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杀菌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2.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在世界范围内对小麦和大麦均可造成严重危害。病原菌可侵染小麦苗、叶、穗等部位,使小麦植株生长受抑制或枯萎,尤以穗部危害最为严重,导致小麦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此外,因病菌浸染产生多种镰刀菌毒素,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及其乙酰化衍生物——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don)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和t2毒素,以及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伏马毒素(fumonisi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而带来威胁人畜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
3.培育抗赤霉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有效抗赤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化学防治一直是赤霉病危害和小麦籽粒毒素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小麦籽粒don污染和赤霉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don也是全世界谷物及其制品中最常见的镰刀菌毒素,一旦进入人或动物体内,会引起免疫失调、厌食和体重减轻等慢性毒性以及腹泻、呕吐和发烧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鉴于当前赤霉病及小麦籽粒don防治的严峻现状,急需优化赤霉病防治药剂,以保障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及食品安全。
4.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dc.)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引起的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叶鞘、茎秆、穗部均会受到侵染。病情较轻时霉斑呈分散分布,随着病情加重霉斑也逐渐扩大成片,最终覆盖全叶;病斑下部及周围组织褪绿,病叶发黄、早枯,如发病累及茎及叶鞘,则会导致植株整株倒伏;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有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小麦产量。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化学防治常用药剂多为三唑酮、烯唑醇等单剂或复配制剂。
5.小麦锈病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条锈病,三种病害均会导致小麦的叶秆、叶鞘、叶片等处在早期出现大片黄斑,随后黄斑会随着生长而连接成片,形成铁锈色的粉疮,也就是夏孢子聚集的表现,当病害进入后期会在这些位置出现黑色的斑疮,这是冬孢子聚集的表现。当小麦植株出现锈病以后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不仅会降低光合作用,还会使小麦植株的水分大量流失,降低籽粒的饱满度和灌浆,使小麦叶片早衰,进而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不仅要严密监测病害的发生信息,还要做到科学种植、科学使用药剂。
6.由半知菌亚门真菌的稻梨孢(phyricularia gisea)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世界各
稻区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在流行年份减产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当前,稻瘟病的防治策略主要是以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田间栽培管理为中心,辅以适当及时的药剂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但由于稻瘟病菌致病力变异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抗病品种在田间种植3~5年后抗性开始逐渐丧失。在田间栽培管理方面,主要是针对稻瘟病的发病条件采取一些措施,对减轻稻瘟病的危害具有一定的作用。一直以来,药剂防治是稻瘟病防治策略中的重要环节,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的稻曲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水稻产区内均有分布,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当前,防治稻曲病主要以化学药剂,而市场上防治稻曲病药剂品种不多。因此,开发稻曲病防治新药剂对水稻安全生产及粮食安全也至关重要。
7.由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 et schrenk.)引起的葡萄炭疽病(grapevine anthracnose)主要发生在葡萄果实和穗轴上,也能侵害叶片、新梢、卷须、果梗等部位,危害严重时减产达40%以上。主要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malliae massee)引起的茶树炭疽病是一个世界性病害,特别是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茶区发生严重。该病可影响茶树的生理代谢,造成茶树产量与茶叶品质的下降。由褐枝孢菌[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引起的番茄叶霉病(tomato leaf mould)主要危害番茄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合成,降低番茄产量和品质。桑椹菌核病主要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对桑树特别是果用桑树的危害非常大,严重影响到桑果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研发及应用葡萄炭疽病、茶树炭疽病、番茄叶霉病和桑椹菌核病的高效新药剂具有重要意义。
[0008]
植保无人机由于具有作业效率高,作业安全性高,节水省药,环保,人工无可替代,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中植保飞防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而也对药剂的剂型有了更高的要求。可分散油悬浮剂(oil dispersion,od,简称od)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农药有效成分(其中至少有一种为固体原药)在非水系分散介质中,借助某些助剂,通过砂磨机研磨,将原药均匀地分散于油相中,形成一种高分散、高悬浮、能流动的稳定的液固态体系。可分散油悬浮剂具有粒径小,悬浮率高、分散性好、黏附性好,对靶标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安全环保的剂型,便于机械化施药等优势。可见,可分散油悬浮剂是一种比较贴合当前植保飞防的药剂剂型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发明目的:针对当前环保及植保飞防迅猛发展对药剂剂型的新要求以及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籽粒don毒素、稻瘟病、稻曲病、葡萄炭疽病、茶树炭疽病、番茄叶霉病和桑椹菌核病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的剂型能够发挥药剂防治多种病害的功效,并且防治效果增效明显,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稻瘟病、稻曲病、葡萄炭疽病、茶树炭疽病、番茄叶霉病、桑椹菌核病,还可有效降低小麦籽粒don毒素污染,减药增效,便于飞防等机械化施药,对环境友好安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籽粒don毒素、稻瘟病、稻曲病、葡萄炭疽病、茶树炭疽病、番茄叶霉病和桑椹菌核病中的应用。
[0010]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包含丙硫菌唑1%~40%、丙环唑1%~40%、乳化剂3%~12%、分散剂2%~8%、增稠剂0.5%~10%、稳定剂0.5%~7%、防冻剂0.2%~2%、消泡剂0.2%~1%,余量为油基溶剂;所述乳化剂为聚氧乙烯醚、聚乙烯醇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组成的混合物;所述分散剂为烷基萘磺酸盐;所述增稠剂为气相白炭黑和黄原胶的混合物;所述油基溶剂为大豆油和油酸甲酯组成的混合物;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或丙二醇;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
[001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聚氧乙烯醚、聚乙烯醇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混合物的质量比为1~8:2~6:1~4。
[001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稳定剂为环氧大豆油、环氧亚麻籽油、1,2—丁二醇、异丙基磷酸酯、环氧硬酯酸丁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001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在可分散油悬浮剂中百分含量为10%~50%。
[001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油基溶剂为质量比为1:4~8的大豆油和油酸甲酯的混合物。
[001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中还包括辅料井冈霉素a,其用量为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05-0.2倍。
