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电梯设备。
背景技术:
2.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电梯设备包含可在电梯竖井上下移动的轿厢。轿厢可以借助驱动单元经由悬挂机构移动,例如以悬挂缆索或悬挂带的形式。由于中断或紧急停车,轿厢可能会卡在楼层之间。在此类干扰事件中,必须将被困人员从轿厢疏散到下一驻停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轿厢的底面和楼层地面之间可能会形成间隙,人员在疏散过程中可能会通过该间隙跌落竖井中。为避免此类意外事件的发生,给轿厢配备有轿厢挡板。电梯行业有各种法规,其中对轿厢挡板的设计有正确的规范。刚性的轿厢挡板已为人所知并使用了很长时间。欧洲标准en81-20:2014在第5.4.5节中规定,挡板的竖直长度必须至少为750毫米,并且挡板必须设计得非常稳定,使其在承受300n的局部力作用时实际上不会跌落。
3.一段时间以来,具有减小的竖井坑深度的电梯设备变得越来越流行。为了减少竖井坑深度,将轿厢挡板设计为可移动的。从ep 1 118 576 a2已知可枢转且可折叠的轿厢挡板。在实践中已经表明,对于已知的轿厢挡板,在稳定性方面的高要求只能以巨大的耗费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避免已知方案的缺点,特别是提出一种电梯设备,通过该电梯设备,可以保证安全地从轿厢中疏散人员。尤其是用于此目的的轿厢挡板应设计成简单且成本低廉,同时满足高稳定性要求。
5.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电梯设备来实现。电梯设备包括电梯竖井和能够在电梯竖井中优选地沿着导轨上下移动的轿厢。轿厢具有可移动的轿厢挡板,其中,轿厢可以在水平的停用位置和竖直的阻挡位置之间移动。当轿厢挡板处于阻挡位置时,轿厢挡板可以支撑在其中一个竖井门上。可移动的轿厢挡板对于具有低凹坑深度的电梯设备或对于没有凹坑的电梯特别有利。每层楼均可设置竖井门,以便乘客和货物进入轿厢。
6.通过将轿厢挡板设计成,当轿厢挡板处于阻挡位置时,可以在从外部作用水平力时,为了疏散由待离开轿厢内部空间的人员将轿厢挡板支撑在其中一个竖井门上的方式,获得诸多优点。轿厢挡板的特点是稳定性高。由于该支撑作用,例如,当人员从轿厢撤离时,如果由于跌倒人员压在挡板上,可以确保通过楼层侧上对轿厢挡板的作用可以很容易地防止竖井内部空间中的不希望的跌落。此外,该布置方式使得以可靠的方式能够容易地满足甚至是严格的标准要求。可以省略用于将轿厢挡板稳定且刚性地固定到轿厢的耗费且昂贵的结构措施。特别地,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或特殊的锁止机构来固定轿厢挡板的阻挡位置。
7.在停用位置,轿厢挡板可以定位在轿厢下方接近轿厢底面的大致水平位置;在阻挡位置,轿厢挡板可以在竖直位置向下朝向竖井坑指向,以挡住轿厢与楼层之间的间隙,轿
厢挡板优选地平行于竖井门侧的竖井壁延伸。
8.停用位置对应于正常运行的位置,在该位置,轿厢挡板靠近轿厢底面定位。在该停用位置,如果轿厢卡在地板之间,轿厢和楼层之间就会有间隙。必须封闭此间隙才能将被困人员安全撤离出轿厢。为此,轿厢挡板向下转移到阻挡位置。阻挡位置是挡住楼层与轿厢底面之间的间隙、从而防止人员从楼层上通过打开的竖井门掉入电梯竖井的位置。
9.在电梯竖井内可设置两个用于引导轿厢的导轨。导轨可以优选地彼此相对地布置在电梯竖井的对应竖井壁上。
10.轿厢还可以具有轿厢门。轿厢可具有前侧、与前侧相对的后侧以及连接前侧和后侧的平行的轿厢侧。通常,轿厢门以及轿厢挡板都布置在前侧的区域中。
