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光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5-04-30  9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圈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变光圈装置。


    背景技术:

    1、近年来,安装在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设备上的摄像模块的体积越来越小,使得摄像头的光圈指数增加。然而,在许多传统摄像模块中,光圈指数是唯一确定且不能通用更改的,无法适应不同的拍摄场景,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相片的追求,影响使用体验。

    2、可变光圈具有光圈孔径,通过调节光圈孔径的面积可以调节摄像模组的进光量,使得摄像模组具有不同的亮度及景深,光圈孔径的面积较大时,摄像模组的具有更大的进光量,使得形成的图像亮度高且背景虚化效果好,光圈孔径的面积较小时,摄像模组有更小的进光量,使得形成的图像中,细节很清楚。例如在远焦拍摄时,使用大光圈提升进光量和散景效果,在近焦拍摄时,切换为小光圈来提升近焦拍摄的解析力。另外,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内,光圈形态也会成像质量。

    3、作为摄像模组的重要构成部件,可变光圈的特性将会影响摄像模组的功能,例如手机尺寸小、厚度薄,其内用于设置摄像模组的空间也很小,但是,现有技术中可变光圈的体积普遍较大,使得具有可变光圈功能的镜头体积较大,不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因此,需要一种小而薄的能够改变便携式设备的摄像头的光圈指数的可变光圈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叶片数量少,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叶片的平整度较高,叶片形成的光圈形态接近圆形,图像整体更为圆润。

    2、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驱动组件安置于可变光圈装置的周侧,得以降低可变光圈装置的高度,有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

    3、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组件,其包括固定框架和活动载体,所述活动载体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框架上;光圈组件,其包括至少二叶片,所述至少二叶片关于光轴中心对称设置,各个所述叶片包括叶片主体和延伸柱,所述延伸柱所述自叶片主体沿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延伸柱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活动载体,以随着所述活动载体转动;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活动载体相对于所述固定框架转动,得以引导所述至少二叶片转动,使得所述叶片之间形成大光圈孔或小光圈孔。

    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叶片主体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框架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叶片主体的固定部相适配,使得所述固定部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活动载体设有滑槽,所述延伸柱从所述叶片主体向所述滑槽方向延伸,所述延伸柱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滑槽,得以使所述活动载体带动各个所述叶片以所述固定部为中心转动。

    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载体包括载体主体和至少一载体固定部,所述载体主体的中部设有载体通孔,所述载体固定部从所述载体主体的内侧向所述载体通孔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滑槽开设于所述载体固定部,使得所述叶片的延伸柱相对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载体固定部,以使得所述叶片随着所述活动载体的转动而相对旋转。

    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载体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磁石固定部,所述磁石固定部从所述载体主体的底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至少一磁石和至少一线圈,所述磁石安装于所述磁石固定部,所述线圈与所述磁石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通过对所述线圈部通电,得以驱动所述磁石带动所述活动载体旋转。

    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叶片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叶片包括第一内缘和第一半光圈孔,所述第一半光圈孔形成于所述第一内缘侧,所述第二叶片包括第二内缘和第二半光圈孔,所述第二半光圈孔形成于所述第二内缘侧,当所述活动载体转动时,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互分离或部分重叠,使得所述第一半光圈孔和所述第二半光圈孔配合形成大光圈孔或小光圈孔。

    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为贯穿所述叶片主体的固定孔,所述连接部为从所述固定框架沿光轴方向向上突出的限位轴,所述限位轴适配于所述固定孔,使得所述叶片以所述限位轴为中心相对所述固定框架转动;或所述固定部为从所述叶片主体上沿光轴方向向下突出的旋转轴,所述连接部为开设于所述固定框架上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适配于所述旋转轴,使得所述叶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相对所述固定框架转动。

    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位于所述叶片主体的同一端或两端,当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位于所述叶片主体的同一端时,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相邻设置;当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位于所述叶片主体的两端时,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相对光轴径向设置。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还包括第一叶片主体、第一延伸柱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延伸柱和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叶片还包括第二叶片主体、第二延伸柱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延伸柱和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的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光轴径向设置,得以使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旋转,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对转动而配合形成大光圈孔或小光圈孔。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还包括第一叶片主体、第一延伸柱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叶片还包括第二叶片主体、第二延伸柱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延伸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延伸柱设置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的第一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光轴径向设置,得以使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旋转,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对转动而配合形成大光圈孔或小光圈孔。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其进一步包括线路板和底座,所述底座位于所述固定框架下方,所述线路板从所述底座的周侧向上延伸,所述至少一线圈固定于所述线路板的内侧,使得所述线圈与所述活动载体上的磁石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架包括框架主体、框架延伸部以及至少一限位台,所述框架延伸部从所述框架主体下表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所述限位台间隔的突出于所述框架主体的上表面,相邻所述限位台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活动载体进一步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从所述载体主体下表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所述限位槽周向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块周向的长度,使得所述限位块绕光轴旋转运动。