[0016]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气相白炭黑和黄原胶组合的混合物质量比为2:1。
[0017]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质量比为1~15:1~15。
[0018]
优选地,所述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质量比为1~5:1~10。
[0019]
上述的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
步骤(1):在油基溶剂中先后加入乳化剂和分散剂,混合、分散均匀;
[0021]
步骤(2):在高速剪切下搅拌加入丙硫菌唑原药和丙环唑原油;
[0022]
步骤(3):加入增稠剂、消泡剂,搅拌混合;
[0023]
步骤(4):在锆珠介质下进行研磨,研磨直到粒径低于4μm为止;
[0024]
步骤(5):加入稳定剂和防冻剂,产品检测合格后出料得成品。
[0025]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砂磨机的研磨条件为锆珠与研磨物料质量比为1:1,转速为1500转/分。
[0026]
本发明所述的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籽粒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稻瘟病、稻曲病、葡萄炭疽病、茶树炭疽病、番茄叶霉病和桑椹菌核病中的应用。
[0027]
所述的应用方法为:将所述的可分散油悬浮剂,用水稀释后茎叶喷雾。
[0028]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是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谷类、麦类和豆类作物等众多病害,丙硫菌唑毒性低,无致畸,致突变型,对胚胎无毒性,持效期长,同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其具有更广谱的杀菌活性对人和环境安全。
[0029]
丙环唑(propiconazole)是属于甾醇抑制剂中的三唑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影响甾醇的生物合成,使病原菌的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从而起到杀菌、防病和治病的功效。该药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可被根、茎、
叶部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物株体内向上传导,可有效地防治多种真菌病害。
[0030]
此外,本发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中还可以包括辅料井冈霉素a,该辅料仅使用很小的量,即能显著增加丙硫菌唑和丙环唑联合使用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增加对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麦粒don毒素、稻瘟病、稻曲病、葡萄炭疽病、茶树炭疽病、番茄叶霉病和桑椹菌核病的防控效果。
[0031]
有益效果:(1)本发明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与有效成分相匹配,实现药效增效并利于机械化施药:丙硫菌唑原药为米白色粉末,在水和油相中均不溶解,而丙环唑原药为淡黄色粘稠液体(液体原油),将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复配制成可分散油悬浮剂,复配剂型极匹配,并且剂型性能稳定,黏着性好,耐雨水冲刷,能够更好发挥农药成分的药效而增效明显,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无粉尘,对环境友好安全,直接兑水稀释使用利于飞防等机械化施药;(2)本发明的可分散油悬浮剂扩大防治对象并且减药增效:丙硫菌唑是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丙环唑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可被根、茎、叶部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物株体内向上传导,常用于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可实现一种药剂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麦粒don毒素、稻瘟病、稻曲病、葡萄炭疽病、茶树炭疽病、番茄叶霉病和桑椹菌核病并且增效显著,可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农药使用量,对环境友好安全;(3)本发明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本发明提供的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有效治理多种病原菌的抗药性,尤其是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等药剂的抗药性并能与多种现有的药剂轮换使用,延缓了病原菌对现有药剂抗药性的发展与蔓延;同时减轻了病原菌分别对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潜在抗药性,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对病害的综合治理有着重要意义;(4)本发明的产品新颖且推广应用价值大:本发明提供的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有效解决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麦粒don毒素、稻瘟病、稻曲病、葡萄炭疽病、茶树炭疽病、番茄叶霉病、桑椹菌核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减药增效,推广应用价值大,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0033]
一、室内活性测定试验。
[0034]
丙硫菌唑、丙环唑的单剂及复配剂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
[0035]
(1)供试菌株: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研究室分离、鉴定、并保存备用。菌株保存于马铃薯蔗糖琼脂(psa)斜面上(4℃)。
[0036]
(2)供试药剂:95.2%(w/w)丙硫菌唑原药,山东海利尔化工有限公司;97%(w/w)丙环唑原药,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0037]
(3)试验方法:参照《农药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供试药剂单剂和不同配比复配剂对禾谷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38]
(4)数据分析:采用dps13.0专业版数据处理系统,计算药剂单剂和不同配比复配剂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的回归方程、ec
50
及其95%置信限。
[0039]
根据wadley法,计算增效系数(sr)。根据增效系数(sr)评价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sr=ec
50
(eth)/ec
50
(eob),ec
50
(eth)=(a b)/[(a/ec
50
a) (b/ec
50
b)]。其中,a、b分别为药剂单剂,a、b为相应单剂在混剂中的比例,ec
50
(eth)为混剂ec
50
理论值,ec
50
(eob)为混剂ec
50
实测值。
[0040]
(5)结果与分析:
[0041]
表1丙硫菌唑、丙环唑及其复配剂对禾谷镰刀菌生物活性(毒力)测定结果
[0042][0043][0044]
注:表中,丙硫:丙环即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质量比。
[0045]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单剂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
50
分别为0.0413和0.0833μg/ml,丙硫菌唑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高于丙环唑。丙硫菌唑与丙环唑分别以15:1、10:1、5:1、1:1、1:5、1:10和1:15的配比复配组合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
50
分别为0.0253、0.0272、0.0295、0.0240、0.0272、0.0259和0.0289μg/
ml;15:1、10:1、5:1、1:1、1:5、1:10和1:15等7种复配组合对禾谷镰刀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1.6838、1.5919、1.5288、2.3000、2.6176、2.9459和2.7093,均大于1.5。这表明,丙硫菌唑与丙环唑分别以15:1、10:1、5:1、1:1、1:5、1:10和1:15的配比复配组合对禾谷镰刀菌均表现增效作用(表1)。
[0046]
综合丙硫菌唑与丙环唑的抑菌活性、病害防治谱及室内配比筛选的结果,初步认定丙硫菌唑与丙环唑复配的优选质量配比设定在1~15:1~15之间。
[0047]
二、产品制备
[0048]
实施例1:16%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49]
按质量百分比计,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配比为:15%丙硫菌唑,1%丙环唑,4%聚氧乙烯醚(乳化剂),3%聚乙烯醇(乳化剂),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6%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5%气相白炭黑(增稠剂),2.5%黄原胶(增稠剂),2%环氧大豆油(稳定剂),3%1,2—丁二醇(稳定剂),0.5%乙二醇(防冻剂),0.5%有机硅(消泡剂),大豆油和油酸甲酯质量比为1:8的油基溶剂补充100%。
[0050]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16%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0051]
实施例2:32%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52]
