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4-10-09  21



    1.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涂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


    背景技术:

    2.不粘锅以其不粘的性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不粘锅锅底需要涂覆有底漆、中漆和面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申请人申请了一份名称为《喷涂用旋转装置》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能够从运输机构上将不粘锅转移到喷涂房中进行喷涂之后,再从喷涂房转移到运输机构上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旋转装置,在这个装置中不仅要为多组吸盘提供真空,还要为用于驱动定位销的气缸供气,同时气缸、吸盘还要随着转盘同步转动,这就使得供气系统的布置十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为气缸配气又能为真空吸盘配气的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包括与气源相通的输气管道,输气管道上连接有第一支管道和第二支管道,第一支管道与气缸相连,第二支管道与真空吸附单元相连,所述的真空吸附单元包括真空吸盘,真空吸盘通过旁路与负压发生器的负压区连通,第一、二支管路临近输气管道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二控制阀。
    5.上述方案中,真空吸附单元和气缸与同一气源相同,并由第一、二控制阀控制各自气路的通断,由于真空吸附单元的真空吸盘的工作原理是负压吸附,所以真空吸盘通过旁路与负压发生器的负压区连通,进而实现真空吸附的目的,整个结构简单,布置方便。
    附图说明
    6.图1为配气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7.图2为配气系统在转盘上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8.如图1、图2所示,一种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包括与气源相通的输气管道21,输气管道21上连接有第一支管道22和第二支管道23,第一支管道22与气缸31相连,第二支管道23与真空吸附单元40相连,所述的真空吸附单元40包括真空吸盘41,真空吸盘41通过旁路46与负压发生器44的负压区连通,第一、二支管路22、23临近输气管道21 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二控制阀51、52。真空吸附单元40和气缸31 与同一气源相同,并由第一、二控制阀51、52控制各自气路的通断,由于真空吸附单元40的真空吸盘41的工作原理是负压吸附,所以真空吸盘41通过旁路46与负压发生器44的负压区连通,进而实现真空吸附的目的,整个结构简单,布置方便。
    9.由《喷涂用旋转装置》的内容可知,气缸31的固定不动的,不随转盘同步转动,而真空吸附单元40是设置在转盘上的,也因此是随着转盘同步转动,而且在转盘的上件工位、喷涂工位、下件工位以及闲置工位上各设置有一组真空吸附单元40,所以所述的真空吸附单元40共设置有4组,每组真空吸附单元40的负压发生器44的主通路连接在配气环套43上,这里只需要设置一个配气环套43即可对4组真空吸附单元40进行配气,而且配气套环43由于其自身的功能就是外壳432固定不动、芯杆433固定在转盘上,这样就可以保证与真空吸盘41、芯杆 433相连的旁路46跟随转盘转动,而与外壳432相连的第二支管道23 不动,避免管路的缠绕问题。为了提高喷涂效率,每组真空吸附单元40 包括5个真空吸盘41,5个真空吸盘41分别通过分管47与旁路46相通,位于旁路46末端的两个分管47与其他三个分管47之间的旁路46 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45,这是因为不同规格的不粘锅的直径不同,占用空间不同,对于小直径的不粘锅而言,5个真空吸盘41同时工作,一次性吸附5个不粘锅,对于大直径的不粘锅而言,由于空间限制,只能让3个间隔设置的真空吸盘41同时工作,其他2个不停止吸附,所以将连接2个不工作的真空吸盘41的两个分管47与其他三个分管47之间的旁路46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45,当第三控制阀45打开时,5个真空吸盘41同时工作,当第三控制阀45关闭时,3个真空吸盘41同时工作、 2个真空吸盘41停止工作。
    10.进一步的,所述的负压发生器44设置在配气环套43和真空吸盘41 之间的第二支管道23上,负压发生器44包括文氏管441和压力开关442,文氏管441负压端的负压达到设定值时,压力开关442打开,文氏管441 负压端与真空吸盘41相通。
    11.不粘锅在喷涂时,为了保证喷涂均匀、效果好,通常是边旋转边喷涂,所以真空吸盘41的下端通过旋转接头42与第二支管道23相接,所以利用动力齿轮带动真空吸盘41旋转,而真空吸盘41的下端与第二支管道23相接的转接头42是不旋转的,避免管道的缠绕问题。
    12.为了实现一个喷漆换套43能够对4组真空吸附单元40进行配气的目的,配气环套43上设置有多个接口431分别与4组第二支管道23连接,第二支管道23设置在第二控制阀52与负压发生器44之间的第二支管道23管路上。
    13.具体的结构是:配气环套43包括外壳432和芯杆433,外壳432固定在转盘a下方的机架上,芯杆433固定在转盘a的下板面上,芯杆 433通过轴承与外壳432构成密封回转配合,芯杆433上设置有多个气道,进气道的进口设置在外壳432内部的芯杆433上且与第二支管道23 上游的接口431对应布置,进气道的出口设置在凸出于外壳432外部的芯杆433上且与第二支管道23下游的接口431对应布置,接口431位置处的配气环套43的外壳432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进气槽。这样就可以保证与真空吸盘41、芯杆433相连的旁路46跟随转盘转动,而与外壳432相连的第二支管道23不动,避免管路的缠绕问题。
    14.进一步的,5个真空吸盘41在转盘a上并排排列构成吸盘组,吸盘组在转盘a的周边均匀、间隔布置有4组,且每一组真空吸盘41的排列方向与转盘a的盘边缘相切,旁路46末端的两个分管47与吸盘组的二、四号真空吸盘41相连通。
    15.输气管道21上还设置有空气处理器10,对气源进行过滤、处理。


