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4-10-07  18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包括固定轴的马达。以往,定子固定于固定轴。对定子连结有引线(例如参照日本公开公报特开平6-311702公报)。
    3.以往,使用具有贯穿孔的固定轴。在贯穿孔中插入有引线。此处,在使用具有贯穿孔的固定轴的结构中,有可能异物从马达的外部经由贯穿孔侵入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抑制异物从马达的外部侵入内部。
    5.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马达包括:主轴,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而配置;定子,安装于主轴;以及引线,电连接于定子。主轴具有从径向的其中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孔部、及配置于孔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密封构件。孔部具有在主轴的其中一侧开口的第一孔、及在主轴的另一侧开口且与第一孔相连的第二孔。密封构件配置于第一孔的内部。引线配置于第一孔的内部及第二孔的内部。主轴具有沿着中心轴以筒状延伸的盖构件。盖构件的内周面覆盖第一孔。
    6.[技术方案2]
    [0007]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构件具有配置于所述主轴的外周面与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覆盖所述第一孔的开口。
    [0008]
    [技术方案3]
    [0009]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具有向径向外方凹陷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孔的开口相向,所述第一密封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凹部的内部。
    [0010]
    [技术方案4]
    [0011]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部在所述盖构件的上端具有开口,从所述盖构件的上端向下端延伸。
    [0012]
    [技术方案5]
    [0013]
    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所述第一密封部的上端部的第一上端部位于较所述盖构件的上端更靠下方。
    [0014]
    [技术方案6]
    [0015]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孔部具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与所述第一孔相连,在所述主轴的外周面开口,所述密封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三孔的内部。
    [0016]
    [技术方案7]
    [0017]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孔的开口位于较所述盖构件的上端更靠下方,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覆盖所述第三孔。
    [0018]
    [技术方案8]
    [0019]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具有所述第一孔的开口所处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从所述主轴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方突出,所述第三孔的开口位于所述凸缘部。
    [0020]
    [技术方案9]
    [0021]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构件具有配置于所述主轴的外周面与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覆盖所述第三孔的开口。
    [0022]
    [技术方案10]
    [0023]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具有向径向外方凹陷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三孔的开口相向,所述第二密封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凹部的内部。
    [0024]
    [技术方案11]
    [0025]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盖构件的上端具有开口,从所述盖构件的上端向下端延伸。
    [0026]
    [技术方案12]
    [0027]