按质量百分比计,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配比为:2%丙硫菌唑,30%丙环唑,3%聚氧乙烯醚(乳化剂),3%聚乙烯醇(乳化剂),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4%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4%气相白炭黑(增稠剂),2%黄原胶(增稠剂),1%环氧大豆油(稳定剂),3%环氧硬酯酸丁酯(稳定剂),0.2%丙二醇(防冻剂),0.6%有机硅(消泡剂),大豆油和油酸甲酯质量比为1:7的油基溶剂补充100%。
[0053]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32%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0054]
实施例3:22%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55]
按质量百分比计,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配比为:2%丙硫菌唑,20%丙环唑,1%聚氧乙烯醚(乳化剂),3%聚乙烯醇(乳化剂),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5%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3%气相白炭黑(增稠剂),1.5%黄原胶(增稠剂),3%环氧亚麻籽油(稳定剂),2%异丙基磷酸酯(稳定剂),2%丙二醇(防冻剂),1%有机硅(消泡剂),大豆油和油酸甲酯质量比为1:8的油基溶剂补充100%。
[0056]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22%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0057]
实施例4:48%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58]
按质量百分比计,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配比为:40%丙硫菌唑,8%丙环唑,2%聚氧乙烯醚(乳化剂),3%聚乙烯醇(乳化剂),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6%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4%气相白炭黑(增稠剂),2%黄原胶(增稠剂),2%环氧亚麻籽油(稳定剂),3%1,2—丁二醇(稳定剂),0.7%丙二醇(防冻剂),0.6%有机硅(消泡剂),大豆油和油酸甲酯质量比为1:3的油基溶剂补充100%。
[0059]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48%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0060]
实施例5:33%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61]
按质量百分比计,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配比为:30%丙硫菌唑,3%丙环唑,3%聚氧乙烯醚(乳化剂),3%聚乙烯醇(乳化剂),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5%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6%气相白炭黑(增稠剂),3%黄原胶(增稠剂),2%1,2—丁二醇(稳定剂),2%异丙基磷酸酯(稳定剂),0.6%丙二醇(防冻剂),0.9%有机硅(消泡剂),大豆油和油酸甲酯质量比为1:6的油基溶剂补充100%。
[0062]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33%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0063]
实施例6:36%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64]
按质量百分比计,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配比为:6%丙硫菌唑,30%丙环唑,2%聚氧乙烯醚(乳化剂),2%聚乙烯醇(乳化剂),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7%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4%气相白炭黑(增稠剂),2%黄原胶(增稠剂),1%1,2—丁二醇(稳定剂),4%环氧硬酯酸丁酯(稳定剂),1.2%丙二醇(防冻剂),0.6%有机硅(消泡剂),大豆油和油酸甲酯质量比为1:4的油基溶剂补充100%。
[0065]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36%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0066]
实施例7: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67]
按质量百分比计,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配比为:20%丙硫菌唑,20%丙环唑,4%聚氧乙烯醚(乳化剂),3%聚乙烯醇(乳化剂),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5%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5%气相白炭黑(增稠剂),2.5%黄原胶(增稠剂),2%异丙基磷酸酯(稳定剂),3%环氧硬酯酸丁酯(稳定剂),1%乙二醇(防冻剂),1%有机硅(消泡剂),大豆油和油酸甲酯质量比为1:6的油基溶剂补充100%。
[0068]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0069]
实施例8:45%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70]
按质量百分比计,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配比为:15%丙硫菌唑,30%丙环唑,2%聚氧乙烯醚(乳化剂),6%聚乙烯醇(乳化剂),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8%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3%气相白炭黑(增稠剂),1.5%黄原胶(增稠剂),5%环氧大豆油(稳定剂),0.9%乙二醇(防冻剂),0.8%有机硅(消泡剂),大豆油和油酸甲酯质量比为1:4的油基溶剂补充100%。
[0071]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45%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0072]
实施例9:3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73]
按质量百分比计,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配比为:20%丙硫菌唑,10%丙环唑,8%聚氧乙烯醚(乳化剂),2%聚乙烯醇(乳化剂),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6%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4%气相白炭黑(增稠剂),2%黄原胶(增稠剂),6%环氧亚麻籽油(稳定剂),0.5%乙二醇(防冻剂),0.6%有机硅(消泡剂),大豆油和油酸甲酯质量比为1:5的油基溶剂补充100%。
[0074]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30%丙
硫菌唑
·
丙环唑od。
[0075]
实施例10: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76]
与实施例7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在制备过程中加入2%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05倍)。
[0077]
实施例11: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78]
与实施例7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在制备过程中加入4%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1倍)。
[0079]
实施例12:3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的制备
[0080]
与实施例9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在制备过程中加入6%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2倍)。
[0081]
制备实施例13: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可湿性粉剂(wp)的制备:
[0082]
按质量百分比计,可湿性粉剂各组分配比为:20%丙硫菌唑,20%丙环唑,5%羧甲基纤维素钠(分散剂),4%拉开粉(润湿剂),2%渗透剂t(渗透剂),1%碳酸钙(稳定剂),高岭土(填料)补足余量。
[0083]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常规可湿性粉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
[0084]
制备实施例14: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悬浮剂(sc)的制备:
[0085]
按质量百分比计,悬浮剂各组份配比为:20%丙硫菌唑,20%丙环唑,5%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5%烷基萘磺酸盐(润湿剂),0.1%聚乙烯醇(增稠剂),0.1%乙二醇(防冻剂),0.01%有机硅(消泡剂),用水补足余量。
[0086]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常规悬浮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
[0087]
制备实施例15: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水分散粒剂(wg)的制备。
[0088]
按质量百分比计,各组分配比为:20%丙硫菌唑,20%丙环唑,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润湿剂),4%分散剂nno(分散剂),2.5%聚乙烯吡咯烷酮(崩解剂),5%黄原胶(黏结剂),硅藻土(填料)补足余量。
