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李子采后防控褐腐病的方法

    专利查询2022-07-08  149


    1.本发明属于果蔬采后保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李子采后防控褐腐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

    2.新鲜水果采后腐烂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侵染性病害是主要原因之一。褐腐病,又名菌核病、果腐病、实腐病等,是采后核果果实重要的侵染性病害。对果实褐腐病病菌种类的研究显示,目前来自国内外的褐腐病病原菌分为以下4种:果生链核盘菌、核果链核盘菌、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和串珠霉。病原菌通常从伤口侵入,以伤口为中心在果面形成浅褐色软腐状小斑,随后迅速向四周扩展,最后可扩及全果,在果面生出同心圆排列的白色或褐色线球状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层,这是褐腐病的典型症状。目前关于采后果实褐腐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桃、樱桃、苹果、李等果实上。
    3.李子是我国传统水果之一,其色泽艳丽,风味鲜美、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然而,李子成熟于夏季高温季节,果实皮薄汁多、水分含量高,每年约25%~30%果实因极易软化腐烂而损失,严重影响了李果实的贮藏保鲜、运输销售和消费,其中,褐腐病的发生时造成李子果实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
    4.当前对李果实采后果实处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如物理方法常采用低温贮藏和气调贮藏,然而,低温贮藏易产生冷害,气调贮藏则需要较高的设备成本;化学杀菌剂能够明显抑制李果实褐腐病的发生,但长期使用化学杀菌剂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且造成果实残留大量化学药剂;利用拮抗菌进行生物防治也具有良好效果,但需要掌握严格的培养环境,需要专业人员接种。因此,当前需要一种成本低、绿色环保、操作简便,易于广大李树果农应用的李果实采后处理方法,降低李果实采后褐腐病的发生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李子采后防控褐腐病的方法,通过热处理与天然杀菌剂相结合,能够明显延长李果实贮藏时间,降低褐腐病发生率。
    6.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李子采后防控褐腐病的方法,将李果实浸入50-55℃热水中热处理2-3min;所述热水中含有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
    8.优选的是,所述热处理温度为52-53℃。
    9.优选的是,所述热处理时间为2.5min。
    10.优选的是,所述的热水中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的浓度为5-10%;更优选的是所述的热水中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的浓度为8%。
    11.优选的是,所述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按质量比1-2:1-2称取金银花叶和艾叶,8-12倍体积水煎煮20-30min,过滤浓缩至浓度100%;所述浓度100%指:每100g金银花叶和艾叶水提滤液浓缩至100ml。
    13.更优选的是,所述金银花叶和艾叶质量比为1:1。
    14.更优选的是,所述煎煮后过滤,重复煎煮滤渣2-3次,混合滤液进行浓缩。
    15.优选的是,还包括所述李果实采前喷施所述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
    16.优选的是,还包括所述热处理完成后,进行低温贮藏;更优选的是,将李果实晾干,置于0-1℃、相对湿度90-95%低温环境贮藏。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李子采后防控褐腐病的方法,通过热处理,能够抑制李果实褐腐病菌的萌发及生长,还能通过热激蛋白起作用,降低果实的腐烂率;通过金银花叶和艾叶水提液中的抑菌成分,抑制褐腐病菌生长,进一步降低采后李果实的褐腐病发生率。
    19.此外,本发明采用热处理和生物来源药剂处理,无化学残留,安全性高,简便有效;艾草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面积种植,金银花叶属于加工金银花的副产品,两种天然杀菌剂原料来源广泛,降低了应用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李子采后防控褐腐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李果实浸入50-55℃热水中热处理2-3min;所述热水中含有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本发明通过热处理与天然杀菌剂相结合处理李果实,能够明显抑制褐腐病菌的生长,降低褐腐病的发生率。
