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4-07-31  26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过滤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


    背景技术:

    2.用于过滤生物制药行业流体的过滤器,其包括外壳和密封固定于外壳内部的滤芯,滤芯为一次性使用的塑料材质滤芯。外壳包括筒体和底座,滤芯通过一端的接口密封安装于底座,筒体和底座之间通过密封圈形成挤压密封。在使用之前,通过高压蒸汽对过滤器内部包括滤芯进行灭菌。高压蒸汽温度大约为121℃,并且,整个灭菌过程会持续30分钟以上,期间,塑料材质的滤芯受热变软,插在底座的接口变软后,朝着其中空内部形变,接口不能稳定地固定于底座,且其外壁上的密封圈受到径向挤压作用强度大幅减小,接口与底座间的密封性能受损,甚至密封失效。
    3.需要改进现有用于过滤制药行业流体的过滤器的结构,尤其是要改进滤芯的安装结构,即使接口受热变软,其外壁的密封圈也能受到强度足够高的径向挤压作用,从而接口和底座之间始终能够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高温、高压灭菌过程中,滤芯可以稳固连接在底座,且保持密封连接的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包括,
    7.外壳,具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并包括密封连接的筒体和底座,所述底座具有内筒;
    8.滤芯,密封连接于外壳内部,其至少包括第一端盖,该第一端盖形成与滤芯的中空内部连通的接口,该接口外壁和内筒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
    9.所述内筒内部形成与其径向间隔开的限位件,所述接口插在限位件的外壁和内筒的内壁之间,当接口受热后,所述限位件对接口形成挤压作用,以限制接口向内侧发生的形变,保持接口和内筒之间的密封连接。
    10.本实用新型在内筒内部形成与其径向隔开的限位件,接口插在限位件和内筒之间,在接口受热软化、并朝着内部膨胀、变形后,接口内壁和限位件外壁接触,并且限位件对接口形成足够强度的挤压,进而限制接口朝着内部的方向形成更大幅度的膨胀、变形,也就是说限位件和内筒一起对接口形成夹持作用,从而接口外壁的第一密封件始终受到内筒内壁和接口外壁间的径向挤压作用,以确保接口和内筒间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外壁具有第二锥面,所述接口内壁具有第一锥面,当接口受热后,所述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形成挤压作用。
    12.接口具有第一锥面,其插在第二锥面和内筒的内壁之间,在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接口软化、并朝着内部膨胀、变形后,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接触,并对第一锥面形成足够强
    度的挤压作用,进而限制接口朝着内部的方向形成更大幅度的膨胀、变形;将接口和限位件接触的侧壁设计为锥面,使得接口受热变形后,在径向和轴向都有形变空间,形变容纳性更佳,且便于接口和底座之间的装配。
    13.进一步的,所述接口受热之前,所述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形成环状线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或者,所述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形成面接触;或者,所述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不接触。
    14.在接口受热之前,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形成环状线接触,使得两者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此时接口具有更大的形变空间,同时在变形之前,第一密封件就受到了挤压形成良好的密封作用;在接口受热之前,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形成面接触,此时接口底端面和内筒内底面之间可以存在第二间隙,以提供接口发生形变的空间,同时在变形之前,第一密封件就受到了挤压形成良好的密封作用;在接口受热之前,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不接触,此时第一端盖架设在内筒的顶端面,第一密封件接触内筒的内壁,可以形成挤压也可以不形成挤压,便于接口和底座之间的装配,但是在接口受热变形之后又能形成良好的挤压密封作用,相对于前述两者情形,给接口提供的形变空间更大。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锥面从其起始端朝着末端的方向,其内径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锥面从其起始端朝着末端的方向,其外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锥面与轴向的夹角不小于第二锥面与轴向的夹角。
    16.第一锥面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倾斜延伸,第二锥面自下而上、自外向内倾斜延伸,也就是接口呈扩口状,限位件呈缩口状,便于接口和底座之间的插接装配;接口受热变形包括径向变形和轴向的变形,锥面的设计给两个方向的变形都提供了容纳空间,使得接口受热变形后不会将第一端盖向上托起,即避免滤芯的整体轴向向上移动,保证整体装配结构的稳固性。
