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鼠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模型的构建方法

    专利查询2025-04-19  11


    本发明涉及医学动物模型,尤其涉及一种小鼠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模型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1、心力衰竭是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全球成人心衰患病率超过2%,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据统计,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约20%,5年死亡率达50%。202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最新的心衰指南按照左室射血分数及病史将心衰分成三个类型: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lvef≤40%)、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hfmref,40%<lvef<49%)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lvef≥50%)的心力衰竭。其中,hfpef已成为心衰的主要类型,具体指心肌僵硬度增高,心脏舒张功能损伤,但射血分数不变。在亚洲地区,hfpef比例较高,大约占所有心衰的35%~45%。在中国,根据2023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hfpef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所占比例接近50%。

    2、hfpef的炎症和代谢紊乱涉及到心脏外的多个器官,包括肝脏、肺和肾脏。hfpef成因和治疗复杂,许多对hfref有效的药物,都对hfpef没有明显作用。除了近期提出的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外,目前并没有有效药物治疗hfpef。因此,目前急需了解hfpef的机制并找出有效治疗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鼠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该所述新型方法构建获得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小鼠模型在肥胖和高血压表型、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脏纤维化程度、线粒体形态和功能以及炎症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这为后期hfpef的机制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2、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鼠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4、(1)使用crisper-cas9技术敲除小鼠nos3基因,获得nos3基因敲除小鼠;

    5、(2)将获得的nos3基因敲除小鼠予以高脂肪饲料进行饲喂,即得。

    6、作为优选,步骤(1)所述crisper-cas9技术中grna序列包括正向引物grna1和反向引物grna2。

    7、作为优选,所述正向引物grna1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反向引物grna2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8、作为优选,所述小鼠为c57bl/6n小鼠,周龄为7-9周龄。

    9、作为优选,步骤(2)所述高脂肪饲料为高脂肪饲料d12492,脂肪热量为60kcal%。

    10、作为优选,步骤(2)所述饲喂的时间为7-9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通过本发明所述新型方法构建获得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小鼠模型兼具高血压和代谢紊乱两个关键因素,能够模拟该疾病患者的绝大多数临床特征。在肥胖和高血压表型、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脏纤维化程度、线粒体形态和功能以及炎症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

    13、2.本发明实验中利用crisper-cas9技术获得nos3基因全身敲除小鼠+高脂肪饲料构建hfpef小鼠模型,测得的hfpef组小鼠体重,血压,糖耐量和运动距离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舒张功能下降,收缩功能不变;心肌肥大,心脏纤维化明显加重;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并伴随空泡化加重;炎症与氧化应激情况明显加重。gsea分析发现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在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符合该疾病患者的绝大多数临床特征。



    技术特征:

    1.一种小鼠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crisper-cas9技术中grna序列包括正向引物grna1和反向引物grna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鼠为c57bl/6n小鼠,周龄为7-9周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高脂肪饲料为高脂肪饲料d12492,脂肪热量为60kca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饲喂的时间为7-9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医学动物模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鼠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使用CRISPER‑CAS9技术敲除小鼠NOS3基因,获得NOS3基因敲除小鼠;(2)将获得的NOS3基因敲除小鼠予以高脂肪饲料进行饲喂,即得。通过本发明所述新型方法构建获得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小鼠模型在肥胖和高血压表型、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脏纤维化程度、线粒体形态和功能以及炎症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为后期HFpEF的机制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研发人员:曾和松,代磊,王洪杰,张悦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76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