    21.热处理是利用热力杀死或钝化李果实上的病原菌,同时果实采后某些代谢过程,以达到保鲜的效果。热处理温度低,对病原菌的灭杀力度不够,保鲜效果不明显;热处理温度过高,会对果实造成烫伤,影响品质,并对保鲜造成负面影响。本发明优选热处理温度为52-53℃;进一步优选热处理温度为53℃。优选热处理时间为2.5min。
    22.本发明优选热水中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的浓度为5-10%;进一步优选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的浓度为8%。金银花叶和艾叶中所含有的抑菌成分,能够明显抑制李果实褐腐病菌的生长,继而避免采后褐腐病的发生。
    23.本发明优选所述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质量比1-2:1-2称取金银花叶和艾叶,8-12倍体积水煎煮20-30min,过滤浓缩至浓度100%;所述浓度100%指:每100g金银花叶和艾叶水提滤液浓缩至100ml。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在煎煮前,清除金银花叶、艾叶中带有的杂质。本发明进一步优选金银花叶和艾叶质量比为1:1;更进一步优选10倍体积水煎煮25min。
    24.进一步优选煎煮后过滤,重复煎煮滤渣2-3次,混合滤液进行浓缩;更优选过滤煎煮3次,过滤筛网为10-25目。
    25.本发明优选在李果实采收前,提前喷施喷施上述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进一步优选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的浓度为5-10%;更优选金银花叶水提液和艾叶水提液的浓度为8%。作为可实施方式,所述喷施时溶剂为自来水、或无菌水。进一步优选喷施量以李树叶面及果实表面有水滴但不成股流下。在李果实采前喷施杀菌溶液,可提前杀灭一部分在果园期间侵染携带的的褐腐病病原菌,利于李果实后续处理及贮藏。
    26.本发明热处理和天然杀菌剂处理李果实,能够降低采后李果实褐腐病的发明,但如若要进行长期保鲜,仍需低温贮藏或气调贮藏。本发明优选热处理完成后,进行低温贮藏,进一步优选将李果实晾干(使李果实留有天然杀菌成分),置于0-1℃、相对湿度90-95%
    低温环境贮藏。
    2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28.实施例1
    29.一种李子采后防控褐腐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1)采集李果实前,以无菌水为溶剂,配制质量浓度8%的金银花叶和艾叶水提物溶液,利用喷雾器向李树喷施,至叶面及果实表面有水滴但不成股流下;
    31.2)利用自来水或蒸馏水冲洗采摘的李果实,去除表面杂质;
    32.3)选择干净、无杂质的金银花叶和艾叶,按质量比1:1混合,10倍体积水煎煮25min,20目网筛过滤得滤渣,滤渣再次加水至10倍体积煎煮25min,重复3次,将滤液混合;文火浓缩至浓度100%(每100g金银花叶和艾叶混合物浓缩成100ml水提液);
    33.4)在金银花叶和艾叶水煎煮液中加水稀释,至金银花叶和艾叶水提物浓度为8%;
    34.5)控制步骤3)水提液温度为53℃,将采后的李果实浸泡2.5min;
    35.6)浸泡完成后,捞出李果实,置于阴凉处晾干(切记勿擦干);
    36.7)将晾干李果实置于0-1℃、相对湿度90-95%的冷库中低温贮藏。
    37.实施例2
    38.一种李子采后防控褐腐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9.1)利用自来水或蒸馏水冲洗采摘的李果实,去除表面杂质;
    40.2)选择干净、无杂质的金银花叶和艾叶,按质量比2:1混合,8倍体积水煎煮30min,过滤的滤渣,再次加水至8倍体积煎煮30min,重复2次,将滤液混合;文火浓缩至浓度100%(每100g金银花叶和艾叶混合物浓缩成100ml水提液);
    41.3)在金银花叶和艾叶水煎煮液中加水稀释,至金银花叶和艾叶水提物浓度为5%;
    42.4)控制步骤3)水提液温度为50℃,将采后的李果实浸泡3min;
    43.5)浸泡完成后,捞出李果实,置于阴凉处晾干(切记勿擦干);
    44.6)将晾干李果实置于0-1℃、相对湿度90-95%的冷库中低温贮藏。
    45.实施例3
    46.一种李子采后防控褐腐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7.1)采集李果实前,以无菌水为溶剂,配制质量浓度10%的金银花叶和艾叶水提物溶液,利用喷雾器向李树喷施,至叶面及果实表面有水滴但不成股流下;
    48.2)利用自来水或蒸馏水冲洗采摘的李果实,去除表面杂质;
    49.3)选择干净、无杂质的金银花叶和艾叶,按质量比1:2混合,12倍体积水煎煮20min,过滤的滤渣,再次加水至12倍体积煎煮20min,重复3次,将滤液混合;文火浓缩至浓度100%(每100g金银花叶和艾叶混合物浓缩成100ml水提液);
