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遮阳、凉棚的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及遮阳棚。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遮阳棚往往只能够实现遮阳棚的功能,无法兼顾其它功能,如何使遮阳棚在完成遮阳功能的同时兼顾其它功能使生产厂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奥运项目雪车比赛,雪车也称
‘
有舵雪橇’,是一种集体乘坐雪车在冰道上滑行,并可操纵方向的雪橇运动项目,雪车赛道曲折回环,一般建在户外。在雪车比赛中,为满足运动的安全性和竞技性,避免受天气气候等因素影响比赛效果,需要使赛道处于一个密闭的空间内,因此需要沿着整个赛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遮阳棚。在以往,为了方便观众或者检修人员穿过遮阳棚需要在遮阳棚上搭建步道。
3.但是,现有设计的遮阳棚多为悬挑结构,该遮阳棚的悬挑部分的重量较沉且遮阳棚的支撑柱位于遮阳棚远离悬挑部分的位置,导致该遮阳棚的重量分布不合理。如何有效地使遮阳棚兼顾更多功能且有效地平衡遮阳棚的重量分布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的遮阳棚重量分布不合理,以及现有遮阳棚缺乏行走步道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包括:
5.悬挑框架,所述悬挑框架设置在第一支撑柱上,以构成悬挑骨架结构;
6.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支撑柱上且通过立柱与所述悬挑框架相连,以支撑所述悬挑框架;
7.斜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立柱和所述悬挑框架二者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相连;所述斜支撑杆、所述悬挑框架以及所述支撑结构靠近所述悬挑框架的一侧围成三角形结构;
8.步道主体,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远离所述悬挑框架的一侧。
9.可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结构通过连接梁固定相连。
10.可选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构成的v形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v形结构上的支撑梁;
11.所述步道主体设置在所述支撑梁和所述连接梁上。
12.可选的,所述连接梁为两端分别与相邻所述支撑结构的支撑梁固定相连的工字梁。
13.可选的,所述步道主体为木质结构。
14.可选的,所述悬挑框架还包括:水平支撑杆和拉索;
15.所述水平支撑杆,所述水平支撑杆容置在所述悬挑框架内且沿所述悬挑框架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水平支撑杆其一端与所述立柱相连,其另一端与构成所述悬挑框架相连;
16.所述拉索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相连,其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立柱和所述水平支撑杆相连。
17.可选的,相邻的所述支撑结构通过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梁固定相连。
18.可选的,所述步道主体包括:横置在遮阳棚的宽度方向上的横向步道,和/或设置在所述横向步道顶端的步道顶棚。
19.一种遮阳棚,包括:
20.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以及,
21.遮阳棚顶棚结构,用于构建遮阳棚的棚顶。
2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包括:悬挑框架,所述悬挑框架设置在第一支撑柱上,以构成悬挑骨架结构;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支撑柱上且通过立柱与所述悬挑框架相连,以支撑所述悬挑框架;斜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立柱和所述悬挑框架二者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相连;所述斜支撑杆、所述悬挑框架以及所述支撑结构靠近所述悬挑框架的一侧围成三角形结构;步道主体,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远离所述悬挑框架的一侧。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斜支撑杆、悬挑框架以及所述支撑结构三者围成的三角形结构可以有效地保证悬挑支撑结构的结构可靠性。而且,通过将步道主体设置在支撑结构远离上述悬挑框架的一侧,可以有效地保证该步道主体有效地平衡遮阳棚悬挑部分的重量,从而使得遮阳棚受力平衡。还使该遮阳棚具有用于供行人通过的通行步道,使得操作人员或者参观者可以通过上述步道横穿遮阳棚。
2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结构通过连接梁固定相连。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连接梁可以有效地提高相邻的两个悬挑框架的连接强度。特别是,可以有效地保证相邻的支撑结构可以牢固可靠地固定在一起。
27.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构成的v形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v形结构上的支撑梁;所述步道主体设置在所述支撑梁和所述连接梁上。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v形结构可以有效地为支撑梁提供支撑力,进而通过上述连接梁连接相邻的支撑梁从而为步道主体提供有效的支撑力,保证步道主体可以牢固可靠地固定在遮阳棚的支撑结构位置。
