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的把手及锅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4-07-25  12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具的把手及锅具。


    背景技术:

    2.锅具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厨房用品,包括电饭锅、电磁炉锅、电炒锅等。我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烹饪的食材只占据锅体本身容积的一部分,有时候可能只利用锅体容积的一半,甚至更少。所以电加热过程中很多的能量浪费在锅体自身加热上,而锅上半部分利用频率有很低,同时较大的锅体也导致温升较慢,并且锅具中对锅具加热的电气组件布置使得锅具结构不紧凑。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锅具中电气组件布置会出现锅具结构不紧凑的缺陷,提供一种锅具的把手及锅具。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具的把手,所述锅具包括锅本体和电气组件,所述把手包括容纳腔和手持部,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气组件,所述容纳腔具有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锅本体,以使所述电气组件与所述锅本体连接,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手持部连接,所述手持部用于供用户手握。
    6.在本方案中,电气组件可以放置于把手的容纳腔内,把手的手持部又可以作为用户使用锅具的手握部分,使得把手在具有正常手握的作用下,还具有容纳电气组件的作用,提高了锅具结构的紧凑性和把手的利用率。其中,电气组件可以为锅具中所使用的电器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
    7.较佳地,所述电气组件包括电气元件、第一电连接部和控制模块,所述电气元件与所述锅本体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电气元件;所述第一电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电气元件连接,所述第一电连接部的另一端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以使所述电气元件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8.在本方案中,电气元件与锅本体连接,可以对锅本体进行相应的操作,而对电气元件进行控制的控制模块放置于容纳腔内,提高了锅具结构的紧凑性。控制模块与电气元件之间是通过第一电连接部进行电连接,由于容纳腔的开口面向锅体,并且控制模块放置于容纳腔内,使得第一电连接部在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时,可以自开口伸入容纳腔内,并且无需太长的第一电连接部即可实现电气元件和控制模块的电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控制模块放置于容纳腔内,在提高结构紧凑性的同时,还可以节约第一电连接部的耗材,降低了使用成本。
    9.较佳地,所述锅具还包括供电模块和第二电连接部,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安装壁,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安装壁的内表面贴合;
    10.所述供电模块设置于所述锅本体的下方,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供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壁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以使所述供电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1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供电模块用于对电气组件进行供电,并且供电模块与控制模块通过第二电连接部进行电连接。控制模块与安装壁的内表面贴合,可以提高控制模块的稳定性,防止控制模块在容纳腔内产生窜动。由于控制模块设置于锅本体的下方,将第二电连接部贯穿安装壁,并且两端分别与控制模块和供电模块电连接,方便了控制模块与供电模块的电连接。
    12.较佳地,所述锅具还包括电灶壳体,所述电灶壳体水平设置于所述锅本体的下方,用于容纳所述供电模块;所述把手沿着水平方向与所述锅本体连接,所述安装壁倾斜设置,且所述安装壁的外表面具有凸台,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穿过所述凸台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凸台与所述电灶壳体插接。
    1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供电模块与电气组件分体设置,从而便于安装使用,以及供电模块放置于电灶壳体内,提高使用的安全性。由于把手沿着水平方向与锅本体连接,因此将安装壁倾斜设置,方便实现控制模块与供电模块的电连接。安装壁的外表面具有凸台,第二电连接部穿过凸台与控制模块连接,并且凸台与电灶壳体插接,可以防止第二电连接部暴露于外界环境,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14.较佳地,所述把手包括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第四壁和第五壁,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分别与所述第五壁的四边连接并合围成一端具有开口的结构;且靠近所述开口的部分形成所述容纳腔,远离所述开口的部分形成所述手持部;所述第二壁的中间部分倾斜形成所述安装壁。
    1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容纳腔具有开口,并且控制模块放置于容纳腔内,方便第一电连接部自开口伸入容纳腔内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并且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和第四壁分别与第五壁的四边连接成中空结构,降低了把手的重量,节约了耗材的使用。
    16.较佳地,所述电气元件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锅本体的外壁贴合用于加热所述锅本体,所述加热器通过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开关。
    17.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加热器与锅本体的外壁贴合,提高了加热器加热锅本体的效率,并且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加热器的开关,提高了加热器的可控率。
