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常规的线端连接器都是通过手动对准插入到对配的板端连接器,而在对接时很容易出现插接没有对准的情况,导致插不进去,或者对婵姐端口造成损坏;另外产品布局的密度也不高,对空间的利用不足。因此,需要一种连接器组件,能够具备盲插导向功能,且可以提高产品密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具备盲插导向功能。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外壳和多个线端本体,所述连接器外壳上设有多个通槽,每个所述线端本体插设于一个所述通槽内且向前延伸,所述线端本体包括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电连接的导电部;
5.所述连接器外壳的前端设有第一对接部,当所述线端本体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适配连接;
6.所述线端本体的外周与所述通槽的内壁之间设有配合间隙。
7.优选地,所述通槽、所述线端本体和所述第一对接部均为两个。
8.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通槽交替设置。
9.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部包括导柱,所述导柱连接于所述连接器外壳并朝所述线端本体的插接方向伸出。
10.优选地,所述连接器外壳设有第一导孔,所述导柱插设于所述第一导孔内;
11.所述导柱远离所述第一导孔的一端为锥形。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孔包括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设于所述第二孔段的后侧,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孔段内设有固定件;
13.所述导柱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孔段内。
14.优选地,所述导柱由金属制成,所述连接器外壳由绝缘材料制成。
15.优选地,所述导柱伸出长度大于所述线端本体的伸出长度。
16.优选地,所述通槽的内壁设有限位槽,所述线端本体的侧壁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卡接于所述限位槽。
17.优选地,所述通槽为矩形;所述线端本体为长方体,包括顶壁、一对侧壁和底壁;
18.至少一个所述侧壁与所述通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配合间隙,和/或,
19.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的至少其中之一与所述通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配合间隙。
20.优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间隙的范围为0.05~0.4mm;所述第二配合间隙的范围为0.05~0.4mm。
21.优选地,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扣合于所述连接器外壳的后端。
22.优选地,所述盖板的至少一个侧壁设有卡槽,所述连接器外壳的侧壁设有卡凸,所述卡凸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23.优选地,所述线端本体的前端为插接端,所述线端本体的前端包括环绕所述导电部设置的第一导向板、一对侧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一对所述侧导向板和和所述第二导向板的端部设有倒角。
2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多个板端连接器和上述的线端连接器,每个所述板端连接器与所述线端连接器的一个所述线端本体对接。
25.优选地,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板端本体和板端外壳,所述板端本体插设于所述板端外壳内,每个所述板端本体用于与一个所述线端本体插接,所述板端外壳用于与产品主板连接。
26.优选地,所述板端外壳的前端设有第二对接部,当线端本体与所述板端本体对接时,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插接。
27.优选地,所述板端外壳为矩形,所述第二对接部包括从所述板端外壳的一个侧壁向外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上设有第二导孔。
28.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部包括导柱,所述导柱连接于所述连接器外壳并朝所述线端本体的插接方向伸出;
29.当线端本体与所述板端本体对接时,所述导柱插接于所述第二导孔内。
30.优选地,所述板端外壳的内壁前端设有斜部。
31.优选地,所述板端连接器还包括连接件,所述板端外壳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产品主板。
3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对接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连接,可以无需手动对准线端连接器插入到对接连接器,从而具备自动盲插导向的功能,便于使用;
33.通过线端本体和通槽之间的间隙,便于线端本体在通槽内浮动微调,以吸收配合公差,避免线端本体不能与对接连接器准确对插,保证插接质量。
34.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35.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36.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38.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中线端本体与连接器外壳组装结构示意图;
