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杀虫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配杀蟑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蟑螂主要以温暖、潮湿的缝隙作为栖息场所,而人们日常生活的建筑物的下水道、墙缝非常适宜蟑螂的生存,而且难以被人们发现。蟑螂是多种致病性细菌的传递媒介,其分泌物和粪便中含有多种致病菌,如伤寒杆菌、沙门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等容易引起人们的过敏反应的病原体,蟑螂还可以传播霍乱、腹泻、痢疾等多种肠道疾病。因此,蟑螂是最普遍且最难治理的城市卫生害虫之一。目前,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措施来杀灭蟑螂,饵剂是防治德国小蠊的重要剂型,杀虫成分主要包括氟虫腈、吡虫啉、残杀威、茚虫威等。
3.氟虫腈是一种苯基吡唑类广谱杀虫剂,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内吸作用,主要通过与昆虫神经中枢细胞膜上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结合而阻塞神经细胞的氯离子通道,干扰昆虫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而导致昆虫死亡。
4.吡虫啉是一种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抑制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药效,主要作用于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使昆虫麻痹继而死亡。吡虫啉成分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试虫能够被快速击倒。
5.茚虫威是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新型噁二嗪类杀虫剂,通过阻断昆虫神经细胞内的钠离子通道作用于靶标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效果。作为饵剂用杀虫有效成分,茚虫威具有对害虫无驱避性、中毒症状缓和、有适当的潜伏期、可以克服日益严重的杀虫剂抗性等优势。在卫生害虫防治领域,该药主要以饵剂的形式防治家蝇或蟑螂。
6.传统杀虫剂注重有效成分对害虫的直接毒理作用,例如,公开号为cn108902172a的专利申请中通过氯氰菊酯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来灭杀蟑螂,公开号为cn106614770a的专利申请中通过氟虫胺的抑制能量代谢作用来灭杀蟑螂,公开号为cn104705328a的专利申请的配方中含有氟虫脲、茚虫威等成分,通过阻断几丁质合成、紊乱神经传导等方式来灭杀蟑螂。但是,长期连续使用高剂量单一品种或单一作用方式的化学杀虫剂,容易使蟑螂产生抗药性,杀蟑效果变差,而且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7.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复配杀蟑组合物,将杀虫剂和杀菌剂复配,利用杀菌剂抑制蟑螂肠道菌群的生长,提高杀虫剂的杀虫活性,不仅可以降低杀虫剂的用量,还可以降低蟑螂的抗药性,提高使用安全性。
8.一种复配杀蟑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9.[0010][0011]
所述杀虫剂选自:吡虫啉、呋虫胺、茚虫威、氟虫腈中的一种或以上;所述杀菌剂选自:中生菌素、噻唑锌、氢氧化铜中的一种或以上。
[0012]
蟑螂杀虫剂抗药性机制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有关,蟑螂利用肠道微生物对杀虫剂产生抗性,一方面蟑螂肠道内若共生有能够降解杀虫剂的菌群,即可通过菌群降解杀虫剂而降低对蟑螂的毒害,另一方面宿主与肠道内菌群的免疫互作,也能够提高寄主菌群对杀虫剂抗药性。研究发现,去除德国小蠊肠道菌群后,德国小蠊对多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显著降低。目前,解决抗药性的主要手段是轮换用药,或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复配。而本发明则从抑制蟑螂肠道微生物的角度出发,将杀菌剂与杀虫剂复配,利用杀菌剂抑制蟑螂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肠道微生物对蟑螂抗药性的作用,提高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为蟑螂的防治及延缓抗药性的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0013]
