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5-05-25  85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具体涉及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1、商用车是山区进出物资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山区的行驶工况比较恶劣,车辆下坡行驶过程中,因为刹车频繁会导致刹车片和制动鼓的温度不断升高,进一步也会造成前后桥轮边温度过高,严重时会导致润滑脂烧毁干磨,进而轴承和轮毂遭到损坏,导致刹车出现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关处理,将会危害行驶人员和周围人员的安全。

    2、现有技术中,为防止爆胎用户往往会对车辆进行改装,增加前后轮边淋水装置,以便给轮胎降温。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2020768457.8,专利名称为一种载重车桥水冷装置,其给出了连接轴的两端均设置有制动鼓,连接轴的两端均套设冷却管,两个冷却管均与两个制动鼓连接,连接轴固定连接有水箱,其采用水冷的方式对车辆冷却,但是对前后桥轮边部位浇水降温,容易造成制动鼓开裂,容易降低制动效果,容易出现刹车失灵,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水冷容易造成制动鼓开裂,容易降低制动效果甚至会出现刹车失灵引发安全事故的问题。

    2、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包括:

    4、储气装置,所述储气装置包括连接于车架的至少一个储气筒和与所述储气筒连接的多个出气管路;

    5、出风装置,包括连接于所述车架的分别与车桥轮边相对设置的出风筒,所述出风筒的进气端与所述出气管路相连接,所述出风筒的出气端对应所述车桥轮边,以使所述出风筒的气流吹向所述车桥轮边对所述车桥轮边进行冷却降温。

    6、本发明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还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7、所述储气装置还包括进气管路和电磁阀;所述储气筒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管路连接于所述储气筒的进气口,用于向所述储气筒内输入气体;所述出气管路连接于所述储气筒的出气口,用于将所述储气筒内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出风筒,所述出气管路上连接有电磁阀,通过所述电磁阀用以控制所述出气管路与所述出风筒之间的连通或者断开。

    8、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设置于所述储气筒的沿轴线方向的同侧;或,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设置于所述储气筒的沿轴线方向的两侧。

    9、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挡风盘和出气管;所述出风筒的进气端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出风筒的出气端开设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使得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口输出至所述出风口对所述车桥轮边进行冷却;所述挡风盘连接于所述出风筒的进气端对应所述进风口,能够实现对所述进风口至少部分区域的遮挡;所述出气管连接于所述出风筒的出风口,通过所述出风口输出的气流通过所述出气管输送至所述车桥轮边。

    10、所述出气管沿轴线方向呈多段式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过滤段和第二过滤段,所述第二过滤段朝向车桥轮边的一侧具有至少一个连通孔。

    11、所述车桥轮边冷却装置还包括连接于车架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电磁阀连接,能够控制电磁阀的启闭。

    12、所述车桥轮边冷却装置还包括坡道传感器,坡道传感器连接于车架,控制器通过线束连接于坡道传感器,坡道传感器用于将检测到的车辆处于下坡阶段的下坡信号传递控制器。

    13、所述储气装置包括第一储气筒和第二储气筒,所述车架具有车前桥和车后桥,所述车前桥具有两个车桥桥边,所述车后桥具有两个车桥轮边;所述第一储气筒连接有对应所述车前桥的两个车桥桥边,所述第二储气筒连接有对应所述车后桥的两个车桥桥边。

    14、所述第一储气筒和所述第二储气筒连接于所述车架的沿车宽度方向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储气筒和所述第二储气筒连接于所述车架的沿车宽度方向的两侧。

    15、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辆,基于上述所述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车桥轮边冷却装置。

    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7、1.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包括储气装置和出风装置,储气装置包括连接于车架的至少一个储气筒和与储气筒连接的多个出气管路;通过储气筒储存气体,通过储气筒连接的多个出气管路将储气筒中的气体进行输出,输出至出风装置中对车桥轮边进行气体冷却;出风装置包括出风筒,出气管路能够与出风筒的进气端连接,气流通过出气管路进入出风筒的进气端,流经出风筒通过出风筒的出气端输出,由于出风筒对应车桥轮边,从而实现对车桥轮边进行吹风,在不断的气流的冲击作用下实现对车桥轮边的风冷;