[0089]
制备方法:按上述配比备料并经常规水分散粒剂加工制备方法,制备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
[0090]
三、田间药效试验
[0091]
田间药效实施例1: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小麦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治试验。
[0092]
分别将制备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以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50g/l丙环唑乳油(e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和50%多菌灵wp(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对照药剂,开展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小麦籽粒don毒素的田间药效试验。
[0093]
试验处理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试验田(119.304
°
e,31.964
°
n,海拔21m)进行12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小麦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控试验。试验田土壤为下蜀马肝土,有机质含量中等,供试小麦品种为
‘
镇麦12号’。近年来试验田块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均有不同程度
发生,小麦生育期内肥水及虫草害按常规管理。试验设13个处理,分别为:制备实施例1-9,药剂处理剂量均设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有效施用剂量为180g/hm2(以杀菌主效成分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田间有效施用剂量合计为180g/hm2计),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处理剂量也均设有效施用剂量为180g/hm2,50%多菌灵wp的处理剂量也均设有效施用剂量为750g/hm2(产品推荐剂量),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3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m2,小区设保护行并随机区组排列。施药2次,间隔7d,小麦扬花约10%(2021年4月15日)时使用郑州绿帝农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wbd-16型电动喷雾器第1次均匀喷雾施药。喷液量为600l/hm2,对照处理区喷施等量清水,施药后至试验结束,不喷施其他任何药剂。
[0094]
小麦赤霉病药效调查与计算方法:赤霉病发生稳定后(2021年5月14日)调查发病情况,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处理调查500穗。病穗严重度分级标准为:1级病小穗占全穗的25%以下,2级病小穗占全穗的25%~50%,3级病小穗占全穗的50%~75%,4级病小穗占全穗的75%以上。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分别为:病情指数=[σ(各级病穗数
×
相应病级数值)/调查总穗数
×
最高级代表值]
×
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
×
100%。
[0095]
小麦白粉病药效调查与计算方法: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平方尺内所有植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下第一片叶。调查并记载病叶数和严重度。严重度分7级:1级病斑面积占全叶1%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全叶2%~5%,3级病斑面积占全叶6%~l0%,4级病斑面积占全叶l1%~30%,5级病斑面积占全叶3l%~60%,6级病斑面积占全叶61%~80%,7级病斑面积占全叶81%以上。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分别为: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
×
相应病级数值)/调查总叶数
×
最高级代表值]
×
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
×
100%。
[0096]
小麦锈病药效调查与计算方法: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平方尺内所有植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下第一片叶。调查并记载病叶数和严重度。严重度分6级:1级病斑面积占全叶5%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全叶10%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全叶25%以下,4级病斑面积占全叶40%以下,5级病斑面积占全叶65%以下,6级病斑面积占全叶65%以上。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分别为: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
×
相应病级数值)/调查总叶数
×
最高级代表值]
×
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
×
100%。
[0097]
小麦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调查与计算方法:小麦成熟后(2021年6月1日),所有处理的每个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剪取0.25m2的所有麦穗,人工脱粒并晒干混匀后将各处理的籽粒样品用高速粉碎机进行粉碎,过20目筛,严格清理以免相互污染,收集各处理样品粉末进行don毒素检测。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略做改进检测样品粉末don毒素,称取5g样本粉末置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25ml84%乙腈溶液(提取液)后置于摇床上140r/min振荡30min,3 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后石墨化碳柱过滤,收集的溶液氮气吹干,用1ml 10%甲醇复溶,再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上机检测。lc-ms检测条件为:agilent 1290型uplc系统,色谱柱:agilent c18柱(柱长100mm,柱内径2.1mm,填料粒径1.7μm),柱温:40℃;进样量:2μl;流速:0.2ml/min;流动相:a(5mmol/l醋酸铵水溶液),b(10%甲醇);梯度洗脱:90%a-10%b(0~1min),10%a-90%b(4~5min),10%a-90%b(6min),
90%a-10%b(6~10min)。ab sciex 4500质谱,离子化模式:电喷雾电离模式(esi);质谱扫描方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离子源温度:500℃;驻留时间:100ms;雾化气:50psi;辅助气:50psi;气帘气:35psi;喷雾电压:5500v(esi );碰撞室射出电压:6v(esi );don、3-adon和15-adon母离子分别为297.2、339和339da,don、3-adon和15-adon定量子离子分别为249、231和137da。
[0098]
don毒素含量以don毒素的总量/样品粉末干重(μg/g粉末干重)的量表述,并计算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籽粒don毒素的防治效果。don毒素防效=(对照don毒素含量-处理don毒素含量)/对照don毒素含量
×
100%。
[0099]
试验结果得出,在相同的施用有效剂量(180g/hm2)下,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小麦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防效且差异显著;并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在推荐剂量下的防效(表2)。
[0100]
这表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优良,能够发挥施用一种药剂高效防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多重功效,并且经优选比例复配后杀菌效果与单剂相比均增效明显。可见,本发明的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减药增效,可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综合防治有重要意义。
[0101]
表2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
[0102]
[0103][0104]
注:制备实施例1-9处理剂量以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施用有效剂量和为180g/hm2;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05]
田间药效实施例2:同田间药效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的本发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实施例7、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所得药剂,考察添加辅料井冈霉素a后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田间防效的差异,结果如下:
[0106]