本发明通过筛选对德国小蠊肠道微生物有显著影响的杀菌剂,与吡虫啉、呋虫胺、茚虫威、氟虫腈等杀虫剂组合复配,复配后增效效果明显,杀菌剂可显著抑制蟑螂肠道菌群的生长,降低蟑螂的抗药性,提高杀虫剂的杀虫活性,而且可以降低杀虫剂的使用剂量,提高产品的使用安全性。本发明的复配杀蟑组合物,相比于不含杀菌剂的杀蟑组合物,可有效延缓蟑螂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产品的杀蟑效果。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水15~40份。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杀菌剂为中生菌素和/或噻唑锌。中生菌素和噻唑锌比氢氧化铜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更好。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蛋白粉为大豆蛋白粉和/或乳清蛋白粉。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脂为芝麻油和和/或花生油。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淀粉基质选自:小麦粉、玉米粉、红薯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00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糖类选自:焦糖、蜂蜜、麦芽糖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诱剂为油炸芝麻粉和/或油炸花生粉。
[00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赋形剂为甘油和/或猪油。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腐剂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002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杀虫剂和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10):(1~10)。
[002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杀虫剂和杀菌剂的重量比为(1~5):(1~5)。
[002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复配杀蟑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称取各原料,
混合均匀,得到复配杀蟑组合物。
[002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称取各原料,将原料中除水以外的液体原料混合,加水混合均匀,得到药液a;将除水以外的剩余原料混合,加水混合均匀,得到药液b;将药液a与药液b混合均匀,得到复配杀蟑组合物。
[0027]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复配杀蟑组合物在制备杀蟑饵剂、杀蟑颗粒剂、杀蟑片剂、杀蟑胶囊剂或杀蟑喷雾剂中的应用。
[002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9]
本发明的复配杀蟑组合物,将杀菌剂与杀虫剂复配,利用杀菌剂抑制蟑螂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肠道微生物对蟑螂抗药性的作用,提高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为蟑螂的防治及延缓抗药性的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本发明的复配杀蟑组合物相比于不含杀菌剂的杀蟑组合物,可有效延缓蟑螂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产品的杀蟑效果。
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不同种类杀菌剂对德国小蠊肠道菌群总丰度的影响结果。
[0031]
图2为不同种类杀菌剂对德国小蠊肠道菌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
[0032]
图3为不同浓度中生菌素对德国小蠊肠道菌的影响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以下将给出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34]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0035]
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用到的原料,除非特殊说明,均为市售购得。“份”均指重量份。
[0036]
实施例1
[0037]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吡虫啉0.1份、中生菌素1份、小麦粉25份、大豆蛋白粉12份、芝麻油10份、焦糖3份、甘油6份、猪油5.5份、油炸芝麻粉3份、油炸花生粉3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
[0038]
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0039]
(1)称取吡虫啉、芝麻油、甘油、中生菌素,混合均匀,加入10份去离子水,以650r/min的速度搅拌均匀,得到药液a。
[0040]
(2)称取剩余原料并混合,加入20份去离子水,以650r/min的速度搅拌使物料溶解,搅拌状态下缓慢加入药液a,加热至70℃后保温8h,得到复配杀蟑组合物。
[0041]
(3)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将复配杀蟑组合物制成饵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和喷雾剂等剂型的杀蟑产品。
[0042]
实施例2
[0043]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吡虫啉0.2份、中生菌素