    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所述第二密封部的上端部的第二上端部位于较所述盖构件的上端更靠下方。
    [0028]
    [技术方案13]
    [0029]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构件的外周面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在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内方具有所述第二凹部。
    [0030]
    [技术方案14]
    [0031]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构件具有布线孔,所述布线孔从所述盖构件的径向内方贯穿至径向外方,所述布线孔的开口与所述第一孔的开口重叠,所述引线配置于所述盖构件的径向内方及所述盖构件的径向外方。
    [0032]
    [技术方案15]
    [0033]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构件具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从所述盖构件的上端经由所述布线孔延伸至所述盖构件的下端,并且从所述盖构件的径向内方贯穿至径向外方。
    [0034]
    [技术方案16]
    [0035]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构件具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从所述盖构件的上端延伸至下端,并且从所述盖构件的径向内方贯穿至径向外方。
    [0036]
    [技术方案17]
    [0037]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具有定子固持器,所述定子固持器具有沿着所述中心轴以筒状延伸的主轴固定部,所述主轴固定部的内周面固定于所述主轴的外周面,所述盖构件的下端与作为所述主轴固定部的上端的固持器上端接触。
    [0038]
    [技术方案18]
    [0039]
    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的外周面包含具有第一表面粗糙度的区域、及具有较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更大的第二表面粗糙度的区域,所述盖构件配置于具有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的区域。
    [00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马达,可抑制异物从马达的外部侵入内部。
    [0041]
    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42]
    图1为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0043]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内部的立体图。
    [0044]
    图3为实施方式的主轴的立体图。
    [0045]
    图4为对实施方式的主轴从其中一侧观看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0046]
    图5为对实施方式的主轴从另一侧观看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0047]
    图6为实施方式的主轴的局部截面图。
    [0048]
    图7为实施方式的盖构件的立体图。
    [0049]
    图8为实施方式的盖构件及其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0050]
    图9为变形例的盖构件的立体图。
    [0051]
    [符号的说明]
    [0052]
    1:主轴
    [0053]
    2:定子
    [0054]
    3:引线
    [0055]
    10:孔部
    [0056]
    11:第一孔
    [0057]
    12:第二孔
    [0058]
    13:第三孔
    [0059]
    20:密封构件
    [0060]
    21:第一密封部
    [0061]
    21a:第一上端部
    [0062]
    22:第二密封部
    [0063]
    22a:第二上端部
    [0064]
    30:盖构件
    [0065]
    30a、40a:上端
    [0066]
    30b:下端
    [0067]
    31:第一凹部
    [0068]
    32:第二凹部
    [0069]
    32a、32b:端面
    [0070]
    33:突出部
    [0071]
    40:凸缘部
    [0072]
    100:马达
    [0073]
    101:轴承
    [0074]
    101a:内圈
    [0075]
    101b:外圈
    [0076]