29.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所述步道主体为木质结构。从而使步道主体与木质结构的遮阳棚主体结构材质相同,从而在保证环境的同时提高遮阳棚的外观一致性。
3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所述悬挑框架还包括:水平支撑杆和拉索;所述水平支撑杆,所述水平支撑杆容置在所述悬挑框架内且沿所述悬挑框架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水平支撑杆其一端与所述立柱相连,其另一端与构成所述悬挑框架相连;所述拉索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相连,其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立柱和所述水平支撑杆相
连。
31.通过上述水平支撑杆、立柱和拉索可以有效地提高遮阳棚的结构刚性并使遮阳棚具有一定的韧性,从而适应强风或者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另外,上述结构还可以保证悬挑支撑结构可以牢固稳定的为步道主体提供支撑。
3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相邻的所述支撑结构通过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梁固定相连。
33.相邻的支撑结构通过多根连接梁相连,可以有效地提高相邻的支撑结构结构稳定性,并未步道主体提供有效的支撑。
34.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遮阳棚,包括: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以及,遮阳棚顶棚结构,用于构建遮阳棚的棚顶。
35.本实用新型保护的遮阳棚具有悬挑支撑结构,所以具有上述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成遮阳棚主体结构的悬挑框架和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梁在支撑结构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3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结构放大示意图;
4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步道主体在遮阳棚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悬挑框架;2-第一支撑柱;3-支撑结构;4-第二支撑柱;5-立柱;6-斜支撑杆;7-步道主体;8-连接梁;9-第一支撑杆;10-第二支撑杆;11-支撑梁;12-水平支撑杆;13-拉索。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6.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7.实施例1
48.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如图1和图4所示,其包括:
49.悬挑框架1,所述悬挑框架1设置在第一支撑柱2上,以构成悬挑骨架结构;所述悬挑框架1包括:水平支撑杆12和拉索13;所述水平支撑杆12,所述水平支撑杆12容置在所述悬挑框架1内且沿所述悬挑框架1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水平支撑杆12其一端与所述立柱5相连,其另一端与构成所述悬挑框架1相连;所述拉索13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3相连,其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立柱5和所述水平支撑杆12相连;
50.支撑结构3,如图3所示,设置在第二支撑柱4上且通过立柱5与所述悬挑框架1相连,以支撑所述悬挑框架1;所述支撑结构3包括:第一支撑杆9和第二支撑杆10构成的v形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v形结构上的支撑梁11;
51.斜支撑杆6,一端与所述立柱5和所述悬挑框架1二者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3相连;所述斜支撑杆6、所述悬挑框架1以及所述支撑结构3靠近所述悬挑框架1的一侧围成三角形结构;
52.步道主体7,为木质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3远离所述悬挑框架1的一侧。所述步道主体7包括:横置在遮阳棚的宽度方向上的横向步道,以及设置在所述横向步道顶端的步道顶棚。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结构3通过连接梁8固定相连。上述步道主体7设置在所述支撑梁11和所述连接梁8上。且,相邻的所述支撑结构3通过两根所述连接梁8固定相连。通过上述v形结构可以有效地为支撑梁11提供支撑力,进而通过上述连接梁8连接相邻的支撑梁11从而为步道主体7提供有效的支撑力,保证步道主体7可以牢固可靠地固定在遮阳棚的支撑结构3位置。并且。所述连接梁8为两端分别与相邻所述支撑结构3的支撑梁11固定相连的工字梁。
53.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对是否在相邻的支撑结构3之间设置连接梁8不做具体限定,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相邻的支撑结构3之间铺设支撑板,通过上述支撑板支撑步道主体7。
54.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对连接梁8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梁8还可以为c形梁,或者其它结构的梁体。
55.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对连接梁8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在其它实施例中,相邻的支撑结构3通过三根连接梁8固定相连。