    18.较佳地,所述电气元件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锅本体的水位,所述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以使所述传感器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
    19.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传感器检测锅体的水位,并将检测结果传递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实际检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实际检测值大于等于理论值时,也就是实际水位达到理论要到达的水位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器打开,对锅本体进行加热。
    20.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具,所述锅具包括:电气组件、锅本体和如上所述的锅具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容纳腔和手持部,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气组件,所述容纳腔具有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锅本体,以使所述电气组件与所述锅本体连接,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手持部连接。
    2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锅具的把手应用于锅具上,提高了锅具的紧凑性。
    22.较佳地,所述锅具包括锅本体和设置于锅本体外侧的隔热件,所述把手与所述隔热件连接,所述隔热件上开设安装口,所述容纳腔的开口自所述安装口伸入所述隔热件内侧。
    2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由于锅本体的外表面贴合加热器,而锅本体的外侧连接隔热件,可以防止加热器或加热后的锅本体烫伤操作人员,提高使用的安全性。由于第一电连接部要自开口伸入容纳腔内与控制模块电连接,而隔热件上设置安装口,并且容纳腔的开口自安装口伸入隔热件内侧,方便了第一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24.较佳地,所述锅本体包括多个分段锅体,所述锅具包括多个加热器和多个传感器,所述分段锅体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分段锅体一一对应,且与所述分段锅体的外壁贴合,用于对各所述分段锅体进行加热,所述传感器与所述分段锅体一一对应,用于分别检测各所述分段锅体内的水位。
    2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加热器和传感器分别与分段锅体一一对应,分别对各分段锅体进行检测水位和加热,用户可以根据分段锅体内负载(食材、水等)的多少,自主选择各分段锅体是否需要开启加热功能,提升烹饪效率节省时间。
    26.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27.电气组件可以对锅本体进行加热,并且电气组件放置于把手的容纳腔内,而把手的容纳腔又与用户手握的手持部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把手在具有正常手握的作用下,还具有容纳电气组件的作用,提高了锅具结构的紧凑性和把手的利用率,并且将电气组件放置于锅具把手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的把手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的把手的剖视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的剖视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的部分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把手1
    34.容纳腔11
    35.开口111
    36.安装壁112
    37.第一壁113
    38.第二壁114
    39.第三壁115
    40.第四壁116
    41.第五壁117
    42.凸台118
    43.手持部12
    44.锅本体2
    45.分段锅体21
    46.隔热件3
    47.安装口31
    48.电气组件4
    49.加热器41
    50.传感器42
    51.第一电连接部43
    52.控制模块44
    53.供电模块6
    54.第二电连接部5
    55.电灶壳体7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5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具把手1,用于解决锅具中电气组件4布置会出现锅具结构不紧凑的问题。锅具包括锅本体2和电气组件4,并且电气组件4可以对锅本体2进行加热,进而可以对锅本体2内的负载(食材、水等)进行加热。
    58.如图1至图4所示,把手1包括容纳腔11和手持部12,并且容纳腔11用于容纳电气组件4。容纳腔11具有开口111,并且开口111朝向锅本体2,以使电气组件4与锅本体2连接。容纳腔11又与用于供用户手握的手持部12进行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把手1在具有正常手握的作用下,还具有容纳电气组件4的作用,提高了锅具结构的紧凑性和把手1的利用率,并且将电气组件4放置于锅具把手1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安全。
    59.请参阅图3进行理解,电气组件4包括电气元件、第一电连接部43和控制模块44。电气元件与锅本体2连接,可以对锅本体2进行相应的操作。控制模块44设置于容纳腔11内,用于控制电气元件,提高了锅具结构的紧凑性。第一电连接部43的一端与电气元件连接,并且第一电连接部43的另一端自开口111伸入容纳腔11内,与控制模块44电连接,以使电气元件与控制模块44电连接。由于容纳腔11的开口111面向锅体,并且控制模块44放置于容纳腔11内,使得第一电连接部43在与控制模块44电连接时,可以自开口111伸入容纳腔11内,并且无需太长的第一电连接部43即可实现电气元件和控制模块44的电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控制模块44放置于容纳腔11内,在提高结构紧凑性的同时,还可以节约第一电连接部43的耗材,降低了使用成本。
    60.在具体使用时,第一电连接部43为导线,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部43的类型可以不做限制。