11.用于引导轿厢的导轨可以附接到与上述两个平行轿厢侧相邻的竖井壁上。导轨可以定位在竖井中,使得在平面图中导轨大致位于这些轿厢侧的中心。
12.可在轿厢上设置可控或手动操作的固定装置,借助该固定装置,在轿厢上处于停用位置的轿厢挡板牢固地保持在靠近轿厢底面的水平位置。轿厢挡板也可以设计成,使得在轿厢挡板被释放或松开之后,轿厢挡板可以通过适当操控或操作固定装置而转移到阻挡位置。
13.轿厢挡板可以优选地设计成能够围绕水平的枢转轴线移动。轿厢挡板还可以具有在阻挡位置向下伸出以阻挡楼层和轿厢底面之间的间隙的阻挡分段和在枢转轴线处连接阻挡分段的在阻挡位置向上伸出以固定轿厢挡板的竖直位置的支撑分段。支撑分段是轿厢挡板的元件,当从外部作用水平力时,例如在疏散期间由待离开轿厢内部空间的人员将该元件支撑在竖井门上。当施加所述力作用时,支撑分段的自由上端紧靠相应的竖井门,从而防止不希望的进一步往回枢转运动。
14.轿厢挡板可以是扁平的挡板元件,其中,扁平的挡板元件包括前述阻挡分段和与阻挡分段连接并优选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支撑分段。当轿厢挡板处于阻挡位置时,在由待离开轿厢内部空间的人员从外部作用水平力的情况下,支撑分段形成止挡件以防止轿厢挡板朝向沿轿厢底面的方向返回枢转运动。
15.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分段形成轿厢挡板的伸出部分。为了可靠地确保轿厢挡板的稳定的阻挡位置,有利地,支撑分段具有至少10cm的长度。所提到的长度是从枢转轴线开始测量直到轿厢挡板的自由端或上边缘。
16.在优选实施例中,轿厢挡板能够通过导轨可枢转且可移动地支承在轿厢上。由于枢转和滑动运动,可以很容易地将轿厢挡板从停用位置转移到阻挡位置,在停用位置,轿厢挡板位于轿厢下方靠近轿厢底部的水平位置,在阻挡位置,轿厢挡板平行于竖井门侧的竖井壁在竖直位置延伸并靠近竖井门。
17.例如,导轨可以由槽或轨道形成。轿厢优选地具有两个彼此相对的引导槽或引导轨道,其中,引导槽或引导轨道布置在轿厢底面的彼此相对平行的轿厢侧上的区域中。
18.导轨可以具有引导分段。借助于引导分段,轿厢挡板可以容易地移动,从而容易地跨越或者说桥接与竖井门的水平距离。引导分段可以具有直线或曲线伸展。
19.导轨可以具有倾斜的、优选直线的引导分段。倾斜的引导分段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倾斜的伸展确保轿厢挡板可以通过重力转移到阻挡位置。在通过适当的操控或操作安全装置进行释放或松开后,轿厢挡板可以自动且仅在重力作用下进入阻挡位置。
20.此外,导轨可以具有与引导分段连接的竖直延伸的端部分段。端部分段确保轿厢挡板不会被水平的力作用轻易推回。为了恢复初始位置,首先必须将挡板抬起,即稍微竖直向上移动,直到到达弯曲点或者说拐点,从该拐点开始,挡板可以围绕引导分段进一步向下移动,其中,在后面的滑动运动期间或之后,挡板向上枢转。
21.与引导分段相比,优选较短的端部分段可以具有直线或曲线的伸展。
22.端部分段可以具有用于规定阻挡位置的前端部。该前端部对应于导轨的端点。前端部形成导轨的最低点,从而临时固定轿厢挡板的枢转轴线。尾部的前端部定位成,在阻挡位置时,竖直的轿厢挡板靠近并几乎平行于竖井门延伸。在此,临时固定意味着轿厢挡板只有在作用水平力时才能枢转。然而,由于端部分段的前端部优选地布置得很靠近竖井门侧的竖井壁,因此基本上防止了枢转运动或仅可能进行轻微的枢转运动,因为竖井门邻接竖井门。
23.轿厢挡板可具有一对用于规定枢转轴线的铰接凸轮,铰接凸轮嵌入在轿厢上的形成导轨的一对平行引导槽中。当然,其他结构设计也是可以设想的。例如,轿厢挡板可以具有用于规定枢转轴线的连续轴,连续轴接合在轿厢上的引导槽中。