56.实施例2
57.一种遮阳棚,包括: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以及,遮阳棚顶棚结构,用于构建遮阳棚的棚顶。
58.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包括:
59.悬挑框架1,所述悬挑框架1设置在第一支撑柱2上,以构成悬挑骨架结构;所述悬挑框架1包括:水平支撑杆12和拉索13;所述水平支撑杆12,所述水平支撑杆12容置在所述
悬挑框架1内且沿所述悬挑框架1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水平支撑杆12其一端与所述立柱5相连,其另一端与构成所述悬挑框架1相连;所述拉索13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3相连,其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立柱5和所述水平支撑杆12相连;
60.支撑结构3,设置在第二支撑柱4上且通过立柱5与所述悬挑框架1相连,以支撑所述悬挑框架1;所述支撑结构3包括:第一支撑杆9和第二支撑杆10构成的v形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v形结构上的支撑梁11;
61.斜支撑杆6,一端与所述立柱5和所述悬挑框架1二者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3相连;所述斜支撑杆6、所述悬挑框架1以及所述支撑结构3靠近所述悬挑框架1的一侧围成三角形结构;
62.步道主体7,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3远离所述悬挑框架1的一侧。所述步道主体7包括:横置在遮阳棚的宽度方向上的横向步道,以及设置在所述横向步道顶端的步道顶棚。
63.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挑框架(1),所述悬挑框架(1)设置在第一支撑柱(2)上,以构成悬挑骨架结构;支撑结构(3),设置在第二支撑柱(4)上且通过立柱(5)与所述悬挑框架(1)相连,以支撑所述悬挑框架(1);斜支撑杆(6),一端与所述立柱(5)和所述悬挑框架(1)二者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3)相连;所述斜支撑杆(6)、所述悬挑框架(1)以及所述支撑结构(3)靠近所述悬挑框架(1)的一侧围成三角形结构;步道主体(7),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3)远离所述悬挑框架(1)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结构(3)通过连接梁(8)固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3)包括:第一支撑杆(9)和第二支撑杆(10)构成的v形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v形结构上的支撑梁(11);所述步道主体(7)设置在所述支撑梁(11)和所述连接梁(8)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8)为两端分别与相邻所述支撑结构(3)的支撑梁(11)固定相连的工字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道主体(7)为木质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框架(1)还包括:水平支撑杆(12)和拉索(13);所述水平支撑杆(12),所述水平支撑杆(12)容置在所述悬挑框架(1)内且沿所述悬挑框架(1)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水平支撑杆(12)其一端与所述立柱(5)相连,其另一端与构成所述悬挑框架(1)相连;所述拉索(13)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3)相连,其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立柱(5)和所述水平支撑杆(12)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支撑结构(3)通过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梁(8)固定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道主体(7)包括:横置在遮阳棚的宽度方向上的横向步道,和/或设置在所述横向步道顶端的步道顶棚。9.一种遮阳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以及,遮阳棚顶棚结构,用于构建遮阳棚的棚顶。
技术总结
一种具有步道系统的悬挑支撑结构,包括:悬挑框架,所述悬挑框架设置在第一支撑柱上,以构成悬挑骨架结构;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支撑柱上且通过立柱与所述悬挑框架相连,以支撑所述悬挑框架;斜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立柱和所述悬挑框架二者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相连;所述斜支撑杆、所述悬挑框架以及所述支撑结构靠近所述悬挑框架的一侧围成三角形结构;步道主体,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远离所述悬挑框架的一侧。通过提供上述结构布置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遮阳棚重量分布不合理,以及现有遮阳棚缺乏行走步道的问题。有遮阳棚缺乏行走步道的问题。有遮阳棚缺乏行走步道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兴钢 任庆英 刘文珽 刘紫琪 张晓萌 邱涧冰 张玉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