431,台面结构44上具有t形楔形榫441。
    41.继续参考图5,该图是拼搭中的台基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标准模块4位于下方,柱础模块2、标准模块5叠放于标准模块4的上方。标准模块4与标准模块5的结构相同。其中,
    柱础模块2下端的楔形榫与标准模块4上端的楔形榫互补相扣,拼成一个新的台面结构,如此,柱础模块2与标准模块4之间形成双燕尾孔。同理,标准模块5下端的楔形榫与标准模块4上端的楔形榫互补相扣,拼成一个新的台面结构,如此,标准模块5与标准模块4之间形成双燕尾孔。上述两个双燕尾孔是相通的,双燕尾穿带6穿入上述两个燕尾孔中,固定柱础模块2与标准模块4、5之间的连接。
    42.在本实施例中,标准模块5下端台面结构上的l形楔形榫和t形楔形榫除可与标准模块4上端的楔形榫拼成一个新的台面结构外,还起到限位作用,限制标准模块5、标准模块4之间的位移滑动。
    43.除上述实施例中展示的柱础模块与标准模块外,本技术还保护上述柱础模块与标准模块变形后的模块。例如,将图5中柱础模块2上端的若干柱础换成标准模块5上的楔形榫。
    44.本技术中,如果将古建筑模型的台基设置成一个整体,即一个柱础模块即是一个完整的古建筑模型的台基,则不需要柱础模块底部的台面结构,将柱础模块底部设置成平坦的。如果为使柱础模块与另一个柱础模块或标准模块在水平上拼成一个更大面积的台基,在柱础模块底部设置台面结构,两个台面结构之间是燕尾槽,将燕尾穿带穿入燕尾槽中,固定上述两个构件。如果为使柱础模块在上下垂直方向上与标准模块进行拼接,在柱础模块的台面结构上设置楔形榫,与下面标准模块上端的楔形榫互补,拼成新的台面结构,进而形成双燕尾孔,通过双燕尾穿带进行固定,该方式适用于具有较高须弥座的古建筑模型。
    45.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包括柱子、柱础模块,具体的:所述柱子底端具有倒t形卡扣,所述柱础模块上端具有凸起的柱础,所述柱础中间具有凹槽,该凹槽底部具有卡扣孔,该卡扣孔与底部的锁定腔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腔中具有棱,用于限位所述柱子底端倒t形卡扣的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础模块下端具有向下凸起的台面结构,该台面结构内具有所述锁定腔,相邻的两个台面结构间形成燕尾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础模块的所述台面结构下端具有楔形榫。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还包括标准模块,具体的:所述标准模块上端具有楔形榫,下端具有向下凸起的台面结构,该台面结构下端具有楔形榫,相邻的两个台面结构间形成燕尾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子底部倒t形卡扣的水平方向的结构为圆柱。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子底部倒t形卡扣的水平方向的结构为长方柱。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子底部倒t形卡扣的竖直方向的结构为轴颈,所述轴颈为圆柱形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子底端的倒t形卡扣上方具有柱础盖。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子的所述轴颈与所述柱础盖之间具有内撑。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古建筑模型中台基与柱子组件。所述组件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柱子、柱础模块,具体的:所述柱子底端具有倒T形卡扣,所述柱础模块上端具有凸起的柱础,所述柱础中间具有凹槽,该凹槽底部具有卡扣孔,该卡扣孔与底部的锁定腔相通;拼搭时,所述柱子底端的倒T形卡扣穿过所述柱础中间凹槽底部的卡扣孔插入锁定腔,通过旋转所述柱子来旋转其底部的倒T形卡扣在所述锁定腔中转动。该实施方式实现了拼搭后柱子与柱础模块在上下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是锁定的,比较牢固。比较牢固。比较牢固。


    技术研发人员:张洋 张虎 张明明 王震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洋
    技术研发日:2021.12.0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24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