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及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5-05-04  9


    本公开涉及电子,特别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通信系统向112gbps及跟高速率升级演进,传统的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很难再匹配高速互连系统的无源链路传输需求。目前用线缆连接器组件取代pcb走线已成为改善通信系统链路损耗的主流技术手段之一。在对空间布局要求较高的通信设备内部,尤其是垂直空间有限且需要密集布线的场景下,为增加互连密度,大多数卧式线缆连接器设有两排及以上的导接端子,导接端子的连接部(需要与线缆连接的部分)与pcb所在平面平行,当线缆纵向堆叠时,要求前后排导接端子的结构进行差异化设计,这无疑会增加线缆连接器的设计难度,而且,在需要降低线缆连接器的高度时通常会使两排导接端子共用屏蔽结构,这会增大前后排端子之间的串扰风险。因此,设计一种新的线缆连接器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及通信系统。

    2、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与对接端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导接端子,所述导接端子包括:

    3、一个或以上的信号端子,每个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信号触钩部、过渡部、弯折部和连接部,所述信号触钩部与所述过渡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过渡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弯折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弯折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信号触钩部与所述对接端电连接,所述连接部与线缆电连接;

    4、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到对接端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二端到对接端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

    5、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线缆连接器和对接端,所述线缆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端电连接,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

    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沟触部、过渡部、弯折部和连接部,连接部的第一端到对接端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二端到对接端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即连接部相对于对接端所在平面倾斜设置,当线缆在纵向方向堆叠时,由于连接部倾斜设置,线缆可以先向上倾斜再调整为与对接端所在平面平行设置,因此,即使设置多排导接端子,每排信号端子的结构都相同,即不需要对信号端子进行差异化设计,大大降低了线缆连接器的设计难度,也能缩短线缆连接器的加工周期;即使在超低配高要求下,前后排导接端子仍能采用独立的屏蔽结构,线缆连接器在插入损耗、回波损耗和串扰方面的性能表现较优,可支持112gbps及以上传输速率。



    技术特征:

    1.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与对接端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导接端子,所述导接端子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所述信号端子还包括信号弹片部,所述信号弹片部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触钩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信号弹片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过渡部的第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所述信号端子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导接端子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所述金属片包括金属片本体和档条,所述档条凸出于所述金属片本体的第一端;所述档条设置有凸面,所述凸面在所述档条侧面的投影形状与所述信号端子的弯折部在所述信号端子的侧面的投影形状一致,所述接地端子的固定部与所述档条的第一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所述线缆的屏蔽层与所述线缆承接槽设置有弹性导电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还包括下挂悬槽,所述下挂悬槽设置在所述信号端子的连接部的下方,并与所述金属片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包括一个导接端子,所述导接端子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及以上所述接地端子和一个及以上所述信号端子,而且所述信号端子间隔设置在所述接地端子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导接端子中的两个及以上所述信号端子按照第一预设间距设置,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按照第二预设间距设置,所述第一预设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还包括:屏蔽壳,所述屏蔽壳与所述金属片围成屏蔽腔,所述线缆的屏蔽层设置在所述屏蔽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屏蔽壳包括壳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本体上的悬空挡片部、固定段壳顶部、前支柱部、弯折区壳顶部、后支柱部、连接段壳顶部和线缆容纳槽,所述悬空挡片部覆盖所述信号弹片部,所述固定段壳顶部覆盖所述过渡部,所述弯折区壳顶部覆盖所述弯折部,所述弯折区壳顶部的形状与所述弯折部的形状匹配,所述连接段壳顶部覆盖所述连接部,所述前支柱部的顶端与所述固定段壳顶部连接,所述前支柱部的底端朝向所述对接端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接地端子的固定部电连接;所述后支柱部的顶端与所述弯折区壳顶部连接,所述后支柱部的底端朝向所述对接端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金属片电连接;所述线缆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线缆的屏蔽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屏蔽壳的顶部还设置有穿线槽口,用于收纳所述线缆。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包覆在所述信号端子的过渡部和所述弯折部;和/或,所述绝缘体包覆在所述信号端子的过渡部、所述弯折部以及所述接地端端子的固定部的外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中,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倒扣在所述对接端的表面,所述导接端子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15.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线缆连接器和对接端,所述线缆连接器与所述对接端电连接,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对接端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每组所述导接片包括多个所述导接片,多个所述导接片间隔排列设置,所述多个导接片的间距与所述导接端子中的信号端子、接地端子的间距一致。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与对接端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导接端子,导接端子包括:一个或以上的信号端子,每个信号端子包括信号触钩部、过渡部、弯折部和连接部,信号触钩部与过渡部的第一端连接,过渡部的第二端与弯折部的第一端连接,弯折部的第二端与连接部的第一端连接;信号触钩部与对接端电连接,连接部与线缆电连接;连接部的第一端到对接端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二端到对接端所在平面的垂直距离。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

    技术研发人员:姜雁博,毕煜,吴生玉,张馨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82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