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机械车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机械车库。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机械车库中,其车辆的存置、取出较为复杂,导致车辆存置、取出效率较低,尤其是当车辆存置时,其车辆的停止位置不够精确,导致车辆上升过程中,提升构件受力不均,从而无法使得对车辆支承的构件达到最佳支承状态,长期使用后,其后期维修频繁,且耗时耗力,并产生资源浪费。
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机械车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机械车库,其包括:
5.车辆识别模块,用于车辆型号识别反馈至智能控制模块中匹配出车辆前后轮距;
6.输送装置,用于提供存储车辆的负载板;
7.车辆存置装置,其包括输送腔室、存置腔室,且存置腔室的左右宽度为输送腔室的两倍,每组所述存置腔室的左右侧均设有输送腔室,对将车辆存储完成的负载板进行输送、存置;以及
8.面向调控装置,位于输送腔室最下端处,对车辆车头指向进行水平调转。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10.呈方形设置四组的固定架一,且位于前后侧对应的固定架一面向板面上均安装有纵向线性排列的并横向前后指向的伸缩柱一;
11.呈方形设置四组的纵向导轨,并位于左右侧所述固定架一之间,所述纵向导轨上安装有驱动座一,所述驱动座一上安装有转接板一,所述转接板一靠下端板面上安装有伸缩柱二。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负载板的前后侧板面上均开设有呈左右对称的依次由外至内设置的转接孔一、转接孔二、转接孔三、转接孔四,所述负载板的左右侧板面上均开设有呈前后对称的转接孔五;
13.且所述负载板的前后侧板面上均开设有左右横向指向的定位滑道,靠近所述定位滑道的外端头处的负载板上还开设有前后指向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嵌入有梯形阻行条,且所述梯形阻行条右端通过工形轴件滑动连接于定位滑道内,所述梯形阻行条左端与推拉定位杆左输出端相铰接,所述推拉定位杆右底端铰接于负载板侧板面中部。
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工形轴件包括工形轴块、扭转弹簧,所述工形轴块包括前后指向的短转轴,及转动连接于短转轴端部的衔接轴块,且卡嵌于定位滑道内的衔接轴块呈方形结构,所述扭转弹簧套于短转轴外部,其一端与定位滑道上的衔接轴
块相连接、一端与梯形阻行条的侧面相连接。
1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负载板上板面内部安装有左右交替设置的升降柱、转辊,且所述升降柱上端安装有压感支承横条,所述转辊为自由转动结构。
1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车辆存置装置包括:
17.纵向排列设置多组的固定架二;
18.位于固定架二底部且横向左右铺设并前后设置两组的x轴导轨,每组所述x轴导轨上均安装有两组驱动座二,每组所述驱动座二上均安装有伸缩柱三;
19.位于固定架二底端处的且位于输送腔室中的板架上安装有前后指向的y轴导轨,每组所述y轴导轨上均安装有两组驱动座三,每组所述驱动座三上均安装有伸缩柱四;
20.水平导轨,呈前后及上下并列设置,并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二上,且每前后相邻水平导轨之间均设有并位于输送腔室中且呈左右对称设置的z轴导轨,每组所述z轴导轨上均安装有驱动座四,所述驱动座四上均安装有转接板二,所述转接板二上安装有伸缩柱五,且每位于输送腔室中的水平导轨上均设有三组驱动座五,每组所述驱动座五上均安装有伸缩柱六,且一组驱动座五位于左右侧z轴导轨之间,其余两组驱动座五位于存置腔室中。
2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位于存置腔室中的且靠近z轴导轨的驱动座五上的伸缩柱六距离z轴导轨轴心的间距为转接孔三与转接孔四轴心距的一半;
