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及使用方法

    专利查询2025-05-16  6


    本发明属于电池流体压力测试用装置领域,尤其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1、电池内部压力作为电池的重要性能指标,电池内部压力测试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电池流体主要指的是在电池中起到传导电流和承载活性物质作用的集流体‌。集流体的功能主要包括承载性和传导性,即在充放电过程中,将正负极电流输入给活性物质,也将活性物质产生的电流汇集输出。在压力条件下,电场强度影响流体中离子和分子的运动速度,进而影响流体的电导率。因此需要对电池流体进行压力检测,现有的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一次只能对一个电池进行检测费时费力,并且现有的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只能进行简单的检测安全性差,若发生突发情况例如:电池受到压力产生冒烟起火时则无法进行及时的灭火,进而会导致失火或对检测人员造成伤害。同时现有的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在电池起火时,无法对起火的电池单独隔离,起火的电池会将其他完好的电池引燃,进而会导致火势加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及使用方法。

    2、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3、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压力单元、盖板总成及灭火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内部转动连接有压力单元,所述检测装置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盖板总成,所述检测装置下端固定有灭火装置。

    4、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箱、电池仓、空腔连通孔及转动挡板,所述检测箱内沿其周向均布设置有多个所述电池仓,所述检测箱内设置有空腔,多个所述电池仓均通过所述连通孔与空腔连通,所述电池仓贯穿检测箱的上顶面与下底面,所述检测箱底面转动连接有多个所述转动挡板,多个所述转动挡板与多个所述电池仓一一对应,双向螺杆上端转动穿出盖板。

    5、所述压力单元包括:双向螺杆、螺纹块、挤压总成、支柱、固定环及伸缩杆,所述双向螺杆下端通过轴承与空腔底面转动连接,所述双向螺杆上旋合连接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对称设置为两个,所述挤压总成与两个所述螺纹块转动连接,所述支柱与空腔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柱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柱上固定有固定环所述双向螺杆穿过固定环,两个所述螺纹块分别设置在固定环两侧,所述挤压总成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挤压总成与多个所述电池仓一一对应,所述固定环周侧面均布固定有多个所述伸缩杆,多个所述伸缩杆分别与多个所述挤压总成固定连接。

    6、多个所述挤压总成均包括:连动杆及挤压板,所述挤压板后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两个所述连动杆,两个所述连动杆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螺纹块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杆与挤压板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板大小与连通孔大小相匹配,所述挤压板前端设置为弧形。

    7、所述盖板总成包括:盖板、压柱及弹簧,所述盖板设置在检测箱上方,并通过螺栓与检测箱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盖板沿其周向均布滑动连接有多个所述压柱,每个所述压柱上均套装有弹簧,多个所述弹簧与多个所述电池仓一一对应。

    8、所述灭火装置包括:固定箱、电动伸缩杆、灭火箱、圆台孔、弹性挡板、气管、散热箱及金属翅片,所述固定箱设置有朝上的开口,所述电动伸缩杆固定端与固定箱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活动端与检测箱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箱内部沿其周向均布固定有多个所述灭火箱,多个所述灭火箱与多个所述电池仓一一对应,所述灭火箱内部上方设置有圆台孔,所述圆台孔内壁上固定有多个所述弹性挡板,所述弹性挡板设置为扇形,多个所述弹性挡板合围成圆形,所述灭火箱侧面固定连通有气管,所述气管固定连通有散热箱,所述散热箱内部固定有多个所述金属翅片。

    9、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s1:将盖板拆下,将需要检测的电池分别放置在多个电池仓内;