39.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中线端本体与连接器外壳组装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40.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中线端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中连接器外壳的第一结视角结构示意图;
42.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中连接器外壳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43.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中板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中板端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46.附图标记说明:
47.1线端连接器,11线端本体,111限位块,112倒角,12连接器外壳,121通槽,122第一对接部,123第一导孔,124限位槽,125卡凸,13导柱,14固定件,15盖板,151卡槽,2板端连接器,21板端本体,22板端外壳,221第二对接部,222第二导孔,223斜部,23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端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外壳12和多个线端本体11,连接器外壳12上设有多个通槽121,每个线端本体11插设于一个通槽121内且向前延伸,线端本体11包括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电连接的导电部;
51.连接器外壳12的前端设有第一对接部122,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插接时导正,当线端本体11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第一对接部122与对接连接器适配连接;
52.线端本体11的外周与通槽121的内壁之间设有配合间隙。
5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线端连接器,通过第一对接部122与对接连接器配合连接,可以无需手动对准线端连接器1插入到对接连接器,从而具备自动盲插导向的功能,便于使用。
54.此外,多个线端本体11可以与多个对接连接器同时配合插接,对接连接器设于产品主板上,而多个对接连接器在产品主板上可能不能完全对准,存在安装偏差,当多个线端本体11同时与多个对接连接器插接配合时,通过线端本体11外周和通槽121内壁之间的间隙,便于线端本体11在通槽121内浮动微调,以吸收配合公差,避免线端本体11不能与对接连接器准确对插,保证插接质量。
55.本实用新型中,线端连接器1的插接端为前端,线端连接器1远离插接方向的一端
为后端,线端连接器1的各部件的方位术语依从此设定;同样的,对接连接器,即板端连接器2的插接端为前端,板端连接器2远离插接方向的一端为后端。
56.请参阅图2至图7,本实施例中,通槽121、线端本体11和第一对接部122均为两个。第一对接部122与通槽121交替设置。
57.第一对接部122包括导柱13,导柱13连接于连接器外壳12并朝线端本体11的插接方向伸出。导柱13用于插接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位,可以进一步实现导向对正的作用,便于盲插。
58.导柱13远离第一对接部122的一端为锥形,便于插入对接连接器。
59.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外壳12设有第一导孔123,导柱13插设于第一导孔123内。第一导孔123包括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一孔段设于第二孔段的后侧,第一孔段内设有固定件14;导柱13通过固定件14固定于第二孔段内。
60.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4为螺栓,第一孔段可以为沉头孔,固定件14装入沉头孔内,第一孔段也可以为直孔,固定件14的螺栓头位于第一孔段顶侧;导柱13朝向第一对接部122的一端设有螺纹孔,固定件14穿过第一孔段进入第二孔段内且螺纹连接于螺纹孔,以便将导柱13与连接器外壳12固定连接。
61.本实施例中,导柱13由金属制成,连接器外壳12由绝缘材料制成。绝缘材料可以为塑胶,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导柱13也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于连接器外壳12上,或者,可以通过过盈配合插接于第一导孔123内。
62.本实施例中,导柱13伸出长度大于线端本体11的伸出长度,便于按序导向。
63.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对接部122可以设于连接器外壳12的相同侧。连接器外壳12的第一导孔123处远离插接方向凹陷形成槽形结构,以便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进行导向。
64.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对接部122也可以设于连接器外壳12的不同侧。
65.请参阅图6、图7,通槽121的内壁设有限位槽124,线端本体11的侧壁设有限位块111,限位块111卡接于限位槽124。
66.本实施例中,通槽121为矩形;线端本体11为长方体,包括顶壁、一对侧壁和底壁;
67.至少一个侧壁与通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配合间隙,和/或,
68.顶壁和底壁的至少其中之一与通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配合间隙。