22.位于存置腔室中的且远离z轴导轨的驱动座五上的伸缩柱六与转接孔一相对齐;
23.位于存置腔室中的驱动座五上的伸缩柱六与转接孔三相对齐;
24.位于x轴导轨中的驱动座二上的伸缩柱三与转接孔一相对齐;
25.位于左、右侧的转接板二上的伸缩柱五分别与左侧的转接孔三、右侧的转接孔二相对齐。
2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位于转接板一上的伸缩柱二与转接孔二相对齐。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机械车库,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8.本发明中通过对每辆车辆的型号进行识别,并匹配出其车辆的相对重量及前后车轮间距,从而计算出存置于负载板上的最佳位置,并反馈至于负载板上,形成与车轮能够进行相对转动的转辊,促使驾驶员能够精准定位停车,且操作简洁高效,并通过车辆存置装置快速对车辆进行输送存置,进而保证了车库中车辆存置后,所受车辆的压力分布均匀,既提高了车辆存置的安全性,又大幅降低了车库的维修频率,反之,使得车辆的取出也更为高效,使得驾驶员的入库及出库方向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的智能机械车库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发明的输送装置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31.图3为本发明的负载板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32.图4为本发明的车辆存置装置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33.图5为本发明的负载板局部截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34.图中:1、车辆识别模块;2、智能控制模块;3、输送装置;4、车辆存置装置;5、面向调
控装置;6、负载板;7、转辊;8、升降柱;9、压感支承横条;31、固定架一;32、伸缩柱一;33、纵向导轨;34、驱动座一;35、转接板一;36、伸缩柱二;41、固定架二;42、x轴导轨;43、y轴导轨;44、z轴导轨;45、水平导轨;421、驱动座二;422、伸缩柱三;431、驱动座三;432、伸缩柱四;441、驱动座四;442、转接板二;443、伸缩柱五;451、驱动座五;452、伸缩柱六;61、转接孔一;62、转接孔二;63、转接孔三;64、转接孔四;65、转接孔五;66、定位滑道;67、梯形阻行条;68、工形轴件;69、推拉定位杆;610、定位卡槽;681、工形轴块;682、扭转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5.参照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机械车库,其包括:
36.车辆识别模块1,用于车辆型号识别反馈至智能控制模块2中匹配出车辆前后轮距;
37.输送装置3,用于提供存储车辆的负载板6;
38.车辆存置装置4,其包括输送腔室、存置腔室,且存置腔室的左右宽度为输送腔室的两倍,每组所述存置腔室的左右侧均设有输送腔室,对将车辆存储完成的负载板6进行输送、存置;以及
39.面向调控装置5,位于输送腔室最下端处,对车辆车头指向进行水平调转;
40.通过面向调控装置与车辆存置装置对车辆的存置及取出更加便捷,且无需设置多个进出口,同时也使得降低驾驶员在车库中的绕圈找车位的时间,以及使得方向感较差的驾驶员不易造成方向紊乱。
41.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3包括:
42.呈方形设置四组的固定架一31,且位于前后侧对应的固定架一31面向板面上均安装有纵向线性排列的并横向前后指向的伸缩柱一32;
43.呈方形设置四组的纵向导轨33,并位于左右侧所述固定架一31之间,所述纵向导轨33上安装有驱动座一34,所述驱动座一34上安装有转接板一35,所述转接板一35靠下端板面上安装有伸缩柱二36;