    1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封闭环形结构,其外壁形成环形的第二锥面;或者,所述限位件由多个块状结构围设形成间断的环形结构,所述块状结构的外壁形成第二锥面。
    18.限位件的结构形式多样,便于加工;当限位件为封闭环形结构时,其对接口的支撑夹持作用周向各处相对均衡;当限位件由多个块状结构围设形成时,相邻的块状结构之间存在间隙,接口受热变形产生的形变可以被间隙容纳,避免受热形变过大导致对第一端盖的拱起,保证整体装配结构的稳定性。
    19.进一步的,所述滤芯外周具有突起,所述筒体内部形成压制部,该压制部位于突起的轴向上方,两者在轴向的投影具有重叠区域,且突起的上端面和压制部的下端面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不大于0.3mm。
    20.由于该突起在轴向的投影和压制部在轴向的投影具有重叠区域,且突起的上端面与压制部的下端面之间的空隙不大于0.3mm,从而在过滤过程中及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流体或高压蒸汽冲击滤芯时,滤芯形成很小幅度的径向晃动后,突起的上端面会接触、抵靠压制部的下端面,以限制滤芯产生更大幅度的径向晃动,进而保护接口;同时限制了滤芯的轴向运动,防止滤芯轴向向上运动而从底座脱出;并且,由于突起的上端面与压制部的下端面间留有间隙,突起不会对筒体朝着靠近底座的运动造成阻碍。
    21.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轴向下端具有环形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底座具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夹持第二密封件以形成筒体和底座的密封连接;所述突
    起位于第一端盖外边缘,所述压制部位于第一安装部的内表面。
    22.第一安装部给压制部的设置提供了空间,第二安装部和第一安装部可以配合夹持第二密封件,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和突起的配合,使得突起不会对第一安装部朝着靠近第二安装部的运动造成阻碍,进而确保位于二者间的第二密封件形成足够大的压缩量,从而可保证筒体和底座之间的密封连接性能。
    23.进一步的,所述突起包括具有第一厚度的连接段和具有第二厚度的限位段,所述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所述连接段和限位段沿径向依次设于第一端盖的外周。
    24.连接段的厚度更大,提高突起整体的强度,即使受热、产生一定的软化,也能维持突起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而厚度相对较小的限位段则可以与压制部配合,形成安装空间,避免对第一安装部朝着第二安装部的运动造成阻碍。
    25.进一步的,所述压制部包括锥形壁,及锥形壁外周的环形平面,所述锥形壁位于连接段的径向外侧,所述环形平面位于锥形壁的轴向下端,所述锥形壁和环形平面均与所述限位段的上端面留有空隙;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环形平面的外侧,其上端面的轴向高度大于锥形壁的下端的轴向高度,确保第二密封件能够形成足够大的压缩量,以在筒体和底座之间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
    26.锥形壁的设置避让第一端盖的突起,便于滤芯的装配,降低了加工精度要求;环形平面的设置使得压制部和突起之间能够保证足够的径向重叠长度,使得压制部和突起形成有效的配合。
    27.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具有排液口,所述第一端盖的下端面与底座的内底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为2-4mm;或者,所述排液口的内壁与所述内筒的中心的最大距离为d1,所述突起的末端与所述内筒的中心的距离为d2,则d1>d2。
    28.第一端盖和底座内底面之间留有空间,使得冷凝水可以积聚在该空间,便于其通过该空间内底面的排液口顺利排出;排液口的位置设置使得突起不会对其形成遮挡,便于排液口的有效使用。
    2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过滤器中,接口插在限位件和内筒的内壁之间,在接口受热软化、并朝着内部膨胀、变形后,限位件对接口形成足够强度的挤压,进而限制接口朝着内部的方向形成更大幅度的膨胀、变形,确保在受热情形下接口和内筒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限位件外壁具有第二锥面,接口内壁具有第一锥面,接口受热变形后第二锥面对第一锥面形成足够强度的挤压作用,在径向和轴向都有形变空间,形变容纳性更佳,且便于接口和底座之间的装配。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的立体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的剖视图。
    32.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图2中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芯的立体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端盖的立体图。
    36.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端盖的主视图。
    37.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端盖的剖视图。