0.8份、小麦粉25份、大豆蛋白粉12份、芝麻油10份、焦糖3份、甘油6份、猪油5.5份、油炸芝麻粉3份、油炸花生粉3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44]
实施例3
[0045]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吡虫啉0.5份、中生菌素0.5份、小麦粉25份、大豆蛋白粉12份、芝麻油10份、焦糖3份、甘油6份、猪油5.5份、油炸芝麻粉3份、油炸花生粉3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46]
实施例4
[0047]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吡虫啉0.8份、中生菌素0.2份、小麦粉25份、大豆蛋白粉12份、芝麻油10份、焦糖3份、甘油6份、猪油5.5份、油炸芝麻粉3份、油炸花生粉3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48]
实施例5
[0049]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吡虫啉1份、中生菌素0.1份、小麦粉25份、大豆蛋白粉12份、芝麻油10份、焦糖3份、甘油6份、猪油5.5份、油炸芝麻粉3份、油炸花生粉3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50]
实施例6
[0051]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氟虫腈0.002份、中生菌素0.02份、玉米粉20份、乳清蛋白粉15份、花生油12份、麦芽糖4份、甘油6份、猪油6.5份、油炸芝麻粉4份、油炸花生粉2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
[0052]
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0053]
(1)称取氟虫腈、花生油、甘油、中生菌素,混合均匀,加入10份去离子水,以650r/min的速度搅拌均匀,得到药液a。
[0054]
(2)称取剩余原料并混合,加入20份去离子水,以650r/min的速度搅拌使物料溶解,搅拌状态下缓慢加入药液a,加热至70℃后保温8h,得到复配杀蟑组合物。
[0055]
(3)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将复配杀蟑组合物制成饵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和喷雾剂等剂型的杀蟑产品。
[0056]
实施例7
[0057]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氟虫腈0.004份、中生菌素0.02份、玉米粉20份、乳清蛋白粉15份、花生油12份、麦芽糖4份、甘油6份、猪油6.5份、油炸芝麻粉4份、油炸花生粉2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58]
实施例8
[0059]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氟虫腈0.01份、中生菌素0.01份、玉米粉20份、乳清蛋白粉15份、花生油12份、麦芽糖4份、甘油6份、猪油6.5份、油炸芝麻粉4份、油炸花生粉2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60]
实施例9
[0061]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氟虫腈0.02份、中生菌素0.004份、玉米粉20份、乳清蛋白粉15份、花生油12份、麦芽糖4份、甘油6份、猪油6.5份、油炸芝麻粉4份、油炸花生粉2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62]
实施例10
[0063]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氟虫腈0.02份、中生菌素0.002份、玉米粉20份、乳清蛋白粉15份、花生油12份、麦芽糖4份、甘油6份、猪油6.5份、油炸芝麻粉4份、油炸花生粉2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64]
实施例11
[0065]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茚虫威0.02份、中生菌素0.2份、玉米粉10份、红薯粉15份、花生油8份、芝麻油7份、乳清蛋白粉6份、油炸芝麻粉3份、油炸花生粉3份、蜂蜜5份、甘油6份、猪油6.5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
[0066]
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0067]
(1)称取茚虫威、甘油、芝麻油、花生油、中生菌素、蜂蜜,混合均匀,加入10份去离子水,以750r/min的速度搅拌均匀,得到药液a。
[0068]
(2)称取剩余原料并混合,加入20份去离子水,以650r/min的速度搅拌使物料溶解,搅拌状态下缓慢加入药液a,加热至70℃后保温8h,得到复配杀蟑组合物。
[0069]
(3)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将复配杀蟑组合物制成饵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和喷雾剂等剂型的杀蟑产品。
[0070]
实施例12