44.通过驱动座一与伸缩柱二的配合使用,使得每进入一辆车,则消耗一组负载板,进而使得空位的监测更加清晰明了,且有利于将存入的车辆均匀分布与车库中,促使车库支承构件受力更加均匀。
45.本实施例中,所述负载板6的前后侧板面上均开设有呈左右对称的依次由外至内设置的转接孔一61、转接孔二62、转接孔三63、转接孔四64,所述负载板6的左右侧板面上均开设有呈前后对称的转接孔五65;
46.且所述负载板6的前后侧板面上均开设有左右横向指向的定位滑道66,靠近所述定位滑道66的外端头处的负载板6上还开设有前后指向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嵌入有梯形阻行条67,且所述梯形阻行条67右端通过工形轴件68滑动连接于定位滑道66内,所述梯形阻行条67左端与推拉定位杆69左输出端相铰接,所述推拉定位杆69右底端铰接于负载板6侧板面中部。
47.本实施例中,所述工形轴件68包括工形轴块681、扭转弹簧682,所述工形轴块681包括前后指向的短转轴,及转动连接于短转轴端部的衔接轴块,且卡嵌于定位滑道66内的衔接轴块呈方形结构,所述扭转弹簧682套于短转轴外部,其一端与定位滑道66上的衔接轴
块相连接、一端与梯形阻行条67的侧面相连接,进而提高梯形阻行条的旋摆流畅性。
48.本实施例中,所述负载板6上板面内部安装有左右交替设置的升降柱8、转辊7,且所述升降柱8上端安装有压感支承横条9,所述转辊7为自由转动结构,便于与车轮形成原地相对运动,促使车辆精准停车。
49.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存置装置4包括:
50.纵向排列设置多组的固定架二41;
51.位于固定架二41底部且横向左右铺设并前后设置两组的x轴导轨42,每组所述x轴导轨42上均安装有两组驱动座二421,每组所述驱动座二421上均安装有伸缩柱三422;
52.位于固定架二41底端处的且位于输送腔室中的板架上安装有前后指向的y轴导轨43,每组所述y轴导轨43上均安装有两组驱动座三431,每组所述驱动座三431上均安装有伸缩柱四432;
53.水平导轨45,呈前后及上下并列设置,并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二41上,且每前后相邻水平导轨45之间均设有并位于输送腔室中且呈左右对称设置的z轴导轨44,每组所述z轴导轨44上均安装有驱动座四441,所述驱动座四441上均安装有转接板二442,所述转接板二442上安装有伸缩柱五443,且每位于输送腔室中的水平导轨45上均设有三组驱动座五451,每组所述驱动座五451上均安装有伸缩柱六452,且一组驱动座五451位于左右侧z轴导轨44之间,其余两组驱动座五451位于存置腔室中。
54.本实施例中,位于存置腔室中的且靠近z轴导轨44的驱动座五451上的伸缩柱六452距离z轴导轨44轴心的间距为转接孔三63与转接孔四64轴心距的一半;
55.位于存置腔室中的且远离z轴导轨44的驱动座五451上的伸缩柱六452与转接孔一61相对齐;
56.位于存置腔室中的驱动座五451上的伸缩柱六452与转接孔三63相对齐;
57.位于x轴导轨中的驱动座二421上的伸缩柱三422与转接孔一61相对齐;
58.位于左、右侧的转接板二442上的伸缩柱五443分别与左侧的转接孔三、右侧的转接孔二相对齐;
59.进而提高车辆存置转接传递效率。
60.本实施例中,位于转接板一35上的伸缩柱二36与转接孔二62相对齐。
61.在具体实施时,其包括以下步骤:
62.s1:通过车辆识别模块识别车辆型号,并反馈于智能控制模块中进行数据匹配,得出该车辆前后车轮间距;
63.s2:由负载板上的左侧的推拉定位杆先行收缩,调控左侧的梯形阻行条右旋并右移至前轮停止位置,此时,此处梯形阻行条靠右侧处以及后轮待停止位置处的升降柱进行收缩两组,促使车轮前轮行驶至此位置时,仅与转辊接触,从而使得车辆原地行驶,其中,当前轮与左侧的转辊相对转动时,右侧的推拉定位杆快速收缩,促使右侧的梯形阻行条左旋对后路进行阻逆;
64.s3:当感知车辆原地行驶时,进行刹车,从而精准定位停车,人员下车后,并由车辆存置装置对车辆进行移动存置,此中,由面向调控装置对车辆的朝向进行调控,以便车辆存置更加整齐,促使车辆的支承构件受力更加均匀;
65.s4:当取车时,依次进行s3、s2、s1,从而完成车辆的存置及取出。
66.以上所述,仅为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