    38.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筒体的半剖立体图。
    39.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筒体的剖视图。
    40.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座的立体图。
    41.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座的剖视图。
    42.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底座的立体图。
    43.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底座的剖视图。
    44.其中,1-外壳,11-第一接头,12-第二接头,13-筒体,131-第一安装部,14-底座,141-第二安装部,142-排液口,15-内筒,16-限位件,161-第二锥面,162-块状结构,17-压制部,171-锥形壁,172-环形平面,18-排气管,19-排液管,2-滤芯,20-第二端盖,21-第一端盖,22-接口,221-第一锥面,23-突起,231-连接段,232-限位段,31-第一密封件,32-第二密封件,4-空隙,5-间隙,51-第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6.如图1所示,一种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包括外壳1,及密封固定连接在外壳1内部的滤芯2。如图2所示,外壳1包括密封连接的筒体13和底座14,筒体13上具有第一接头11和排气管18,底座14具有第二接头12、排液管19,及与第二接头12相连通的内筒15。滤芯2包括中心杆、外框架、位于二者间的滤膜,及密封固定于中心杆、外框架和滤膜轴向两端的第一端盖21和第二端盖2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盖20位于上端,其封闭,第一端盖21位于下端,其具有与滤芯2的中空内部连通的接口22,接口22安插于内筒15内部,该接口22外壁和内筒15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31。过滤时,待过滤液从第一接头11进入,经过滤芯2的过滤后,滤液经接口22、第二接头12排出;或者,待过滤液从第二接头12进入,经接口22进入滤芯2内部,过滤后从第一接头11排出。排气管18在高压蒸汽灭菌的初期及过滤初期打开,稳定灭菌期间和正常过滤期间,排气管18关闭。
    47.如图11、图12所示,在内筒15的内部形成与其径向间隔开的限位件16,如图2、图4所示,接口22插在限位件16的外壁和内筒15的内壁之间,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当接口22受热后、软化,并朝其内部膨胀、变形,由于底座14为受热后不会变形的金属材质制成,限位件16可对接口22形成挤压和支撑作用,以限制接口22向内侧膨胀形变的幅度,并和内筒15一起对接口22形成夹持作用,使得接口22牢牢地安插在二者之间,从而保持接口22和内筒15之间的密封连接。
    48.上述限位件16外壁可以是任何形状,只要可以对变形后的接口22起到支撑作用,进而限制接口22形成进一步的膨胀、变形即可。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6的外壁具有第二锥面161,接口22的内壁具有第一锥面221,当接口22受热、膨胀后,第二锥面161和第一锥面221形成挤压和支撑作用。
    49.在接口22受热之前,第二锥面161和第一锥面221可以形成环状的线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5,即如图4所示,该环形的线接触位于二者的轴向一端;当然,在接口22受热之前,第二锥面161和第一锥面221还可以形成面接触,此时接口22底端面和内筒15内底面之间可以存在第二间隙51,以提供接口22发生形变的空间,当然也可以在别的地方形成接口22发生形变的空间,此时接口22底端面可以与内筒15内底面接触,同时在变形之前,第一密封件31就受到了挤压形成良好的密封作用;当然,在接口22受热之前,第二锥面161和第一锥面221之间也可以不接触,此时第一端盖21架设在内筒15的顶端面。无论何种情形,第一密封件31始终受到接口22和内筒15之间的径向挤压作用,以确保接口22和内筒15之间始终形成有效的密封连接。
    50.在比较好的实施例中,第一锥面221从其起始端朝着末端的方向,其内径逐渐增大,第二锥面161从其起始端朝着末端的方向,其外径逐渐减小。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以图4所示方向为例进行说明,第一锥面221从上到下内径逐渐增大,第二锥面161从下到上内径逐渐减小。也就是接口22呈扩口状,限位件16呈缩口状,便于接口22和底座14之间的插接装配;接口22受热变形包括径向变形和轴向的变形,第一锥面221的设计给两个方向的变形都提供了容纳空间,使得接口22受热变形后不会将第一端盖21向上托起,即避免滤芯2的整体轴向向上移动,保证整体装配结构的稳固性。且第二锥面161的轴向高度不小于第一锥面221的轴向高度,换句话说,接口22底端面和内筒15内底面之间存在第二间隙51。
    51.第一锥面221与轴向的夹角不小于第二锥面161与轴向的夹角,也就是说第一锥面221和第二锥面161之间存在夹角α。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锥面221与轴向的夹角为8-10
    °
    ,第二锥面161与轴向的夹角为7-9
    °
    ,因此夹角α为1-3
    °