    技术特征:
    1.一种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气源相通的输气管道(21),输气管道(21)上连接有第一支管道(22)和第二支管道(23),第一支管道(22)与气缸(31)相连,第二支管道(23)与真空吸附单元(40)相连,所述的真空吸附单元(40)包括真空吸盘(41),真空吸盘(41)通过旁路(46)与负压发生器(44)的负压区连通,第一、二支管路(22、23)临近输气管道(21)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二控制阀(51、5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真空吸附单元(40)共设置有4组,每组真空吸附单元(40)的负压发生器(44)的主通路连接在配气环套(43)上,每组真空吸附单元(40)包括5个真空吸盘(41),5个真空吸盘(41)分别通过分管(47)与旁路(46)相通,位于旁路(46)末端的两个分管(47)与其他三个分管(47)之间的旁路(46)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4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压发生器(44)设置在配气环套(43)和真空吸盘(41)之间的第二支管道(23)上,负压发生器(44)包括文氏管(441)和压力开关(442),文氏管(441)负压端的负压达到设定值时,压力开关(442)打开,文氏管(441)负压端与真空吸盘(41)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真空吸盘(41)的下端通过旋转接头(42)与第二支管道(23)相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配气环套(43)上设置有多个接口(431)分别与4组第二支管道(23)连接,第二支管道(23)设置在第二控制阀(52)与负压发生器(44)之间的第二支管道(23)管路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配气环套(43)包括外壳(432)和芯杆(433),外壳(432)固定在转盘(a)下方的机架上,芯杆(433)固定在转盘(a)的下板面上,芯杆(433)通过轴承与外壳(432)构成密封回转配合,芯杆(433)上设置有多个气道,进气道的进口设置在外壳(432)内部的芯杆(433)上且与第二支管道(23)上游的接口(431)对应布置,进气道的出口设置在凸出于外壳(432)外部的芯杆(433)上且与第二支管道(23)下游的接口(431)对应布置,接口(431)位置处的配气环套(43)的外壳(432)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进气槽。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5个真空吸盘(41)在转盘(a)上并排排列构成吸盘组,吸盘组在转盘(a)的周边均匀、间隔布置有4组,且每一组真空吸盘(41)的排列方向与转盘(a)的盘边缘相切,旁路(46)末端的两个分管(47)与吸盘组的二、四号真空吸盘(41)相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输气管道(21)上还设置有空气处理器(1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为气缸配气又能为真空吸盘配气的旋转装置的配气系统,包括与气源相通的输气管道,输气管道上连接有第一支管道和第二支管道,第一支管道与气缸相连,第二支管道与真空吸附单元相连,所述的真空吸附单元包括真空吸盘,真空吸盘通过旁路与负压发生器的负压区连通,第一、二支管路临近输气管道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二控制阀。上述方案中,真空吸附单元和气缸与同一气源相同,并由第一、二控制阀控制各自气路的通断,由于真空吸附单元的真空吸盘的工作原理是负压吸附,所以真空吸盘通过旁路与负压发生器的负压区连通,进而实现真空吸附的目的,整个结构简单,布置方便。布置方便。布置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陈从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山诺帆科技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09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44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