    61.锅具还包括供电模块6和第二电连接部5,供电模块6用于对电气组件4进行供电,并且供电模块6与控制模块44通过第二电连接部5进行电连接。由于控制模块44与安装壁112的内表面贴合,提高了控制模块44的稳定性,防止控制模块44在容纳腔11内产生窜动。供电模块6设置于锅本体2的下方,并且第二电连接部5的一端与供电模块6连接,第二电连接部5的另一端穿过安装壁112与控制模块44连接,以使供电模块6与控制模块44电连接。采
    用上述结构形式,方便了控制模块44与供电模块6的电连接。
    62.在具体使用时,控制模块44与安装壁112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进一步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第二电连接部5为导线,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电连接部5的类型可以不做限制。
    63.请参阅图3和图4进行理解,锅具还包括电灶壳体7,并且电灶壳体7水平设置于锅本体2的下方,用于容纳供电模块6,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供电模块6与电气组件4分体设置,使得锅具的结构更为轻便,此外还具有易清洁的特点。电灶壳体7还可以用于放置锅本体2,提高了电灶壳体7的使用率。由于把手1沿着水平方向与锅本体2连接,因此将安装壁112倾斜设置,方便实现控制模块44与供电模块6的电连接。安装壁112的外表面具有凸台118,第二电连接部5穿过凸台118与控制模块44连接,并且凸台118与电灶壳体7插接,可以防止第二电连接部5暴露于外界环境,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64.在具体使用时,第二电连接部5可以包括上段电连接件、下段电连接件、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并且上段电连接件设置于凸台118内,下段电连接件设置于电灶壳体7内。上段电连接件的一端与控制模块44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插接件连接,下段电连接件的一端与供电模块6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插接件连接。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连接,以实现凸台118与电灶壳体7插接。凸台118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凸台118的数量在多个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第二电连接部5之间产生影响。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锅具运行的稳定性。
    65.请参图图1进行理解,把手1包括第一壁113、第二壁114、第三壁115、第四壁116和第五壁117,并且第一壁113、第二壁114、第三壁115和第四壁116分别与第五壁117的四边连接并合围成一端具有开口111的结构。采用上述结构,开口111的结构为中空的结构,降低了把手1的重量,节约了耗材的使用。靠近开口111的部分形成容纳腔11,远离开口111的部分形成手持部12。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节约耗材使用的同时,开口111的结构还可以放置控制模块44,提高了把手1的使用率,并且第二壁114的中间部分倾斜形成安装壁112,可以用于放置控制模块44,方便了第二电连接部5贯穿安装壁112将控制模块44与供电模块6进行电连接。
    66.在具体使用时,把手1一体成型。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以简化生产工艺,并且一体成型体省去了连接工艺,提高了把手1的强度。
    67.电气元件包括加热器41,并且加热器41与锅本体2的外壁贴合,用于加热锅本体2。并且加热器41可以沿锅本体2的外壁环绕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加热的效率。加热器41通过第一电连接部43与控制模块44电连接,以使控制模块44控制加热器41的开关,提高了加热器41的可控率。
    68.电气元件还包括传感器42,并且传感器42用于检测锅本体2的水位。传感器42通过第一电连接部43与控制模块44电连接,以使传感器42电连接于控制模块44。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传感器42检测锅体的水位,并将检测结果传递给控制模块44。控制模块44将实际检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实际检测值大于等于理论值时,也就是实际水位达到理论要到达的水位时,控制模块44控制加热器41打开,对锅本体2进行加热,提高了控制模块44控制加热器41的准确度。
    69.请参阅图3进行理解,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锅具,并且锅具包括电气组件4、锅本体2和锅具的把手1。把手1包括容纳腔11和手持部12,并且容纳腔11用于容纳电气组件4。容
    纳腔11具有开口111,并且开口111朝向锅本体2,以使电气组件4与锅本体2连接,并且容纳腔11与手持部12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锅具的把手1应用于锅具上,提高了锅具的紧凑性。
    70.在具体使用时,容纳腔11的空间可以大于手持部12的空间,进一步降低把手1的重量。
    71.锅具包括锅本体2和设置于锅本体2外侧的隔热件3,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由于锅本体2的外表面贴合加热器41,而锅本体2的外侧连接隔热件3。也就是加热器41位于锅本体2和隔热件3之间,可以防止加热器41或加热后的锅本体2烫伤操作人员,提高使用的安全性。由于第一电连接部43要自开口111伸入容纳腔11内与控制模块44电连接,而将把手1与隔热件3连接,并且隔热件3上开设安装口31,容纳腔11的开口111自安装口31伸入隔热件3内侧,方便了第一电连接部43自开口111伸入容纳腔11内与控制模块44电连接。
    72.在具体使用时,隔热件3与锅本体2之间具有间隙,即隔热件3与锅本体2之间设置有隔热腔。通过隔热腔内的空气,提高了隔热效果。隔热件3可以环绕锅本体2的外侧周向设置,进一步提高了隔热效果。
    73.锅本体2包括多个分段锅体21,并且锅具包括多个加热器41和多个传感器42。分段锅体21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并且加热器41与分段锅体21一一对应,且与分段锅体21的外壁贴合,用于对各分段锅体21进行加热。传感器42也与分段锅体21一一对应,用于分别检测各分段锅体21内的水位。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加热器41和传感器42分别与分段锅体21一一对应,分别对各分段锅体21进行检测水位和加热,用户可以根据分段锅体21内负载(食材、水等)的多少,自主选择各分段锅体21是否需要开启加热功能,提升烹饪效率节省时间。