    110:轮毂
    [0077]
    111:第一盖
    [0078]
    112:第二盖
    [0079]
    200:定子固持器
    [0080]
    201:绝缘体
    [0081]
    202:线圈
    [0082]
    203:电路基板
    [0083]
    210:主轴固定部
    [0084]
    210a:固持器上端
    [0085]
    220:固持器本体部
    [0086]
    230:铁芯保持部
    [0087]
    310:布线孔
    [0088]
    320:间隙部
    [0089]
    321:第一间隙部
    [0090]
    322:第二间隙部
    [0091]
    ca: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92]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0093]
    本说明书中,将平行于马达100的中心轴ca的方向称为“轴向”,以轴向为上下方向来说明各部的形状及位置关系。但是,所述上下方向的定义并未限定马达100的使用时的方向及位置关系。
    [0094]
    而且,本说明书中,将与中心轴ca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c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称为“圆周方向”。在径向,将靠近中心轴ca的方向称为“径向内方”,将远离中心轴ca的方向称为“径向外方”。
    [0095]
    而且,本说明书中,将图6的左右方向设为马达100的左右方向来说明各部的形状及位置关系。但是,所述左右方向的定义并未限定马达100的使用时的方向及位置关系。本说明书中,相对于图6的中心轴ca将径向的右侧称为“其中一侧”,且相对于图6的中心轴ca将径向的左侧称为“另一侧”。
    [0096]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的内部的立体图。
    [0097]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与电动自行车的后轮一体化。即,马达100为轮内(in wheel)马达。马达100包括轮毂(rim)110。在轮毂110安装有轮胎。
    [0098]
    轮毂110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轮毂110在上方及下方分别具有开口。轮毂110的上方的开口由第一盖111覆盖。轮毂110的下方的开口由第二盖112覆盖。第一盖111及第二盖112分别固定于轮毂110。在第一盖111的径向的中心部,固定有轴承101。在第二盖112的径向的中心部,固定有未图示的轴承。
    [0099]
    而且,在轮毂110的内周面,配置有未图示的多个磁铁。多个磁铁沿圆周方向排列。
    [0100]
    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将轮毂110的径向内方的区域内定义为马达100的内部,将轮毂110的径向内方的区域外定义为马达100的外部。即,将由轮毂110、第一盖111及第二盖112包围的区域内定义为马达100的内部,将由轮毂110、第一盖111及第二盖112包围的区域外定义为马达100的外部。
    [0101]
    马达100包括主轴1、定子2及引线3。主轴1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a配置。例如,在
    第一盖111的轴承101及第二盖112的轴承(未图示),插入有主轴1。第一盖111及第二盖112绕主轴1的轴旋转。而且,轮毂110与第一盖111及第二盖112一起绕主轴1的轴旋转。
    [0102]
    定子2安装于主轴1。定子2配置于轮毂110的径向内方。即,定子2配置于马达100的内部。定子2的外周面在径向与配置于轮毂110的内周面的多个磁铁相向。定子2使轮毂110旋转。
    [0103]
    定子2具有定子固持器200。定子固持器200具有沿着中心轴ca以筒状延伸的主轴固定部210。而且,定子固持器200具有固持器本体部220。进而,定子固持器200具有铁芯保持部230。
    [0104]
    固持器本体部220为以中心轴ca为中心的圆盘状,沿径向扩展。固持器本体部220在径向的中心部具有开口。主轴固定部210从固持器本体部220的径向内缘向上方延伸。主轴固定部210的内周面固定于主轴1的外周面。铁芯保持部230为筒状,从固持器本体部220的径向外缘向上方延伸。
    [0105]
    而且,定子2具有未图示的定子铁芯、绝缘体(insulator)201及线圈202。定子铁芯为以中心轴ca为中心的环状的磁性体,为将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多个而成的层叠体。定子铁芯由铁芯保持部230保持。绝缘体201为使用树脂等的绝缘构件。绝缘体201覆盖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线圈202是通过隔着绝缘体201在定子铁芯卷绕导线从而形成。
    [0106]
    定子2还具有电路基板203。电路基板203安装于绝缘体201。电路基板203连接于线圈202。
    [0107]
