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尾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循环水洗装置。
背景技术:
2.水洗塔作为常用的有机废气处理设备,又称为洗涤塔、喷淋塔、净化塔,二氧化硫是最常见、最简单的硫氧化物。以萤石硫酸发制备无水氟化氢过程产生的工艺尾气含非常少量的sif4及hf气体,在尾气处理过程中,无水氟化氢过程逸出的四氟化硅气体与hf气体用水吸收,进一步反应生成氟硅酸h2sif6,化学反应:sif4+2hf=h2sif6。
3.而由于工艺尾气中sif4及hf气体的含量非常少,需要使用分级循环吸收的方式不断的循环提纯,即吸收水反复与尾气循环接触并确保接触吸收充分,从而提高水中的h2sif6浓度,而目前的尾气水洗设备很难保证同时做到使吸收水反复与尾气循环接触并确保接触吸收充分。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洗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水洗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水洗装置,包括尾气吸收塔,所述尾气吸收塔的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净气出气口和污气进气口,还包括水洗循环系统,所述水洗循环系统包括用于装盛水洗用水的蓄水器,所述蓄水器内设置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的输出端通过输出水管连接至喷淋头,所述喷淋头设置在所述尾气吸收塔内腔上方,所述尾气吸收塔内腔底部设置有集水器,所述集水器通过回流水管连通至所述蓄水器,所述尾气吸收塔内设置有扇叶,所述扇叶由安装于所述尾气吸收塔顶端的电机通过传动轴驱动旋转。
7.优选的,所述尾气吸收塔的内腔设置有导流罩,所述导流罩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圆筒结构,所述导流罩的内壁涂覆有疏水层。
8.优选的,所述喷淋头包括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上均布设置有喷嘴。
9.优选的,所述分流管为圆环形结构,所述喷嘴朝向下设置。
10.优选的,所述分流管为螺旋形结构,所述喷嘴朝向内设置。
11.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2.本实用新型需要包括尾气吸收塔本体以及与之配套的水洗循环系统,通过水洗循环系统设计经过尾气水洗的溶液水能够回流至蓄水器,并通过循环水泵循环再次与新的尾气接触水洗,从而分级逐步提高溶质浓度。
13.本实用新型尾气吸收塔内设置有扇叶,扇叶由安装于尾气吸收塔顶端的电机通过传动轴驱动旋转,尾气进入尾气吸收塔后上升与喷淋降落的水雾接触反应,在扇叶的旋转作用下,对水雾和尾气气体进行充分的搅拌,使得循环液与工艺尾气充分接触溶解,达到快速提弄的作用。
14.本实用新型尾气吸收塔的内腔设置有导流罩,导流罩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圆筒结构,使得尾气上升过程中能减速度,增加与循环液的接触反应时间,确保尾气净化,导流罩的内壁涂覆有疏水层,有利于循环液滑落,避免循环液长时间附着而造成凝壁甚至腐蚀。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喷淋头结构示意图一;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喷淋头结构示意图二。
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0.1-尾气吸收塔,2-净气出气口,3-污气进气口,4-蓄水器,5-循环水泵,6-输出水管,7-喷淋头,8-集水器,9-回流水管,10-扇叶,11-电机,12-传动轴,13-导流罩,71-分流管,72-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3,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循环水洗装置,包括尾气吸收塔1,尾气吸收塔1的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净气出气口2和污气进气口3,净气出气口2与外部排气装置连接,用于排出净化达标后的尾气,污气进气口3与工厂设备出气端连接,用于向尾气吸收塔1内导入待净化的工厂尾气。