试验结果得出,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2.76%、83.06%、84.93%和80.18%;添加2%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05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6.06%、84.70%、85.96%和84.39%,添加2%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添加4%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1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6.93%、86.61%、86.79%和89.12%,添加4%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6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4.11%、91.26%、90.92%和87.89%;添加2%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05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6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5.83%、92.35%、91.85%和95.79%,添加2%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添加4%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1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6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6.84%、93.99%、92.57%和97.19%,添加4%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表3)。
[0107]
这表明,在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中添加辅料井冈霉素a后供试
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尤其是对小麦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0108]
表3 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添加井冈霉素a后的药效比较)
[0109][0110][0111]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12]
田间药效实施例3:同田间药效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的本发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制备实施例7,以及制备实施例13-15制备的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和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考察丙硫菌唑和丙环唑不同复配剂型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田间防效的差异,结果如下:
[0113]
试验结果得出,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27%、82.42%、83.13%和77.13%;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 3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分别为76.15%、74.64%、79.11%和74.43%;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 3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分别为79.15%、76.08%、79.98%和74.64%;40%
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 3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分别为78.45%、76.37%、80.09%和74.84%(表4)。
[0114]
这表明,在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复配后,在有效成分及其含量相同时制备剂型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防效优于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的防效。这可能是由于丙硫菌唑原药为米白色粉末,在水和油相中均不溶解,而丙环唑原药为淡黄色粘稠液体(液体原油),复配制成可分散油悬浮剂,复配剂型更为匹配,能够更好发挥药效。
[0115]
表4丙硫菌唑和丙环唑不同复配剂型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效
[0116][0117][0118]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19]
田间药效实施例4: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0120]
分别将制备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以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250g/l丙环唑e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作为对照药剂,开展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121]
试验处理方法:于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在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试验田(119.304
°
e,31.964
°
n,海拔21m)进行11种药剂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控试验。试验田土壤为下蜀马肝土,有机质含量中等,供试水稻品种为
‘
镇稻18号’。近年来试验田块稻瘟病和稻曲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水稻生育期内肥水及虫草害按常规管理。试验设12个处理,分别为:制备实施例1-9,药剂处理剂量均设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有效施用剂量为150g/hm2(以杀菌主效成分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田间有效施用剂量合计为150g/hm2计),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处理剂量也均设有效施用剂量为150g/hm2,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36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m2,小区设保护
行并随机区组排列。施药2次,间隔7d,水稻破口前5~7d(2021年8月26日)时使用郑州绿帝农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wbd-16型电动喷雾器第1次均匀喷雾施药。喷液量为600l/hm2,对照处理区喷施等量清水,施药后至试验结束,不喷施其他任何药剂。
[0122]
稻瘟病药效调查与计算方法:于药后30d(2021年10月2日),以平行跳跃取样法调查稻穗瘟发病情况,每个小区调查20穴,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稻瘟病严重度分级标准为:1级,个别枝梗发病,每穗损失5%以下;2级,1/3枝梗发病,每穗损失20%左右;3级,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饱,每穗损失50%左右;4级,穗颈发病,瘪谷多,每穗损失70%左右;5级,穗颈发病成白穗,每穗损失90%左右。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分别为:病情指数=[σ(各级病穗数
×
相应病级数值)/调查总穗数
×
最高级代表值]
×
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
×
100%。
[0123]
稻曲药效调查与计算方法:于水稻蜡熟期(2021年10月18日),以平行跳跃取样法调查稻穗瘟发病情况,每个小区调查20穴,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稻曲病严重度分级标准为:1级,每穗有1个病粒;2级,每穗有2-4个病粒;3级每穗有5-7个病粒;4级,每穗有8-10个病粒;5级,每穗有10个以上病粒。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分别为:病情指数=[σ(各级病穗数
×
相应病级数值)/调查总穗数
×
最高级代表值]
×
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
×
100%。
[0124]
试验结果得出,在相同的施用有效剂量(150g/hm2)下,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防效并且差异显著(表5)。
[0125]
这表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优良,能够发挥施用一种药剂高效防控稻瘟病和稻曲病的多重功效,并且经优选比例复配后杀菌效果与单剂相比均增效明显。可见,本发明的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减药增效,对水稻病害综合防治有重要意义。
[0126]
表5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药剂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
[0127]
[0128][0129]
注:制备实施例1-9处理剂量以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施用有效剂量和为150g/hm2;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30]
田间药效实施例5:同田间药效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的本发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实施例7、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所得药剂,考察添加辅料井冈霉素a后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田间防效的差异,结果如下:
[0131]
试验结果得出,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225g/hm2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3.00%和81.59%;添加2%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05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225g/hm2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5.68%和85.40%,添加2%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添加4%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1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225g/hm2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8.03%和87.62%,添加4%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6.91%和85.08%;添加2%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05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9.71%和88.25%,添加2%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添加4%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1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1.28%和90.16%,添加4%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表6)。
[0132]
这表明,在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中添加辅料井冈霉素a后供试药剂组合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具明显的增效作用。
[0133]
表6 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添加井冈霉素a后的药效比较)
[0134]
[0135][0136]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37]
田间药效实施例6:同田间药效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的本发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制备实施例7,以及制备实施例13-15制备的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和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考察丙硫菌唑和丙环唑不同复配剂型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田间防效的差异,结果如下:
[0138]
试验结果得出,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7.28%和86.67%;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 300g/hm2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3.88%和82.11%;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 300g/hm2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5.26%和84.21%;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 300g/hm2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4.76%和84.56%(表7)。
[0139]
这表明,在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复配后,在有效成分及其含量相同时制备剂型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效优于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的防效。这可能是由于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复配剂型为可分散油悬浮剂,剂型极其匹配,更有利于发挥药效并提升了药剂防效。
[0140]
表7丙硫菌唑和丙环唑不同复配剂型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效
[0141][0142]
[0143]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44]
田间药效实施例7: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0145]
分别将制备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以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250g/l丙环唑e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作为对照药剂,开展防治葡萄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146]
试验处理方法:试验于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兔西村农户家庭农场葡萄园,试验地四周均为葡萄种植区,土壤质地为壤质土,有机质含量中等。供试夏黑为露天篱架式栽培,株距约为4m,行距为3m。2015年移栽,树龄6年,长势良好。试验区排灌水、施肥及管理良好。试验设12个处理,分别为:制备实施例1-9,药剂处理剂量均设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有效施用剂量为150g/hm2(以杀菌主效成分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田间有效施用剂量合计为150g/hm2计),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处理剂量也均设有效施用剂量为150g/hm2,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36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m2,小区设保护行并随机区组排列。施药3次,间隔10d,葡萄开花前(2021年5月6日)时使用郑州绿帝农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wbd-16型电动喷雾器第1次均匀喷雾施药。喷液量为750l/hm2,对照处理区喷施等量清水,施药后至试验结束,不喷施其他任何药剂。
[0147]
葡萄炭疽病药效调查与计算方法:套袋葡萄成熟后,每小区随机取样调查30穗葡萄,统计发病情况和病情指数。病害分级标准如下,0级:全穗无病;1级:1/4以下果穗发病;2级:1/4~1/2果穗发病;3级:1/2~3/4果穗发病;4级:3/4以上果穗发病。病情指数=σ[受害级别
×
该级病果穗数]/[调查总果穗数
×
4]
×
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
×
100%。
[0148]
试验结果得出,在相同的施用有效剂量(150g/hm2)下,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防效并且差异显著(表8)。
[0149]
这表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优良,并且经优选比例复配后杀菌效果与单剂相比均增效明显。可见,本发明的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减药增效,对葡萄病害综合防治有重要意义。
[0150]
表8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药剂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
[0151]
供试药剂有效剂量/(g/hm2)病情指数防效/%实施例11501.13d87.66b实施例21501.10de87.99ab实施例31501.12de87.77b实施例41501.02de88.86ab实施例51501.09de88.10ab实施例61501.06de88.43ab实施例71500.99e89.19a实施例81501.06de88.43ab实施例91501.02de88.86ab30%丙硫菌唑od1501.64c82.10c
250g/l丙环唑ec1502.38b74.02dck/9.16a/
[0152]
注:制备实施例1-9处理剂量以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施用有效剂量和为150g/hm2;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53]
田间药效实施例8:同田间药效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的本发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实施例7、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所得药剂,考察添加辅料井冈霉素a后对葡萄炭疽病田间防效的差异,结果如下:
[0154]
