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于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消防安全逃生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5-06-07  56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具体涉及一种位于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消防安全逃生方法。


    背景技术:

    1、在海洋工程中,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一般位于泥面以上,采用牢固的基础和渔网可滑过结构保护水下生产设施。渤海通航区航运极为繁忙,考虑通航和水下油气资源开发设施的安全,须将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下移至海床泥面以下,以防护其安全生产。目前,国内外水下生产系统防护方案及设计均针对海床泥面上的设施,未开展通航区海床泥面下水下生产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2、总之,现有技术无法防护渤海通航区水下生产系统的安全,无法满足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的消防安全救逃生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位于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消防安全逃生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无法防护渤海通航区水下生产系统的安全,无法满足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的消防安全救逃生的需求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位于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消防安全逃生方法,包括:

    4、步骤a:当出现日常检修和维护工况,在维护人员进入前,利用通风系统将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内部的高纯度氮气置换为空气,以防止人员窒息;

    5、步骤b:维护人员通过对接舱进入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

    6、步骤c:维护人员在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开展维护作业;

    7、步骤d:维护人员从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内应急救逃生;

    8、步骤e:维护人员通过逃生舱逃离。

    9、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对接舱由支持船吊放入水下,与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的外部对接法兰连接后,打开舱门,维护人员进入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内。

    10、优选地,所述步骤d包括以下步骤:

    11、步骤d1:正常情况下,维护人员通过对接舱逃离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如遇无法及时到达进出对接舱或对接舱使用出现故障时,可通过逃生舱作为第二应急逃生通道;

    12、步骤d2:维护人员逃离着火区或意外事故区,并顺利移向逃生设备,并以逃生设备对接处作为安全集合区域。

    13、在所述步骤d1中,对于危险性较高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的井口区、管汇区,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提供两个独立的逃生方式进行逃生,两逃生设备布置互相远离并易于到达,以将火情或其他紧急情况造成两个重要逃生设备堵塞的可能性降至最小。

    14、在所述步骤d2中,在所述安全集合区域配备救逃生设备,包括供气式呼吸器、救生绳、安全带、个人警报器。

    15、在所述步骤e中,所述逃生舱布置在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的常压发射井中,发射井顶部由一台液压启闭的舱盖实现水密,日常待命工况处在常压环境下,不与海水接触;在应急救逃生工况下,逃生舱发射井打开进水阀灌满海水,待发射井舱盖打开后,在自身浮力作用下,上浮至水面。

    16、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位于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消防安全逃生方法,包括:当出现日常检修和维护工况,在维护人员进入前,利用通风系统将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内部的高纯度氮气置换为空气,以防止人员窒息;维护人员通过对接舱进入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维护人员在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开展维护作业;维护人员从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内应急救逃生;维护人员通过逃生舱逃离。本发明公开的位于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消防安全逃生方法,填补泥面下防护系统安全的空白,可有效保障渤海通航区水下生产系统设备设施及人员的安全,有效减少财产损失并防止海洋环境污染。



    技术特征:

    1.一种位于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消防安全逃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位于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消防安全逃生方法,包括:当出现日常检修和维护工况,在维护人员进入前,利用通风系统将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内部的高纯度氮气置换为空气,以防止人员窒息;维护人员通过对接舱进入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维护人员在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开展维护作业;维护人员从油气生产干式防护系统内应急救逃生;维护人员通过逃生舱逃离。本发明公开的位于海床泥面下的油气生产干式防护消防安全逃生方法,填补泥面下防护系统安全的空白,可有效保障渤海通航区水下生产系统设备设施及人员的安全,有效减少财产损失并防止海洋环境污染。

    技术研发人员:陈宏举,王祺来,沈晓鹏,吴非,李书兆,高鹏,窦培举,高晓蕾,矫亚涛,宫景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91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