[0071]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茚虫威0.04份、中生菌素0.2份、玉米粉10份、红薯粉15份、花生油8份、芝麻油7份、乳清蛋白粉6份、油炸芝麻粉3份、油炸花生粉3份、蜂蜜5份、甘油6份、猪油6.5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72]
实施例13
[0073]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茚虫威0.1份、中生菌素0.1份、玉米粉10份、红薯粉15份、花生油8份、芝麻油7份、乳清蛋白粉6份、油炸芝麻粉3份、油炸花生粉3份、蜂蜜5份、甘油6份、猪油6.5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74]
实施例14
[0075]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茚虫威0.2份、中生菌素0.04份、玉米粉10份、红薯粉15份、花生油8份、芝麻油7份、乳清蛋白粉6份、油炸芝麻粉3份、油炸花生粉3份、蜂蜜5份、甘油6份、猪油6.5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76]
实施例15
[0077]
一种复配杀蟑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茚虫威0.2份、中生菌素0.02份、玉米粉10份、红薯粉15份、花生油8份、芝麻油7份、乳清蛋白粉6份、油炸芝麻粉3份、
油炸花生粉3份、蜂蜜5份、甘油6份、猪油6.5份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该复配杀蟑药剂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0078]
实验例1
[0079]
中生菌素、噻唑锌和cu(oh)2的杀菌效果试验。
[0080]
按下表的配方配制杀菌剂并测试抑菌效果。
[0081]
表1抗菌剂配方
[0082][0083][0084]
取0.5g人工饲料在药液中浸泡30秒,然后室温晾干6小时。饥饿处理的德国小蠊成虫各取10头,用上述处理的饲料进行饲喂,饲喂48h后,在无菌条件下对德国小蠊进行解剖。每个处理各取3雄3雌进行解剖,得到的肠道加入200μl无菌水进行匀浆,然后再加入800μl无菌水混匀。对得到的匀浆液梯度稀释到10-2
和10-3
,各取100μl在无抗固体lb上均匀涂布,30℃培养24-48小时,最后统计平板上菌落数。另每个处理再各取3雄3雌进行解剖,得到的肠道进行dna提取。提取后将dna统一稀释到5ng/μl,根据总细菌引物,选用德国小蠊actin基因作为内参,荧光定量检测肠道微生物变化。
[0085]
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结果显示,氢氧化铜、噻唑锌和中生菌素三个组分均显著改变了蟑螂肠道菌群的丰度,其中氢氧化铜处理蟑螂肠道菌群丰度达到1.5,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而噻唑锌和中生菌素处理下蟑螂肠道菌群的丰度极度降低,仅0.1左右,极显著低于对照处理。以上结果证明本发明的三种杀菌剂对于蟑螂肠道菌群丰度有较强的干扰能力,尤其是中生菌素和噻唑锌。
[0086]
实验例2
[0087]
中生菌素对德国小蠊肠道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试验。
[0088]
将饥饿处理2天的100只德国小蠊(雌雄各50只)放入方箱中,模拟蟑螂屋,以不加中生菌素的饵料为ck对照处理。以中生菌素添加量为500ppm、1000ppm、2000ppm三个浓度的饵料为供试配方,饲喂蟑螂7天,分别测定分析饲喂1天、4天和7天的蟑螂肠道微生物总菌群数,3次重复。
[0089]
结果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配方中添加中生菌素有效抑制了蟑螂肠道总菌群数,尤其随着饲喂时间的推迟,抑制率越显著。饲喂7天蟑螂的肠道菌群数结果显示,供试配方显著低于对照处理,且所用浓度越大,肠道总菌群数越低(图3a)。而以上处理肠道可培养菌形态的结果看(图3c),不加中生菌素对照组蟑螂肠道可培养菌落数随着蟑螂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添加中生菌素可以较长时间抑制肠道微生物,以至于体外培养也无法看到菌落数。尤其在1000ppm和2000ppm浓度处理下,饲喂7天后蟑螂肠道仍没有发现可培养的菌群。可见中生菌素对于肠道微生物持效的抑制效果。
[0090]
实验例3
[0091]
不同浓度中生菌素与吡虫啉复配对德国小蠊的毒理试验。
[0092]
1、供试对象:德国小蠊,室内品系。
[0093]
2、试验试剂:称取吡虫啉原药,用适量丙酮溶解,并用0.1%triton x-100配成所需浓度母液;称取中生菌素原药,用适量蒸馏水配制成所需浓度母液;将上述母液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混合母液,混合母液配置成一系列饵剂。
[0094]
3、试验方法:参考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7部分:饵剂,采用方箱,德国小蠊饥饿处理2天,方箱内放入德国小蠊30只,加入上述饵剂3g,试验室温为25℃,相对湿度70%,三个重复,以不加药的饵剂为空白对照,分别在饲喂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调查死、活虫数,利用spss软件计算lc
50
及lc
95
。结果如下表所示。
[0095]
表2中生菌素、吡虫啉以及二者复配在不同浓度的下的毒力
[0096][0097]
4、试验结果:中生菌素与吡虫啉的复配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对吡虫啉的杀虫活性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且随着中生菌素浓度的增大,增效作用更加明显。