    。也就是对应上述在接口22受热之前,第二锥面161和第一锥面221之间形成环状的线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5,此时接口22具有更大的形变空间,同时在变形之前,第一密封件31就受到了挤压,形成良好的密封作用。
    52.如图11、图12所示,限位件16为封闭环形结构,其外壁形成环形的第二锥面161。或者,如图13、图14所示,限位件16由多个块状结构162围设形成间断的环形结构,在块状结构162的外壁形成圆心角小于360
    °
    的第二锥面161,例如块状结构162可以为2个,3个或4个等等。限位件16的结构形式多样,便于加工;当限位件16为封闭环形结构时,其对接口22的支撑夹持作用周向各处相对均衡;当限位件16由多个块状结构162围设形成时,相邻的块状结构162之间存在间隙,接口22受热变形产生的形变可以被间隙容纳,避免受热形变过大导致对第一端盖21的拱起,保证整体装配结构的稳定性。
    53.在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接口22受热软化、并朝着内部膨胀、变形后,第二锥面161和第一锥面221接触,准确地说是具有更大面积的接触,并对第一锥面221形成足够强度的挤压作用,进而限制接口22朝着内部的方向形成更大幅度的膨胀、变形,也就是说限位件16和内筒15一起对接口22形成强度更大的夹持作用,从而接口22外壁的第一密封件31始终受到内筒15内壁和接口22外壁间的径向挤压作用,以确保接口22和内筒15间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
    54.为了避免接口22受热变形后,滤芯2整体向上移动而从内筒15中脱出,在滤芯2的外周具有突起23,筒体13的内部形成压制部17,该压制部17位于突起23的轴向上方,两者在轴向的投影具有重叠区域,且突起23上端面和压制部17的下端面之间留有空隙4,该空隙4
    不大于0.3mm。从而在过滤过程中及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流体或高压蒸汽冲击滤芯2时,滤芯2形成很小幅度的径向晃动或者轴向窜动后,突起23的上表面会接触、抵靠压制部17的下端面,以限制滤芯2产生更大幅度的径向晃动和轴向窜动,进而保护接口22和避免接口22从内筒15中脱出。并且,由于突起23的上端面与压制部17的下端面间留有空隙4,因此,突起23不会对筒体13朝着靠近底座14的方向的运动造成阻碍,进而保证筒体13和底座14之间的密封连接性能。
    55.更具体的,筒体13的轴向下端具有环形的第一安装部131,底座14具有环形的第二安装部141,第一安装部131和第二安装部141夹持第二密封件32以形成筒体13和底座14的密封连接。突起23位于第一端盖21的外边缘,压制部17位于第一安装部131的内表面。因此,上述空隙4的存在,使得突起23不会对第一安装部131朝着靠近第二安装部141的运动造成阻碍,进而确保位于二者间的第二密封件32形成足够大的压缩量,从而保证筒体13和底座14之间的密封连接性能。
    56.如图3所示,突起23位于第一端盖21的外边缘,压制部17位于第一安装部131的内表面。再结合图5-图7所示,突起23包括具有第一厚度的连接段231和具有第二厚度的限位段232,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连接段231和限位段232沿径向依次设置在第一端盖21的外周。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段232的上端面形成曲面,该曲面从连接段231末端的上端面开始向下凹陷形成。突起23从连接段231平缓过渡至限位段232,厚度平缓减小,以在限位段232的上端面和压制部17间形成空隙4,并确保突起23具有足够的强度。
    57.压制部17包括锥形壁171,及锥形壁171外周的环形平面172,锥形壁171位于连接段231的径向外侧,其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倾斜延伸,环形平面172位于锥形壁171的轴向下端,锥形壁171和环形平面172均与限位段232的上端面留有空隙4。由于空隙4不大于0.3mm,因此图3中所述的s≤0.3mm。
    58.第二密封件32位于环形平面172的外侧,其上端面的轴向高度大于锥形壁171的下端的轴向高度,换句话说,第二密封件32的顶端所在水平面高度大于环形平面172所在水平面的高度,在进行第一安装部131和第二安装部141之间的密封装配时,能保证空隙4的留存,并且第二密封件32也能形成足够大的压缩量,以便在第一安装部131和第二安装部141之间形成密封。
    59.为了便于装配,降低加工精度要求,同时也给第一端盖21的径向变形提供足够的容纳空间,突起23的外径比环形平面172的外径小2.0-4.0mm。也就是图3中l2为2.0-4.0mm。
    60.如图3、图11-图14所示,底座14具有排液口142,其连通至排液管19,第一端盖21的下端面和底座14的内底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为2-4mm,即图3中l1为2-4mm,高压蒸汽灭菌的初期形成的冷凝水等会积聚在底座14的内底面,再通过排液口142顺利排出。
    61.或者,排液口142的内壁与内筒15的中心的最大距离为d1,如图14所示,突起23的末端与内筒15的中心的距离为d2,如图8所示,则d1>d2,此时可以保证排液口142不会被突起23完全遮挡,冷凝水等可以顺利排出。
    6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在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滤芯2的接口22受热、软化,在限位件16的支撑和限制作用下,无法向内发生幅度过大的膨胀和变形,限位件16和内筒15一起对接口22形成夹持作用,第一密封件31始终受到内筒15内壁和接口22外壁间的径向挤压作用,以确保接口22和内筒15间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与此同时,突起23和压制部17的设