    引线3电连接于定子2。具体而言,对定子2连接有多根引线3。多根引线3聚拢成一根线。另外,一部分引线3连接于电路基板203,其他引线3连接于线圈202。即,引线3具有配置于马达100的内部的部分。
    [0108]
    而且,引线3从马达100的内部伸出至外部。即,引线3具有配置于马达100的外部的部分。引线3在马达100的外部,连接于未图示的动力驱动单元(power drive unit,pdu)。pdu控制马达100的驱动。而且,pdu控制对马达100的电力供给。
    [0109]
    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主轴1的立体图。图3中,图示在孔部10穿插有引线3的状态。图4为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轴1从其中一侧观看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5为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轴1从另一侧观看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4及图5中,省略密封构件20及盖构件30。图6为本实施方式的主轴1的局部截面图。图6中,图示以包含中心轴ca的平面将主轴1切断的情况下的、主轴1的截面结构。而且,图6中,图示在孔部10穿插有引线3的状态。图7为本实施方式的盖构件30的立体图。图8为本实施方式的盖构件30及其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0110]
    主轴1具有孔部10及密封构件20。进而,主轴1具有盖构件30。
    [0111]
    孔部10从径向的其中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孔部10具有第一孔11及第二孔12。而且,孔部10具有第三孔13。
    [0112]
    第一孔11在主轴1的其中一侧开口。第一孔11的开口位于凸缘部40。即,主轴1具有第一孔11的开口所处的凸缘部40。凸缘部40从主轴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方突出。即,凸缘部40具有较主轴1中在轴向与凸缘部40邻接的部分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0113]
    此外,凸缘部40位于马达100的内部。因此,第一孔11的开口位于马达100的内部。
    [0114]
    第二孔12在主轴1的另一侧开口。第二孔12与第一孔11相连。即,孔部10从径向的其中一侧贯穿至另一侧。引线3配置于第一孔11的内部及第二孔12的内部。
    [0115]
    第二孔12在主轴1中较第一孔11的开口位置更靠上方的位置具有开口。具体而言,第二孔12从第一孔11折曲并向上方延伸。另外,第二孔12的开口位于主轴1中向马达100的外部突出的部分。即,相对于第一孔11的开口位于马达100的内部,第二孔12的开口位于马达100的外部。由此,可经由孔部10将引线3从马达100的内部抽出至外部。
    [0116]
    例如,第二孔12的圆周方向的开口位置相对于第一孔11的圆周方向的开口位置而在圆周方向偏离约180
    °
    。但是,第一孔11的开口与第二孔12的开口的圆周方向的位置关系并无特别限定。也可将相对于第一孔11的圆周方向的开口位置在圆周方向偏离小于180
    °
    的角度的位置设为第二孔12的圆周方向的开口位置。
    [0117]
    第三孔13在主轴1的外周面开口。具体而言,第三孔13与第二孔12同样地,在主轴1的另一侧开口。但是,第三孔13的开口位于较第二孔12的开口更靠下方,位于马达100的内部。而且,第三孔13与第一孔11相连。
    [0118]
    例如,在利用密封构件20将第一孔11密封的密封工序中,第三孔13成为树脂的注入孔。而且,例如第三孔13用于在密封工序中确认第一孔11中的树脂的填充状态。例如,若在第一孔11充分填充有树脂,则树脂从第一孔11的内部溢出至第三孔13的内部。由此,通过目测确认溢出至第三孔13的内部的树脂的状态,从而可确认第一孔11中的树脂的填充状态。
    [0119]
    密封构件20的构成材料包含树脂。对于密封构件20,可使用硅树脂。例如,密封构件20的构成材料为热硬化性树脂。此外,使用树脂作为密封构件20为例示。作为密封构件20,可广泛地采用粘接剂等。密封构件20配置于孔部10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密封构件20配置于第一孔11的内部。
    [0120]
    密封构件20在第一孔11的内部中,堵塞第一孔11的内周面与引线3的外表面的间隙。具体而言,密封构件20与第一孔11的内周面接触。而且,密封构件20在第一孔11的内部中,与引线3的外表面接触,覆盖引线3。由此,即便异物从位于马达100的外部的第二孔12的开口侵入孔部10,也可抑制异物从位于马达100的内部的第一孔11的开口漏出。即,可抑制异物从马达100的外部侵入内部。此外,异物包含水等液体。而且,异物包含尘埃等灰尘。
    [0121]
    而且,密封构件20配置于第三孔13的内部。密封构件20与第三孔13的内周面接触,堵塞第三孔13。由此,即便异物从位于马达100的外部的第二孔12的开口侵入孔部10,也可抑制异物从位于马达100的内部的第三孔13的开口漏出。即,可抑制异物从马达100的外部侵入内部。