    18、此外,采用风冷的方式能够避免传统的水冷带来的制动鼓的开裂,能够在气流的分散做赢下实现对车桥轮边的均匀的降温,并且气流的存储相比水冷的结构更加简单,无需复杂的冷却液循环管路,不需要散热器等部件,空气相比水流质量更轻,能够减轻车辆整体的重量,水冷却液对环境的温度要求较高,在低温环境中还会出现结冰结冻现象,需要定期更换,而风冷保养和维护相对更加简单,对严寒或者酷暑环境中适应性更强,还能降低使用成本。

    19、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储气装置还包括进气管路和电磁阀;进气管路连接于储气筒的进气口,用于向储气筒内输入气体;出气管路连接于储气筒的出气口,用于将储气筒内的气体输送至出风筒,出气管路上连接有电磁阀,通过电磁阀用以控制出气管路与出风筒之间的连通或者断开。

    20、储气筒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储气装置的进气管路连接于储气筒的进气口用于将外载气源输出至储气筒内,使得储气筒内充满冷却气体,储气装置的出气口连接有出气管路,出气管路还与出风筒的进气端连接,用于将储气筒内的气体通过出气管路输出储气筒输送至出风筒实现对车桥轮边的冷却;为了控制储气筒流向出风筒的气体的流量,将出气管路上连接有电磁阀,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实现对出气管路与出风筒之间的通断以及开度大小,从而实现对车桥轮边冷却的气体流量的调节,从而实现对不同温度下的车桥轮边的冷却,提高冷却效率。

    2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气口和出气口设置于储气筒的沿轴线方向的同侧;或,进气口与出气口设置于储气筒的沿轴线方向的两侧。

    22、当将进气口与出气口设置于储气筒的轴线方向的同侧时,能够简化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的安装过程,使得连接的管路的长度减小,而且水流循环路径减短,使得传递效率更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冷却的气流迅速吹向车桥轮边;当将进气口与出气口设置于储气筒的轴线方向的非同侧时,能够增加水流循环的路径的长度,使得气流冷却传递更加均匀,从而提高整体的冷却效果。

    23、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出风装置还包括挡风盘和出气管;出风筒的进气端开设有进风口,出风筒的出气端开设有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相连通,使得气流通过进风口输出至出风口对车桥轮边进行冷却;出气管连接于出风筒的出风口,通过出风口输出的气流通过出气管输送至车桥轮边。

    24、出风装置的挡风盘能够阻挡出风筒的进风口的至少部分区域,目的是使得气流通过挡风盘时沿挡风盘的表面流动至出风筒的进气端,能够尽量减缓从出气管路中输出的气流直接流向进气端对进气端造成的强大的冲击力度,使得出风筒出现倾斜而导致对车桥轮边气流冷却的效率,其次通过设置挡风盘还能够对出风筒的进气端能够具有一定的防尘防污的作用,避免车辆下坡过程中砂石在气流的作用下带入出风筒的进气端内对出风筒造成污染甚至是撞击破坏。

    25、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出气管沿轴线方向呈多段式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过滤段和第二过滤段,第二过滤段朝向车桥轮边的一侧具有至少一个连通孔。

    26、出风筒的出气端连接有出气管,出气管将出风筒内的气流集中输出至车桥轮边,能够实现对气流的汇聚增强对车桥轮边的冷却效果;将出气管设置为多段式结构,目的是可以通过实际需要将出气管设置为不同的长度,以使得出气管适用于不同距离的气流的输出;将第二过滤段朝向车桥轮边的一侧具有只一个连通孔的目的是能够增强气流的输出效果,将气流可以通过多个角度输出至车桥轮边的不同区域,实现对车桥轮边的全面冷却,提高冷却的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10.一种车辆,基于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车桥轮边冷却装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桥轮边冷却装置,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包括:储气装置,储气装置包括连接于车架的至少一个储气筒和与储气筒连接的多个出气管路;出风装置,包括连接于车架的分别与车桥轮边相对设置的出风筒,出风筒的进气端与出气管路相连接,出风筒的出气端对应车桥轮边,以使出风筒的气流吹向车桥轮边对车桥轮边进行冷却降温;采用风冷的方式能够避免传统的水冷带来的制动鼓的开裂,能够在气流的分散做赢下实现对车桥轮边的均匀的降温,并且气流的存储相比水冷的结构更加简单,无需复杂的冷却液循环管路,不需要散热器等部件,空气相比水流质量更轻,能够减轻车辆整体的重量。

    技术研发人员:陈丽,李灵权,胡红峰,王东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潍柴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87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