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025-07-12  4


    本发明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微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微显示器件由微显示单元实现发光显示,微显示单元例如是microled(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微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单元与传统的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以及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相比,在亮度、分辨率、对比度、能耗、使用寿命、响应速度和热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2、相关技术中,在微显示器件中可以集成单色发光芯片作为发光源,并在微显示器件中设置量子点作为光转换层,从而实现全彩显示。然而,由于量子点比较脆弱,发光芯片会严重影响量子点的稳定性,使得量子点的发光性能发生衰减,影响微显示器件显示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以提高微显示器件显示的稳定性。

    2、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显示器件,所述微显示器件包括多个微发光单元和与所述多个微发光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子像素开口;

    3、至少部分所述子像素开口内设置有光转换层,所述光转换层用于将所述微发光单元发出的光进行颜色转换;

    4、沿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光转换层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外;

    5、沿垂直于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的方向,所述光转换层的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外。

    6、可选地,每个所述微发光单元对应设有第一光散射层和第二光散射层;

    7、沿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光散射层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开口的正投影重合,所述第二光散射层的正投影与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重合;其中,所述第一光散射层位于所述子像素开口背离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发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光散射层位于所述微发光单元靠近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发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散射层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光散射层的侧壁及对应的所述微发光单元的侧壁相接。

    8、可选地,沿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环绕对应的所述子像素开口的正投影。

    9、可选地,所述第二光散射层环绕所述子像素开口形成所述子像素开口的侧壁;所述第一光散射层形成所述子像素开口的底壁。

    10、可选地,所述微显示器件还包括整面覆盖的顶反射层,所述顶反射层暴露所述子像素开口。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光散射层与所述第二光散射层靠近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发光面的一面平齐;

    12、所述微显示器件还包括黑堤坝层,所述黑堤坝层形成所述子像素开口。

    13、可选地,所述微发光单元及对应的所述第二光散射层远离所述子像素开口的一侧设有侧反射层。

    14、可选地,沿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子像素开口的正投影的一侧。

    15、可选地,所述微显示器件还包括环绕所述微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光散射层及所述第二光散射层的侧反射层。

    16、可选地,沿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光散射层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一光散射层的顶面靠近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发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散射层的顶面作为所述子像素开口的底壁;所述第二光散射层的部分侧面及所述侧反射层的部分侧面作为所述子像素开口的侧壁;

    17、所述微显示器件还包括整面覆盖并暴露所述子像素开口的顶反射层。

    18、可选地,所述第一光散射层与所述第二光散射层靠近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发光面的一面平齐;

    19、所述微显示器件还包括黑堤坝层,所述黑堤坝层形成所述子像素开口。

    20、可选地,部分所述子像素开口内设有所述光转换层,其余部分所述子像素开口内设置有光散射粒子。

    21、可选地,所述微显示器件还包括衬底和全反射层;所述全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微发光单元远离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发光面的一侧;所述衬底设置于所述全反射层远离所述微显示器件的一侧。

    2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显示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23、形成多个微发光单元和与所述多个微发光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子像素开口;

    24、于至少部分所述子像素开口内形成光转换层;其中,沿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光转换层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外;沿垂直于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的方向,所述光转换层的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外。

    25、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的微显示器件包括多个微发光单元和与多个微发光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子像素开口;至少部分子像素开口内设置有光转换层,光转换层用于将微发光单元发出的光进行颜色转换;沿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光转换层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外;沿垂直于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的方向,光转换层的投影位于对应的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外。光转换层与对应的微发光单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有一定的错位,从而保证了微发光单元的出射光不会直射入光转换层,微发光单元与对应的光转换层不直接接触,距离也较远,从而可以降低微发光单元的高亮高热对光转换层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可以提高微显示器件显示的稳定性。

    26、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技术特征:

    1.一种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显示器件包括多个微发光单元和与所述多个微发光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子像素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微发光单元对应设有第一光散射层和第二光散射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环绕对应的所述子像素开口的正投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散射层环绕所述子像素开口形成所述子像素开口的侧壁;所述第一光散射层形成所述子像素开口的底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显示器件还包括整面覆盖的顶反射层,所述顶反射层暴露所述子像素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散射层与所述第二光散射层靠近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发光面的一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发光单元及对应的所述第二光散射层远离所述子像素开口的一侧设有侧反射层。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子像素开口的正投影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显示器件还包括环绕所述微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光散射层及所述第二光散射层的侧反射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光散射层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一光散射层的顶面靠近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发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散射层的顶面作为所述子像素开口的底壁;所述第二光散射层的部分侧面及所述侧反射层的部分侧面作为所述子像素开口的侧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散射层与所述第二光散射层靠近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发光面的一面平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子像素开口内设有所述光转换层,其余部分所述子像素开口内设置有光散射粒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显示器件还包括衬底和全反射层;所述全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微发光单元远离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发光面的一侧;所述衬底设置于所述全反射层远离所述微显示器件的一侧。

    14.一种微显示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显示器件包括多个微发光单元和与所述多个微发光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子像素开口;至少部分所述子像素开口内设置有光转换层,所述光转换层用于将所述微发光单元发出的光进行颜色转换;沿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所述光转换层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外;沿垂直于所述微显示器件的厚度方向的方向,所述光转换层的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微发光单元的正投影外。本发明能够提高微显示器件显示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湖烟山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tc.8miu.com/read-30204.html

    最新回复(0)