24.轿厢挡板在支撑分段的区域可以有居中的优选近似矩形的切口。这样的设计有助于确保支撑分段有足够的长度,而由于切口的存在,门槛处没有干扰性障碍物。由此确保了当轿厢门打开时即使支撑分段过长,轿厢开口也是完全自由的。
附图说明
25.本发明的其它单独特征和优点由对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和附图中得出。其中:
26.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极度简化的图示,该电梯设备具有可在电梯竖井中上下移动并配备有可移动的轿厢挡板的轿厢,其中,轿厢挡板处于停用位置;
27.图2示出图1的电梯设备,其中,轿厢的轿厢挡板处于阻挡位置;
28.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轿厢挡板的放大图;
29.图4示出根据图3的轿厢挡板的变型,以及
30.图5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具有处于阻挡位置的轿厢挡板的轿厢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图1示出用于多层建筑的用1表示的电梯设备。建筑物设有一个电梯竖井2或根据需要设有多个电梯竖井。此处所示的电梯设备1包含轿厢3,该轿厢可在电梯竖井2中竖直地上下移动,用于将人员或货物运送到各个楼层。轿厢3具有轿厢底部9、轿厢顶部、前侧21、与前侧相对的后部以及连接前侧和后侧的平行的轿厢侧22。轿厢门23布置在前侧21的区域中。
32.每个楼层都分配有竖井门4。除了轿厢3之外,电梯设备通常具有配重、悬挂机构和驱动装器,然而,为了简单和更清楚起见,这里没有示出这些部件。驱动器(例如牵引轮驱动器)驱动一个或多个悬挂机构(例如皮带、钢索),从而使轿厢3和配重沿相反方向移动。电梯竖井2中设置有导轨(这里也未示出),用于引导轿厢3。
33.在轿厢3下方设有专门的轿厢挡板5,下文将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在图1中,轿厢挡
板处于靠近轿厢3的停用位置,轿厢挡板通常处于该位置。可以看出,在停用位置,轿厢挡板位于轿厢3下方靠近轿厢底面20的水平位置。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从轿厢3紧急疏散人员时,轿厢挡板5才进入阻挡位置。图1示出轿厢3处于可能需要这种紧急疏散的楼层之间的某个位置。为了使人员能够安全地离开轿厢3到达下一楼层,轿厢挡板5必须从图1所示的停用位置转移到阻挡位置。该转移发生在用于将轿厢挡板5保持在停用位置的最初固定装置15已被触发之后。然后轿厢挡板5分两个阶段移动并进入图3所示的阻挡位置。阻挡位置是轿厢挡板5挡住或覆盖轿厢与楼层之间的间隙的位置。如图所示,在阻挡位置,轿厢挡板5在竖直位置向下指向。在阻挡位置,轿厢挡板5平行于竖井门侧的竖井壁延伸。
34.前述固定装置15可以包括例如一个棘轮或必要时包括多个棘轮,借助该棘轮,在轿厢3上处于停用位置的轿厢挡板5可以保持在轿厢底面20的水平位置中。固定装置15可以设计为可控的或用于手动操作以取消停用位置。
35.从图2可以看出,轿厢挡板5通过导轨10可枢转且可移动地支承在轿厢3上。轿厢挡板5的运动顺序用虚线表示。首先,轿厢挡板5在其被固定装置15释放后向下掉,在此期间轿厢挡板经历枢转运动。轿厢挡板的这个位置用5’表示。然后将轿厢挡板5朝向竖井门侧的竖井壁方向移动,直至最终到达用5”所示的末端位置。
36.导轨10例如可以由槽形成。用于枢转运动的枢转轴线由s表示。导轨10包括直线引导分段11(参见图4)。在端部位置,水平的枢转轴线s相对于引导分段11定位在略下方。对于端部位置,水平引导分段11与相对较短的向下指向的竖直的端部分段13连接。在该位置,轿厢挡板5”在水平方向上不会轻易推回,由此轿厢挡板5”以准稳定可枢转的方式支承在轿厢3上。如果水平力例如由于待离开轿厢内部空间的人员从外部作用在轿厢挡板5”上,枢转轴线s不能沿水平方向后退,因此,枢转轴线s至少临时固定。当从外部作用水平力时,存在轻微的枢转运动,但由于上自由端19紧靠竖井门4,因此阻止了进一步的枢转运动。这里提到的力由图4中的箭头f表示。