[0098]
实验例4
[0099]
不同实施例的复配杀蟑药剂测试对德国小蠊的杀灭作用试验。
[0100]
1、试虫:德国小蠊,雌雄各50只,共100只。
[0101]
2、试验处理:对照组n-1为在实施例n(n=1~15,n为整数)的基础上不加杀菌剂中生菌素的配方,对照组n-2为实施例n(n=1~15)的基础上不加杀虫剂的配方。对照组n-1和n-2的其他成分以及制备方法均与实施例n一致。
[0102]
3、试验方法:将饥饿处理2天的德国小蠊100只放入方箱中,模拟蟑螂屋,取5克实施例1的复配杀蟑药剂,对照组1和对照组2做效果对比。分别放于对角线的两端,另外对角线两点放入足量食物供蟑螂食用。投药后计时并逐日观察死虫数,直至试虫全部死亡,3次重复,取平均值。
[0103]
4、结果分别如下表所示。
[0104]
表3实施例1与对照组1-1、对照组1-2的测试结果
[0105]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1-140%40%50%50%对照组1-23.33%6.67%10%20%
实施例160%73.33%93.33%100%
[0106]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照组1-1杀蟑螂效果慢,4天内最高仅为50%。对照2对于蟑螂有较弱的杀灭效果,在第四天有20%的蟑螂死亡。而实施例1的效果最佳,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为60%,第四天达到100%。
[0107]
表4实施例2与对照组2-1、对照组2-2的测试结果
[0108]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2-150%56.67%56.67%56.67%对照组2-206.67%6.67%16.67%实施例256.66%73.33%90%96.66%
[0109]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照组2-1投药第1天,蟑螂死亡率达50%,但是随时间推移效果并没有明显提升,投药四天后蟑螂死亡率仅提高到56.67%。对照组2-2对蟑螂的杀灭作用较弱。实施例2投药后第一天杀螂效果就达到了56.66%,相当于对照组2-1第四天的效果,且随时间推移蟑螂死亡率持续提高,投药四天后死亡率达到96.66%,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0110]
表5实施例3与对照组3-1、对照组3-2的测试结果
[0111]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3-173.33%76.67%86.67%93.33%对照组3-2003.33%6.67%实施例383.33%83.33%96.67%100%
[0112]
相比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实施例3的吡虫啉的含量更高,可以看出,提高吡虫啉的含量对杀蟑螂效果显著提升,但是仍然以吡虫啉和中生菌素复配效果最优。对照例3-1虽然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就达到了73.33%,第四天达到了93.33%。但实施例3第一天蟑螂死亡率就达到了83.33%,第四天100%全部死亡。实施例3的杀螂效果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
[0113]
表6实施例4与对照组4-1、对照组4-2的测试结果
[0114]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4-166.67%80%96.67%96.67%对照组4-20003.33%实施例483.33%93.33%100%100%
[0115]
对照组4-1投药3天后达到最大值96.67%,但整体效果不如实施例4,实施例4投药三天后蟑螂全部死亡。虽然本实施例中中生菌素的含量相比实施例1~3有所下降,但是与高含量的吡虫啉复配的增效作用仍然非常显著。
[0116]
表7实施例5与对照组5-1、对照组5-2的测试结果
[0117]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5-183.33%93.33%93.33%96.67%对照组5-20000实施例590%96.67%100%100%
[0118]
本实施例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增加吡虫啉含量来提高蟑螂死亡率的效果有限。即便
吡虫啉含量已达到1%,如果不复配中生菌素,对照组5-1投药四天后蟑螂仍有3.33%的存活率。而实施例5中,1%的吡虫啉仅仅复配0.1%的中生菌素,投药后三天蟑螂便全部死亡。
[0119]
表8实施例6与对照组6-1、对照组6-2的测试结果
[0120]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6-147.78%53.33%63.33%76.67%对照组6-23.33%6.67%10%20%实施例663.33%76.67%93.33%93.33%
[0121]
对照组6-1杀蟑螂效果慢,4天内最高仅为76.67%。对照组6-2对蟑螂的杀灭效果较弱。而中生菌素与氟虫腈复配的实施例6效果最佳,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在63.33%,第四天达到93.33%。
[0122]
表9实施例7与对照组7-1、对照组7-2的测试结果
[0123]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7-156.67%66.67%73.33%83.33%对照组7-206.67%6.67%16.67%实施例776.67%93.33%96.67%100%
[0124]