试验结果得出,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225 g/hm2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为80.91%;添加2%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05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225 g/hm2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为84.60%,添加2%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添加4%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1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225g/hm2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为89.24%,添加4%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为87.34%;添加2%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05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300g/hm2对葡萄炭疽病田间防效为89.98%,添加2%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添加4%井冈霉素a(丙硫菌唑和丙环唑总质量的0.1倍)后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为92.83%,添加4%井冈霉素a前后防效差异显著(表9)。
[0155]
这表明,在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中添加辅料井冈霉素a后供试药剂组合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具明显的增效作用。
[0156]
表9 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
[0157]
(添加井冈霉素a后的药效比较)
[0158][0159]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60]
田间药效实施例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茶树炭疽病的田间
防治试验。
[0161]
分别将制备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以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250g/l丙环唑乳e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作为对照药剂,开展防治茶树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162]
试验处理方法:试验于江苏省句容市行香镇龙山村118号(龙山茶场)茶园,试验地四周均为茶树种植区,土壤质地为壤质土,有机质含量中等。供试茶树品种为龙井43低洼地双行条栽茶园,树高约75cm,冠层宽度约1.0米,大行距约1.5米,2013年移栽,长势良好。试验区排灌水、施肥及管理良好。试验设12个处理,分别为:制备实施例1-9,药剂处理剂量均设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有效施用剂量为150g/hm2(以杀菌主效成分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田间有效施用剂量合计为150g/hm2计),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处理剂量也均设有效施用剂量为150g/hm2,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36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m2,小区设保护行并随机区组排列。施药2次,间隔10d,茶树夏梢生长期(2021年6月16日)时使用郑州绿帝农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wbd-16型电动喷雾器第1次均匀喷雾施药。喷液量为750l/hm2,对照处理区喷施等量清水,施药后至试验结束,不喷施其他任何药剂。
[0163]
茶树炭疽病药效调查与计算方法:2次药后14d,每小区随机3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上、中部枝条的成叶、老叶,每点调查100片叶,统计叶片发病情况和病情指数。病害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6%以上。病情指数=σ[受害级别
×
该级病叶数]/[调查总叶数
×
4]
×
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
×
100%。
[0164]
试验结果得出,在相同的施用有效剂量(150g/hm2)下,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茶树炭疽病的田间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防效并且差异显著(表10)。
[0165]
这表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茶树炭疽病的田间防效优良,并且经优选比例复配后杀菌效果与单剂相比均增效明显。可见,本发明的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减药增效,对茶树炭疽病综合防治有重要意义。
[0166]
表10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药剂对茶树炭疽病的田间防效
[0167]
[0168][0169]
注:制备实施例1-9处理剂量以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施用有效剂量和为150g/hm2;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70]
田间药效实施例10:同田间药效实施例9,不同之处在于供试药剂、小区设计及施药方法。供试药剂为本发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制备实施例7,以及制备实施例13-15制备的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和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小区面积为667m2,不设重复,病害调查在小区内按3重复调查;施药方法为,采用大疆t30型植保无人机施药,喷液量为30l/hm2。考察丙硫菌唑和丙环唑不同复配剂型在飞防施药条件下对茶树炭疽病田间防效的差异,结果如下:
[0171]
试验结果得出,在植保无人机飞防施药条件下,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和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 300g/hm2剂量下对茶树炭疽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6.57%、80.29%、82.94和82.31%(表11)。
[0172]
这表明,在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复配后,在有效成分及其含量相同并且在植保无人机飞防施药时制备剂型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效优于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的防效。这可能是由于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复配剂型为可分散油悬浮剂,剂型极其匹配,更有利于植保无人机飞防施药以及更好发挥药效而提升了药剂防效。
[0173]
表11丙硫菌唑和丙环唑不同复配剂型对茶树炭疽病的田间防效(飞防施药)
[0174][0175][0176]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77]
田间药效实施例11: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
防治试验。
[0178]
分别将制备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以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250g/l丙环唑e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作为对照药剂,开展防治番茄叶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179]
试验处理方法:试验于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西荆村农户番茄种植大棚,试验地为蔬菜连作大棚,土壤质地为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中等。供试番茄为苏红2003,试验大棚内番茄叶霉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危害。试验设12个处理,分别为:制备实施例1-9,药剂处理剂量均设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有效施用剂量为150g/hm2(以杀菌主效成分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田间有效施用剂量合计为150g/hm2计),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处理剂量也均设有效施用剂量为150g/hm2,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36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m2,小区设保护行并随机区组排列。施药2次,间隔10d,番茄始花期(2021年6月16日)时使用郑州绿帝农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wbd-16型电动喷雾器第1次对叶片正反面等植株茎叶进行均匀喷雾施药。喷液量为750l/hm2,对照处理区喷施等量清水,施药后至试验结束,不喷施其他任何药剂。
[0180]
番茄叶霉病药效调查与计算方法:2次药后14d(2021年7月10日),每小区3点取样,每点5株。每株分上、中、下部分各取一张有代表性的复叶,以复叶上的每张小叶叶病斑面积占整个小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
×
相应病级数值)/调查总叶数
×
最高级代表值]
×
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
×
100%。
[0181]
试验结果得出,在相同的施用有效剂量(150g/hm2)下,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防效并且差异显著(表12)。
[0182]