    1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组件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动载体之间,所述限位台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活动载体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沿光轴方向相对设置,所述支撑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之间,得以支撑所述活动载体相对所述固定框架转动。

    1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磁石包括第一磁石和第二磁石,所述第一磁石和所述第二磁石沿光轴正交面方向径向设置,所述至少一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磁石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二磁石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相对应的所述磁石固定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载体固定部的数量为两个。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主体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框架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叶片主体的固定部相适配,使得所述固定部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活动载体设有滑槽,所述延伸柱从所述叶片主体向所述滑槽方向延伸,所述延伸柱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滑槽,得以使所述活动载体带动各个所述叶片以所述固定部为中心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载体包括载体主体和至少一载体固定部,所述载体主体的中部设有载体通孔,所述载体固定部从所述载体主体的内侧向所述载体通孔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滑槽开设于所述载体固定部,使得所述叶片的延伸柱相对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载体固定部,以使得所述叶片随着所述活动载体的转动而相对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载体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磁石固定部,所述磁石固定部从所述载体主体的底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至少一磁石和至少一线圈,所述磁石安装于所述磁石固定部,所述线圈与所述磁石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通过对所述线圈部通电,得以驱动所述磁石带动所述活动载体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叶片包括第一内缘和第一半光圈孔,所述第一半光圈孔形成于所述第一内缘侧,所述第二叶片包括第二内缘和第二半光圈孔,所述第二半光圈孔形成于所述第二内缘侧,当所述活动载体转动时,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互分离或部分重叠,使得所述第一半光圈孔和所述第二半光圈孔配合形成大光圈孔或小光圈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贯穿所述叶片主体的固定孔,所述连接部为从所述固定框架沿光轴方向向上突出的限位轴,所述限位轴适配于所述固定孔,使得所述叶片以所述限位轴为中心相对所述固定框架转动;或所述固定部为从所述叶片主体上沿光轴方向向下突出的旋转轴,所述连接部为开设于所述固定框架上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适配于所述旋转轴,使得所述叶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相对所述固定框架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位于所述叶片主体的同一端或两端,当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位于所述叶片主体的同一端时,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相邻设置;当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位于所述叶片主体的两端时,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延伸柱相对光轴径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还包括第一叶片主体、第一延伸柱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延伸柱和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叶片还包括第二叶片主体、第二延伸柱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延伸柱和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的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光轴径向设置,得以使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旋转,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对转动而配合形成大光圈孔或小光圈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还包括第一叶片主体、第一延伸柱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叶片还包括第二叶片主体、第二延伸柱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延伸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叶片主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延伸柱设置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二叶片主体的第一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光轴径向设置,得以使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旋转,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相对转动而配合形成大光圈孔或小光圈孔。

    10.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线路板和底座,所述底座位于所述固定框架下方,所述线路板从所述底座的周侧向上延伸,所述至少一线圈固定于所述线路板的内侧,使得所述线圈与所述活动载体上的磁石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包括框架主体、框架延伸部以及至少一限位台,所述框架延伸部从所述框架主体下表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所述限位台间隔的突出于所述框架主体的上表面,相邻所述限位台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活动载体进一步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从所述载体主体下表面沿高度方向向下延伸,所述限位槽周向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块周向的长度,使得所述限位块绕光轴旋转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动载体之间,所述限位台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活动载体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沿光轴方向相对设置,所述支撑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之间,得以支撑所述活动载体相对所述固定框架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变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磁石包括第一磁石和第二磁石,所述第一磁石和所述第二磁石沿光轴正交面方向径向设置,所述至少一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磁石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二磁石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相对应的所述磁石固定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载体固定部的数量为两个。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光圈装置,包括承载组件、光圈组件和驱动组件,承载组件包括固定框架和活动载体,活动载体可活动地设置于固定框架上,光圈组件包括至少二叶片,至少二叶片关于光轴中心对称设置,各个叶片包括叶片主体和延伸柱,延伸柱自叶片主体沿高度方向延伸,延伸柱可转动地连接于活动载体,以随着活动载体转动,驱动组件驱动活动载体相对于固定框架转动,得以引导至少二叶片转动,使得叶片之间形成大光圈孔或小光圈孔适于二级变化的可变光圈,驱动组件安装于可变光圈装置的周侧,实现摄像模组光圈调节变化的同时,降低光学镜头的整体高度。

    技术研发人员:杨银凯,周云,封烨滔,涂洪德,卞强龙,杨娟,刘佳,王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80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