23.还包括水洗循环系统,水洗循环系统包括用于装盛水洗用水的蓄水器4,蓄水器4内设置有循环水泵5,循环水泵5的输出端通过输出水管6连接至喷淋头7,喷淋头7设置在尾气吸收塔1内腔上方,尾气吸收塔1内腔底部设置有集水器8,集水器8通过回流水管9连通至蓄水器4,蓄水器4内先预装一定量的循环水,实际工作时,开启循环水泵5将蓄水器4的中的循环水通过输出水管6抽吸至喷淋头7,并通过喷淋头7向尾气吸收塔1内腔喷洒,形成自上而下喷淋的水雾,用于与待净化的尾气接触反应,尾气含有sif4及hf气体,无水氟化氢过程逸出的四氟化硅气体与hf气体用水吸收,进一步反应生成氟硅酸h2sif6,化学反应:sif4+2hf=h2sif6;得到h2sif6溶液;由于尾气中sif4及hf气体含量较少,因此经过一次水洗的循环水溶质浓度交底,因此反应后的循环水收集在集水器8中后通过回流水管9回流至蓄水器4内,形成循环喷淋,逐步分级提高循环水溶质浓度;
24.进一步的,喷淋头7包括分流管71,分流管71上均布设置有喷嘴72,分流管71为圆环形结构,喷嘴72朝向下设置,实际喷淋时形成自上而下的环形柱状水雾,但是环形分流管71在塔内上方容易出现水雾中空现象,因此作为另一实施例,分流管71为螺旋形结构,喷嘴
72朝向内设置,该实施例中,喷嘴72向内侧喷洒,且分流管71呈螺旋形态覆盖塔内壁,因此能够形成密集而完整的水柱循环液,从而提高气液接触反应;
25.进一步的,尾气吸收塔1的内腔设置有导流罩13,导流罩13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圆筒结构,使得尾气上升过程中能减速度,增加与循环液的接触反应时间,确保尾气净化,导流罩13的内壁涂覆有疏水层,有利于循环液滑落,避免循环液长时间附着而造成凝壁甚至腐蚀。
26.尾气吸收塔1内设置有扇叶10,扇叶10由安装于尾气吸收塔1顶端的电机11通过传动轴12驱动旋转,尾气进入尾气吸收塔1后上升与喷淋降落的水雾接触反应,在扇叶10的旋转作用下,对水雾和尾气气体进行充分的搅拌,使得循环液与工艺尾气充分接触溶解,达到快速提弄的作用。
27.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循环水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尾气吸收塔(1),所述尾气吸收塔(1)的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净气出气口(2)和污气进气口(3),还包括水洗循环系统,所述水洗循环系统包括用于装盛水洗用水的蓄水器(4),所述蓄水器(4)内设置有循环水泵(5),所述循环水泵(5)的输出端通过输出水管(6)连接至喷淋头(7),所述喷淋头(7)设置在所述尾气吸收塔(1)内腔上方,所述尾气吸收塔(1)内腔底部设置有集水器(8),所述集水器(8)通过回流水管(9)连通至所述蓄水器(4),所述尾气吸收塔(1)内设置有扇叶(10),所述扇叶(10)由安装于所述尾气吸收塔(1)顶端的电机(11)通过传动轴(12)驱动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吸收塔(1)的内腔设置有导流罩(13),所述导流罩(13)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圆筒结构,所述导流罩(13)的内壁涂覆有疏水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头(7)包括分流管(71),所述分流管(71)上均布设置有喷嘴(7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71)为圆环形结构,所述喷嘴(72)朝向下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循环水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71)为螺旋形结构,所述喷嘴(72)朝向内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尾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循环水洗装置,包括尾气吸收塔,尾气吸收塔的侧壁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净气出气口和污气进气口,还包括水洗循环系统,水洗循环系统包括用于装盛水洗用水的蓄水器,蓄水器内设置有循环水泵,循环水泵的输出端通过输出水管连接至喷淋头,喷淋头设置在尾气吸收塔内腔上方,尾气吸收塔内腔底部设置有集水器,集水器通过回流水管连通至蓄水器,尾气吸收塔内设置有扇叶,扇叶由安装于尾气吸收塔顶端的电机通过传动轴驱动旋转,保证同时做到使吸收水反复与尾气循环接触并确保接触吸收充分。与尾气循环接触并确保接触吸收充分。与尾气循环接触并确保接触吸收充分。
技术研发人员:雷炎芳 袁海明 廖鸿辉 邱汉林 廖育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龙氟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