    [0122]
    盖构件30沿着中心轴ca以筒状延伸。盖构件30例如为橡胶制,后安装于主轴1。但是,不限定于此,盖构件30也可为树脂成型品。而且,也可从单一材料削出具有盖构件30的主轴1。
    [0123]
    盖构件30配置于凸缘部40。盖构件30从径向外方覆盖凸缘部40的外周面。盖构件30的内周面遍及全周而与凸缘部40的外周面接触。但是,虽然详细情况将于后述,但在盖构件30的内周面与凸缘部40的外周面之间的一部分,配置有密封构件20。
    [0124]
    第一孔11在凸缘部40具有开口。因此,第一孔11由盖构件30从径向外方覆盖。即,盖构件30的内周面覆盖第一孔11。由此,可抑制配置于第一孔11的内部的密封构件20剥离。其结果为,能可靠地抑制异物从马达100的外部侵入内部。而且,位于第一孔11的内部的密封构件20的移动由盖构件30阻止,因而能可靠地维持密封构件20对第一孔11的密封。
    [0125]
    而且,在从第三孔13向第一孔11注入通过硬化从而成为密封构件20的熔融树脂时,可利用盖构件30来阻止熔融树脂从第一孔11向径向外方流动。进而,由于可利用盖部材30来阻止熔融树脂从第一孔11向径向外方流动,因而可将密封构件20配置于第一孔11的开口。即,通过配置盖构件30,从而可进行密封构件20的定位。
    [0126]
    而且,第三孔13的开口位于较盖构件30的上端30a更靠下方。另外,盖构件30的内周面覆盖第三孔13。由此,可抑制配置于第三孔13的内部的密封构件20剥离。其结果为,能可靠地抑制异物从马达100的外部侵入内部。而且,位于第三孔13的内部的密封构件20的移动由盖构件30阻止,因而能可靠地维持密封构件20对第三孔13的密封。
    [0127]
    而且,在从第三孔13向第一孔11注入通过硬化从而成为密封构件20的熔融树脂时,可利用盖构件30来阻止熔融树脂从第一孔11向径向外方流动。进而,由于可利用盖构件30来阻止熔融树脂从第一孔11向径向外方流动,因而可将密封构件20配置于第三孔13的开口。即,通过配置盖构件30,从而可进行密封构件20的定位。
    [0128]
    此外,第三孔13的开口位于凸缘部40。例如,第三孔13的轴向的开口位置与第一孔11的轴向的开口位置大致相同。由此,可容易地利用单一的盖构件30来覆盖第一孔11及第三孔13两者。而且,可减小盖构件30的轴向的长度。
    [0129]
    盖构件30具有布线孔310。布线孔310从盖构件30的径向内方贯穿至径向外方。而且,布线孔310的开口与第一孔11的开口重叠。例如,布线孔310的开口的全域在径向与第一孔11的开口相向。在布线孔310穿插有引线3。即,引线3配置于盖构件30的径向内方及盖构件30的径向外方。换句话说,引线30经由布线孔310从盖构件30的径向内方朝向径向外方突出。由此,可抑制引线3在第一孔11的开口与布线孔310的开口之间折曲。其结果为,可抑制引线3断线。而且,成为盖构件30卡在引线3的状态,因而可抑制盖构件30的轴向的位置偏移。
    [0130]
    而且,盖构件30的下端30b与作为主轴固定部210的上端的固持器上端210a接触(参照图2)。由此,可进一步抑制盖构件30的轴向的位置偏移。
    [0131]
    密封构件20具有配置于主轴1的外周面与盖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一密封部21。第一密封部21与主轴1的外周面接触。而且,第一密封部21与盖构件30的内周面接触。第一密封部21覆盖第一孔11的开口。由此,能可靠地堵塞第一孔11。而且,盖构件30的内周面从径向外方与第一密封部21接触,因而可抑制第一密封部21从主轴1的外周面剥离。而且,在主轴1的外周面与盖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第一密封部21与引线3的外表面接触,因而将引线3固定。由此,可抑制引线3移动。
    [0132]
    此外,主轴1的外周面包含具有第一表面粗糙度的区域、及具有较第一表面粗糙度更大的第二表面粗糙度的区域。具体而言,凸缘部40的外周面具有第二表面粗糙度。即,盖构件30配置于具有第二表面粗糙度的区域。此结构中,第一密封部21与主轴1的外周面中具有第二表面粗糙度的凸缘部40的外周面接触。由此,第一密封部21进入具有第二表面粗糙度的凸缘部40的外周面的凹凸,因而固着效果变大。其结果为,可进一步抑制第一密封部21剥离。
    [0133]
    此处,盖构件30的内周面具有向径向外方凹陷的第一凹部31。第一凹部31与第一孔11的开口相向。例如,第一凹部31在径向与第一孔11的开口的全域相向。
    [0134]
    第一密封部21配置于第一凹部31的内部。在利用密封构件20将第一孔11密封的密
    封工序中,从第三孔13注入树脂,直到在第一凹部31填充有树脂为止。然后,通过使树脂硬化,从而利用第一凹部31的内部的硬化树脂将第一孔11的开口覆盖。第一凹部31的内部的硬化树脂为密封构件20中配置于主轴1的外周面与盖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部分。即,第一凹部31的内部的硬化树脂成为第一密封部21。由此,可容易地形成具有第一密封部21的密封构件20。
    [0135]
    进而,通过在第一凹部31的内部配置第一密封部21,从而可增大第一密封部21的径向的厚度。由此,第一密封部21的强度增大,可抑制第一密封部21破损。其结果为,能可靠地利用第一密封部21来堵塞第一孔11。
    [0136]