69.多个线端本体11可以与多个对接连接器同时配合插接,对接连接器设于产品主板上,而多个对接连接器在产品主板上可能不能完全对准,存在安装偏差,当多个线端本体11同时与多个对接连接器插接配合时,通过线端本体11外周和通槽121内壁之间的间隙,便于在线端本体11在通槽11内浮动微调,以吸收配合公差,避免线端本体不能与对接连接器准确对插,保证插接质量。该间隙可以是单边间隙,也可以是相对的双边间隙,或者可以是四边的间隙,具体根据设计使用需求而设置。
70.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间隙的范围为0.05~0.4mm,优选为0.2mm;第二配合间隙的范围为0.05~0.4mm,优选为0.2mm。
71.本实施例中,线端连接器1还包括盖板15,盖板15扣合于连接器外壳12的后端,且覆盖于线端本体11的后端。连接器外壳12和盖板15形成腔体,腔体内设有多个通槽121,可以组装多个线端本体11,本实施例中通槽121为两个,通过并排堆叠线端本体11,可以提高
产品密度,便于合理布局。
72.盖板15的至少一个侧壁设有卡槽151,连接器外壳12的侧壁设有卡凸125,卡凸125卡接于卡槽151内。盖板15的至少一个侧壁向线端本体11的方向伸出多个卡接臂,每个卡槽151位于一个卡接臂上,且卡槽151为矩形,卡凸125与卡槽151一一对应。
73.线端本体11的前端为插接端,线端本体11的前端包括环绕导电部设置的第一导向板113、一对侧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114,第一导向板113、一对侧导向板和和第二导向板114的端部设有倒角112。第一导向板113与导电部平行设置,导电部可以为电路板,一对侧导向板连接于第二导向板114连接,第二导向板114上设有缺口,第一导向板113与一对侧导向板之间具有间隙。导电部与线缆(未示出)连接,线缆穿过线端主体11并由连接器外壳12和盖板15之间伸出。
74.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多个板端连接器2和上述的线端连接器1,每个板端连接器2与线端连接器1的一个线端本体11对接。
75.请参阅图9、图10,本实施例中,板端连接器2包括板端本体21和板端外壳22,板端本体21插设于板端外壳22内,每个板端本体21用于与一个线端本体11插接,板端外壳22用于与产品主板连接。板端本体21包括导电插槽,当线端本体11与板端本体21对接时,线端本体11的导电部于导电插槽插接且电性连接。
76.本实施例中,板端外壳22的前端设有第二对接部221,当线端本体11与板端本体21对接时,第一对接部122与第二对接部221插接,实现导向功能。
77.本实施例中,板端外壳22为矩形,第二对接部221包括从板端外壳22的一个侧壁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凸出部上设有第二导孔222。
78.本实施例中,第一对接部122包括导柱13,导柱13连接于连接器外壳12并朝线端本体11的插接方向伸出;
79.当线端本体11与板端本体21对接时,导柱13插接于第二导孔222内。
80.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外壳12的第一导孔123处远离插接方向凹陷形成槽形结构,第二对接部221朝向插接方向凸出形成凸起结构,当板端本体21与线端本体11插接时,该槽形结构与凸起结构插接。凸起结构的凸起高度不小于槽形结构的凹陷深度。
81.本实施例中,板端通槽222的内壁顶部设有斜部223,用于与线端本体11的倒角112相互配合,便于在插接时进行导致,使插接顺利便捷。
82.请参阅图10,本实施例中,板端连接器2还包括连接件23,板端外壳22通过连接件23连接于产品主板。板端外壳22底端设有内向凹陷的连接槽,板端外壳22的侧壁设有与连接槽连通的卡接孔,连接件23的侧壁设有卡块,连接件23插设于连接槽内,卡块卡接于卡接孔,连接片23的底端设有卡脚,卡脚用于插入于产品主板以固定板端外壳。板端外壳22可以通过多个连接件23与产品主板连接。
8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连接器组件,无需手动最准即可使线端连接器1插入于对配的板端连接器2,通过导柱13可以快速对准,通过第一对接部122与第二对接部221可以进一步实现导向功能,线端本体11的倒角112与板端外壳22的斜部223配合,进一步实现导向功能,从而使组件具备自动盲插导向的功能,便于操作;线端连接器1可以上下排并排堆叠产品,提高产品密度。
84.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
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技术特征:
1.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外壳(12)和多个线端本体(11),所述连接器外壳(12)上设有多个通槽(121),每个所述线端本体(11)插设于一个所述通槽(121)内且向前延伸,所述线端本体(11)包括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电连接的导电部;所述连接器外壳(12)的前端设有第一对接部(122),当所述线端本体(1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一对接部(122)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适配连接;所述线端本体(11)的外周与所述通槽(121)的内壁之间设有配合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121)、所述线端本体(11)和所述第一对接部(122)均为两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2)与所述通槽(121)交替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2)包括导柱(13),所述导柱(13)连接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2)并朝所述线端本体(11)的插接方向伸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2)设有第一导孔(123),所述导柱(13)插设于所述第一导孔(123)内;所述导柱(13)远离所述第一导孔(123)的一端为锥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孔(123)包括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设于所述第二孔段的后侧,所述第一孔段内设有固定件(14);所述导柱(13)通过所述固定件(14)固定于所述第二孔段内。