    74.在具体使用时,锅具还包括密封部,并且密封部被设置于相邻两个分段锅体21间。密封部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环绕分段锅体21的边缘设置,并且第一密封件靠近分段锅体21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具有凸起和凹槽。其中凸起与分段锅体21抵接,并且凸起的至少一侧具有容纳凸起的变形的凹槽。根据上述可知,为了提高分段锅体21的完整性,优选传感器42贯穿密封部对各分段锅体21内的水位进行检测。
    75.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锅具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锅本体和电气组件,所述把手包括容纳腔和手持部,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气组件,所述容纳腔具有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锅本体,以使所述电气组件与所述锅本体连接,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手持部连接,所述手持部用于供用户手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组件包括电气元件、第一电连接部和控制模块,所述电气元件与所述锅本体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电气元件;所述第一电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电气元件连接,所述第一电连接部的另一端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以使所述电气元件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供电模块和第二电连接部,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安装壁,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安装壁的内表面贴合;所述供电模块设置于所述锅本体的下方,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供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壁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以使所述供电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电灶壳体,所述电灶壳体水平设置于所述锅本体的下方,用于容纳所述供电模块;所述把手沿着水平方向与所述锅本体连接,所述安装壁倾斜设置,且所述安装壁的外表面具有凸台,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穿过所述凸台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凸台与所述电灶壳体插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包括第一壁、第二壁、第三壁、第四壁和第五壁,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分别与所述第五壁的四边连接并合围成一端具有开口的结构;且靠近所述开口的部分形成所述容纳腔,远离所述开口的部分形成所述手持部;所述第二壁的中间部分倾斜形成所述安装壁。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元件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锅本体的外壁贴合用于加热所述锅本体,所述加热器通过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开关。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元件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锅本体的水位,所述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以使所述传感器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8.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电气组件、锅本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锅具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容纳腔和手持部,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气组件,所述容纳腔具有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锅本体,以使所述电气组件与所述锅本体连接,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手持部连接。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锅本体和设置于锅本体外侧的隔热件,所述把手与所述隔热件连接,所述隔热件上开设安装口,所述容纳腔的开口自所述安装口伸入所述隔热件内侧。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本体包括多个分段锅体,所述锅具包括多个加热器和多个传感器,所述分段锅体沿竖直方向依次连接,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分段锅体一一对应,且与所述分段锅体的外壁贴合,用于对各所述分段锅体进行加热,所述传感
    器与所述分段锅体一一对应,用于分别检测各所述分段锅体内的水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具的把手及锅具,其中锅具包括锅本体和电气组件,把手包括容纳腔和手持部,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气组件,容纳腔具有开口,开口朝向锅本体,以使电气组件与锅本体连接,容纳腔与手持部连接,手持部用于供用户手握。电气组件放置于把手的容纳腔内,而把手的容纳腔又与用户手握的手持部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把手在具有正常手握的作用下,还具有容纳电气组件的作用,提高了锅具结构的紧凑性和把手的利用率,并且将电气组件放置于锅具把手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邱君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30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36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