37.由于轿厢挡板5在处于阻挡位置(5”)时,可以在外部水平力作用在竖井门4上时得到支撑,因此无需提供额外的或特殊的锁止机构来确保轿厢挡板的阻挡位置。竖井门4通常设计为滑动门。这确保了即使当竖井门4为疏散而打开时,轿厢挡板5也可以支撑在竖井门4上。
38.轿厢挡板5必须抬起,以使轿厢挡板5可以从阻挡位置回到初始位置,即进入上述停用位置。在轿厢挡板5在竖直方向上略微向上移动后,可沿导轨10的直线水平引导分段11再次移动回到导轨10的起点处的水平中间位置(5’)。最后,轿厢挡板5只需向上或向下折叠即可。如果固定装置15具有例如对应于卡扣连接的棘轮,则轿厢挡板5卡扣到棘轮上,结果,轿厢挡板5再次牢固地保持在停用位置。
39.为了在其处于阻挡位置时可靠且牢固地支撑轿厢挡板5,轿厢挡板5具有相对于枢转轴线s向上伸出的部分。该伸出部分由被称为支撑分段8的轿厢挡板5的一段形成。轿厢挡板5主要由扁平的挡板元件6组成,该扁平的挡板元件由上述阻挡分段7和支撑分段8组成。阻挡分段7的任务是挡住楼层和轿厢底面20之间的间隙。阻挡分段7和支撑分段8优选地彼此齐平并且因此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一个共同的扁平元件。
40.例如,用于形成枢转轴线s的延伸部附接至扁平的挡板元件6。延伸部可以单个地连接到扁平的挡板元件6。例如,加长件可以配备铰接凸轮。在这种情况下,轿厢挡板5可以
优选地具有一对铰接凸轮,其接合在一对平行的引导槽中以在轿厢3上形成导轨10。
41.用于可枢转且可移动地安装轿厢挡板5的导轨10的优选变型在图4中示出。轿厢挡板5的挡板元件6被设计成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基本相同。导轨10具有倾斜延伸的直线的引导分段11和与引导分段11连接的相对较短的竖直延伸的直线的端部分段13。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分段1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30
°
。引导分段1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优选地可以在10
°
至45
°
之间。
42.如已经提到的,轿厢挡板5具有与枢转轴线s邻接并在阻挡位置处向下伸出以挡住楼层与轿厢底面20之间的间隙的阻挡分段7和与枢转轴线s邻接并在阻挡位置向上伸出以固定轿厢挡板的竖直位置的支撑分段8。支撑分段8优选地具有从枢转轴线s直到自由上端19测量的至少10cm的长度l。
43.端部分段13具有用于规定阻挡位置的前端部,该前端部对应于导轨10的端点。前端部形成导轨10的最低点。
44.在图4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枢转轴线s临时固定在阻挡位置。当作用力时,轿厢挡板5只能枢转。然而,由于几乎平行于竖井门4延伸的竖直轿厢挡板5实际上紧邻竖井门4,因此由于轿厢挡板5邻接竖井门4,基本上防止了枢转运动或者仅可能进行轻微的枢转运动。
45.从根据图5的轿厢3的前视图可以看出,轿厢挡板5在支撑分段8的区域中可以具有居中的、优选近似矩形的切口14。如果为支撑分段8选择特别大的长度,则切口14可以确保门槛处没有干扰性障碍物,从而可以畅通无阻地从轿厢中疏散人员。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