    置,以及两者间的空隙4,使得滤芯2在受热变形或者在流体和高压蒸汽冲击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大幅度的晃动,包括径向晃动和轴向移动,对接口22形成保护作用,并防止接口22从内筒15中脱出,保证筒体13和底座14之间的密封连接性能。
    63.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包括,外壳,具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并包括密封连接的筒体和底座,所述底座具有内筒;滤芯,密封连接于外壳内部,其至少包括第一端盖,该第一端盖形成与滤芯的中空内部连通的接口,该接口外壁和内筒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内部形成与其径向间隔开的限位件,所述接口插在限位件的外壁和内筒的内壁之间,当接口受热后,所述限位件对接口形成挤压作用,以限制接口向内侧发生的形变,保持接口和内筒之间的密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外壁具有第二锥面,所述接口内壁具有第一锥面,当接口受热后,所述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形成挤压作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受热之前,所述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形成环状线接触,以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或者,所述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形成面接触;或者,所述第二锥面和第一锥面不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面从其起始端朝着末端的方向,其内径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锥面从其起始端朝着末端的方向,其外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锥面与轴向的夹角不小于第二锥面与轴向的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封闭环形结构,其外壁形成环形的第二锥面;或者,所述限位件由多个块状结构围设形成间断的环形结构,所述块状结构的外壁形成第二锥面。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外周具有突起,所述筒体内部形成压制部,该压制部位于突起的轴向上方,两者在轴向的投影具有重叠区域,且突起上端面和压制部下端面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不大于0.3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轴向下端具有环形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底座具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夹持第二密封件以形成筒体和底座的密封连接;所述突起位于第一端盖外边缘,所述压制部位于第一安装部的内表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包括具有第一厚度的连接段和具有第二厚度的限位段,所述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所述连接段和限位段沿径向依次设于第一端盖的外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制部包括锥形壁,及锥形壁外周的环形平面,所述锥形壁位于连接段的径向外侧,所述环形平面位于锥形壁的轴向下端,所述锥形壁和环形平面均与所述限位段的上端面留有空隙;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环形平面的外侧,其上端面的轴向高度大于锥形壁的下端的轴向高度。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排液口,所述第一端盖的下端面与底座的内底面之间的轴向距离为2-4mm;或者,所述排液口的内壁与所述内筒的中心的最大距离为d1,所述突起的末端与所述内筒的中心的距离为d2,则d1>d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耐受高温灭菌的过滤器,包括,外壳,具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并包括密封连接的筒体和底座,底座具有内筒;滤芯,密封连接于外壳内部,其至少包括第一端盖,该第一端盖形成与滤芯的中空内部连通的接口,该接口外壁和内筒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内筒内部形成与其径向间隔开的限位件,接口插在限位件的外壁和内筒的内壁之间,当接口受热后,限位件对接口形成挤压作用,以限制接口向内侧发生的形变,保持接口和内筒之间的密封连接。该过滤器中,接口插在限位件和内筒之间,在接口受热软化后,限位件对接口形成挤压,限制接口朝内部的方向形成更大幅度的膨胀、变形,确保接口和内筒间始终形成可靠的密封连接。接。接。


    技术研发人员:贾建东 寿梁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30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37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