    例如,第一凹部31从径向外方覆盖第一孔11的开口的全域。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第一孔11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与第一凹部31相向即可。即,第一凹部31的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也可相对于第一孔11的开口中心在圆周方向偏离。
    [0137]
    第一凹部31在盖构件30的上端30a具有开口。另外,第一凹部31从盖构件30的上端30a向下端30b延伸。由此,可从盖构件30的上端30a侧目测确认第一凹部31的内部。此处,在利用密封构件20将第一孔11密封的密封工序中,在从第三孔13注入的树脂充分填充至第一孔11之前,可看到第一孔11的开口。另一方面,若在第一孔11充分填充有树脂,则第一孔11的开口被遮蔽,第一凹部31的内部的树脂量增大。其结果为,通过从盖构件30的上端30a侧目测第一凹部31的内部,从而可容易地确认第一孔11中的树脂的填充状态。
    [0138]
    第一凹部31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从上方观看,第一凹部31具有从径向内方朝向径向外方切缺的形状。即,从上方观看,第一凹部31为壁厚较盖构件30的其他部分更小的部分。
    [0139]
    密封构件20具有配置于主轴1的外周面与盖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二密封部22。第二密封部22与主轴1的外周面接触。而且,第二密封部22与盖构件30的内周面接触。第二密封部22覆盖第三孔13的开口。由此,能可靠地堵塞第三孔13。而且,盖构件30的内周面从径向外方与第二密封部22接触,因而可抑制第二密封部22从主轴1的外周面剥离。
    [0140]
    而且,第二密封部22与主轴1的外周面中具有第二表面粗糙度的凸缘部40的外周面接触。由此,第二密封部22进入具有第二表面粗糙度的凸缘部40的外周面的凹凸,因而固着效果变大。其结果为,可进一步抑制第二密封部22剥离。
    [0141]
    此处,盖构件30的内周面具有向径向外方凹陷的第二凹部32。第二凹部32与第三孔13的开口相向。例如,第二凹部32在径向与第三孔13的开口的全域相向。
    [0142]
    第二密封部22配置于第二凹部32的内部。在利用密封构件20将第一孔11密封的密封工序中,在第二凹部32也填充有树脂。然后,通过使树脂硬化,从而由第二凹部32的内部的硬化树脂将第三孔13的开口覆盖。第二凹部32的内部的硬化树脂为密封构件20中配置于主轴1的外周面与盖构件30的内周面之间的部分。即,第二凹部32的内部的硬化树脂成为第二密封部22。由此,可容易地形成具有第二密封部22的密封构件20。
    [0143]
    进而,通过在第二凹部32的内部配置第二密封部22,从而可增大第二密封部22的径向的厚度。由此,第二密封部22的强度增大,可抑制第二密封部22破损。其结果为,能可靠地利用第二密封部22来堵塞第三孔13。
    [0144]
    例如,第二凹部32从径向外方覆盖第三孔13的开口的全域。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第三孔13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与第二凹部32相向即可。即,第二凹部32的圆周方
    向的中心位置也可相对于第三孔13的开口中心在圆周方向偏离。
    [0145]
    第二凹部32在盖构件30的上端30a具有开口。另外,第二凹部32从盖构件30的上端30a向下端30b延伸。例如,在利用密封构件20将第一孔11密封的密封工序中,可使用喷出树脂的注入喷嘴。此时,通过从盖构件30的上端30a侧向第二凹部32的内部插入注入喷嘴并喷出树脂,从而可容易地注入树脂。
    [0146]
    例如,第二凹部32可通过使盖构件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向径向外方突出从而获得。具体而言,盖构件30的外周面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33。另外,盖构件30的内周面在突出部33的径向内方具有第二凹部32。由此,可使第二凹部32的凹陷大。换句话说,可使第二凹部32的径向的凹陷量较盖构件30的壁厚更大。例如,第一凹部31的形状中,径向的凹陷量小于盖构件30的壁厚。另一方面,第二凹部32的形状中,可使径向的凹陷量较第一凹部31更大。由此,可容易地获得能插入注入喷嘴的第二凹部32。
    [0147]
    此外,也可在凸缘部40的外周面与盖构件30之间遍及全周设置间隔。另外,也可在凸缘部40的外周面与盖构件30之间的全域配置密封构件20。即,凸缘部40的外周面亦可遍及全周而由密封构件20覆盖。
    [0148]
    盖构件30配置于凸缘部40。但是,凸缘部40具有从盖构件30露出的部分。具体而言,盖构件30的上端30a位于较凸缘部40的上端40a更靠下方。即,凸缘部40的上端40a从盖构件30露出。由此,即便在主轴1中在上方与凸缘部40邻接的部分配置有其他构件,也可抑制盖构件30的上端30a与其他构件接触。例如,在凸缘部40的上方配置有轴承101。此结构中,可抑制盖构件30的上端30a与轴承101接触。
    [0149]