    11、s2:将盖板复位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12、s3:转动双向螺杆带动挤压板移动顶靠在电池上进行测试。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可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一次只能对一个电池进行检测费时费力的问题,以及现有的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只能进行简单的检测安全性差,若发生突发情况例如:电池受到压力产生冒烟起火时则无法进行及时的灭火,进而会导致失火或对检测人员造成伤害的问题。并且还能解决现有的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在电池起火时,无法对起火的电池单独隔离,起火的电池会将其他完好的电池引燃,进而会导致火势加剧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装置(1)、压力单元(2)、盖板总成(3)及灭火装置(4),所述检测装置(1)内部转动连接有压力单元(2),所述检测装置(1)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盖板总成(3),所述检测装置(1)下端固定有灭火装置(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1):包括:检测箱(1-1)、电池仓(1-2)、空腔(1-3)连通孔(1-4)及转动挡板(1-5),所述检测箱(1-1)内沿其周向均布设置有多个所述电池仓(1-2),所述检测箱(1-1)内设置有空腔(1-3),多个所述电池仓(1-2)均通过所述连通孔(1-4)与空腔(1-3)连通,所述电池仓(1-2)贯穿检测箱(1-1)的上顶面与下底面,所述检测箱(1-1)底面转动连接有多个所述转动挡板(1-5),多个所述转动挡板(1-5)与多个所述电池仓(1-2)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单元(2)包括:双向螺杆(2-1)、螺纹块(2-2)、挤压总成(2-3)、支柱(2-4)、固定环(2-5)及伸缩杆(2-6),所述双向螺杆(2-1)下端通过轴承与空腔(1-3)底面转动连接,所述双向螺杆(2-1)上旋合连接有螺纹块(2-2),所述螺纹块(2-2)对称设置为两个,所述挤压总成(2-3)与两个所述螺纹块(2-2)转动连接,所述支柱(2-4)与空腔(1-3)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柱(2-4)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柱(2-4)上固定有固定环(2-5)所述双向螺杆(2-1)穿过固定环(2-5),两个所述螺纹块(2-2)分别设置在固定环(2-5)两侧,所述挤压总成(2-3)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挤压总成(2-3)与多个所述电池仓(1-2)一一对应,所述固定环(2-5)周侧面均布固定有多个所述伸缩杆(2-6),多个所述伸缩杆(2-6)分别与多个所述挤压总成(2-3)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挤压总成(2-3)均包括:连动杆(2-3-1)及挤压板(2-3-2),所述挤压板(2-3-2)后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两个所述连动杆(2-3-1),两个所述连动杆(2-3-1)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螺纹块(2-2)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杆(2-6)与挤压板(2-3-2)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板(2-3-2)大小与连通孔(1-4)大小相匹配,所述挤压板(2-3-2)前端设置为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总成(3)包括:盖板(3-1)、压柱(3-2)及弹簧(3-3),所述盖板(3-1)设置在检测箱(1-1)上方,并通过螺栓与检测箱(1-1)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盖板(3-1)沿其周向均布滑动连接有多个所述压柱(3-2),每个所述压柱(3-2)上均套装有弹簧(3-3),多个所述弹簧(3-3)与多个所述电池仓(1-2)一一对应,双向螺杆(2-1)上端转动穿出盖板(3-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装置(4)包括:固定箱(4-1)、电动伸缩杆(4-2)、灭火箱(4-3)、圆台孔(4-4)、弹性挡板(4-5)、气管(4-6)、散热箱(4-7)及金属翅片(4-8),所述固定箱(4-1)设置有朝上的开口,所述电动伸缩杆(4-2)固定端与固定箱(4-1)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4-2)活动端与检测箱(1-1)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箱(4-1)内部沿其周向均布固定有多个所述灭火箱(4-3),多个所述灭火箱(4-3)与多个所述电池仓(1-2)一一对应,所述灭火箱(4-3)内部上方设置有圆台孔(4-4),所述圆台孔(4-4)内壁上固定有多个所述弹性挡板(4-5),所述弹性挡板(4-5)设置为扇形,多个所述弹性挡板(4-5)合围成圆形,所述灭火箱(4-3)侧面固定连通有气管(4-6),所述气管(4-6)固定连通有散热箱(4-7),所述散热箱(4-7)内部固定有多个所述金属翅片(4-8)。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及使用方法,电池流体压力测试用装置领域,可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一次只能对一个电池进行检测费时费力,以及现有的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只能进行简单的检测安全性差,电池受到压力冒烟起火时则无法进行及时的灭火,会导致失火或对检测人员造成伤害的问题。还能解决现有的电池流体压力检测装置在电池起火时,无法对起火的电池单独隔离,起火的电池会将其他电池引燃,进而导致火势加剧的问题。步骤为:S1:将盖板拆下,将需要检测的电池分别放置在多个电池仓内;S2:将盖板复位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S3:转动双向螺杆带动挤压板移动顶靠在电池上进行测试。

    技术研发人员:张颖,杨春红,赵京鹤,陈颖,孙伟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春光华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84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