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13)由金属制成,所述连接器外壳(12)由绝缘材料制成。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13)伸出长度大于所述线端本体(11)的伸出长度。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121)的内壁设有限位槽(124),所述线端本体(11)的侧壁设有限位块(111),所述限位块(111)卡接于所述限位槽(124)。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121)为矩形;所述线端本体(11)为长方体,包括顶壁、一对侧壁和底壁;至少一个所述侧壁与所述通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配合间隙,和/或,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的至少其中之一与所述通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配合间隙。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间隙的范围为0.05~0.4mm;所述第二配合间隙的范围为0.05~0.4mm。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15),所述盖板(15)扣合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2)的后端。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5)的至少一个侧壁设有卡槽(151),所述连接器外壳(12)的侧壁设有卡凸(125),所述卡凸(125)卡接于所述卡槽(151)内。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本体(11)的前端为插接端,所述线端本体(11)的前端包括环绕所述导电部设置的第一导向板(113)、一对侧导向板
和第二导向板(114),所述第一导向板(113)、一对所述侧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114)的端部设有倒角(112)。15.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板端连接器(2)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端连接器(1),每个所述板端连接器(2)与所述线端连接器(1)的一个所述线端本体(11)对接。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端连接器(2)包括板端本体(21)和板端外壳(22),所述板端本体(21)插设于所述板端外壳(22)内,每个所述板端本体(21)用于与一个所述线端本体(11)插接,所述板端外壳(22)用于与产品主板连接。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端外壳(22)的前端设有第二对接部(221),当所述线端本体(11)与所述板端本体(21)对接时,所述第一对接部(122)与所述第二对接部(221)插接。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端外壳(22)为矩形,所述第二对接部(221)包括从所述板端外壳(22)的一个侧壁向外凸出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上设有第二导孔(222)。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2)包括导柱(13),所述导柱(13)连接于所述连接器外壳(12)并朝所述线端本体(11)的插接方向伸出;当所述线端本体(11)与所述板端本体(21)对接时,所述导柱(13)插接于所述第二导孔(222)内。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端外壳(22)的内壁前端设有斜部(223)。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端连接器(2)还包括连接件(23),所述板端外壳(22)通过所述连接件(23)连接于所述产品主板。
技术总结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线端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外壳和多个线端本体,连接器外壳上设有多个通槽,每个线端本体插设于一个通槽内且向前延伸,线端本体包括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电连接的导电部;连接器外壳的前端设有第一对接部,当线端本体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第一对接部与对接连接器适配连接;线端本体的外周与通槽的内壁之间设有配合间隙。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线端连接器,通过第一对接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连接,可以无需手动对准线端连接器插入到对接连接器,从而具备自动盲插导向的功能,便于使用;通过线端本体和通槽之间的间隙,便于线端本体在通槽内浮动微调,以吸收配合公差,避免线端本体不能与对接连接器准确对插,保证插接质量。质量。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初 陈伟顺 刘振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1
技术公布日:2022/5/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