这表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优良,并且经优选比例复配后杀菌效果与单剂相比均增效明显。可见,本发明的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减药增效,对番茄叶霉病综合防治有重要意义。
[0183]
表12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药剂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
[0184]
供试药剂有效剂量/(g/hm2)病情指数防效/%实施例11502.51 d91.07a实施例21502.65d90.58a实施例31502.53d91.00a实施例41502.47d91.22a实施例51502.53d91.00a实施例61502.55d90.93a实施例71502.52d91.04a实施例81502.47d91.22a实施例91502.55d90.93a30%丙硫菌唑od1503.72c86.77b
250g/l丙环唑ec1506.10b78.31cck/28.12a/
[0185]
注:制备实施例1-9处理剂量以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施用有效剂量和为150g/hm2;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86]
田间药效实施例12:同田间药效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的本发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制备实施例7,以及制备实施例13-15制备的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和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考察丙硫菌唑和丙环唑不同复配剂型对番茄叶霉病田间防效的差异,结果如下:
[0187]
试验结果得出,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和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 300g/hm2剂量下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1.06%、87.78%、88.36%和88.09%(表13)。
[0188]
这表明,在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复配后,在有效成分及其含量相同时制备剂型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优于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的防效。这可能是由于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复配制成可分散油悬浮剂,复配剂型更为匹配,能够更好发挥药效。
[0189]
表13丙硫菌唑和丙环唑不同复配剂型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
[0190]
处理病指防效/%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2.31b91.06a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 300g/hm23.16b87.78c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 300g/hm23.01b88.36b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 300g/hm23.08b88.09bcck25.85a/
[0191]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192]
田间药效实施例13: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0193]
分别将制备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以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250g/l丙环唑e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作为对照药剂,开展防治桑椹菌核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194]
试验处理方法:试验于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镇东霞村农户果桑园,试验地为果桑露天栽培园,土壤质地为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中等。供试果桑为大10,试验地桑椹菌核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危害。试验设12个处理,分别为:制备实施例1-9,药剂处理剂量均设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有效施用剂量为150g/hm2(以杀菌主效成分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田间有效施用剂量合计为150g/hm2计),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处理剂量也均设有效施用剂量为150g/hm2,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33个小区,小区面积约为48m2,合计4株桑树,小区设保护行并随机区组排列。施药2次,间隔10d,桑树始花期(2021年3月5日)时使用郑州绿帝农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wbd-16型电动喷雾器第1次对桑树植株茎叶进行均匀喷雾施药。喷液量为600l/hm2,对照处理区喷施等量清水,施药后至试验结束,不喷施其他任何药剂。
[0195]
桑椹菌核病药效调查与计算方法:2次药后21d(2021年4月5日),调查每小区(4株
桑树)桑椹菌核病病果数、总果数,统计病果率。防治效果=[(对照病果率-处理病果率)/对照病果率]
×
100%。
[0196]
试验结果得出,在相同的施用有效剂量(150g/hm2)下,实施例1-9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30%丙硫菌唑od和250g/l丙环唑ec的防效并且差异显著(表14)。
[0197]
这表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效优良,并且经优选比例复配后杀菌效果与单剂相比均增效明显。可见,本发明的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减药增效,对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有重要意义。
[0198]
表14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药剂对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效
[0199]
供试药剂有效剂量/(g/hm2)病情指数防效/%实施例11503.07d91.56a实施例21503.15d91.34a实施例31503.17d91.28a实施例41503.21d91.17a实施例51503.17d91.28a实施例61503.13d91.39a实施例71503.16d91.31a实施例81503.07d91.56a实施例91503.04d91.64a30%丙硫菌唑od1504.56c87.46b250g/l丙环唑ec1508.45b76.76cck/36.36a/
[0200]
注:制备实施例1-9处理剂量以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施用有效剂量和为150g/hm2;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0201]
田间药效实施例14:同田间药效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供试药剂、小区设计及施药方法。供试药剂为本发明含丙硫菌唑和丙环唑的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制备实施例7,以及制备实施例13-15制备的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和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小区面积为667m2,不设重复,病害调查在小区内按3重复调查;施药方法为,采用大疆t30型植保无人机施药,喷液量为30l/hm2。考察丙硫菌唑和丙环唑不同复配剂型在飞防施药条件下对桑椹菌核病田间防效的差异,结果如下:
[0202]
试验结果得出,在植保无人机飞防施药条件下,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和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 300g/hm2剂量下对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0.64%、86.46%、88.21和88.13%(表15)。
[0203]
这表明,在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复配后,在有效成分及其含量相同并且在植保无人机飞防施药时制备剂型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优于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的防效。这可能是由于丙硫菌唑和丙环唑复配剂型为可分散油悬浮剂,剂型极其匹配,更有利于植保无人机飞防施药以及更好发挥药效并提升了药剂防效。
[0204]
表15丙硫菌唑和丙环唑不同复配剂型对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效(飞防施药)
[0205]
处理病指防效/%
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od 300g/hm23.36c90.64a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p 300g/hm24.86b86.46c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sc 300g/hm24.23bc88.21b40%丙硫菌唑
·
丙环唑wg 300g/hm24.26bc88.13bck35.89a/
[0206]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