    50.4)在金银花叶和艾叶水煎煮液中加水稀释,至金银花叶和艾叶水提物浓度为10%;
    51.5)控制步骤3)水提液温度为55℃,将采后的李果实浸泡2min;
    52.6)浸泡完成后,捞出李果实,置于阴凉处晾干(切记勿擦干);
    53.7)将晾干李果实置于0-1℃、相对湿度90-95%的冷库中低温贮藏。
    54.对比例1
    55.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仅进行热处理。
    56.对比例2
    57.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仅利用金银花叶水提物和艾叶水提物浸泡。
    58.实施例4
    59.不同处理对李果实褐腐病发生率的影响
    60.供试李果实采收于贵州省贵阳市果园,采后剔除病果、伤果、畸形果,挑选饱满,无病虫害,大小均一,成熟度一致的成熟新鲜李果实,用质量份数1.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2min,用自来水冲洗3次,在室温条件下晾干备用。
    61.褐腐病病原菌为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fructicola),分离自典型发病李果实。取上述病原菌,于26℃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培养6d,在无菌环境下,用无菌水配制成孢子悬浮液(1
    ×
    105个孢子/ml)。
    62.用打孔器将李果实打孔,每个果实刺两个孔(果实腰部),接10μl的1
    ×
    105个孢子/ml褐腐病孢子悬浮液,然后将接种褐腐病孢子悬浮液的李果实分别进行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和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仅置于0-1℃、相对湿度90-95%的冷库中低温贮藏)处理,60d后统计发病率。每组处理15个果实,3次重复。
    63.发病率=果实发病孔数/果实总孔数
    ×
    100%
    64.结果如下:
    65.表1不同处理对李果实褐腐病发生率的影响
    66.处理组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空白对照发病率/%8.89
    ±
    0.7840.00
    ±
    0.4357.78
    ±
    0.5791.11
    ±
    0.69防治效果/%90.24
    ±
    0.9256.09
    ±
    0.6936.58
    ±
    0.86——
    67.根据表1可以看出,仅通过低温贮藏,接种褐腐病菌的李果实在保存60d后基本大部分已经发病,热处理和天然杀菌剂处理能够较好的起到延长贮藏时间的效果,明显降低了李果实褐腐病的发病率。热处理和天然杀菌剂联合对李果实进行处理,其对褐腐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热处理或天然杀菌剂单独处理,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
    68.实施例5
    69.不同药材提取物对李果实褐腐病菌抑制的影响
    70.褐腐病病原菌的来源及培养同实施例4。
    71.配制天然杀菌剂:金银花叶水提液杀菌剂、艾叶水提液杀菌剂和金银花叶与艾叶1:1配比水提物杀菌剂。
    72.杀菌剂制备方法如下:取100g干净、无杂质的中药材料,加入10倍体积水煎煮25min,过滤得滤渣,重复加水、煎煮、过滤3次,混合滤液,文火煎煮浓缩至水提液100ml,冷却备用。
    73.将杀菌剂水提液稀释10倍,即稀释成每毫升含生药0.1g的母液,吸取一定量融化的培养基移至培养皿中,使母液与培养基混合均匀,把褐腐病病原菌菌块接种到已凝固的培养基中心,置于25℃人工培养箱中培养。以无菌水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3d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
    74.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
    ×
    100%
    75.结果如下:
    76.表2不同药材提取物对李果实褐腐病菌体外抑制的影响
    77.处理金 艾金艾ck抑制率%94.04
    ±
    1.0870.06
    ±
    1.1267.41
    ±
    1.29——
    78.根据表2可以看出,由于金银花叶和艾叶中存在抑菌成分,能够对果生链核盘菌进行有效抑制,金银花叶和艾叶联合应用,其对果生链核盘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单种天然杀菌剂。金银花叶、艾叶来源广泛,含有的天然杀菌剂对李果实无负面影响,易冲洗,方便人们食用。
    79.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2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