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防水系统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底板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
1、现代建筑物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主体,在周围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共同影响下,混凝土容易发生冻融、碳化、碱骨料反应、裂缝等,从而造成混凝土性能的下降,出现混凝土蜂窝、漏水、钢筋腐蚀等问题。就劣化过程而言,混凝土发生的种种破坏形式都与水有关,同时水也是氯盐、硫酸盐等腐蚀性盐类发生迁移的载体。由此,如何做好混凝土的防水已成为保证混凝土长期耐久性的关键因素。
2、现有的防水方法通常是在混凝土表面增设一层或多层环氧树脂、聚氨酯等防水涂料。这些防水材料的防水原理是通过填堵混凝土的孔眼达到防止外界水分侵入混凝土,然而由于这些小孔被堵死,造成墙体不透气,因此当水分从混凝土孔隙排出时,会冲破防水涂层致使涂层发生破坏。因此,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采用减少混凝土的孔隙率来提高混凝土自身的刚性防水材料。
3、目前普遍使用的刚性防水材料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传统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存在自身韧性差、与水泥混泥土基体的膨胀系数匹配度低、界面相容性差等缺陷,诱发防水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出现开裂、孔洞等现象,进而劣化了水泥混凝土的表面强度、抗渗透性能,最终导致水泥混凝土防护能力提前失效,缩短了水泥混凝土的服役寿命周期。
4、此外,现有的防水构造通常为在混凝土层的一侧表面涂覆一层或多层环氧树脂、聚氨酯等防水涂料,这种防水构造存在诸多不足,如由于传统防水材料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自身会发生老化、褪色和剥离现象,导致混凝土层的防水能力变差,使混凝土受水汽侵蚀发生开裂、腐蚀、渗水等问题。
5、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这一需求展开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地下建筑底板防水构造防水性能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板防水构造,依次包括面层、混凝土底板和构造层,构造层远离混凝土底板一侧与地基层接触;
2、混凝土底板内部均匀分布有渗透结晶防水材料;
3、按质量百分比计,渗透结晶防水材料至少由如下原料制备而成:硅酸锂55.2%~75.1%,氢氧化钠2.0%~3.6%,氢氧化钾0.8%~1.6%,反应促进剂0.8%~1.6%,表面活性剂0.1%~0.15%,成膜剂0.3%~0.6%,抗裂纤维0.4%~0.8%,其余为去离子水。
4、采用面层、混凝土底板和构造层组成底板防水构造,并在混凝土底板内掺入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利用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在混凝土底板内构建稳定的空间网状结构,可有效阻隔地基层中的液态水和水蒸汽经过混凝土底板达到面层,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5、优选地,反应促进剂为柠檬酸钠、氨基三乙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成膜剂为甲基硅酸钠、甲基硅酸钾的一种或两种;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一种或两种。
6、优选地,混凝土底板内部分布有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为混凝土底板中水泥质量的0.05~0.10%。
7、优选地,按质量份计,混凝土底板至少由如下原料组分制备而成:300-350份的水泥、150-200份的水、620-700份的砂、1100-1300份的尺寸为5.0~31.5mm的碎石。
8、优选地,混凝土底板一侧涂覆有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且涂覆用量为0.1~0.2kg/m2,涂层厚度为0.05~0.5mm。
9、优选地,混凝土底板和构造层之间铺设有高分子自粘膜预铺防水卷材,其厚度为1.2-10.0mm。高分子自粘膜预铺防水卷材为地下建筑常用的卷材品种之一,其属于塑料防水卷材,对其并没有其他特殊要求,这里不再赘述。采用高分子自粘膜预铺防水卷材,其与混凝土底板一起,在起到组合防水作用的同时,还可有效提高防水构造横向的强度。
10、优选地,面层与混凝土底板之间设置有c30细石混凝土,且其厚度为30-50mm。
11、优选地,c30细石混凝土内掺加有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且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为细石混凝土中水泥质量的0.05~0.10%。设置c30细石混凝土并在其内掺加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与混凝土底板一起,起到梯度防水作用的同时,也可提高防水构造整体的强度。
12、优选地,构造层为c20素混凝土垫层,c20素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100-300mm;混凝土底板靠近构造层一侧涂覆有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且涂覆用量为0.1~0.2kg/m2,涂层厚度为0.05~0.5mm。
13、优选地,构造层为防水涂料、防水浆料或防水卷材,厚度为1.2-2.0mm;混凝土底板远离构造层一侧涂覆有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且涂覆用量为0.1~0.2kg/m2,涂层厚度为0.05~0.5mm。
14、优选地,硅酸锂的固含量为20%~22%、模数为4.7~4.9,硅酸锂在25℃时粘度小于等于25pa.s。
15、优选地,氢氧化钠的有效物质含量大于99%。
16、优选地,氢氧化钾的有效物质含量大于90%。
17、优选地,抗裂纤维为纳米纤维素纤丝,抗裂纤维的有效物质含量大于99%。
18、有益效果:
19、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
20、(1)采用面层、混凝土底板和构造层组成底板防水构造,并在混凝土底板内掺入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利用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在混凝土底板内部构建稳定的空间网状结构,可有效阻隔地基层中的液态水和水蒸汽经过混凝土底板达到面层,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21、(2)在混凝土底板内部掺入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将锂离子半径较小的硅酸锂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助剂混合后可与混凝土结构内部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s-h凝胶,枝蔓状的c-s-h凝胶相互搭接,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形成整体性防水材料,从而能够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机械强度,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22、(3)通过使用反应促进剂可以有效控制硅酸锂与钙离子的反应速率,从而保证本防水材料能够深入渗透到混凝土深处,不仅修复混凝土表层,更从深部修复混凝土中的裂缝;成膜剂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化学膜,使得混凝土表面具有耐酸、耐碱和耐脏的功能。此外该层膜能够防止表面风化,提高表面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1.一种底板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面层、混凝土底板和构造层,所述构造层远离所述混凝土底板一侧与地基层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板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促进剂为柠檬酸钠、氨基三乙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成膜剂为甲基硅酸钠、甲基硅酸钾的一种或两种;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一种或两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板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内部分布有所述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所述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为混凝土底板中水泥质量的0.05~0.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板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按质量份计,所述混凝土底板至少由如下原料组分制备而成:300-350份的水泥、150-200份的水、620-700份的砂、1100-1300份的尺寸为5.0~31.5mm的碎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板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一侧涂覆有所述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且涂覆用量为0.1~0.2kg/m2,涂层厚度为0.05~0.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板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构造层之间铺设有高分子自粘膜预铺防水卷材,其厚度为1.2-1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板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与所述混凝土底板之间设置有c30细石混凝土,且其厚度为30-5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底板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c30细石混凝土内掺加有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且所述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为细石混凝土中水泥质量的0.05~0.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板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构造层为c20素混凝土垫层,所述c20素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100-300mm;所述混凝土底板靠近所述构造层一侧涂覆有所述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且涂覆用量为0.1~0.2kg/m2,涂层厚度为0.05~0.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板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构造层为防水涂料、防水浆料或防水卷材,厚度为1.2-2.0mm;所述混凝土底板远离所述构造层一侧涂覆有所述渗透结晶防水材料,且涂覆用量为0.1~0.2kg/m2,涂层厚度为0.05~0.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