    作为第一密封部21的上端部的第一上端部21a位于较盖构件30的上端30a更靠下方。即,第一上端部21a位于较凸缘部40的上端40a更靠下方。由此,即便在主轴1中在上方与凸缘部40邻接的部分配置有其他构件,也可抑制第一上端部21a与其他构件接触。
    [0150]
    例如,在主轴1中在上方与凸缘部40邻接的部分,配置有轴承101(参照图2)。轴承101具有内圈101a及外圈101b。内圈101a固定于主轴1的外周面。外圈101b固定于第一盖111。内圈101a不旋转。外圈101b相对于内圈101a而旋转。此处,轴承101的轴向的定位是通过使内圈101a与凸缘部40的上端40a接触从而进行。此结构中,可抑制第一密封部21的第一上端部21a与轴承101的外圈101b接触。由此,可抑制轴承101的动作不良。
    [0151]
    而且,作为第二密封部22的上端部的第二上端部22a位于较盖构件30的上端30a更靠下方。即,第二上端部22a位于较凸缘部40的上端40a更靠下方。由此,也可抑制第二上端部22a与轴承101的外圈101b接触。
    [0152]
    盖构件30具有间隙部320。间隙部320从盖构件30的上端30a延伸至下端30b,并且从盖构件30的径向内方贯穿至径向外方。具体而言,盖构件30具有在圆周方向相向的一对端面32a及32b。另外,端面32a及端面32b之间的区域成为间隙部320。即,盖构件30由间隙部320在圆周方向分断。此处,盖构件30为橡胶制,可弹性变形。由此,可扩宽间隙部320的间隔,因而可经由间隙部320将盖构件30嵌于凸缘部40。其结果为,将盖构件30嵌于凸缘部40时的作业性提高。
    [0153]
    例如,端面32a及端面32b相互接触。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在端面32a及端面32b之间设有间隔。
    [0154]
    图9为变形例的盖构件30的立体图。
    [0155]
    变形例中,盖构件30具有间隙部320。间隙部320从盖构件30的上端30a经由布线孔310延伸至盖构件30的下端30b,并且从盖构件30的径向内方贯穿至径向外方。间隙部320为在圆周方向相向的一对端面32a及32b之间的区域。具体而言,间隙部320具有从上端30a延伸的第一间隙部321、及从下端30b延伸的第二间隙部322。另外,第一间隙部321及第二间隙部322分别与布线孔310相连。
    [0156]
    变形例中,可扩宽间隙部320的间隔,因而可经由间隙部320将盖构件30嵌于凸缘部40。其结果为,将盖构件30嵌于凸缘部40时的作业性提高。进而,通过扩宽间隙部320的间隔,从而将布线孔310一分为二。由此,例如即便为引线3从位于凸缘部40的第一孔11的开口突出的状态,也可将盖构件30嵌于凸缘部40。即,作业顺序的自由度提高。
    [0157]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可在不偏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加以各种变更而实施。而且,所述实施方式可适当任意组合。
    [0158]
    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动自行车的轮内马达,但也可用于电助力自行车等各种用途。
    [0159]
    本实用新型例如可用作电动自行车的轮内马达等。

    技术特征: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而配置;定子,安装于所述主轴;以及引线,电连接于所述定子,所述主轴具有:孔部,从径向的其中一侧向另一侧延伸;以及密封构件,配置于所述孔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孔部具有:第一孔,在所述主轴的所述其中一侧开口;以及第二孔,在所述主轴的所述另一侧开口,与所述第一孔相连,所述密封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孔的内部,所述引线配置于所述第一孔的内部及所述第二孔的内部,所述主轴具有沿着所述中心轴以筒状延伸的盖构件,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覆盖所述第一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构件具有:第一密封部,配置于所述主轴的外周面与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之间,所述第一密封部覆盖所述第一孔的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具有向径向外方凹陷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孔的开口相向,所述第一密封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凹部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在所述盖构件的上端具有开口,从所述盖构件的上端向下端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第一密封部的上端部的第一上端部位于较所述盖构件的上端更靠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部具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与所述第一孔相连,在所述主轴的外周面开口,所述密封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三孔的内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孔的开口位于较所述盖构件的上端更靠下方,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覆盖所述第三孔。