对照组7-1杀蟑螂效果慢,4天内最高仅为83.33%。对照组7-2对蟑螂的杀灭效果较弱。而中生菌素与氟虫腈复配的实施例7效果最佳,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在76.67%,第四天达到100%。
[0125]
表10实施例8与对照组8-1、对照组8-2的测试结果
[0126]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8-173.33%87.78%93.33%96.67%对照组8-2003.33%6.67%实施例886.67%96.67%96.67%100%
[0127]
对照组8-1虽然在第一天时达到73.33%,但是效果仍然不如实施例8。而中生菌素与氟虫腈复配的实施例8效果最佳,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86.67%,第四天达到100%。
[0128]
表11实施例9与对照组9-1、对照组9-2的测试结果
[0129]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9-190%96.67%100%100%对照组9-20003.33%实施例996.67%96.67%100%100%
[0130]
提高氟虫腈用量可以有效提高蟑螂的杀灭效果,对照组9-1处理一天时杀蟑螂率达到90%,第三天达到100%。而实施例9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在就高达96.67%,第三天达到100%。
[0131]
表12实施例10与对照组10-1、对照组10-2的测试结果
[0132]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10-187.7%93.33%100%100%对照组10-20000实施例1083.3%100%100%100%
[0133]
本组试验进一步证明了单纯靠增加氟虫腈含量来提高蟑螂死亡率的效果有限。即便氟虫腈含量已达到0.005%,如果不复配中生菌素,对照组10-1投药两天后蟑螂仍有6.77%的存活率。然而,0.005%含量的氟虫腈仅仅复配0.0005%含量的中生菌素(实施例10),投药两天蟑螂便全部死亡。证明杀虫剂复配中生菌素的重要性。
[0134]
表13实施例11与对照组11-1、对照组11-2的测试结果
[0135]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11-126.67%36.67%50%63.33%对照组11-23.33%6.67%10%20%实施例1160%73.33%93.33%100%
[0136]
对照组11-1杀蟑螂效果慢,四天内最高仅为63.33%。对照组11-2对于蟑螂有较小的杀灭效果,在第四天有20%的蟑螂死亡。而中生菌素与茚虫威复配的实施例11效果最佳,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在60%,第四天达到100%。
[0137]
表14实施例12与对照组12-1、对照组12-2的测试结果
[0138]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12-140%56.67%70%76.77%对照组12-206.67%6.67%16.67%实施例1266.67%80%90%96.66%
[0139]
对照组12-1杀蟑螂效果慢,投药第一天杀虫率仅为40%,四天内最高仅为76.77%。而中生菌素与茚虫威复配的实施例12效果最佳,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在66.67%,第四天达到96.66%。
[0140]
表15实施例13与对照组13-1、对照组13-2的测试结果
[0141]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13-150%76.67%83.33%96.67%对照组13-2003.33%6.67%实施例1386.67%96.67%96.67%100%
[0142]
对照组13-1杀蟑螂效果慢,四天内最高仅为96.67%。而中生菌素与茚虫威复配的实施例13效果最佳,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在86.67%,第四天达到100%。
[0143]
表16实施例14与对照组14-1、对照组14-2的测试结果
[0144]
药品投药后第1天投药后第2天投药后第3天投药后第4天对照组14-176.67%90%96.67%96.67%对照组14-20003.33%实施例1483.33%93.33%100%100%
[0145]
对照组14-1杀蟑螂效果慢,四天内最高仅为96.67%。而中生菌素与茚虫威复配的实施例14效果最佳,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在83.33%,第三天达到100%。
[0146]
表17实施例15与对照组15-1、对照组15-2的测试结果
[0147]
[0148][0149]
本组试验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增加茚虫威含量来提高蟑螂死亡率的效果有限。且中生菌素在杀灭蟑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降低中生菌素用量时,杀蟑螂效果会减弱,对照组15-1投药一天后杀虫率达到83.33%,投药第四天杀虫率达到96.67%。而中生菌素与茚虫威复配的实施例15效果最佳,投药第一天蟑螂死亡率在90%,第四天达到100%。可见,茚虫威与中生菌素复配后,比相同用药量下单独的茚虫威使用效果好。
[015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51]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