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具有所述第一孔的开口所处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从所述主轴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方突出,所述第三孔的开口位于所述凸缘部。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构件具有:第二密封部,配置于所述主轴的外周面与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之
    间,所述第二密封部覆盖所述第三孔的开口。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具有向径向外方凹陷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三孔的开口相向,所述第二密封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凹部的内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盖构件的上端具有开口,从所述盖构件的上端向下端延伸。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第二密封部的上端部的第二上端部位于较所述盖构件的上端更靠下方。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的外周面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盖构件的内周面在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内方具有所述第二凹部。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具有布线孔,所述布线孔从所述盖构件的径向内方贯穿至径向外方,所述布线孔的开口与所述第一孔的开口重叠,所述引线配置于所述盖构件的径向内方及所述盖构件的径向外方。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具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从所述盖构件的上端经由所述布线孔延伸至所述盖构件的下端,并且从所述盖构件的径向内方贯穿至径向外方。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具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从所述盖构件的上端延伸至下端,并且从所述盖构件的径向内方贯穿至径向外方。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具有定子固持器,所述定子固持器具有沿着所述中心轴以筒状延伸的主轴固定部,所述主轴固定部的内周面固定于所述主轴的外周面,所述盖构件的下端与作为所述主轴固定部的上端的固持器上端接触。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的外周面包含具有第一表面粗糙度的区域、及具有较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更大的第二表面粗糙度的区域,所述盖构件配置于具有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的区域。

    技术总结
    马达包括:主轴,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而配置;定子,安装于主轴;以及引线,电连接于定子,主轴具有从径向的其中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孔部、及配置于孔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密封构件,孔部具有在主轴的其中一侧开口的第一孔、及在主轴的另一侧开口且与第一孔相连的第二孔,密封构件配置于第一孔的内部,引线配置于第一孔的内部及第二孔的内部,主轴具有沿着中心轴以筒状延伸的盖构件,盖构件的内周面覆盖第一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可抑制异物从马达的外部侵入内部。的外部侵入内部。的外部侵入内部。


    技术研发人员:森下裕司 樱田国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11.02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44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